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用向日葵新品种在临河地区的种植评价

2024-10-12杨福海王燕李志勇李军陈君乔娜张世军赵朴丞郝健坊王霞刘海平范慧孙亚红

新农民 2024年25期

摘要:向日葵是临河区特种经济作物之一,是临河区第一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特别是食用向日葵占向日葵总播面积的99%。为了稳定种植户的收益,减少向日葵菌核病和黄萎病的发生,临河区每年都要引进一定数量的食用向日葵新品种。在大面积推广种植之前,要进行必要的小区试验,以降低种植风险。本试验选择食用向日葵新品种6个,安排品种对比试验,以观察和鉴定其适应性、抗逆性、抗病性及产量,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

关键词:食用向日葵;新品种;种植;评价

食用向日葵是临河区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其产值在农户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特别是近些年在“三胖蛋”“葵先生”“李牛牛”等食用向日葵品牌的带动下,种植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种植品种也不断更新换代。2021年推广面积达到4.91万hm²,占临河区总播面积的1/3,食用向日葵产量达到184 170.58 t。为了客观、公正、科学地鉴定食用向日葵新品种的遗传性状、生物学特性、抗病性、抗逆性、丰产性等,临河区对引进的6个食用向日葵新品种安排了比较试验,通过规范的试验程序,测定新品种的生产潜力,筛选出适应性强、商品性好、抗病性强、经济价值高的食用向日葵新品种,为今后的品种更新换代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田间试验概况

试验于2021年在临河区八一乡八一村进行,该区属于半干旱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云雾少、降水量少、春天风大、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年平均气温8.7℃,降水量148.9 mm,年蒸发量2 332.5 mm,无霜期163 d左右,日照时数3 086.9 h,昼夜温差大,植物霉菌少,大气、土壤和水质受污染程度低。夏季炎热短促,降水集中,雨热同步,雷暴、冰雹均偏少,大风日数与同纬度地区相比也偏少,霜冻灾害发生概率低。试验地土壤类型为灌淤土[1]。

1.2 试验田间设计

试验选择食用向日葵品种6个,分别是‘抗列当6号’‘西亚3号’‘西亚9号’‘中食葵618’‘中食葵139

‘2021’。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简单对比法,不设重复,采取大小行播种,机器覆膜后人工点播,每穴1粒,以当地常规方式种植。每个品种播种6行,大行90 cm,小行40 cm,株距宽60 cm,播种密度1 851株/667 m2。每小区播种6行(7.2 m2)。

1.3 试验地基本情况及田间管理

试验地土壤肥力为中上等,土地平整,肥力均匀,灌水方便,前茬为葵花,2020年收获后翻耕浇秋水保墒。2021年春播前结合整地,覆膜时深施磷酸二铵25 kg/667 m2。5月28日人工点播,6月4日出苗,进行中耕机械除草一次,全生育期浇水一次,6月中旬浇水追施尿素25 kg/667 m2,开花后期喷施叶面肥磷酸二氢钾200 g/667 m2,同时喷施铜、锰、锌、硫等多种微量元素50 g/667 m2,9月上旬进行测产。

1.4 气象概况

2021年,临河区极端高温天气有两天,7月13日37.1℃,7月30日37.0℃;全年降水偏少,5-9月没有超过10 mm的降水,最大降水量在3月31日,为20.4 mm;最大风速在6月28日,为10.3 m/s,其余没有超过10 m/s的风。全生育期降水量严重不足,向日葵发病减轻;6月28日大风,参试葵花品种出现个别折茎现象;灌浆期高温少雨,光照充足,利于向日葵开花授粉;灌溉条件好,能充分弥补降水不足的气候,促进灌浆,增加粒重。

2 田间观察记载、考种及产量结果

2.1 生育期调查结果

2.1.1 生育期

试验品种的生育期为96~108 d,生育期最短的品种为‘抗列当6号’,生育期只有96 d;生育期最长的品种是‘中食葵618’,生育期108 d;‘西亚3号’‘中食葵139’‘2021’和‘西亚9号’四个品种的生育期都超过了100 d,分别是101 d、102 d、103 d和105 d。

2.1.2 现蕾期和花期

‘抗列当6号’的现蕾期最早,是7月12日,初花期是7月25日,盛花期7月30日;‘中食葵139’和‘2021’的现蕾期都是7月14日,初花期分别是7月25日和26日,盛花期都是7月30日;‘西亚9号’和‘中食葵618’相对较晚,现蕾期分别是7月17日和7月19日,初花期分别是8月1日和8月2日,盛花期分别是8月6日和8月8日。

2.1.3 成熟期

试验品种于同一日播种,成熟期在9月8日~18日,这个时期临河区尚未下霜,向日葵能够较好成熟。其中‘抗列当6号’成熟最早,在9月8日成熟;‘中食葵139’排第二位,于9月12日成熟;‘中食葵618’成熟最晚,于9月18日成熟。

2.1.4 抗病性

从表1中可以看到,整体上看,6个试验品种均有较好的抗病性;仅有‘西亚3号’黄萎病较重,其他5个品种未发生黄萎病。

2.2 生育性状

2.2.1 株高

从表2中可以看出,本试验6个品种的平均株高是211 cm,其中株高最高的品种是‘西亚3号’,株高230 cm;‘中食葵618’次之,株高227 cm;‘中食葵139’相对最低,株高188 cm;‘2021’品种株高197 cm,次低;其他两个品种居中,株高都超过了200 cm。

2.2.2 叶片数

试验品种平均叶片数 29.2片,其中‘抗列当6号’叶片数量多,是30.6片;‘西亚9号’和‘2021’叶片数次之,都是30片;‘中食葵618’和‘西亚3号’的叶片数量少,为28片。

2.2.3 盘径大小

试验品种平均盘径23 cm,其中‘中食葵618’的盘径最高,为27 cm;‘西亚9号’次之,为26.7 cm;‘西亚3号’的盘径最低,为19.5 cm;其他3个品种的盘径在20.7~23 cm之间。

2.2.4 盘粒数

试验品种平均盘粒数995粒,其中‘2011’盘粒数最高,1166粒;‘抗列当6号’次之,1098粒;‘中食葵618’位居第三,1080粒;其余3个品种盘粒数低于1 000粒,其中以‘中食葵139’盘粒数最低,为784粒,‘西亚3号’和‘西亚9号’的盘粒数也低于平均值。

2.2.5 单盘粒重

试验品种平均单盘粒重0.222 g,‘抗列当6号’和‘2021’单盘粒重最高,均为0.24 g;‘中食葵618’‘中食葵139’和‘西亚9号’单盘粒重居中,分别为0.229 g、0.212 g和0.211 g;‘西亚3号’单盘粒重最低,为0.199 g。

2.2.6 百粒重

试验品种平均百粒重22.6 g,6个品种百粒重都超过了20 g。其中‘中食葵139’百粒重最高,27.1 g;‘西亚9号’次之,百粒重22.5 g;‘抗列当6号’和‘西亚3号’并列第三,百粒重22 g;‘中食葵618’排在第四,百粒重21.2 g;‘2021’百粒重最低,20.7 g。

2.3 产量结果

采用小区试验测产方案进行,首先测量小区面积,数出试验小区内所有株数,之后选出20盘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室内考种,并计算产量。

2.4 试验结果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从小区测产来看,小区平均产量4.443 kg,‘抗列当6号’产量排第一位,小区产量4.838 kg;其次为‘2021’,小区产量4.78 kg;‘中食葵618’产量排第三位,小区产量4.58 kg;‘中食葵139’产量排第四位,小区产量4.24 kg;‘西亚9号’产量排第五位,小区产量4.224 kg;‘西亚3号’产量最低排第六位,小区产量3.996 kg。

通过种植试验分析,从全生育期看,‘抗列当6号’品种田间长势旺盛,茎秆粗壮,抗病性强,生育期短,盘粒数多,盘粒重高,单产高,在参试的6个品种中产量位居第一,产量达到380.8 kg/667 m2;‘2021’次之,产量达到376.2 kg/667 m2;‘西亚3号’黄萎病比较重,生育期101 d,单盘粒重低,产量最低,为314.5 kg/667 m2。比较各品种间产量因素可知,产量较高品种在单盘粒数与单盘粒重两项指标表现较优,可以作为高产品种评价的参考指标之一[2]。

综上所述,6个试验食用向日葵品种产量都较高,都属于高产食用葵品种,平均产量349.7 kg/667 m2。‘西亚3号’黄萎病比较重但是适应性强,其余的5个品种抗病性强,产量较高。各生育期也有不同的表现,由于今年气候条件特殊有些品种不适应,造成减产现象,有些葵花品种特性没有表现出来,影响产量和商品,因此这些品种有待下一年进一步试验,选择稳定性强的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

参考文献

[1] 崔超,王靖,王海伟,等.不同类型向日葵品种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差异性研究[J].北方农业学报,2019,47(1):1-6.

[2] 张艳,闫礼,樊秀荣,等.临河地区向日葵新品种试验初报[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4):3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