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创设情境,提升核心素养

2024-10-11王睿

安徽教育科研 2024年30期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重视情境教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学生应该具有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回应时代的要求,课堂教学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进行情境教学就是让知识转化为素养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中“逻辑的力量”单元是无文本单元,如何利用情境教学深入浅出地让学生了解逻辑的基本知识、推理的若干形式,积累日常交流以及自己与同学的作文中的逻辑错误,最终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是每一位教师需要积极探索的内容。

关键词:情境教学 核心素养 逻辑

什么是情境教学?情境教学就是以教材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真实情况相近的情境,将知识学习和情感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一种教学方式。

无论是日常交流还是学生作文中都包含着大量的逻辑问题,学生也常因为语言习惯而无视它们。为了让学生对逻辑概念产生兴趣并且系统地学习逻辑知识,我们计划创设一个“逻辑病院”,搜集日常交流和作文中的逻辑问题作为“病例”,收集优秀作品的逻辑内核作为范例,学习逻辑和推理的规则,归纳出常见的逻辑问题及修改方法作为“诊断手册”,利用“诊断手册”来诊治“逻辑病”,期待最终实现“飞越逻辑病院”,让逻辑成为学生使用语言最犀利的武器。语言任务群具有贯穿性、过程性和时间性的特点,本单元教学分为集中学习和长期学习两部分,以“飞越逻辑病院”这个情境为线索把所有学习任务串联起来,让学生初步编写“病历”档案、建立逻辑范例以及完成“诊断方案”的编写。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补充“病历档案”、不断完善“诊断方案”。

在整个单元的设计中,笔者设计了四个课段,分别是前置课——整本书阅读,第一课段——把脉问诊,第二课段——开方诊疗,第三课段——逻辑复查(表1)。整个设计模拟医生看病问诊的步骤,让学生学会辨识逻辑错误、了解逻辑规律、熟知推理手段并学会举一反三,将逻辑规则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与写作中去,以提升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巧用整本书阅读,上好前置指导课

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只有两个单元专属于语言任务群。本单元涵盖了“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两个学科核心素养,属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对于高中生来说,在没有任何逻辑学基础的情况下,本单元知识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上好前置指导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往往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本单元前置课设计中,笔者将整本书阅读纳入前置任务中,以期让学生了解一些逻辑的基本概念,并对逻辑推理有一些感性认识。本课时的主题定为“阅读分享,遇见逻辑”,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分别为“逻辑概念我来教”与“教材逻辑我来理”。在“逻辑概念我来教”学习活动中,学生利用国庆假期完成《生活中的逻辑学》(张绵厘)整本书阅读后,结合自己对整本书阅读的理解,要能够向自己的同学讲授一个逻辑学名词,同时还要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进一步解释。此项学习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同学们熟悉逻辑学概念,为接下来的逻辑学习打下基础。在“教材逻辑我来理”学习活动中,需要让学生结合整本书的理解,针对预习任务里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示例,分析任何一篇所提供的课内文本的逻辑链条,鉴赏作者逐步证明观点的过程,例如:《拿来主义》逻辑链条分析。此项学习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整本书阅读的理解尝试分析所熟悉的课内文本的逻辑链条。最后,在本课时的学习评价中让学生尝试分析阅读与鉴赏中17篇议论型文本的逻辑链条,鉴赏作者逐步证明观点的过程以及7篇叙事类文本中事件发展的逻辑链条,鉴赏人物的性格逻辑。

二、创设学习任务情境,促进核心素养养成

若想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并运用抽象的逻辑概念,就需要将抽象概念具体化,而实现此目标最好的手段就是创设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开展情境任务驱动式教学,在新颖、有趣、内涵丰富的体验中,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本单元创设“逻辑病院”,模拟医生看病过程,通过把脉问诊、开方诊疗、复查自诊等步骤与形式,让学生发现逻辑错误、学会有效推理、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最后运用逻辑知识,让逻辑说话,实现“飞越逻辑病院”。

(一)把脉问诊病症,发现逻辑谬误

本课段通过日常案例分析、自主建构相关逻辑知识,让学生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合作完成逻辑学经典案例分析。在本课段中创设一个具体的学习情境:“逻辑病院”里有很多“杠精”,学生作为见习医生想要获得从业资格并成长蜕变为成熟的医者,第一步就得熟知病人的病症,即发现病人存在的逻辑谬误。

在第一课时中设置两个学习活动。活动一中学生的学习任务为定义“杠精”内涵,归纳“杠精”套路,在具体语境中判断哪些是“杠精”、哪些不是,从而总结出“杠精”的定义。活动二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归纳“杠精”的套路,结合生活中与文学作品中的示例,分析“杠精”的逻辑错误,并总结其套路。示例中包含了偷换概念、转移话题、强加因果、模棱两可、诉诸情感、诉诸大众等常见的谬误类型。如:A:“这个大米不好,煮得稀饭不够黏。”B:“502黏,你怎么不去挖一勺?”这里就犯了偷换概念的谬误,A所说的“黏”是大米煮熟后的状态,而B所说的“黏”是胶水的粘结强度,二者的概念不同。学生结合教师给出的例子,归纳出“杠精”的套路。

在第二课时中,学习情境升级推进:想要从“逻辑病院”的见习医生蜕变为行业引领者,不能只知病人表面的病症情况,还需要学会探究病人发病背后的原因,即要熟练掌握逻辑的规律,从而分析“杠精”们存在的逻辑谬误和思维陷阱。本课时也设置两个学习活动。活动一为辨别“杠精”的手段。学生用掌握的逻辑规律,分析教材任务一中的谬误。活动二为攻克“杠精”的顽疾,旨在让学生理解逻辑规律中的“矛盾律”和“排中律”,“杠精”会利用它们来杠上加杠。通过分享两则故事,让学生深入理解“矛盾律”与“排中律”,引导学生在分析故事之后自己得出两者的核心区别。

(二)开方诊疗指南,学会推理论证

本课段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概括出推理过程,初步认识推理形式,并自觉运用推理形式解读文本,解决问题。在本课段中,具体的学习情境也在推进:作为“逻辑病院”的见习医生,你要如何为这些“病人”开出药方,让他们能运用逻辑思维更加审慎地接受和表达观点呢?

本课设置两个学习活动。活动一为生活中的推理。学习情境为:网络不仅放大了生活中的种种逻辑谬误,还会成为一些别有用心者的犯罪工具。小周发现自己在朋友圈发的照片被某匿名者长期盗用发在微博上,该匿名者利用伪造的微博账号冒充小周对其他人进行骚扰。最终,小周利用逻辑推理找到了该匿名者,使他受到应有的法律惩罚,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利。如果你是小周,你会怎样通过逻辑推理找到这个匿名犯罪者呢?设计此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朴素的逻辑推理,启发学生的推理意识。活动二为理论中的推理。学生通过教材中的具体案例,找出各个案例中的推理过程。案例包括《十五贯》《智囊全集》《晏子使楚》《河中石兽》《邹忌讽齐王纳谏》以及《红楼梦》等。学生进一步探讨:上述案例采用的几种推理形式,有些可以保证前提为真则结论一定为真,有些则不能保证。你觉得哪些推理不能保证?为什么?以此让学生明确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必然性推理与或然性推理的区别。不少学生常把归纳和类比得出的结论当作确定无疑的结论,而陷入认识的误区,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怎么合理借鉴结论,怎么检验其真伪,怎么进一步明确它可靠的程度。最后,教师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各种推理形式的逻辑关系,如图1:

图1 思维导图

(三)学会立言以诚,采用合理方法

本课段从教材优秀论文中学习论证手法,让学生梳理逻辑链条,了解论证构成及有效论证评估标准,以及明确“隐含前提”“虚拟论敌”对论证的作用。具体的学习情境继续推进: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或是各种信息的接收者,或是观念态度的表达者。上节课同学们进行了以正确的推理来判定接收信息的真假的训练,我们距离成为一名合格的“逻辑病院”医生又进了一步。本节课则在“表达”这一块进行“有效论证”医疗方案的制订,进一步提高大家“治病开方”的能力。

本课设置两个学习活动。活动一为“赏‘奇葩’,析逻辑”。经过论证方法的学习,学生应对逻辑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进行一场临床医学模拟,检验学生是否初步具备“逻辑病院”临床医生的从业资格。让学生观看《奇葩说》2019年11月28日的一期节目,梳理出“奇葩”的逻辑链条。活动二为“逻辑‘病’,论证‘方’”,旨在让学生认识论证,评估有效论证,学习论证方法,以提升表达逻辑性。举出具体例证,让学生辨别真伪,区分论证与非论证,区分论证中的观点与理由。同时,举出教材实例,让学生厘清关系,思考推理和论证的相关性,如《祝福》开头的说法,引入反证法、归谬法。最后评估论证,检验观点,讨论如何辨别观点的真伪,挖出隐含前提和假设。

(四)巧用“虚拟论敌”,巩固强化说理

本环节设置两个学习活动。活动一为“假想敌,强说理”。虚拟论敌促使我们自查逻辑漏洞,它是“有效论证”这套方案的一味重药。认识“图尔敏论证模型”,在强化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意识。攻击论点为:兼听一定“明”吗?“三人成虎”“父子骑驴”,听得越多越糊涂。攻击论据为《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听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声音还不够,而李世民有时听魏征一个人的就够了。活动二为“讲道理,学范例”,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复习相关文本,梳理出作者的论证思路,厘清其中包含的逻辑链条,推敲论证的逻辑性,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议论文写作中学习借鉴。

三、立足文本本身,任务与情境相结合

在设计本单元学习任务时,笔者还考虑了以下维度:立足文本,以语言为核心,坚守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整合集中的课堂学习与持续的课外学习,从学过的文本导向新文本、从文本阅读导向跨媒介阅读,既激活并梳理旧知识,又指向广阔的新知识领域;从文本阅读到作文修改、从辩论到写驳论文,促进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学习活动中的具体任务围绕情境展开,目的是逐步完成情境中的主任务。每一个具体任务都是主任务的分化和具体化。学生被任务驱动,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学习经历,从而掌握逻辑推理的知识技能,并对语感、逻辑感等知识形成具体感知。

参考文献:

[1]王本华.任务·活动·情境——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设计的三个支点[J].语文建设,2019(21):4-10.

[2]陈波.逻辑学十五讲(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谷振诣.论证与分析:逻辑的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