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养猫”社群联结与小城女性青年的自我抵抗策略

2024-10-10郑重蔡逸凡

西部学刊 2024年17期

摘要:聚焦内陆小城的女性青年,通过数字日记和深度访谈收集数据,探讨她们参与“云养猫”的动机和日常生活。借用吉登斯的“生活政治”概念,分析小城女性如何通过“云养猫”弥合生活与工作的矛盾,实现自我构建,并通过宠物饲养抵抗传统生育观念。研究发现,“云养猫”为小城女性提供了一种社交联结,并据此帮助她们建立独立的社交圈,实现自我价值,并在生育议题上推动性别角色的重新定义。

关键词:女性青年;生活政治;数字日记;“云养猫”

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7-0144-04

Cyber Cat Petting Community Connections and

Self-Resistance Strategies of Young Women in Small Towns

Zheng ZhongCai Yifan

(School of Literature,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Abstract: Focusing on young women in inland small towns, the research collects data through digital diarie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o discuss their motivations for participating in cyber cat petting and their daily lives. Utilizing Anthony Giddens’ concept of “life politics,” the analysis reveals how women in small towns bridge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life and work through cyber cat petting, achieve self-construction, and resist traditional fertility concepts through pet raising. The study finds that cyber cat petting provides a social connection for women in small towns, helping them establish independent social circles, realize self-worth, and promote the redefinition of gender roles in the context of procreation.

Keywords: young women; life politics; digital diaries; cyber cat petting

近日,“云养宠物”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尤其是在今年的“云养猫”平台上,名为“新鲜哥”和“冻干哥”的两只流浪猫吸引了众多关注。这种现象标志着动物保护的新趋势,也映射出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揭示了人类对生物角色的存在与重要性方面认识的差异。从生物角色意识的角度来看流浪猫的去留问题反映和引发出一个社会的包容程度与“去人类中心视角”的新讨论。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宠物陪伴能减轻孤独,提供逆境支持,深厚的人宠情感有助于降低压力。在现代社会,猫狗等传统宠物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或陪伴而饲养,它们还承担着情感支持的角色,这一转变反映出人们对宠物情感依赖的深化。这一现象的产生表明,宠物饲养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行为走进大众流行文化研究的视野,而“云acecc6439ab6c24639ab67d5fe5ab59c养猫”平台的兴起体现了人们通过网络观赏猫咪来获得养宠的体验,已成为一种流行的网络文化,为众多网民提供精神愉悦[1]。

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汤普森对工人阶级的描述,还是伯明翰学派对嬉皮士、泰迪男孩等群体的研究,都明确划定了群体的界限,并详细标注了他们的独特行为[2]。目前有关“云养猫”的研究还没有明确的群体界限和特定行为的描述。基于这些考虑,在对人与宠物的情感联系和社会支持的研究中,相较于男性,儿童对母亲依恋程度较低、未婚/离异/寡妇宠物主人、家庭冲突较多的儿童照顾者,以及女性宠物主人都显示出对宠物更高的情感依附,这也服膺了我国台湾学者王予均在人与宠物的依附关系研究中的观点。因此,性别议题与宠物饲养行为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复杂。女性对宠物的情感依附可能源于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其中包括对关怀和养育行为的强调。这种倾向在传统家庭结构和社会化过程中得到了加强,女性被鼓励展现出更多的关怀和同情。诚如论者所言,这些研究不仅是质询流行文化如何将传统女性气质、性别角色规范到女性主体,同时也注重考察在流行文化中不同种族、阶级的女性主体经验。因此,传播学视野内的流行文化研究与性别议题成为“一种需要被启蒙的意识”,形成了一种“女性主义与科技”的研究分野。根据Haraway的解释,在二十世纪晚期的科技文化中,人类与动物、人与机器、自然与非自然的界限已被模糊。在当前的研究背景中,非人类中心论推动了物质性研究成为主流话题。同时,流浪动物的生存研究亦成为当代文化和理论讨论的一个问题,人与动物之间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动物的象征性和主体性得到了认可,而动物性的话语转变为人类构建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有别于传统的具身“撸猫”,“云养猫”是一种“以视觉为中介展开的社会文化实践”[3],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与人际交往的媒介新形态与生活政治图景。笔者通过数字日记、深度访谈等方式,接触、了解当代女性青年的宠物饲养动机与日常参与情况,勾勒出以宠物为社会沟通媒介、柔性抵抗家庭生育主义以及实现自我主体性建构的三维层次需求,以体现当代女性青年进行宠物饲养的行动逻辑,揭示“泛养而不亲养”的深层内生原因与文化认同路理。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主要选取内陆三四线小城饲养传统宠物经验丰富的女性青年作为观察对象。通过数字日记记录饲养日常、深度访谈等方式,收集了丰富的经验材料,旨在探讨“云养猫”参与动机的深层意义。本文聚焦的女性青年宠物饲养行为具有“一化两性”的特征,“一化”指“小城化”,受访女性均居住于内陆三四线小城、经济独立,且大多已婚未孕。“两性”指的是“目的性”与“条件性”,前者强调参与者具备饲养意愿,且认定宠物饲养是舒缓压力、自我独立的社会认同;后者强调参与者具备线下饲养或“云饲养”条件,且具备独立照料宠物的能力与满足宠物需求的条件。

三、“小城女性”的生活政治:小城传统观念下的自我构建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提出的“生活政治”概念,主张超越经济匮乏,强调对话民主、生态与生命伦理,以及非暴力化社会构建。它代表后传统社会中个人选择生活方式的政治行为,反映青年的自我实现需求,尊重不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生活政治是一种后现代的政治,它适应和反映了后传统社会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因此作为一种本质上具有明确的“仪式抵抗”意识和身份认同诉求的女性青年,其在现实社会认同中找到了相同表达。

(一)弥合生活与工作的矛盾:“云养猫”成为缓冲区

泰勒强调,个体最初的自我认同深植于社会角色中。由于小城的经济结构、发展现状,女性需面临传统观念下的生儿育女、维系家庭、承担家庭部分经济等多重压力。

“好像在我们这里,女性一旦过了35岁,如果没有稳定的体制内工作、没有‘五险一金’就等于没有工作一样,将来还是得靠老公、孩子养老。”

就现实而言,女性作为职场的弱势群体,由于性别、体力等客观因素不具有相较同类男性所拥有的竞争力与选择权,实难在小城谋求适宜、稳定的工作,此外,她们还需在家庭与事业间寻求平衡。因而,“云吸猫、云养猫”成为协调生活与工作的最佳选择,同时使得小城女性所面临的传统观念下的“生存图景”变得相对宽容。

“我觉得‘云养猫’既能满足我对猫的喜欢,又能避免一些麻烦。养猫虽然很温馨,但也要花钱费心。我们这个年纪,工作也不轻松,家庭也要照顾,哪有那么多精力养猫呢?在网上看看猫的照片、视频,就能让我心情舒畅,缓解压力。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比较适合我,不用担心猫的问题,也不用牺牲自己的工作和家庭。”

在“云养猫”的环节中,观看主体完成了“任性探索”这样一个前规训身体的过程,寄情于“猫”可以实现逃离日常与由他人构建起的“景观世界”的可能,从而达到“特立独行”的反规训,而身体层面的直接投射则蕴含着一次隐喻式的权力交接,将“生活”还给猫咪、进而还给自己。在此种意义层面,女性对于“流浪动物”具有较为深刻的“视域融合”,一方面由于在血缘、地缘浓厚的小城生活,使女性更为“自觉”地接受传统女性观念的规训,另一方面流浪猫群体的现实处境贴近小城女性对于自我处境的镜式反映,她们据此完成了“同为弱势群体”的心理层面反观自照的连结与共情,形成了一种心理层面的共同体搭建。

(二)“身体嵌入”的良药:“云养宠”与女性的自我觉醒

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4]。在小城的日常生活与劳动实践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塑造是一个动态互动过程。当小城女性面对生产领域的边缘化与父权主导的生育文化的双重困境时,通过经济独立展现出独特的抵抗性,承担起养家糊口者和照顾者双重角色。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显化了妇女对家庭的经济贡献,改变了女性在家庭经济系统中的位次,实现了既定控制权的削弱和女性家庭主导权的强化[5]。这使“云养猫”的兴起成为可能,并为相关平台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和动力。

“我这人比较有爱心,喜欢猫,工作不错,收入稳定,不用担心生活。可流浪猫的日子多苦啊,没人管没人爱,还要被人欺负。我就想给它们一点温暖,一点帮助,打赏投喂一下也不算什么。你说这是浪费钱,我不觉得。我觉得这是一种善举,一种回报。”

作为女性的历史性议题,生育不仅承载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延续和孝道遵循,同时也映射女性在社会转型中的角色变迁、权利争夺与自我实现。在我国,女性的生育历程及现状已经历显著变迁,从传统至现代的生育观念转变,女性的生育权利和责任在不断地调整和平衡[6]。在传统语境中,“娶妻”等同于“生子”,而在小城生活中,生育的责任与压力往往由女性承担。在部分小城女性眼中婚姻与生育往往不再与幸福、爱情相挂钩,而一些男性对于夫妻间性与爱和谐的忽视,使“享受”性(性高潮)成为有的小城女性眼中男性的专属权利。生育成为婚姻可持续的隐性规范,而在此推动下的婚姻生活成为一种工具化交往,男人似乎可以轻松地“跳脱出婚姻的坟墓”,寻求其他满足方式,而女性在跳脱出生育的基础上谈性或者其他娱乐则成为一种“禁忌”。

“他们(男性)拥有很多‘找乐子’的办法,钓鱼、洗脚、按摩多到你想都想不到的,我就养养宠物、投喂一下相比于他们打牌和按摩,这点钱根本不算啥,所以他(丈夫)也不会管我这个,他还是比较开明的。”

移动社交新媒体所带来的如影随形的可能性,使得女性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她们的乐趣,虽然生育依旧是小城家庭的“核心传统女性”问题,但是宠物饲养似乎在缓解和抒发这种由生育所带的家庭矛盾。

“自从有了包子(狗),我公公就没有催我们生了,他(公公)一回来就抱着包子,包子也很喜欢他,天天黏着他,他经常带着包子去钓鱼、下棋,我家遛狗的活儿现在都是他承担起来的。”

此外,小城女性因为“云养猫”所形成的爱宠心态逐步激发了自我生育的意愿,在研究对象中有7名女性表示,饲养宠物后感受到母性的觉醒,想拥有自己的孩子。据此可以认为,宠物饲养一方面成为女性鼓舞自己争取“独立”和维护婚姻和谐的武器与权利象征,另一方面削弱了以生育为女性婚姻核心目的的小城婚姻传统生育观,而“云养猫”作为一种“宠物快餐式的体验”,使得女性可随意挑选、投喂、饲养不同的宠物。随着网络的介入,使得宠物饲养的身体嵌入形成了一套“以我为主”的游戏规则,在这场游戏中,女性可以随意、自由地进入场景,选择“嵌入或者脱嵌”的任意形态。这就使得生育议题在这一层面上与宠物饲养相勾连,形成了小城女性对于“催生”压力的抵抗,同时内隐出小城男性及家庭男性成员的态度转变,推动其共同面对生育议题。这种转变表明生育不再是女性的单独责任,而是家庭、社会的共同关切。这样的“异性链接共同体”促进了性别角色的重新定义,以及对生育议题更加包容和多元的理解。

(三)实现主体性建构:依托“街猫App”搭建起“宠物饲养小组”的社群集结

“云养猫”现象反映了社会对流浪猫的新认识,“街猫App”的出现有助于帮助流浪猫生存,促进其与人类社区的和谐相处。小芳与小丽是同一个猫屋的关注者,为应对孤独无聊的生活感受,她们依托App的私聊功能传递“心情短信”,借助“猫友圈”功能,她们交流心得、分享趣事,互相倾听女性间“云养猫”的“爱心”故事,线上交流逐渐转化为线下友谊,基于共同兴趣,参与线下活动,加深了她们的亲密关系。小芳表示:“自从开始参与街猫活动,我的社交圈逐渐扩大,不再局限于同事和家人。每到周末,我和小丽、小红会一起出去看电影、唱歌、逛街,享受我们的友谊。”小丽也表示:“休息日我们会见面聊聊猫友的最新情况,分享生活点滴、工作经历,主要是为了放松心情。”

女性间共同的“云养猫”行动和爱心体验,构成其建立彼此信赖和“自来熟”的纽带。App外的生活互动与娱乐,将小城女性社交范围拓展到猫友、志愿者、管理者等,建构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立社交圈,而街猫管理层的多元化,也为普通用户接触不同层次的社群网络提供了可能。区别过往以小城市为中心确立的亲密关系网络,拥有独立社交圈和朋友圈的女性,尝试将自己经营的社群网络带入城乡沟通中。小城女性“云养猫”行为的出现,实现了对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获得路径和评价体系的建构。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关注的是小城市女性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云养猫”活动。在社会性别不平等和家庭责任的双重压力下,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这些女性的生活挑战,并从经济和文化的角度探讨她们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地位,但往往忽略了对她们在线行为背后意义的解读。个人心理上的孤立感是驱动小城市女性青年采纳“云养宠”网络策略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工作、生活和情感上的孤立化过程给女性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导致她们因难以融入社会而感到自信心不足。数字化“云养宠”平台所提供的“在线养宠,本地体验”的模式,满足了她们将情感需求融入在线生活的愿望,帮助她们在孤独感与陪伴、个体独立性与社会整体之间找到了平衡。这种网络策略不仅有助于解决高流动性社会中的社交问题,也是个体应对心理挑战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追求未来生活质量的一种合理选择。

小城女性青年对“云养宠”过程展现的创新品质和情感独立意义的确认,为重构社会话语权、拓展宠物关系网络、定义自我价值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她们愿意以“积极为宠”的态度,将“养宠”行为纳入主体性建构的生命历程中。这表明,“泛养宠”数字平台虽对女性养宠过程形成挑战,却未对其心理形成彻底冲击。女性并非网络上任人摆布的“消费者”,而是具备对抗意识的“创造者”。她们实质上并不缺乏公开对抗孤独及差异化服务安排的能动性,只是她们更相信,养宠行为的网络意义建构远超生活情感对抗产生的价值。小城女性青年通过“云养猫”等方式“模拟”出了“漂移”,对景观世界完成了视觉反规训的在世抵抗,同时也通过“云养猫”实践的价值完成主体对所处环境的规训和异化的质疑,即我们什么时候能像猫咪一样,任性一回看看这个原本就属于自己世界。

参考文献:

[1]周如南,陈敏仪.日常生活批判视野下的视觉表意实践:“云养猫”网络文化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24-31.

[2]彭涛,杨勉,李荣华.“身体实践离场”下云养猫群体的参与动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2):75-96,127-128.

[3]吴琼.视觉文化研究:谱系、对象与议题[J].文艺理论研究,2015(4):25-38.

[4]祖嘉合.试论女性的主体意识[J].妇女研究论丛,1999(2):4-7.

[5]黄岩,王彬彬,吉文婷.“熬社保”:富士康劳动体制与女性农民工的劳动策略[J].妇女研究论丛,2023(5):85-97.

[6]李斌,任津汝.住房支出、家庭幸福感与女性的生育就业选择:对“低生育率”现象的透视[J/OL].数理统计与管理,2024:1-20[2024-04-07].

https://doi.org/10.13860/j.cnki.sltj.20240110-001.

作者简介:郑重(1996—),男,汉族,湖北武汉人,单位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视觉传播。

蔡逸凡(2001—),男,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单位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视觉传播。

(责任编辑:王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