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梳刘海儿吗

2024-10-11郑昭昕

科学大众(中学) 2024年9期

近年来,古装剧中的男女主角常梳着各式各样的刘海儿。这不禁让人好奇,古人梳刘海儿吗?

古代男子鲜有刘海儿

头发在中国古代社会与社会风俗、道德规范等密切相关。譬如,中国古代素有成人礼的传统,男子20岁要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扎个髻,再戴冠,即为“冠礼”;而女孩则是15岁盘发配笄,便为“笄礼”。

这种束发传统为古代冠服制度的一部分。自周代起,中国便有相当完整的冠服制度,对不同礼俗中对应的服饰、发式都有明确规定。

周代男子的发型多为“椎髻”,也就是把头发在头顶束成直立状的发髻,梳成椎髻后,再用冠帽将发髻套住,防止头发散乱。

秦汉时期形成了较固定的发式。看看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便可知道当时流行的男子发型。这八千余名士兵中,一般步兵的发髻多向上梳并略偏某一侧,他们有的用发带裹发定型,有的戴有冠帽。据考古研究成果显示,自先秦起,男子普遍流行“帻”这种冠饰,它实际上是一种包头布,即用一块巾布从脑后向前把发髻捆住,在前额处打结,使巾布的两角翘在前额作为装饰。这种冠饰在当时可是公8kTP6Qrmi/RYVUNpCFZQLA==认的“时尚单品”。

南北朝时期,受鲜卑胡服影响而出现了“幞头”—— 一种包裹头部的纱罗软巾,其特征是脑后披有两条长巾。后来,幞头逐渐成为贵族男子的日常冠饰,而“卑贱执事低微者”仍戴帻。

无论戴幞头还是帻,那时的男子发型基本上都是长发且束发为髻,鲜少有额前短发这种刘海儿造型。

那么,刘海儿是否出现在女子发型中呢?

丰富多样的古代女性发型

古代女性的发型十分丰富,她们将乌黑的长发分股挽束成各式各样的髻、鬟,用笄固定后,配以各种华丽的冠饰。自周代起,妇女便流行梳高髻,至秦汉时期仍旧盛行,尤其在汉代还出现了许多新的发髻花样,有垂在脑后的堕马髻、束于头顶的盘桓髻、层次丰富的缕鹿髻等。

纵览先秦至汉代的男女发型,似乎都不见刘海儿的踪影,那刘海儿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隋唐时期的男女发式基本承继了前朝的形制样式,同时还发展出大量丰富多彩的造型,唐代社会上普遍流行“高冠峨髻”。

以“高冠”为时尚的男性发式仍以束发成髻为主,只在冠饰上做了许多创新,出现了进贤冠、笼冠、武弁、纱帽等新冠饰。冠饰的材质也有很多改进,初期冠饰用料都是较为粗糙的布匹,如缯、绢等,后期则多用纱罗等轻薄织物,透气又美观。

另外,唐代女性的发式更为丰富。当时发型以巍峨华丽为美,继承了先秦以来高髻的造型,同时还发展出翻荷髻、反绾髻、凤髻、交心髻等,雍容华贵间还有一丝慵倦之美。

除了发髻,唐代还流行以鬟和鬓做造型。鬟与髻不同,历代流行的髻都是实心的发盘,而鬟是一种中空的束发造型。唐代女子将长发束起再挽成环状,环状的发束可变换多种造型,环数也可按自己的喜好而定。鬟的造型尤受年轻女性喜爱,按照高低、大小可设计成花样不同的鬟式,譬如当时流行的双鬟望仙髻,便是在后脑勺偏高处将长发挽作双环状的鬟式。

除此之外,还有鬓,鬓是两耳旁的发。唐代女子根据发髻式样设计出各类鬓式,如松鬓、蝉鬓、雪鬓等。有些妇女也会在发鬓上饰以花钿等装饰,更显华贵俏丽。

刘海儿= 留孩发?

然而,幼女的发式并无髻、鬟、鬓之分,大都垂于额前。少女发式则是四垂短发,以发覆眉目,这不正是刘海儿的原型吗? 李白在《长干行》中也曾描绘:“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说的便是小男孩和小女孩天真烂漫、青梅竹马的情韵。这说明,古代的刘海儿造型起初就是在幼儿、孩童身上出现的。

实际上,古代孩童在未成年之前,发型都是自然下垂且有修剪的。自周代起,孩童的发型多为小丫角,男孩子剪发后留下额上左右两角的胎发; 女孩子则留的是垂于额头中央的胎发,而这种孩童时代所留的头发,被称为“留孩发”。

“刘海儿”与“留孩发”发音相近,有一种说法认为“留孩发”为民间口语,“刘海儿”是其书面用语。除此之外,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关于“刘海儿”的传说。相传唐代有个名叫刘海的仙童,他的前额上有一排整齐的短发,模样童稚可爱。此后,人们便习惯将前额上的短发称为“刘海儿”。

文章来源:《中国是从哪里来的》

(责任编辑:嵇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