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课后服务中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策略

2024-10-11宋俊丽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4年10期

近年来,课后服务成为热词。然而,部分中小学校的课后服务尚处在摸索阶段,存在形式单一、质量参差不齐、校际交流不多等问题。如何拓展课后服务活动的形式,营造积极、有趣、充满活力的氛围,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已经成为课后服务亟待解决的课题。下面,我以语文学科为例,谈谈课后服务中学生素养提升策略。

利用社团促动力,巧借作品增素养

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为课后活动提质增效,一直是我思考的主要问题。经过策划,我联合几位教师先后成立了说文解字、文学名人、快板、诗词、课本剧等社团。各个社团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不同,又相互交叉,互促互进。

如说文解字社团,在区分“籍”和“藉”两个字时,我利用图片展示,分析、讲清了两个字的字形演变和字理特点,让学生明白“籍”的本义为档案簿子,相当于现代的登记册;而“藉”的本义为陈列礼品时的衬垫物。通过多种方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习得了知识,提升了语文素养。

再如快板社团,我们以诗词歌赋为依托,用中国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童年时光。课本剧社团则为学生搭建了表演的平台,使生本教材价值最大化。学生沉浸在角色中,一幕幕精彩的剧目依次上演。

学科融合聚合力,思维进阶见成效

“双减”的目的在于让教育回归本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而课后服务恰恰为学生学习的提质增效提供了平台。在课后服务中,我们积极尝试将语文学科与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融合,产生了1+1>2的聚变效应,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语文素养。

例如,课后服务时间,我们将语文与美术学科融合,让学生根据课文《牛郎织女》的内容绘制系列连环画。学生兴趣盎然,在绘制过程中厘清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事件,简要概括故事。在美术与语文的有机结合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概括能力及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在课后服务中,我们通过各学科的融合,为学生营造了充满趣味的学习氛围,实现核心素养的渗透。

资源拓展路子宽,深度体验助成长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由于条件有限,我们无法经常带学生外出踏青,但网络上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源能帮助学生实现梦想。

《跟着书本去旅行》是一档大型体验式文化节目。每一集都以中小学生课本或经典读物里的内容为线索,由专家引领去实地探索。我们借助这一经典系列节目,每天让学生看一集,让学生走近河西走廊、长安、苏州园林、吐鲁番、山海关等,触摸历史、感知文化,让课本内容“活”起来。学生观看了鲁迅童年的一天,发现如今的三味书屋大部分陈列还和课文中记录的一致,折服于鲁迅生动的文笔。课本剧社团的成员跟着节目探访了亳州,见识了多样的曹操,再演绎《草船借箭》经典篇目时,把握人物角色更准确,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多维评价利突破,提质增效促素养

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是学生思维的推进器,既能激励学生参与活动,又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我们提倡学生自我评价、同桌之间相互评价、家长评价,以及教师适时的网络评价、活动性评价等。

在课后服务活动中,我们评出“闪亮小诗人”“最佳创编者”“宣传小能手”“最佳小演员”“汉字推介大使”等,颁发荣誉证书,隆重展出获奖学生的照片、个人简介等,把浓重的仪式感深深植入每个学生的心中,使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

综上所述,我们在课后服务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尝试和探索,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发展了他们的兴趣爱好,真正实现了教师省力、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多赢。

(责编 马孟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