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普资源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2024-10-10黎福容杨帆申玉华钟继添
[摘 要]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教学中,基于“科普走进课堂”的理念,通过创设情境与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合作讨论、开展校园实践、交流表达等,培养学生生态价值、生态忧患、生态责任、生态审美四个方面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科普资源;生态意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26-0094-03
生物学是一门科学课程。将科普引入生物学课堂,促进科普与生物学教学的深度融合,能使这门课程更好地发挥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1]。《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学生通过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初步形成生态文明观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而生态文明观念的基础是培养生态价值、生态忧患、生态审美和生态责任四个方面的意识。本文以人教版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为例,探讨如何将科普融入生物学课堂,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一、教材分析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章主要聚焦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旨在深化学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性以及方法的理解,是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优质教学素材。然而,受地域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缺乏实地观摩生态保护工作的机会,且在生物学课程结业考试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占比不高,这部分内容易被忽视且授课时间有限。为此,笔者依托教材内容,增补科普素材,将科普知识融入,以确保教学重心落在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上。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本章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分析蒙古郁金香重现、青蒿素提取、红树林重要性等案例,概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树立生物合理性存在的生态价值意识。(2)观看我国已灭绝生物的图片并分析教材资料,了解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生态忧患意识。(3)收集并分析生物多样性保护实例,调查校园植物多样性,参与日常保护活动,了解专业保护措施并应用生活,强化生态责任意识。(4)科普外来物种入侵危害及动物捕食自然规律,强调生态平衡重要性,培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审美意识。
三、教学流程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章的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四、教学过程
(一)收集并查阅相关案例
在课前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分小组收集并查阅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例。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分享这些实例,作为课堂讨论的素材。同时,组织学生对校园植物的多样性进行调查,统计校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并对其进行简单分类。例如,树木可以分为乔木、灌木和半灌木;草本植物则可以根据生长周期分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等。
(二)关注科技新闻,创设情境
教师关注相关的新闻报道,从中选取出以下四则教学素材(见表1)。
学生阅读完以上资料后,教师依次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说蒙古郁金香的重现具有重大意义?蒙古郁金香有哪些价值?生物多样性有哪些价值?小米的营养丰富性,体现了哪种价值?红树林具有什么生态价值?屠呦呦成功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这一科学成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什么价值?
通过针对四则科普素材的互动问答,学生意识到自然界中的生物各自具有独特的价值。具体来说:蒙古郁金香不仅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还蕴含间接价值以及尚未被发现的潜在价值;小米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直接的价值;红树林具有生态调节的作用,这体现了其间接价值;青蒿素的发现标志着疾病治疗领域的一大突破,它彰显了生物的药用价值,这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之一。
(三)科普实例分析,归纳原因
教师展示我国已经灭绝的生物图片(如云南闭壳龟、新疆虎、中国犀牛、中国豚鹿、镰翅鸡、高鼻羚羊等),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相关案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甚至灭绝的原因。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通过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因素中,哪些属于自然因素,哪些属于人为因素?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本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归纳。为了深化主题教育,教师提供地球上即将消失的物种数据,指出人类活动正在导致约26 500个物种面临灭绝威胁[7],以此帮助学生树立生态忧患意识。
通过展示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的生物实例和数据,课堂教学内容由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分析,旨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生态忧患意识。尽管从人类的角度看,某些物种的消失可能没有任何直接影响,但它们所具有的生态价值却是巨大的,一旦失去,可能会给人类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四)科普情境转换,学以致用
许多生物因自然条件的改变和人类活动的破坏等原因而濒临灭绝。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我国人民的生态价值观的一部分。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如建立自然保护区、颁布环境保护法等。
在课堂上,教师在拓展分析教材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享他们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探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教师提出关键问题: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你从资料中发现了哪些具体的保护措施?接着,教师回到本节课导入的情境,提问:如果你是负责保护蒙古郁金香的工作人员,你会建议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这一珍稀物种?此外,基于课前对校园植物资源的调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保护校园植物的多样性?学生积极地设计校园植物挂牌(介绍植物的名字、特点和价值)和设计植物保护标语(如“请爱护草坪,勿践踏”“花朵美丽,请勿随意采摘”等)。
通过对教材实例以及专业生物保护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从宏观层面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使学生认识到设立自然保护区是最有效的生物保护措施。对于濒危物种,还可以采用迁地保护、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植物的种子库、动物的精子库等)、加强法治和教育管理等多种保护措施。为了使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迁移至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校园植物挂牌和植物保护标语,以此培养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
(五)科普素材拓展,质疑思辨
教师展示资料1:2022年8月26日,河南平顶山汝州的一个公园抽干了20多万方的湖水,抓到了两条被称为“鳄雀鳝”的怪鱼,并将它们无害化处理。接着,教师提问:“为什么公园工作人员要耗费如此大的财力、物力,抽干湖水抓两条鱼呢?”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好奇心。随后,教师向学生科普,鳄雀鳝的习性和原本栖息地等信息,并提出关键问题:“为了丰富本地物种的多样性,我们能否随意引进其他地方的物种?请结合鳄雀鳝的例子说明你的理由。”最后,教师科普了我国近年开始实施的相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和《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并明确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物种。”
教师首先展示视频资料2:《动物世界》中动物捕食的片段。随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否干扰自然界中的正常捕食行为?为什么?
通过资料1,学生认识到随意引进外来物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带来严重后果,因此不能盲目丰富本地生物的多样性。教师通过资料2评价学生对生态平衡的理解程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审美意识,引导他们学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
(六)课堂总结,教学评价
教师首先回顾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然后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制订了评价量表(如表2),用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呈现科普资料、引导关键问题等,旨在培养学生生态价值、生态忧患、生态审美和生态责任四个方面的意识;在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辨,从而逐步形成科学思维方式。通过资料收集、校园实践活动等环节,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锻炼。因此,利用科普资源培养学生生态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形成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吕漫,朱显峰.中学生物课堂引入科普教育的模式探析[J].教育观察,2019(42):38-3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7.
[3] 央视网.内蒙古发现消失40余年物种蒙古郁金香[EB/OL].(2023-05-18)[2023-10-24]. https://photo.cctv.com/2023/05/18/PHOA0eoRTdw419RcOCM5i0e6230518.shtml#kXTBoXY6PzyS230518_1.
[4] 张思维,李东梅,孙建云,等.4种杂粮的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概述[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2(24):80-85.
[5] 郭煦.红树林里的新故事[J].小康,2023(19):40-43.
[6] 王昊男.屠呦呦:青蒿济世 科研报国[J].共产党员(河北),2021(合刊1):108-109.
[7] 当一个物种灭绝消失时,我们会失去什么[J].中国科学探险,2021(3):88-90.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