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岸田政府的对华政策
2024-10-10闫相霖朴龙国
摘要: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正受到中美大国间战略竞争的影响,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国及美国的同盟国,其对华政策一贯受制于美国对华关系与政策、日美同盟及中美关系互动等因素。自岸田政府执政以来,在“新时代现实主义外交”理念的指引下,日本对中国总体战略上采取竞争、防范、牵制,对华政策呈现新的战略导向:将中国定位为“最大战略挑战者”;实行政治“实践”与“承诺”相割裂的模式;推动低位政治高位化;插手中国内政等。岸田政府对华政策背后存在经济、地区与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等方面的的利益认知,使其在“选边站”的天平上呈现彻底偏向美国的趋势。岸田政府对华政策将加深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裂痕,加大地区军备竞赛风险,不仅削弱了中日之间的安全互信,还恶化了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整体发展环境,对中国的战略应对提出了重大考验。
关键词:中美战略竞争;日本对华政策;岸田政府;利益认知
中图分类号:D83/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7-0046-06
Kishida Government’s Policy Towards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US Strategic Competition
Yan XianglinPiao Longguo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133002)
Abstract: The changes in the current world political pattern are being affected by the strategic competition between major power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s a neighbor of China and an ally of the United States, Japan’s policy towards China has always been subject to factors such as the relations and polic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towards China, the alliance betwee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Kishida government came to power,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New Era Realist Diplomacy”, Japan has adopted the overall strategy of competition, prevention and containment towards China, and China policy presents a new strategic orientation: positioning China as the “biggest strategic challenger”; practicing a model that separate political “practice” from “commitment”; promoting the elevation of low politics; and meddling in China’s internal affairs. Behind the Kishida government’s China policy, there are interests in economic, regional and national 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status, so that it has shown a trend of completely favoritism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balance of “choosing sides”. The Kishida government’s China policy will deepen the geopolitical rift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ncrease the risk of regional arms race, not only weaken the security trust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but also deteriora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especially China, which poses a major test for China’s strategic response.
Keywords: China-US strategic competition; Japan’s China policy; Kishida government; interest cognition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美战略竞争给世界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和挑战,日本对华政策在此背景下的战略选择和导向成为当今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之一。日本作为亚洲地区的第二大经济体,地缘上与中国邻海相望,在文化上与中国拥有长达近两千年的交往史,在经济上中日两国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自特朗普政府以来,在中美战略竞争关系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日本政府对华政策逐渐呈现向美倾斜的态势。岸田文雄政府(以下简称岸田政府)上台后,其“新时代现实主义外交”理念的贯彻、日美同盟的不断加强等因素逐渐将对华政策转向为遏制的形态,对中日两国应对双边关系以及营造亚太乃至全球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环境提出了重大考验。本文通过分析岸田政府的对华政策作出的调整及其总体政策部署和战略导向,对岸田政府对华背后存在的“利益认知”进行挖掘,最后阐述岸田政府对华政策产生的影响。
一、中美战略竞争态势下岸田政府的对华政策
(一)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日本对华政策的发展
自特朗普上台以后,“美国优先”成为美国政府外交政策的主旋律,单边主义外交方式开始抬头,对中国采取全方位的竞争与遏制策略,导致中美关系开始进入跌宕起伏的阶段。自“二战”结束以来,日本与美国的捆绑关系愈发加深,中美关系未来的发展势必影响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当前国际体系正面临着中美战略竞争所带来的影响,日本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而作出的对外政策的不确定性正在增加。特朗普政府对日政策影响着美日之间的关系,例如,特朗普政府在2017年12月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提出:“欢迎和支持我们的关键盟友日本担负强有力的领导角色”[1]。由于美国奉行的优先原则,开始要求日本分摊更多的防务军费,在贸易方面为了缩小贸易逆差对日本采取加收铝钢关税,特朗普要求日本采取进一步开放市场等措施。日本不仅要面临来自日美同盟内部的压力,而且要随时做好体系变动风险的准备,于是对对华政策进行不断调整。
在中美战略竞争的背景下,安倍晋三政府(以下简称安倍政府)对华采取有限合作(既防范又合作)的政策。在地区经济领域,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安倍政府持开放和合作的态度。安倍曾在多次公开场合提出想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意愿和可能性,试图应对美国政策的改变而给自己“留出足够的行动空间”,以及改善中日关系的“短期需要”。但是在地区安全和意识形态领域,安倍政府紧跟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安倍政府在2018年版《防卫计划大纲》中指出:“中国基于与现有国际秩序相悖的擅自主张,尝试单方面改变现状,位于东海等海空域的军事行动持续活跃”,“再加上国防政策及军事力量的不透明性,引发了地区及国际社会在安全保障上的强烈担忧”[2]。在东海和南海地区,日本多次与美国进行联合演习以凸显本国的军事存在,试图配合美国的所谓“航海自由”牵制中国。同时,在涉疆、涉台、涉港等问题上表现出模糊不清的姿态。安倍政府试图寻找到一条介于中美之间的平衡外交政策,并抓住中、日、美三边关系的有利时机,增强本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谋取大国地位。
菅义伟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安倍政府的对华政策,菅义伟在执政后强调,将以日美同盟为基础,在推进“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的同时,与中、俄构建稳定的关系。并且日本正值新冠疫情对经济造成冲击的压力和产业优势的下降,菅义伟政府在地区安全问题上将采取求稳为主的策略。值得一提的是,菅义伟政府时期中日首次达成了双边关税减让的安排,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总体来说,在特朗普执政时期日本的安倍、菅义伟政府对华采取有限合作(既防范又合作)的政策,试图在中美战略竞争背景加剧的情况下,增强本国的战略自主性和对中美关系的两面性,希望在中美两国“两面取利”,即在经济上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在安全上增强日美同盟遏制和防范中国,以获取自身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两届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具有实用主义色彩,表现在反对“对华脱钩”,避免在中美竞争中“选边站”。尽管日本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中美战略竞争中“两边下注”以分散自身的风险,但迫于美国的压力而不得不面临“选边站”的难题。综上所述,安倍、菅义伟政府时期的对华政策的基本框架表现为“日美同盟+中日协调”。
(二)岸田政府时期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
拜登自上台以来虽然延续了特朗普时期对华的战略竞争态势,但对于特朗普政府采取的“退群”、单边主义行为采取反对态度,拜登上台后致力于修复与各同盟国之间的关系,积极参与并主张复兴以美国为主导的多边主义。拜登政府高度重视同盟体系在美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这给日本政府重新增加了其对日美同盟关系向好发展的信心。众所周知,日美同盟是典型的非对称性同盟,拜登政府上台后的举措无疑给日本政府在同盟实际操作层面上增加自主独立性创造了可能。
拜登政府上台9个月后,日本政府的政权交接棒传递到了以岸田文雄为首的内阁手里。岸田文雄执政以后,提出了其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突出“普世价值”,在此价值基础上谋求处理全球性问题并维护本国国民的各种利益,即“新时代现实主义外交”。
从理论上讲,岸田政府的对华政策可以从进攻性现实主义和防御性现实主义两个层面进行划分。在进攻性现实主义层面,2022年版日本《防务白皮书》认为:“中国以经济增长为背景迅速扩大军事力量,中美间力量平衡的变化将给印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造成影响”[3]。岸田政府将中国的定位从“国际社会的忧虑事项”转变为“至今最大的战略挑战”,这种“国强必霸”的错误认知给中日关系投下了阴影。在防御性现实主义层面,岸田政府将国防军事路线“合理化”,鼓吹中国的威胁,渲染中国在亚太及全球称霸的野心,把日本形容为国际秩序维护者,是正义的一方。其实质是为了逃避日本国民对其扩充军备的“违宪”争议,减少周边各国对其是否重走军国主义道路的怀疑和顾虑。综上所述,岸田政府的“新时代现实主义外交”并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而是掺杂西方自由主义理论,渲染“中国的进攻性”,凸显“日本的防御性”,掩饰日美同盟“冷战色彩”的一种思维模式。
相较于前两届政府开始作出部分的调整和改变,岸田政府对华政策在“新时代现实主义外交”理念指引下,对中国总体战略采取竞争、防范、牵制,在政治、安全、经济、科技等领域跟随美国的步伐全面围堵和打压中国。
首先,岸田政府高度重视深化日美军事同盟,加强与美方的高层交流与互动,积极参与美国主导的一系列军事活动,未来可能出现日美军事一体化的趋势。其次,岸田政府积极参与以美国为首的供应链联盟和产业联盟,旨在共同打压中国科技尖端领域的发展。再次,岸田政府在经贸方面旨在减少重要物资的对华依赖。最后,岸田政府致力于抓住中日之间价值观的不同,用“幌子”达到其外交诉求。尤其是在人权问题、涉港涉台问题上对华施压,侮蔑、强化对华威慑等。
总体而言,岸田政府的国家战略是以日美同盟为日本外交和安保的基石。目前,岸田政府致力于加强日美同盟,固化其“新时代现实主义外交”理念。日本对华政策很难摆脱美国因素的制约影响,因此在中美战略竞争背景加剧的情况下,美国对华遏制长期化、常态化,日本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的对华政策将跟随美国,越来越明显地在中美战略竞争中“选边定位”,从各种层面打压和围堵中国。
(三)岸田政府对华政策的战略导向
第一,将中国定位为“迄今最大的战略挑战”[4]。在国际政治中,身份界定是确定两国关系性质的根本前提。只有在明确对方身份后,才能够确定双方关系的性质,并以此决定交往方式,制定相关政策。日本发布的新版“三个安保文件”(即《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国家防卫战略》《防卫力整备计划》),在战略层面将中国定位为“史上最大的战略挑战”,妄称中国的对外态势和军事活动是“国际社会严重关切的问题”,这与2013年第一版安全战略文件形成了鲜明对比。2023年7月,日本发布新版《防卫白皮书》延续了这一基调,坚持跟随美国战略方向、夸大“中国威胁”的政治立场。与此同时,日本改变了2013年版安全战略文件中“亚太地区安全环境和问题”里中朝两国的顺序,将文件中的“朝鲜,中国”调整为“中国,朝鲜”。在对华政策的实施方向上,日本强调国家的实力和同盟的构建以达到对华获取优势地位。首先,在亚太地区,日本希望增强与菲律宾、印尼、越南及澳大利亚等国在双边安全中的进一步合作,并改善与韩国的关系。其次,扩充“日美+”框架,借日美同盟实现“军事出海”。积极深化与欧洲主要国家间的政治安全关系,将北约主要国家导入“印太”地区,试图借助域外力量,稀释中国的影响力。最后通过一系列政策操作,日本力图构建起以其自身实力为核心,以日美同盟为基轴的多层级复合型嵌套式安全合作关系网,并在其中开展“实力+同盟”的对华遏制、围堵、打压。
第二,在对华交往中实行政策“实践”与“承诺”相割裂的模式。自拜登出任美国总统以来,在对华交往中始终采取口头进行承诺,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往往做出与之相反的行为。拜登政府始终强调“不寻求改变中国的政治体制,不与中国搞新冷战”,但是在具体的政治政策执行上,在经贸科技等领域对中国进行遏制与打压,形成了口头承诺与政策实践相背离的模式。岸田政府执政以来,处理对华关系效仿美国的做法。2022年11月,岸田明确表示:“日中作为近邻,互不构成威胁……日本的发展繁荣离不开中国,反之也同样。日方欢迎中国通过自身发展为世界作出积极贡献……日方愿同中方共同努力,实现日中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5]。在中国台湾问题上,日方在日中联合声明中做出的承诺没有丝毫变化。但是在一个月之后,日本发布的政策文件将中国明确定义为“最大战略挑战”。2023年9月,岸田文雄在出席东盟峰会期间,与李强总理站立交谈,表达愿意与中国构建“建设性且稳定的中日关系”,但同时在峰会中向其他国家推销“中国威胁”[6]。2023年4月,日本外相林芳正明确表示,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经贸合作存在巨大的发展前景和潜力,日方致力于推进与中国合作,不会采取“去中国化”的做法,但7月份生效的日本《外汇与外贸法》开始限制尖端半导体领域设施设备对华的出口。此外,日本介入中国台湾问题越来越频繁。可以看出岸田政府对华政策趋向于效仿美国,与中国“表面达成政治承诺”,在政策实践中背道而驰。
第三,推动低位政治高位化。经济贸易问题处于政治位置的低位,国家安全问题处于政治位置的高位。岸田政府开始将处于低位的经贸问题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政治范畴中。日本将“经济安保”视为重点推进落实的招牌性政策,向国际社会积极宣介、推销,试图将其打造为继“印太”之后的又一张国际名片。为此,岸田政府首创性设立“经济安保担当大臣”,负责审议事关经济安全的重大项目、技术等。2022年5月,日本国会审议通过《经济安全保障法》,日本成为首个在国家战略层面进行经济安全立法的世界主要经济体。在政策实践层面,日本积极回应美国在5G领域排除中国企业相关产品的霸凌要求,严格审查、限制中日在高科技领域的人员交流,强化对中国企业的安全审查,不断收紧对中国企业的技术限制与封锁,积极回应美国成立“芯片四方联盟”的外交要求,推动日企向中国以外的市场转移产供链等。在国际社会积极推进“经济安全”外交,推动日本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与中国经济关系密切的国家讨论所谓“经济安全”问题,甚至在区域范围内主导构筑针对中国的经济安全“小圈子”。
第四,插手中国内政。自岸田文雄执政以来,其“新时代现实主义外交”的思想支柱是西方价值观,并贯穿于政策实践当中,其中突出表现是紧抓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岸田政府新设立首相特别辅助官负责所谓的“国际人权问题”,并位列诸辅助官之首。岸田政府将中国应对新疆、西藏的恐怖主义及分裂主义等,置换为人权问题,对中国的内政“表示严重关切”,并对中国台湾问题明目张胆地进行干预。日本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称台海局势“不仅是包括日本在内的印太地区,而且整个国际社会的担忧都在迅速升温”,台湾是与日本“共享基本价值观”的“重要伙伴和朋友”,“日本将在期待两岸问题和平解决的立场下,继续采取各种措施”。
综上所述,在中美战略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岸田政府对华政策的战略导向已经彻底地趋近于美国,改变了中美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以实力谋合作对华政策。可以判断,在中美激烈博弈的过程中,日本将继续加紧追随美国对华政策部署,进一步加剧地区的阵营化、对立化,这将对中日关系造成进一步的冲击。
二、岸田政府对华政策的“利益认知”
中美战略竞争的持续化和常态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未来岸田政府对华政策将保持高压态势,总体上将呈现“遏制”“打压”和“围堵”。在宏观层面,国际形势逐渐呈现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在微观层面,亚太地区地缘政治局势将会更加紧张,中日两国关系发展前景愈发呈现不确定性。尽管岸田政府表现出的对华态度和行为模式处于非良性状态,但其背后依然存在对华良性利益的认知,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经济利益认知
日本追求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是出于自身国家经济利益的考量。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日本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商机。通过与中国保持密切的经济关系,日本能够保持自身的经济繁荣,确保国内产业的稳定发展。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日本提供了丰富的市场与机会。通过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日本企业能够在中国市场上获得更多的商机,推动本国产业的增长,提高国内就业水平,促进经济的整体繁荣。中日之间的技术合作对于双方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的崛起为日本提供了创新合作的机会。通过与中国在科技、研发等方面的合作,日本不仅能够分享技术成果,还能够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中保持竞争力[7]。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材料和能源需求国之一,对日本的资源供应和能源安全具有关键意义。通过与中国在资源领域的合作,日本可以更好地确保自身的资源供应,并减轻对其他地区资源的过度依赖。中日之间的贸易关系直接影响到双方的贸易平衡和产业结构。通过积极参与中日贸易,日本能够更好地平衡其出口和进口,优化本国产业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回报率,通过在中国进行战略性投资,日本企业可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盈利水平,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地区与国家安全利益认知
保持与中国的良好关系对于维护地区地缘政治稳定至关重要。在国家安全层面,日本关心的是地区内的和平与安全,避免出现冲突和紧张局势。通过与中国保持稳定的政治关系,日本可以在地缘政治上保护自身的国家安全。日本追求在地缘政治上的平衡,力求维护亚太地区的稳定。通过与中国保持合作关系,日本可以在地缘政治上消除紧张因素,避免出现冲突和对抗,确保地区的和平稳定。
日美同盟是日本安全领域的基石。与美国保持紧密的安全合作关系,对日本而言确实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途径。在中美战略竞争中,日本通过同美国的合作,增强了自身的安全保障和国际影响力。虽然日本通过寻求与美国加强军事合作来应对地区和自身国家安全,但日本依然拥有“大国梦”的野心,在一定程度上不完全按照美国的战略安排,并不直接触动中国的底线。尽管中国的军事发展和一些地缘政治争端可能被视为潜在的威胁,但日本在对华政策中注重谨慎应对可能的军事威胁,寻求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
(三)国际地位利益认知
积极参与多边主义组织并与中国等合作,有助于提升日本的国际声望。国际社会更加重视秉持国际规则、支持多边主义的国家。通过与中国在多边框架内的合作,日本能够加强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服务于其国家利益。
在国家利益的指引下,日本在对华政策中存在经济、地区和国家安全以及国际地位等良性利益认知,在很大的程度上对中日关系能够起到促进和缓和作用,利益认知的权重变化也影响着未来岸田政府对华政策的路径选择。所以,研究岸田政府对华政策,利益认知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其对构建中日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岸田政府对华政策产生的影响
(一)加深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裂痕
首先,日本以应对中国的“战略挑战”为借口强化日美同盟,积极配合美国的对华竞争,企图实现摆脱“战后体制”的战略构想。众所周知,日本作为“二战”的战败国,曾经对有关国家尤其是中国犯下了严重的战争罪行,但在国家政治层面上日本从未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以及正式的道歉。自安倍政府以后日本领导人不断参拜靖国神社,单方面公然否认历史真相的做法,遭到周边国家的谴责和反对。由此看出,日本不断试探周边国家的底线,谋求潜移默化地摆脱“战后体制”,增加了其他国家的疑虑和对日本的威胁认知,制造和加剧了亚太地区安全体系的不确定性因素。其次,美国不仅对日本的行为置之不理,反而试图对日本的“政治约束”进行松绑,并对日本打破“战后体制”的限制表示欢迎。日本则加大与美国的军事捆绑,以配合和支持美国维护自身霸权地位。日美之间这种新的战略互动和未来的发展给亚太地区埋下了不确定的种子,也加大了日本与邻国之间关系的裂痕。最后,目前岸田政府跟随美国的步伐,参与打造针对中国的政治安全阵营,诱使其他各国“选边站”,在经贸科技领域与美国共同推动同等价值观国家间合作,选择性、战略性对华精准“脱钩”,这些做法不仅会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造成影响,也会对亚太区域内其他国家造成一些外溢效应。
(二)加大地区军备竞赛风险
为了提高自己在地区内的军事威慑力,日本以中国、俄罗斯、朝鲜“三面威胁”为借口,不断增强自己的“对敌基地反击能力”,即“从敌方射程圈外攻击敌方导弹基地的能力。”日本此举无疑是给周边国家一种威胁的信号,周边国家便会陷入“安全困境”,被迫开始进行军备竞赛,加剧了地区安全形势的紧张。作为被针对对象的朝鲜称“将以实际行动予以应对……朝鲜绝不容忍日本以朝鲜合法行使自卫权为由增强反击能力的举措”[8],明显加大试射导弹等的频率。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23年度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度东亚地区是除陷入军事冲突的欧洲地区外,唯一保持军费开支正增长的地区。这无疑表明了地区军备竞赛的风险正进一步扩大[9]。
(三)削弱中日之间的安全互信
当前,日本为了应对中国的“战略挑战”并以此为借口的行为政策,将进一步凸显中日之间的安全信任赤字,使得中日之间对抗性内容增多,竞争性色彩愈发明显。自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后,日本积极寻求制衡中国的策略,再次将中日关系拖入动荡期,至2022年底修订并发布《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标志着日本已完成对华战略认知与定位调整,中国被其视为“最大战略挑战”及国际“秩序挑战者”,这颠覆了中日“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政治共识,将给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造成极大冲击。在军事安全领域,日本不仅鼓吹和炒作中国台湾问题,而且在中国东海及南海试图单方面改变现状;在经贸科技领域,日本谋求降低对中国产业的依赖性,并对尖端半导体设备实施出口管制。综上,日本的行为将会对中日关系造成重大负面影响,两国安全互信也被进一步削弱。
(四)恶化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安全发展环境
日本通过对内调整安保政策,对外谋求与美国加强军事、安全合作,增强军事力量来构建自身的安全机制,这将严重恶化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安全发展环境。首先,为建立以日本为“次中心”的地区安全关系,日本将以政府开发援助(ODA)的形式向“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志同道合的国家”出口武器装备,派遣军事指导人员,开展多边军事安全合作。其次,日本利用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强化与美印澳之间的安全合作关系,以及依托北约成员国身份,不断加大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周边地区的军事活动密度。最后,日本面对中国的产业升级、科技的迅猛发展,试图压缩中国的产业链上升空间,与“志同道合”的国家共同“脱钩”中国的同时,以“友岸外包”为导向重构产业链和供应链,这些将对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安全与发展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四、结语
世界大变局在动荡中加速演进是岸田政府对华政策新动向的逻辑前提,日本在中美竞争中的对抗性“选边”倾向将加剧“大变局”的动荡烈度,甚至可能影响“大变局”的转变方式及未来属性。日本作为拥有巨大战略潜力的经济、科技大国,在中美战略竞争中抛弃“战略模糊”策略,以清晰的战略定位表明对美国的战略支持,将对地区局势、中日双边关系及中国战略环境等造成负面影响。
近年来,中日关系的负面效应呈累积态势,双边关系重回正轨的进程再次被隔断。但同时也需看到,作为近邻的中日关系内涵极为丰富,经受住了多次冲击,历经半个世纪的互动、协调与博弈,双方已积累了处理双边关系的诸多经验,建构起强有力的韧性纽带,这些都将为引领和塑造中日关系的未来提供有益镜鉴。
参考文献:
[1]The White House.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e States of America,December 2017[DB/OL].
https://trumpwhitehouse.archives.gov/wp-content/uploads/2017/12/NSS-Final-12-18-2017-0905.pdf.
[2]防衛省·自衛隊.平成31年度以降に係る防衛計画の大綱について[DB/OL].(2022-12-18)[2023-10-26].
https://www.mod.go.jp/j/policy/agenda/guideline/2019/pdf/20181218.pdf.
[3]防衛省.日本の防衛白書:令和4年版[M].东京:日経印刷株式会社,2022:66.
[4]秦亚青.美国对华战略转变与中美关系走向[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15):61-71.
[5]外務省·国家安全保障会議.政府安全保障能力強化支援の実施方針[DB/OL].(2023-04-05)[2023-12-29].
https://www.mofa.go.jp/mofaj/files/100487363.pdf.
[6]外務省.岸田総理大臣のNATO首脳会合出席(結果)[DB/OL].(2022-06-29)[2023-11-07].
https://www.mofa.go.jp/mofaj/erp/ep/page4_005633.html.
[7]张望.安倍治下的日本对华政策:从战略制衡到战术避险[J].国际安全研究,2021(2):86-106,159.
[8]朴慧润.详讯:朝鲜谴责日将拥有反击能力纳入国安战略[N/OL].(2022-12-10).
https://cn.yna.co.kr/view/ACK20221220002500881.
[9]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SIPRI Yearbook 2023: Armaments, Disarma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ummary[EB/OL].(2023-06-12)[2023-10-13].
https://www.sipri.org/sites/default/files/2023-06/yb23_summary_en_1.pdf.
作者简介:闫相霖(2002—),男,汉族,河北衡水人,单位为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为东北亚国际关系。
通信作者:朴龙国(1978—),男,朝鲜族,吉林和龙人,政治学博士,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国际政治专业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朝鲜半岛问题和东北亚各国关系。
(责任编辑: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