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2024-10-12卞和保
摘要:随着现代农业科学事业的快速发展,优质高产水稻栽培工作面临崭新局面,对具体栽培技术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理应立足实际,总结探索相关技术路径,提高水稻栽培质效。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优质高产水稻栽培的意义,分析了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进程,探讨了包括品种选择、选地整地与壮苗培育等在内的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要点。最后结合相关实践经验,从轻简化、机械化和智能化等维度简要分析了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水稻种植;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优化分析
水稻是我国农业生产体系中的重要粮食作物,对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有较高要求。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技术人员应宏观审视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精准把握栽培技术各项步骤环节的操作要求,以全面提升水稻栽培成效。
1 优质高产水稻栽培的意义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水稻在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水稻作物需求量连年攀增、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下,更应研发新型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总结优化栽培技术方法,以提高水稻种植质量和产量。近年来,国家农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优化创新,在种植模式改进、种植品种优化等方面制定并制定了诸多具有宏观导向的政策策略,为新时期水稻栽培实践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指引,助力实现了传统技术条件下难以实现的水稻栽培效果[1]。同时,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同样在水稻病虫害防治、自然气候条件高效运用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明显提高了水稻栽培质量和效益,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尽管如此,受限于诸多主客观要素,当前农业生产领域水稻栽培技术水平尚有较大提升空间,栽培过程管理成效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迫切需要围绕本地区自然气候条件,创新栽培技术方法,综合施策,保障水稻优质高产的实际种植效果。
2 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进程分析
2.1 水稻育种技术的发展
自水稻育种技术诞生至今,经历了曲折复杂的演进发展过程,其技术内涵不断充实丰富,在保障水稻大穗发育和增加穗重等方面进展颇为喜人。依托于高效化的水稻育种技术,杂交晚稻品种、双季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等品种得以大力推广,深入挖掘了水稻栽培增产潜力,有序推进了“亩产吨粮”目标的实现。在覆膜保温技术和防早衰技术辅助作用下,晚熟水稻品种的生长发育周期得以适当延长,传统直播育秧方式得以改良,为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注入了新鲜技术活力。
2.2 水稻生产管理技术的发展
2.2.1 栽培方式的演变
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水稻栽培方式包括人工撒播、旱早播、机械直播和育苗移栽等,上述不同的栽培方式在适用条件、操作方法与后期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应结合各地区土地、气候等方面客观条件予以择用。以人工撒播方式为例,该方式具有操作简便的特征,在提前整理完成的土地水田中直接撒播水稻种子,并在后期进行相应的施肥和追肥即可。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水稻栽培方式的差异化优势日渐明显,标准化和规范化栽培模式以及移栽机等机械设备得以推广[2]。
2.2.2 栽培理念的演变
纵观以往传统水稻栽培理念,普遍存在单纯追求水稻产量的共性现象,而随着水稻栽培技术体系的日臻完善,栽培理念开始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绿色化、优质化和机械化等理念逐步被提出并被公众所接受。通过有针对性地对水稻品种进行改良,以及工厂化育苗方式逐渐深化运用,不仅水稻品质和产量得以提高,而且还可融入绿色健康理念,提高水稻附加值,保障其市场价值和农民的综合效益,满足当地高标准、快节奏的水稻栽培需求。
3 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3.1 品种选择
不同的水稻品种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对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的适应性高低有别,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相应水稻品种,为优质高产提供良好前提条件。经过不断优化与改良,当前市场上出现了诸多具有抗逆性强、丰产潜能大、生育周期短等优势的水稻品种,极大程度上拓展了水稻品种的选择空间。为防止因水稻品种单一而造成的后期病虫害问题,可在相同地块范围内种植多个不同品种。选种完成后,分别通过筛种和浸种等方式进行种子处理,保证消杀病毒和细菌效果,降低后期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同时保持最为适宜的环境温度进行催芽,提高发芽率,确保其成秧率高、返青快。
3.2 选地整地
选择周边无污染源、灌溉取水方便的地块作为水稻栽培地块。在整地方面,若地块耕层较深,可结合地块实际采用水深整地方式,使用机械设备进行旋耕和翻耕,破碎耕层大颗粒,以有效改善地块耕层结构,提高表土细软程度。在地块地面耙平过程中,按照“先粗耙、后细耙”的作业方式,严格控制同一地块范围内的高低差,顺坡等高作格田,且不得耙深水[3]。由于水稻生长期间的用水量较大,可在插秧前的整地阶段提前进行灌水,既可保证水稻生长用水,也可取得节水效益。若地块土壤具有盐碱化状况,则可根据其实际程度使用土壤改良剂,但要准确计算施用量。
3.3 壮苗培育
选择背风向阳、土质疏松的地块作为苗床,在水稻正式播种前于四周设置特定宽度和深度的排水沟,并将苗床浇透,使其处于充足湿润状态。为提高壮苗培育效果,可在苗床范围内施加一定量的有机肥,提高土质肥力。根据壮苗培育实际,明确播种时间,科学计算播种量,通常大田种植按25~30 kg/667 m2稻种为宜。将稻种均匀地撒播于苗床上,并及时进行覆土处理,保持覆土厚度满足要求。在苗床管理阶段,应密切观察秧苗生长情况,并结合外界气温变化状况,及时调整覆膜内温度,在高温条件下做好揭膜透气,确保秧苗均匀整齐。当水稻秧苗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可采用相应插秧技术将其移栽至大田之中,且不宜过于稀疏或密集。
3.4 大田管理
3.4.1 除草技术
大田管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为水稻秧苗创造良好生长环境的过程。杂草的无序生长会吸收土壤中的大量水分和养分,若不及时除草,则势必会影响水稻长势。对于田间枯草,可对种植范围内的土壤进行深翻处理,铲除枯草根系;对于新长出的嫩草,可采用人工方式进行拔除;田间杂草应及时清理出大田范围,防止其重新生长;对于数量较多、长势茂盛的田间杂草与周边杂草,可喷施特定数量的低污染、低毒害除草剂,避免影响水稻植株长势。
3.4.2 水肥技术
水肥管理在优质高产水稻栽培中的价值作用突出,其实施效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水稻种植效益。在灌溉方面,可采用浅水灌溉方法保持水稻插秧完成后的土壤湿度条件,为秧苗快速扎根提供充足水分。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不同需求,及时准确设计灌溉方案。以水稻灌浆阶段为例,为防止灌溉水量过多而降低水稻品质,可通过间歇灌溉方式控制水分。在施肥方面,可灵活选择基本肥料、穗肥和粒肥等,结合土壤土质、目标产量和水稻长势等情况,确定最为适宜的氮肥、磷肥和钾肥等肥料的用量,及时二次施肥,提高分蘖成穗概率。采用水肥一体管理方式,使肥料快速向水稻根系扩散,起到“以水带肥”的效果。
3.5 病虫害防治
3.5.1 稻瘟病防治
作为我国水稻种植中常见的病害类型,稻瘟病的发生频率相对较高,对水稻长势、品质和产量等均具有严重影响,严重情况下造成水稻减产30%以上。从以往水稻种植实践来看,若水稻植株存在徒长状况,或长时间水分管理不当,或相对湿度和温度变化波动明显,均会诱发该病。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稻瘟病可分为叶瘟和谷粒瘟等,尤其会在长期阴雨天气下形成大面积转移扩散。对此,应在保持水稻田间各项条件符合要求的同时,采用三环唑等预防药剂提前预防,同时配合春雷霉素等,阻断稻瘟病菌的侵入路径[4]。在稻瘟病发病初期,可使用稻瘟灵等进行及时治疗。
3.5.2 水稻纹枯病防治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通常与立枯丝核菌感染具有直接关系,该病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暴发概率更高。一方面,应在做好田间管理的基础上,密切观察水稻茎叶长势,提前发现潜在病情隐患,准确控制病情转移扩散趋势,将可能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水平。另一方面,可灵活运用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技术措施开展防治工作,如科学推迟播种期和插秧期,或利用深耕方式破坏地表菌核的生存环境。可根据纹枯病发生规律,在水稻分蘖期、拔节期和孕穗期等阶段及时做好安全防护,控制施药用量,保持历次施药的间隔时间。亦应提高水稻栽培管理水平,疏导植株自身病害抵御能力。
3.5.3 虫害防治
纵观以往水稻栽培中的虫害实际,普遍存在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虫害问题,不仅吸食水稻表皮及叶肉,而且还会影响水稻开花结实,甚至造成植株枯亡。现代生物防治措施的创新发展与运用,为优质高产水稻栽培中的虫害防治提供了更为灵活多变的技术选择,使传统技术条件下难以实现的精准化防治更具实现可能。对此,应准确把握本地区范围内水稻虫害的流行规律,采用“蜂—蛙—灯”绿色防控技术做好虫害预防,利用害虫趋光性进行捕杀。在水稻生长后期,则可采用“分行泼浇”方式或施用25%杀虫双水剂等进行虫害防治,也可培育并释放害虫天敌,高效消灭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达到“联防联治”的效果。
4 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未来发展展望
4.1 水稻轻简化和全程机械化生产
在农业事业现代化趋势下,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水稻栽培对轻简化和机械化转型产生了迫切需求,这对于提升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效果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应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采用农机农艺相结合的发展策略,改进水稻耕作、播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的衔接关系,提高单位土地资源利用率,满足大规模生产作业需求,提高栽培效率和质量。应积极推广水稻轻简化和机械化生产经验,加强宣传和指导,鼓励种粮大户开展经验交流,解决水稻栽培中遇到的各类困难问题,确保水稻增产、农民增收。在农机具方面,则应鼓励研发水稻栽培所需的新型机械设备,比如钵苗插秧机、耕播一体机和侧深施肥机械等,提高水稻种植效益。
4.2 向“无人化”生产过渡
现状表明,传统人工方式下的水稻苗情调查、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预测分析等工作存在明显滞后性,相关工作效能相对不足,不利于取得最理想的水稻栽培效果。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水稻栽培提供了更为全面、专业、高效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工具,大大降低了水稻田间管理难度。以无人机航拍和遥感技术为例,其可在稻田栽培的特定范围内自动采集相关基础数据信息,为技术人员进行相应决策提供数据参考,不仅可提高栽培种植效能,而且可保证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依托于大数据技术,可对水稻各个生长阶段的详细数据进行准确记录,为判断水稻长势、产量和品质等提供科学支撑,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开展病虫害防治。
4.3 绿色优质丰产高效栽培和多元专用稻栽培
现代绿色农业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推动着水稻栽培朝着绿色、优质、丰产方向发展,这不仅表现在栽培理念方面,更表现在栽培技术方法与耕作制度方面。从诸多稻区的示范研究结果来看,水稻栽培中的绿色优质生产技术和模式可实现优质丰产协同的发展效果,加之区域配套技术体系的辅助,更是促进了绿色栽培技术框架的构建和形成[5]。在稻米需求方面,多元专用稻栽培模式同样展现出显著效益,可以满足多样化与差异化的市场稻米需求,助推水稻种植产业提质升级。通过建设水稻种植功能区,推广水稻配方肥,提升地力水平,促进水稻栽培高产、稳产。
5 结语
综上所述,受技术方法、品种选择与细节管理等要素影响,当前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应用中依然存在诸多短板与不足,束缚着其整体价值的持续提升。因此,技术人员应摒弃传统陈旧的水稻栽培模式限制,充分把握本地区自然气候条件特点,优化水稻品种选择,严格控制水稻栽培细节,科学做好病虫害防治,并积极推进规模化和机械化栽培,为全面提升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应用效果奠定基础,为促进农业事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玉菊,高炳彦.基层农技推广中绿色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应用[J].种子科技,2024,42(2):137-139.
[2] 傅岗,唐政辉,王文青,等.鲜食糯玉米—鸭血糯水稻—金花菜周年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4(2):214-217.
[3] 刘超,董玲霞,宋明辉,等.不同机插栽培模式对水稻农艺性状和产量及效益的影响[J].中国农机装备,2023(12):82-84.
[4] 李虎,吴子帅,刘广林,等.不同栽培条件对水稻籽粒镉含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研究[J].作物杂志,2024(4):1-7.
[5] 肖大康,丁紫娟,胡仁,等.我国长江流域不同水稻种植区域氮肥和栽培管理策略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3,29(11):2018-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