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新型评价标准,强化学生创新能力
2024-10-11田伟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促使我国教育信息化不断地升级,教育信息化2.0开启了智能教育时代。信息化初步改造后,多媒体教室应运而生,打破了传统的粉笔黑板模式。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师由注重填充学生的头脑转变为注重激发学生的智慧思维,发展动力从强调信息化应用转变成了创新驱动,思维方式逐渐从工具性思维转变成了人工智能思维。教育信息化的迅速推广虽带来了诸多便利与创新,但同时也凸显出不少问题。我们通过制定一个基于人工智能和教育信息化2.0的城乡中小学创新能力阶梯式评价标准,为中小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一、问题现状描述
中小学时期是培养基础素养与核心能力的黄金时期,人工智能课程的引入旨在深化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我们期望这门课程能激发学生对智能科技的热情,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然而,经过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中小学在人工智能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部分学校和家长认识不足,政策推广落实存在难度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政策,但由于政策宣传力度不够、覆盖范围有限,以及部分学校和家长对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此外,执行力度不足,也使得部分地区的学校未能有效落实政策,阻碍了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二)教学设施与内容滞后,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教学内容未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尤其是相对落后地区的学校,硬件设施陈旧,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同时,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过时,未能及时更新,导致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脱节。此外,信息技术教师缺乏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对行业发展了解不足,也限制了其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城乡教育差异较大,观念桎梏阻碍发展
城乡之间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不均衡和教育观念差别大。城市学校往往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而乡镇学校这方面相对匮乏。同时,部分乡镇地区的教师和家长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课外兴趣活动的重要性,导致人工智能课程逐渐边缘化。这种观念上的桎梏不仅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限制了人工智能教育在乡镇地区的普及和发展。
(四)课程设置缺乏统一标准,影响教学质量
目前,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设置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在实施课程时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还使得学生在面对不同教学风格和内容时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此外,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实践环节不足,也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同时,课程形式的单一性也未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师资匮乏,制约教育水平提升
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严重匮乏,师生比例失衡,导致教师无法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由于缺乏足够的精力和资源,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时往往无法充分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元素,课后服务内容也更多地偏向于文化课知识点,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这种师资短缺的现状不仅制约了人工智能教育水平的提升,还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针对中小学创新能力培养所面临的问题,我们深知建立科学、系统评价标准的重要性。此标准不仅要检验培养成果,更要指导教育过程。通过实施此标准,我们将引导学生深化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提升实操与创新能力;为教育工作者明确教学方向,优化资源配置与教学方法。因此,结合教育实际,我们制定了中小学创新能力阶梯式评价标准,以人工智能为助力,推动培养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中小学创新能力阶梯式评价标准
(一)社会面实施方案
利用社会资源,如企业、科研机构等,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创新的机会。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通过媒体宣传、举办创新活动等方式,提高社会对创新教育的关注度。正确引导、广泛宣传创新能力对国家快速发展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中小学和社会公众了解社会发展趋势。
(二)教育行政部门实施方案
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及时传达教育部文件精神,确保各地各校按要求开展创新能力培养活动。根据城乡差异,将培养对象划分为乡镇、县区、市区三个阶梯,分阶段进行动态管理和培养。培养内容涵盖文化素养、信息素养、团队协作等方面,分阶段循序渐进;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评比,学生参加创新大赛,提升师生创新能力;组织优秀教师下乡送课,举办本地科技创新大赛,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学校实施方案
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组织教师定期进行培训,要求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日常课堂。按照要求开设信息科技、信息技术课程,引导学生走进人工智能,了解人工智能。邀请校外培训机构讲师协同开设课后延时科技创新、人工智能、创意编程等活动社团,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组织师生参加信息科技、人工智能、创新编程等创新大赛活动,增强学生自信心,检验创新能力培养效果。
(四)家庭实施方案
在当代家庭教育中,家长的培养观念千差万别,家长需要与学校紧密合作,共同分析孩子的特点和现状,引导他们全面发展,并特别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家长应积极参与家校合作,了解学校的教育动态和培养方向,同时学习其他家长的优秀教育经验和方法。此外,家长还可以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关注教育领域的新动态和新理念,以便更好地教育孩子。同时,家长应支持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活动和创新竞赛,鼓励孩子积极参与。
三、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验证标准的可行性
针对本文研究制定的“中小学创新能力培养的阶梯式动态评价标准”是否可行,我们通过网络问卷形式开展了实践效果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10所乡镇中小学校、10所县区中小学校和10所市区中小学校。共收回有效问卷1742份。综合问卷调查数据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本文制定的阶梯式动态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效的,结合当地教育部门文件要求、实时监督、学校师生和家长的重视,此标准有较高的满意度。第二,从创新能力培养实施方案需求评分来看,乡镇、县区和市区差异不太显著,故可以推断出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具有普遍适用性。第三,不同地域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环境和教育师资有所不同,在接下来的研究中,需要关注各学校软硬件环境和师资的提升,探究更适合不同区域的有效措施和具有督促作用的有效评价标准。
四、总结与展望
本文总结了中小学创新能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在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针对当地实际需求制定了“中小学创新能力培养的阶梯式动态评价标准”。本标准和实施方案有助于落实培养创新能力的效果,推动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质量运行。同时,从乡镇、县区和市区各抽出10所中小学校一线教师作为调研对象,设计了问卷调查,有效验证了本套评价标准的可行性。
未来,创新能力培养一定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信息带动发展、人工智能辅助教育改革的征程上,相关部门可以借鉴本文提出的动态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估,在动态评价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确保人工智能创新能力全方位提升。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人工智能助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的成果。课题批准号:2023YB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