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文探幽:基于单元研习任务落实的联读教学

2024-10-11袁泉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4年10期

语文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是教材,紧抓教材、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以“专题研习”为单元组构方式。所谓“研习”,是“在必修阅读与表达的基础上,更深一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对相关内容有深度的理解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因此,教师进行教学时要立足生本意识,设计学习任务,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在鲜活的语文实践中学习。

一、设计理念

设计研习任务时,教师要参照课标,研读本学习任务群的定义、要求,重视教材单元研习任务的导向价值,梳理把握本课涉及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文化观念等,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研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揆诸语文教学现状,笔者发现教学目标散乱、内容同质化、过程随意化的问题数见不鲜。单元研习任务的梳理、把握与落实势在必行。

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单元人文主题为“至情至性”。本单元选取了从魏晋到明中期的6篇经典散文,基本呈现了我国古代散文的多样面貌。这些经典文本既充溢着古代散文的语言之美,又体现了不同作者的个性气质与丰富情思,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单元研习任务如下:

通过梳理,单元研习任务涵盖了文化、文法、文脉、文思、文情等角度。其中,任务一覆盖整个单元;任务二着眼部分文本,立足文体,鉴赏创作手法,提升阅读能力;任务三立足文字,夯实古汉语文字基础;任务四为写作任务。《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为本单元第十课,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主要涉及任务一、任务二的第2、3子任务、任务三及任务四,教学目标如下:1.积累文言知识,梳理文脉,体悟哲思;2.学习使用评点法品析诗文。根据学生的思维规律,从文字、文脉入手,到文意、文情,再到文思、文化,循序渐进地落实。

二、研习任务设计

(一)循文入义:积文字,理文脉

学习活动一:

1.请尝试标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参考以下示例,制成“晨读小卡”,以作积累之用。

2.《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均为骈散结合的名篇,请尝试找出其中的对偶句,思考并归纳此类语句在翻译时的规律。

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为例,“一”的意思是“把……看作一样”,“齐”的意思是“把……看作相等”,语义相似;而“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中,“已往”意为“过去”,“来者”是“将来”,语义相反。由此可见,在骈句中,上下两句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语,语义往往相似或相反,这就是文言文翻译中的“对称推义法”,善用这种方法,可以由已知推得未知。这种翻译方法在本课后的学习提示中亦有提及。

学习活动二:

1.古人为文,讲究章法。《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同为东晋散文名篇,一序一辞,呈现出古代散文发展的多元性,也呈现出章法的共性。结合阅读,两篇文本的共性体现在哪里?(都有记事、写景、抒情和说理)两文分别记何事、写何景、抒何情、说何理?请同学们读文本,理思路,找出原文并提炼概括,完成表格(略)。

2.两文是如何将记事、写景、抒情、说理融于一体的?

《兰亭集序》由兰亭聚会写起,绘山水之景,情感由乐转痛再到悲,寄托着王羲之的生死之思;《归去来兮辞(并序)》从辞官归家起笔,摹田园之景,乐情贯穿,寄寓了陶渊明顺从本心、持守节操的思考。比较可知,两文都是由记事写起,触景而生情,又由这种情感引发更深的思考,即“因事而起、触景生情、因情而思”,清新流畅。

文言文学习要“文”“言”并重。课标中有“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异同”的要求,单元研习任务中也明确指出要标示词类活用,做好分类积累。另外,两文都具有典型的骈散结合特征,可由此共性入手,对文本后学习指导中强调的“对称推义法”进行点拨。单元研习任务二的第2个子任务为关注古文的章法,两文在行文时存在记事、写景、抒情、说理上的共性。梳理文脉时,教师应要求学生立足文本、全面筛选、精准概括,寻找两文在行文章法上的共性,进而分析古代散文的章法规律,实现由单篇走向一类。

(二)披文入情:品文意,涵文情

学习活动三:

古人读书,讲究评点。《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同为传世散文名篇,可圈可点之处良多。请尝试使用“评点法”赏读两文。

所谓“评点法”,“评”就是评议赏析,“点”就是圈点勾画,“评点”就是心有所感、意随文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在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文本对古文评点进行示范,促使学生进一步发散思维,思考古文评点的切入点。如教师可抓住《兰亭集序》中反复出现的“俯仰”进行评点,引导学生思考此处评点的切入点为“情感”与“结构思路”,进而总结出其他切入点。

结论:评点文本可整体、可局部,大到思想大意、情感表达、章法结构,小到遣词造句、艺术手法、审美感受,甚至是阅读时的灵光乍现,都可以进行评点。

立足两文的景物描写,学生抓住“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与“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等句,进行评点:陶渊明笔下之景与其高洁志趣一体,王羲之笔下之景是他淡雅脱俗内心的外化,他们笔下的山水田园,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志的融合体。就两文的抒情方式,学生评点:王羲之“游目骋怀”,产生“信可乐也”之感,是触景生情;而陶渊明之乐是通过一幅幅画面来表现的,是融情入景。

(三)因文明道:悟文思,味文化

学习活动四:

《兰亭集序》寄托着王羲之深沉的生命之思,《归去来兮辞(并序)》彰显了陶渊明超脱的人生选择,既超越时代,又烛照后世。请结合阅读任务单中的材料,结合你对文本的理解,思考:二人超越时代的表现是什么?他们带给后世怎样的影响?

“文以载道”是古人为文的传统。王羲之与陶渊明同属魏晋名士,都面对动荡社会与多难人生,两篇文本都生发了对时间、生死的哲理性思考。单元研习任务中有“小组讨论,探究这些文化观念在当今社会的价值”的明确要求。教师要设计品悟探究任务,引导学生领悟这些哲思穿越千年而不朽的艺术魅力与当代价值。

三、设计思考

在进行《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并序)》联读教学时,教师要参照课标,研读本学习任务群的定义与要求,同时要重视教材单元研习任务的导向价值,对单元研习任务进行梳理筛选,并紧抓两文的个性与共性,将单元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研习任务,引导学生在研习过程中自主探究,按照梳理筛选任务、明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设定研习任务、推进层级落实的步骤进行教学。《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并序)》联读教学贯穿一个“文”字,立足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紧扣文字、文脉、文意、文情、文思、文化进行层进式探究,知识积累、文本细读、文化观念与方法指导并重。

(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中小学多文本阅读教学实践研究专项课题“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dwbyd22030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