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物长句描述题规范作答的模型建构

2024-10-10许亚杨七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24年9期

[摘 要]文章以新高考评价体系为导向,基于学生试题作答调查情况,分析论述学生在高中生物长句描述题答题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明确指出高中生物长句描述题常见的类型为“原因类”和“依据类”。针对这两种类型的题目建构两大规范作答模型:因果链接——找到联系,分析推理;顺藤摸瓜——逐步提问,合理推论。通过答题模型的应用,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长句描述题;模型建构;高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26-0070-04

高考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备受重视。为了更有效地选拔出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国家在不断地完善高考制度。笔者所在的贵州省所有高中在2024年迎来了新高考改革后的第一轮高考。此次高考试题的命题依据是最新的高考评价体系,命题方向是根据高考评价体系的“四翼”考查要求来确定的,要求题目必须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以高中生物长句描述题型为例,其中涉及对一些生物学核心概念含义的考查,虽然其在长句描述题中占比较小,但充分展现了高考试题的基础性。而更为常见的“原因类”和“依据类”长句描述题型,则凸显了高考试题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在试题的考查内容方面,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及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是高考评价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时代的高考选拔机制,侧重于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语言表达等关键能力。几乎所有的非选择题都是长句描述题,要求学生分析因果关系,提出依据论证,说明事实结果。像这样根据现象得出因果论证、描述判断依据、设计实验思路等的长句描述题的占比越来越大。本校在2024届高三二轮复习教学中,通过建构高中生物长句描述题的规范作答模型,着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高考备考效率。

一、学生不能规范解答高中生物长句描述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对贵州省黔西第一中学612名高三生物方向的学生进行“高中生物长句描述题答题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平时的生物练习及考试中遇到长句描述题时,普遍表现出来的是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表述答案。这一现象在粗心、读题不仔细或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尽管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题意并尝试解答,但他们往往难以清晰、全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导致答题内容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这种不规范的作答使得学生不能有效得分,造成了得分偏低甚至不得分的现象。通过进一步分析问卷及访谈结果,得出学生在长句描述题中不能规范答题的原因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基础知识薄弱,不能利用专业术语作答

在高中生物长句描述题中,要求学生能使用准确的生物学专业术语来描述概念或过程。由于学生平时学习不够扎实,对教材知识掌握不牢固,基础相对薄弱,对教材中的关键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所以不能通过分析题目创设的陌生情境锁定所学习的生物学原理知识,最终无法利用生物学专业术语进行作答。因此,想要规范答题和有效得分,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

[例1](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生物第38题节选)(1)在植树造林时,一般认为,全部种植一种植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与混合种植方式所构建的生态系统相比,按照种植一种植物方式所构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的含义是 。

该题考查抵抗力稳定性的含义,其实就是考查其概念。这类描述题就是让学生用教材中的专业术语来准确表达。第二空的参考答案为“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构造与功能保持原状或不受损坏的能力”,而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环境的破坏”等。此类基础性长句描述题往往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原文来作答。

(二)审题不清楚,所答非所问

在考试的高压环境下,学生难免会出现紧张和情绪波动的情况,特别是面对陌生的试题情境时,更容易出现思维混乱,再加上粗心大意,就会导致审题不清,从而对题目的理解和分析出现偏差。在错误的方向上答题自然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当然不能有效得分。这一情况在“原因类”和“依据类”长句描述题的解答中出现得较多。

[例2](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生物第30题节选)(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参考答案是“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这类“原因类”长句描述题通常包含因果关系且需要运用因果分析思维来解答,要求学生在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分析题干信息和逻辑推演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特异性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不难看出答题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来自题干,一部分来自教材。如果不能审清题目的意图,由条件推测结果,就不能得出相应的正确结论。

(三)作答时无法建立逻辑关系,回答不全面

是否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解答长句描述题尤为重要。然而,部分学生在建立因果关系方面的能力较弱,答题时无法根据题意进行逻辑推导,导致作答时有果无因,或者有因无果,或者漏掉因果之间关键的生理变化等环节,这些环节没有考虑到的话,答题就会不全面。

[例3](2020年浙江省高考生物7月选考第27题节选)(3)制作染色体组型图时,通常选用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染色体,原因是 _________ 。

参考答案是“中期的染色体缩短到最小的程度,最便于观察和研究”。如果没有建立对应的逻辑关系,学生往往会写成“该时期最容易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而这种表述对于“为什么容易观察”却没有说清楚,说服力不强,导致被扣分或者不得分。

二、高中生物长句描述题规范作答的模型建构

长句描述题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纵观高中生物典型的长句描述题型(“原因类”和“依据类”),其目的是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核心素养。因此,在解答长句描述题时,学生的表达须符合客观事实并合乎逻辑,保证答案的严密性、逻辑性和条理性。鉴于此,形成合理科学的思维方式是长句描述题规范作答的核心,也是提升高三学生二轮复习有效性的关键所在,而科学的思维方式之一就是进行模型建构。根据高中生物长句描述题常见的“原因类”和“依据类”题型,可以建构出以下两大解题模型。

模型一:因果链接——找到联系,分析推理

“因果链接”的解题思路是在题干中找到关键点后抓住联系,分析并追问因果。

1.“原因类”解题模型

“原因类”解题模型如图1所示。

具体解题步骤为:

第一步,要清楚题目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在审题时可以用笔画出问题,从题干中找到GBzarNsTUWDOEi+iz2z3eA==条件(起因)和结果(现象)。

第二步,建立“条件(起因)——生理变化过程(媒介)——结果(现象)”的逻辑关系。

第三步,得出答案。

学生需要建立的逻辑是“条件(起因)”会引起怎样的生理变化,从而导致这个“结果(现象)”,其实试题要求表述的“原因”就是这个重要的生理变化过程。学生首先需要由条件(起因)和结果(现象)去判断题目真正要考查的是什么,再结合条件限定的思考方向,明确应该从哪个角度分析生理变化过程是如何导致这一结果的,最后整合题干中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教材的相关生物学原理,用专业术语进行规范答题。

[例4](2018年高考全国Ⅲ卷生物第29题节选)(2)植物的叶面积与产量关系密切,叶面积系数(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总和)与植物群体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干物质积累速率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由图可知:当叶面积系数小于a时,随叶面积系数增加,群体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速率均 。当叶面积系数超过b时,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其原因是 。(参考答案:群体光合速率不变,但群体呼吸速率仍在增加,故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

该题可套用解题模型进行解答,具体如图3所示。

2. “依据类”解题模型

“依据类”长句描述题常出现在遗传题中,先要根据题干信息作出判断(如判断基因显隐性、基因的位置等),再写出判断依据。

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为:首先,在题干中找“描述事实”(判断依据),也就是找出亲代、子代基因型或表现型及其比例;其次,结合生物学原理——遗传学知识,推理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最后,作出判断,得出结论。解题模型如图4所示。

[例5](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生物第32题节选)(4)假如实验②的F2中缺刻叶齿皮∶缺刻叶网皮∶全缘叶齿皮∶全缘叶网皮不是9∶3∶3∶1,而是45∶15∶3∶1,则叶形和果皮这两个性状中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是果皮,判断的依据是 。(参考答案:F2中缺刻叶∶全缘叶=15∶1,齿皮∶网皮=3∶1,说明果皮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解题步骤:

第一步,描述事实。实验②的F2中缺刻叶齿皮∶缺刻叶网皮∶全缘叶齿皮∶全缘叶网皮不是9∶3∶3∶1,而是45∶15∶3∶1。

第二步,分析本质。通过分析每对相对性状的性状分离比发现,缺刻叶∶全缘叶=60∶4=15∶1,可推测叶形受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齿皮∶网皮=48∶16=3∶1,可推测果皮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第三步,得出结论。F2中缺刻叶∶全缘叶=15∶1,齿皮∶网皮=3∶1,说明果皮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模型二:顺藤摸瓜———逐步提问,合理推论

“顺藤摸瓜”的解题思路为先抓住起因(条件)沿着题干给出的信息思考,再利用问题链连环提问,作出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顺藤摸瓜”解题模型如图5所示。

[例6](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生物第30题节选)(1)该某研究人员在制备32P标记的DNA片段甲时,所用dATP的α位磷酸基团中的磷必须是32P,原因是 。(参考答案:dATP脱去β、γ位上的两个磷酸基团后,则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是合成DNA的原料之一)。

解题步骤:起因是使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的脱氧腺苷三磷酸(dATP,dA-Pα~Pβ~Pγ)等材料制备了DNA片段甲(单链)。应抓住“dATP”和“DNA”展开连环追问。

一问:dATP是什么?

答:ATP中的核糖换成脱氧核糖。

二问:由它得到DNA的基本单位需要怎么处理?

答:脱去β、γ位上的两个磷酸基团后,则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它是制备32P标记的DNA片段的原料。

结果的得出,需要找到答题的关键词:dA-Pα~Pβ~Pγ、DNA片段、原料等。

三、教学策略小结

(一)夯实基础,回归教材

长句描述题是考验学生知识储备和解题技巧的一种题型,要求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回归教材,因为不管是哪种题型的长句描述题,利用各种解题模型解答的前提是要具备扎实的生物学原理知识。学生应全面熟悉教材内容,梳理各章节知识脉络,建构知识框架,把握知识要点,对高中生物学中的核心概念、原理及过程等内容进行准确理解。解题过程中要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就必须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二)审题充分,明确题意

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强调,解答长句描述题之前须仔细阅读题干,充分审题,以明确题目的要求和考查点,准确提取句子中的关键信息,如描述的现象、发生的生理变化过程或运用的生物学原理,从而准确把握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和限定条件,确保全面理解题意。对于较为复杂或难以理解的题目,学生可以对其进行分解,将其拆分为若干个小问题,再逐一进行分析。这样可以避免题目难度过大导致的解题思路混乱。同时,审题时要特别注意关键限定字词,可以结合题目所给的信息进行推测,但需谨防过度推断和想象。此外,还应该注意使用生物学专业术语,确保答题思路清晰明了和答案前后一致。在符合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也可以适当使用例子或比喻来帮助解释复杂的概念或过程。

(三)巧用模型,强化练习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解答长句描述题时充分利用解题模型,创建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厘清题目意图,增强思维的逻辑性、答题的规范性,结合生物学专业术语进行表述;在完成解答后,需要进行反复验证,以确保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学生可以通过对比选项、查阅教材或笔记等方式进行验证。教师应叮嘱学生在验证过程中注意排除干扰信息和迷惑选项,确保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和生物学原理。如果发现答案存在错误或不足之处,要及时进行修正和完善。

[ 参 考 文 献 ]

[1] 闫贵虹.例谈高考生物学试题中长句描述题的答题思路[J].中学生物教学,2021(10):74-76.

[2] 曾莹,刘宝芫,潘阳.高考评价体系下生物学因果关系题的考查及解题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22(24):75-77.

[3] 刘锋.高考生物学长句描述题答题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21(2):78-80.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