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土地调查中工程测绘的方法的研究 

2024-10-12卞吉超

新农民 2024年25期

摘要:随着农村土地管理与利用的日益重要,工程测绘在农村土地调查中的应用变得尤为关键。本文旨在探讨农村土地调查中工程测绘的理论方法,分析其在提高土地调查精度和效率方面的作用。通过理论论述,本文阐述了工程测绘技术在农村土地调查中的应用原理和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技术优化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关键词:农村土地调查;工程测绘;土地管理;测绘技术

开展农村土地调查是确保土地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与高效管理的基础。在科技进步的浪潮下,工程技术在农村土地勘查实践中的角色越发重要,尤其是工程测绘技术,其精确性与效率直接影响土地资源管理的效能。工程测绘技术囊括了地形测绘、地籍测定及遥感技术等多种手段,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极大的增强了土地勘查的精确度与作业速度。

1 地形测量在农村土地调查中的应用

1.1 地形测量的基本原理

地形测绘构成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技术环节,其核心在于通过精密测定地表点位的三维坐标信息来收集地形资料。此过程融合运用了多种测量仪器与技术手段,涵盖全站仪、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等,确保所采集数据的精确度与信赖度。地形测绘的应用范畴不局限于城市环境,其在农村土地的勘查工作中同样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开展农村土地调查的过程中,地形测量技术主要被应用于获取诸如地面高程、地表倾斜程度(坡度)及倾斜方向(坡向)等关键地形参数。其中,高程数据反映的是地表点相对某一基准水平面的垂直间距,这构成了分析地形轮廓和起伏变化的基石。坡度则描述了地表倾斜的强度,通常以百分比形式或角度计量,直接关乎土地的稳定状态与开发适宜性。至于坡向,则指示了地表倾斜的具体方位,与光照条件、风向模式及水分分布等自然环境要素紧密相关,对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及土地利用的宏观规划具有深远意义。

地形资讯对于土地的分类、规划及利用具有重大价值。首先,通过精细解析地面的海拔、倾斜度与朝向,能够实现土地的系统分类,辨别出适合多种农事活动的地域,譬如平坦地带适宜栽种谷物,而坡度显著的区域则更适于林木培育或畜牧业。其次,这些资讯在土地规划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助力决策者制定科学的土地使用策略,优化资源配置,增进土地使用的效能。再者,地形测量资料在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控与管理中同样不可或缺,周期性的地形数据更新有助于即时捕捉土地用途的变迁,评估地表退化状况,为土地保护与可持续性利用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1]。

1.2 现代地形测量技术

当代地形测绘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提高了数据获取的精确度与效率,尤其在全站仪、GPS等先进设备的普及应用上表现显著。全站仪作为一种集电子经纬仪与测距功能于一体的精密测量仪器,能够同步测定水平角、垂直角及斜线距离,进而实现地面目标点三维坐标的高精度计算。而GPS技术则是通过捕获多颗卫星信号,运用三角定位原理精确定位接收终端位置,其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别,尤其适合于大范围地形测绘作业。

上述技术的实施为土地勘查活动奠定了高精度的信息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地形信息的精确性是土地分级、规划及有效利用的关键所在。借助这些技术收集到的数据,能够全面描绘地表的起伏形态、倾斜度及朝向等特点,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持久利用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另外,此类数据亦可应用于监测土地使用的动态变化,助力决策者实时掌握土地使用的实际情况,进而拟定合适的管理策略。

近期以来,无人飞行器(UAV)装配的摄影测量技术在地貌测绘领域的运用日渐普及。该技术依托UAV装载的高清晰度摄像设备实施空摄作业,经由影像处理及三维重构技术来生成地面模型。此法展现出高度的灵活性、低廉的成本开销及广泛的地域覆盖能力,特别适用于复杂地理环境和难以接近区域的测定工作。借助无人飞行器摄影测量技术,能够高效采集大面积的地貌数据,其精确度已然达到多数土地勘查任务的标准要求。

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的关键在于图像的获取和处理。在图像获取阶段,无人机需要按照预定的航线进行飞行,确保拍摄到连续且重叠的图像。在图像处理阶段,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对图像进行匹配和校正,构建出精确的地表模型。这些模型可以提供地表的高程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纹理映射技术恢复地表的细节特征。

2 地籍测量在农村土地调查中的作用

2.1 地籍测量的重要性

地籍测量构成了土地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关键支柱,其核心职责涉及精确测定并记载土地的权利归属、边界位置及面积等基本信息。此过程不仅强调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还着重于记录的全面性及法律效用,旨在确保土地权利界限的明了与确定性。尤其是在农村土地的勘查活动中,地籍测量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它构成了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维系土地市场正常秩序及推动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2]。

在开展农村土地调查活动时,地籍测绘工作的核心目的是确保土地所有权属的精确性。这里,土地权属概念涵盖了所有权、使用权及其他法定权益的归属界定。通过实施地籍测绘,每块土地的权属状态得以清晰界定,涉及土地的拥有者、实际使用者及其权利的特性与界限。这些详实的信息资料,对于指导土地买卖、征收、承租及抵押等各类法定事务的操作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地籍测量的另一关键要素为界址测量,专注于土地边界的精确定位。界址的明确定义直接关联到土地所有权的划分及使用范畴的确立。尤其在农村环境里,土地分布零散且地形多变,界定界址常面临较大挑战。因此,借助精准的地籍测量技术,可保障每块土地的边界明确无误、不受争议,有效防止由界址模糊导致的土地权益冲突。

土地面积测定构成了地籍测量的基本要素,涵盖了确定地块实体面积的过程。这一测量的精确性对于指导土地税赋征收、土地承包经营及土地补偿等领域至关重要。经由地籍测量手段,得以获取每块土地的具体面积信息,为土地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地籍测量过程的执行常态上涵盖了地面测量技术与现代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这些先进技术及方法的应用,不仅促进了测量数据精确度与采集效率的显著提升,还极大地便利了地籍资料的实时更新与维护作业[2]。

2.2 地籍测量的技术方法

当代地籍测绘技术的演进极大促进了土地勘查工作的效能与精确度,尤其在乡村地域中。这些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集成应用,加速了数据处理与解析的过程,为土地资源管理构建了坚实的科技基础。GIS作为融合数据库操控、图形操作及空间分析等多项功能的信息管理系统,高效地实现了地理空间数据的集成、保存、检索、剖析及可视化,故而在地籍测绘领域扮演着核心角色。

在乡村区域中,地籍测绘的核心任务涵盖着土地所有权的确立、边界线的划分及面积的计量。以往的地籍测绘手法依赖于人工操作的测量作业与纸张文档记录,不但费时费力,还易于引发误差。相比之下,当代地籍测绘技术凭借数字化测量手段与数据处理系统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测量工作的精确度与效率。诸如全站仪、GPS以及UAV装配的摄影测量技术等数字化测量工具,能够迅速且精准地收集地面坐标信息与地形特征,为地籍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了高效的途径。

地籍测量领域中,数据管理构成了另一项核心环节。借助GIS技术平台的支撑,实地测量采集的数据得以转化成数字格式,进而构筑起土地信息的数字化仓库。这些数据库囊括了土地的根本属性,譬如权属状态、边界位置及占地面积,同时整合了土地利用模式、土壤种类、地形特征等多种空间信息维度。GIS平台特有的空间分析能力,极大促进了土地数据的检索、更新及深入剖析流程,为土地的规划布局、日常管理和策略性决策铺设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另外,GIS所提供的网络分析与空间统计工具,能有效助力于监测土地利用的变迁并开展评估工作。通过对比分析历年的地籍数据库,可以及时洞察土地用途变化的趋势,进一步评判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分析结论对于指引土地政策的制定、提升土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保护珍贵的耕地资源,均具有不可小觑的意义。

当前的地籍测绘技术运用,对土地管理程序的改进起到了推动作用。借助GIS系统平台,实现了地籍资料的网络共享与即时更新机制,显著增强了土地管理机构的工作效能。此外,通过将数字地籍数据以可视化形式展现,信息的传递与利用变得更为直接和便利,这有利于增进公众对于土地政策的认知度和参与意愿。

3 遥感技术在农村土地调查中的应用

3.1 遥感技术的优势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利用卫星或航空载具搭载的传感器来收集地球表面信息的手段,其运作基于电磁波与地表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原理。该技术涉及捕捉地表反射及散发的电磁波信号,并进一步借助图像处理及分析技术提炼出关键的地表特征信息。凭借其广阔覆盖、快速更新以及无需直接接触即可测量的独特优势,遥感技术在农村土地的综合调研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开展农村土地调查的过程中,遥感技术扮演了关键角色,尤其是用于追踪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迁。这一变迁涵盖了土地覆盖类别随时间推移的转换,例如从农田转变为建筑用地、林地转为农田等形式。得益于遥感技术,我们能够获取广域且跨时段的图像资料,通过对不同时间节点的遥感图像进行对比,可以直观辨认并深入探究土地使用权变动态势。此类变化的监测工作,对于指导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维系生态环境及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而言,具有不可小觑的重要性。

此外,遥感科技在鉴定土地品质方面亦扮演着关键角色。这一过程囊括了对土壤类别、肥沃度、水分状态及植被覆盖率等多维度的考量。通过遥感图像,可以捕捉到地表植被状态、土壤湿度等宝贵信息,进而在光谱分析与地表参数反演技术的支持下,我们能间接推断出土地的生产力潜能与适宜等级。具体实例包括:借助植被指数(NDVI为代表)的解析来评判植被的健康状态及其发展潜力;借由热红外波段的数据分析,来估算地表温度与水分含量。这些详实资讯,无疑为农业耕作指导、土地利用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除此之外,农村土地调查领域还广泛采纳了遥感技术,用以完成土地资源的勘查、灾害的动态监视及环境影响的分析等工作。具体而言,借助高清晰度的遥感图像,能够实施土地资源的详细调查,把握当前土地使用的实际情况与土地分类的空间布局;通过运用合成孔径雷达(SAR)等相关技术手段,能够监测地表的细微变化,从而对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价;另外,利用多光谱与高光谱遥感技术,可以有效评估环境污染的程度,持续监控水质与大气质量的状态。

3.2 遥感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实例

在农村土地调查领域,遥感图像分析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依托于对遥感影像的深入解析,能够实现农村土地利用类型的有效识别与土地适宜性的快速评估,为土地的规划及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这一技术手段,通过卫星或航空器装载的传感器来捕获地表释放或反射的电磁波信号,由此生成的高清晰度影像资料,在经历精密的图像处理与分析后,能展现出地表环境的详尽特征。

在开展农村土地调查的过程中,首要步骤是对遥感图像进行分析以辨别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别。这些类别涵盖了耕地、林地、草原、水域及建设用地等,每种类型都是土地功能与应用的直接反映。我们能够通过对遥感图像中的光谱属性、纹理构成及空间配置格局的细致解析,来实现对各类土地利用形式的有效区分。举例来说,利用植被在可见光与近红外区域的反射率差异,能够辅助鉴别耕地与林地区域;而水体特有的近红外波段吸收特征,则成为区分水域与其他地表覆盖物的关键依据。

利用遥感图像分析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另一项关键应用。这一过程综合考量了土壤特性、地形特征、气候状况等多个层面,而这些要素均可借由遥感图像中的地表参数得以间接揭示。

多时相遥感影像的分析是监测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的有效手段。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可以识别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如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森林转变为耕地等。这种变化趋势的监测对于土地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通过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和规模,可以评估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为土地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4 结论

工程测绘技术在农村土地调查中的应用是提高土地管理效率和质量的关键。通过地形测量、地籍测量和遥感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实现对农村土地资源的精确调查和高效管理。未来,随着测绘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其在农村土地调查中的作用将更加显著,为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瞿红波,陶鹰,吴桂兰.浅析线形工程土地勘测定界测绘中土地权属调查的重要性及方法[J].浙江国土资源,2012(7):42-43.

[2] 罗亮.广州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监理实施方法研究[A].广东省测绘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