生猪疫病的日常防控措施
2024-10-12潘进
摘要:为满足防控常态下生猪疫病防控工作要求,本文详细阐述了生猪疫病防控日常工作要求,包括做好定期巡查、强化疫苗免疫、完善饲养管理等,并对疫情发生后的相关措施进行进一步分析。之后为进一步强化生猪疫病防控的工作效能,分析总结了日常工作的相关措施,如完善养殖户宣教工作、规范生猪贩卖管理措施等,希望能显著提升生猪疫病防控整体水平,为进一步保护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关键词:生猪疫病防控;饲养管理;疫苗免疫
目前,在各地区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生猪产业的整体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且随着科学生猪养殖技术的推广,集约化、现代化已经成为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我国生猪养殖业整体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生猪疫病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部分地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如在2023年我国多地暴发非洲猪瘟疫情问题,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为提升生猪养殖业整体发展能力,需要寻找一条生猪疫病防控的有效方案。
1 生猪疫病防控的基本工作要求
1.1 做好生猪日常巡查管理
猪瘟的临床表现多样,并且相关学者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常见的非洲猪瘟、流行性腹泻以及口蹄疫等病症常见于冬春季节,因此在上述特殊时间段应做好猪群的日常巡查工作,了解生猪生长情况以及是否存在疑似猪瘟情况[1]。在日常巡查阶段,养殖户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1)生猪是否存在呼吸频率以及呼吸姿势变化的情况,或者有无典型呼吸系统疾病症状,如打喷嚏、咳嗽等。(2)检查生猪采食与饮水情况,对于发现采食与饮水量明显下降的问题应警惕猪瘟的可能。(3)观察生猪的面部状态,如耳鼻处有无分泌物或者脓液,耳部是否存在明显的肿块等。(4)了解生猪的排泄物状况,若发现排便以及排尿异常等问题时应做好隔离。
1.2 执行严格的疫苗免疫接种工作
疫苗接种是实现生猪疫病防控的关键,也是防止猪瘟疫情发生的关键,因此相关部门应从疫苗采购开始,一直至疫苗注射制定严格、完整的工作方案。同时为保证养殖户参与猪群疫苗接种的积极性,还可以需要制定针对性的疫苗接种工作方案。对于仔猪,可在7~10日龄左右注射气喘疫苗,并在20日龄左右注射猪瘟疫苗,仔猪通常在30日龄左右接种蓝耳疫苗,在45日龄左右注射口蹄疫疫苗。对于种猪,可在4月龄左右注射乙脑疫苗略微强化口蹄疫与猪瘟等疫病的防控效果,可在每年年初与年终各注射1次。仔猪疫苗接种后应注意检测抗体变化,因此建议采用实验室检测的方法做血清检验,若检测结果显示抗体含量小于等于69%,则需要采用相同方法做第二次注射。
1.3 改善猪舍环境
在生猪养殖行业中,坚持改善猪舍环境对于强化生猪疫病防控效果的意义重大,在环境治理中养殖户应重点将关注重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3.1 正确规划猪舍
正常情况下生猪养殖场主要功能分区包括生产区、管理区与隔离区,其中生产区是养殖场的核心,不仅包括猪舍,也应包含饲料存储与加工场所[2]。在空间规划中应充分考虑不同猪群的生长习性与饮食要求,将不同生理阶段的猪群分开。常见的空间布置策略育肥区为最前方,妊娠猪舍位于后方,而饲料仓储与加工场所应布设在中间区域等。隔离区的关键是病猪隔离室,通常被设置在猪场边缘的下风口位置,注意与养殖区保持充足距离。
1.3.2 完善猪舍绿化方案
猪舍绿化对于改善生态环境的意义重大,也具有净化空气并阻留有害气体的效果。因此建议在生猪防疫阶段应在周边种植防护林,并适当在办公室周围种植少量花草。
1.3.3 坚持灭杀蚊虫鼠蚁
养猪场的蚊蝇问题不容忽视,也是引发猪瘟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求养殖户能及时清理周边的垃圾与粪便,在猪舍内营造干燥且干净的养殖环境。合理使用杀虫与灭鼠剂,但要注意水源保护,避免因为不合理用药而加重地下水污染问题。
1.3.4 完善猪粪处理方案
完善猪粪处理方案是改善猪舍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可考虑使用干湿分离以及蓄粪池沉淀发酵熟化等技术实现粪便资源的二次利用,经过上述处理后的粪便能具有灌溉农田、改善土壤质量的目的。也可以考虑与当地有机肥厂之间签订粪便处置协议,由专门厂家定期采集并集中处理粪便。
1.4 制定严格的饲养管理模式
科学的生猪饲养方案有助于强化猪的抵抗力,是提升生猪疫病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需要养殖户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完善饲养管理模式。首先在饲料来源管理中应避免采购不合理使用添加剂或者细菌超标的饲料,要求工作人员能严把饲料的质量关,认真核对各类饲料的配比情况,严禁投喂发霉、变质以及结块、有异味的饲料。同时考虑到饲料长途运输会增加变质风险,因此建议优先采购本地区生产的饲料,以玉米饲料为例,其最佳标准为干燥、新鲜、无腐败情况等,并且在入库存储前的水分应控制在13%左右,避免因为长时间冷冻而影响玉米品质[3]。同时猪饲料安全也是日常工作的关键,保证饲料中的霉菌、铅元素、氟元素不超标。在微量元素控制中,也应根据生猪的生长情况制定喂养方案,以铜元素喂养为例,对于体质量不足30 kg的生猪,其每千克饲料中铜元素的含量应控制在250 mg以下;而对于30~60 kg的生猪,每千克饲料中的铜元素含量应控制在100~120 mg;若生猪体重量超过60 kg,则每千克饲料铜元素的含量应小于等于20 mg。除上述要求外,在饲料管理中也要避免使用高锌、激素等药物,并确保饲料的加工制备过程能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技术规范。
1.5 形成针对性的疫病防控工作
根据非洲猪瘟、仔猪腹泻等常见猪瘟疫病,需要从人、车、物、猪等几方面形成完整的疫病防控机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在人员管理中应尽量减少无关人员在猪场内的流动情况,在场外人员入场前可通过喷淋消毒液等措施强化细菌消杀效果。(2)在物资管理阶段,要求养殖户能尽量根据本单位的生产要求完善采购计划,其工作目的是避免物料频繁出入而增加携带细菌风险,因此养殖户可参照集中采购要求在本养猪场内预留60~90 d的物资;若在冬季则可进一步延长物资存放时间,保证物资充足。(3)在车辆管理中可严格执行专车专用工作模式,在车辆入场前做好消杀工作,其中在炎热的夏季可采用粗洗→泡沫洗→精洗等方法;若室外温度偏低,则可通过低温消毒剂杀灭车辆上携带的病菌。(4)生猪引种管理中可考虑在本地选种的基础上一次性引入数量充足的后备猪,并且养殖户也可从种源选择等几方面做好规划,切实保证猪群安全。
除此之外,针对不同类型猪瘟也要完善相应的处置方案,如针对仔猪腹泻问题,在预防性管理中应确定造成腹泻的病毒并选择相匹配的疫苗并完善免疫程序。在日常管理中需要通过完善母猪免疫接种工作而强化其母源抗体水平;若证实存在细菌性腹泻问题,养殖户也可通过针对性强的抗菌药物干预,并注意更换抗菌药物用药方案来预防耐药问题。
1.6 完善疫情发生后的综合处置方案
在猪瘟发生后应采用合理措施降低疫病所造成的损失,其中若为单槽猪发病,则需要做好前后左右各1头猪的隔离管理工作;若采用通槽养殖模式,应全槽做好隔离等。若证实病猪已经感染猪瘟,需要及时向当地相关部门汇报,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做好扑杀,严格执行猪瘟无公害处理方案,减少细菌传播。
在消杀病猪的同时也应做好猪舍消毒,目前常见的消毒用药方案为强碱消毒与火焰消毒。其中强碱猪舍消毒方案为,取1.0 kg的烧碱并添加充足的热水,将水溶液的浓度控制在2.0%左右,即可满足猪舍日常病毒消杀的工作要求。火焰消毒被认为是一种彻底的环境消杀方法,要求养殖户使用喷灯火焰,在高温作用下直接杀灭猪舍内残存的微生物,也满足地面与食槽等装置的日常防疫工作要求。
2 生猪疫病日常防控的强化措施
2.1 科普猪瘟疫情防控的相关知识
为充分发挥养殖户在猪瘟疫情防控中的作用,需要通过健康知识讲座以及群众会议等措施介绍科学有效的猪瘟疫情防控知识,加深养殖户对疫病防控问题的认识与了解。主要教育内容包括:(1)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阐述各类常见猪瘟的信息,如猪瘟发病后的临床症状、传播渠道、应急处置方案等,并详细说明本地区猪瘟防控的严峻形势,介绍猪瘟对生猪质量的影响,确保能引起养殖户对猪瘟问题的重视程度。
(2)介绍猪瘟综合防控的技术方案,介绍有助于预防猪瘟发生或者降低猪瘟损失的合理措施,如引导养殖户主动优化猪场的生产运营管理模式、积极推动自繁自养以及改善猪舍卫生环境等,确保养殖户能在最短时间内斩断疫病传播链条,保证猪只安全[4]。(3)在宣传培训工作中重视介绍生猪免疫的相关知识,讲解国家在生猪免疫接种管理中颁布的政策法规等,引导养殖户合理开展“春秋两防”的免疫注射工作,避免因为漏种免疫疫苗而增加疫病管理隐患。(4)在培训教育中进一步明确生猪疫病防控的相关注意事项,包括完善饲养管理方案、改善猪群营养水平等措施对于预防疫情发生有积极作用。
2.2 完善生猪运输管理路径
在生猪运输过程会增加猪瘟传播风险,因此相关人员应积极推动生猪运输规范化管理工作,要求相关从业人员能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中对牲畜运输车辆的相关规定,包括及时提供免疫证明、车辆报备工作制度等,并且在牲畜运输前后做好清洗与消毒工作等。同时要求基层相关部门完善生猪收购贩运的账户管理制度,为充分激发相关从业者在猪瘟防控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则可采用签订责任书以及做好牲畜运输培训等措施,完善运输行为。也有研究认为,在生猪运输管理中,粪污综合处理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为预防粪污成为病原体的传播源头,可采用粪污无害化处理标准,明确细化车辆清洗消毒和垫料粪污无害化处理操作程序,引导从业者严格执行规定程序清理运输装置的粪便,保证清洁度。
2.3 推广无公害生猪饲养管理模式
应构建贯穿于生猪生产、饲料管理与综合防疫于一体的工作架构,充分发挥无公害生猪养殖模式在猪瘟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规范生猪养殖技术。要求养殖户能够从生猪品种、饲料管理以及动物保健品等几方面改进日常工作方案,例如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可采用双列式猪舍模式,并在夏季将工作重点放在饲料防腐以及猪舍内的通风换气工作中,尽量将猪舍的温度控制在18℃左右。严格控制猪舍的饲养密度,正常情况下猪舍中的最大饲养密度为1.2 m2/头,且每栏最多生猪养殖量为20头,避免数量多或者密度低而造成猪只之间相互咬尾的情况。
明确种猪管理规范。应针对种母猪的不同阶段制定饲养标准,如针对产前一周应做好床面维修与消毒工作,并在产前5 d左右放母猪进入分娩舍,做好体外驱虫等常规处理,准备分娩的各项准备措施,包括保温箱、剪刀、碘酒等。即将临产前可用湿毛巾彻底擦拭阴部与乳房周边区域,并在产后及时清理仔猪表面的胎膜与黏液,正确剪断脐带。母猪的死胎、木乃伊胎以及胎衣等及时清除,并用温水擦拭母猪后驱,做好产床清洁。
2.4 构建动物疫病追溯体系
为全面推动生猪疫病防控工作,未来应将动物疫病追溯体系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相关规定,无疫区动物离开他们最初的饲养场地时,必须带有表明原产地的永久标识,以确保有效溯源,这也成为追溯体系建设的关键点。从工作效能来看,利用动物标识与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能实现从出生至屠宰上市全过程有效监控,是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体系,对于预防疫情发生、发展的意义重大[5]。但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相关地区在动物疫病追溯体系建设中依然存在各环节不配套,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将基层出现的问题作为深层次研发的重要突破口,让可追溯体系信息容量更大、适时可操作性更强,才能满足疫情控制要求。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工作人员技能培训等措施有效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确保工作人员能合理运用现代化手段完善追溯体系。
3 结语
在防控常态下,积极完善生猪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对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重大,因此为提升工作效能,需要工作人员高度重视日常工作管理,在主动改进生猪防疫工作路径同时,能通过动物疫病追溯体系、完善生猪运输管理路径等措施提升工作水平,争取将动物疫病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 罗康瑞,雷程庆.夏季生猪疫病防控和养殖注意事项的研究[J].吉林畜牧兽医,2024,45(4):40-42.
[2] 张苗苗,赵毅,陈文钦,等.浅谈生猪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J].养殖与饲料,2024,23(4):112-114.
[3] 孟霖,邓蓉蓉,梁万宝.浅谈乡镇生猪产业的发展及建议[J].中国动物保健,2024,26(1):85-86.
[4] 陈金海.消毒在生猪疫病防控中的重要性[J].新农民,2024(1):120-122.
[5] 蒋晓云,刘建平,胡纳英,等.西双版纳州生猪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今日畜牧兽医,2023,39(1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