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林下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2024-10-10琚晓庆

西部学刊 2024年17期

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发展林下经济是因地制宜利用全省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互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贵州在林下经济发展上取得了规模扩大、创建品牌、要素齐备的阶段性成果,但还存在着产业融合程度不高、专业人才储备不足、配套设施有待完善、市场竞争力较弱等问题。对此,需要持续强化统筹协调、深化产业融合、优化品牌引领、注重细化要素支撑,以推动林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为贵州加快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乡村振兴;林下经济;特色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7-0024-04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Under-Forest Economy in Guizhou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Ju Xiaoqing

(Zunyi Conference Research Center, Zunyi Municipal Party School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Zunyi 563006)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forest economy in Guizhou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make use of the province’s rich forest land resourc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complement each other’s advantages,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gradually realiz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Guizhou has achieved phased resul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der-forest economy, such as the scale of expansion, the creation of brands, and the elements of the full range of milestones, bu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the low degree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e insufficient reserve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supporting facilities, and the weak market competitiveness and other issues. In this regard, 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e to strengthen overall coordination, deepen industrial integration, optimize brand leadership,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support of refined factor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under-forest economy, and make positive contributions to Guizhou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province with modern mountain characteristics and efficient agriculture.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under-forest economy;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1]贵州省独特的山地丘陵地形和广袤的森林蕴藏着极大的林地利用空间,非常适合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培育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作为生态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可以有效转移农地种植和养殖产业,盘活山地闲置林地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更好地带动农民增收,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优势互补,助力乡村振兴。

一、贵州发展林下经济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2019年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立足资源禀赋布局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以“五个一”推进机制为着力点,形成包括特色产业、生产经营、科技服务、基础支撑、政策保障在内的林下经济发展政策保障体系,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林下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中国绿色时报》2024年3月25日刊发的《绿色增长的生动实践——贵州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观察》一文提供的数据,到2023年底,全省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已达3 467万亩,全产业链产值增至759亿元。

(一)加强省级层面规划统筹,一体布局林下经济发展

2021年7月,贵州省委、省政府立足资源禀赋,面向全省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是全国第一个在省级层面出台林下经济发展指导性文件的省份。为推进林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贵州省委、省政府专门在省级层面成立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省林下经济布局中的重大事项。针对林下经济不同产业的发展模式成立工作专班,实施专班化推进、统筹项目化落实、坚持节点化控制,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实现整体规模跃升和产品质量提升。为做好林下经济这篇大文章,贵州省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坚持问题导向,从产业发展规模、基地设立标准、组织领导实施等方面有效解决了林下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考虑到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涉及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省人民政府印发的《贵州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中强调:“使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的责任由林草部门提升到党委政府,落实到党政领导,使林草资源保护发展责任制得到突破和升级”[2],以此来坚决守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条底线,一体推进林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多点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壮大林下经济规模

2019年以来,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大力实施“林下经济项目库建设、建立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行动、强化科技支农服务”五大行动。为提高林地经济综合效益,初步探索出林上种植石斛、林中放养蜜蜂、林下种植养殖、林内景观利用、林外种植花卉苗木的“五林经济”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林下经济产品。林下种植方面,通过复合种植林药林菌,形成了德江、大方、黎平天麻,榕江、从江草珊瑚,织金竹笋,丹寨天冬,龙安铁皮石斛,赤水金钗石斛,桐梓方竹笋,黄平、施秉、玉屏太子参,紫云、凯里、六枝食用菌等特色林产品。林下养殖方面,有剑河、麻江、紫云、桐梓花秋土鸡,赫章、纳雍乌骨鸡,册亨、普定蜂蜜等林下原生态特色农产品。

(三)推进林下产品品牌创建,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在林下经济产品推广上,全省按照“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活市场、做强品牌”的思路,用资源优势实现品牌效应,把品牌效应转化为绿色财富。以贵州林业产业联合会为纽带,搭建政府、企业、市场间的合作平台,建立协调机制,实现合作共赢。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政府+企业+市场+农户”的产销方式,贵州省的林特品牌产品成功打入北京、上海、江苏等消费市场。玉屏自治县、贞丰县、赤水市获得“中国油茶之乡”“中国花椒之乡”“中国竹子之乡”称号,锦屏县获第四批中国特色农产品(油茶)优势区称号。目前,贵州林特产品体验中心和信息发布平台已投入运营。贵州特色林产品体验中心已入驻企业近百家,涵盖竹笋、油茶、花椒、皂角等林特产品22类500余种;线上信息发布平台已登记信息发布企业150余家,涵盖林特产品27类近600种[3]。通过线上线下双向驱动,做强品牌的贵州林下绿色农产品真正实现了“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

(四)强化林下经济要素保障,凝聚合力助推产业发展

在助推林下经济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素保障上,贵州省创新林业投融资机制,以林权收储、林权抵押担保模式吸引各类资本进入林业领域。在国家储备林项目实施上,已累计融资505亿元建设完成面积达200万亩的国家储备林,在“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投资992亿元用于林业产业发展。为拓宽林下经济招商渠道,省林业局联合省投资促进局建立优势资源库、目标企业资源库、专家智库、优惠政策库、重点项目库,锚定长三角和珠三角发达区域,吸引实力强劲的工业企业到贵州投资林下经济产业。为加强科技力量对林下产业发展的推进作用,贵州依托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贵州油茶、食用菌、花椒等特色林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由50余人组成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服务林业产业,编印出版《贵州省高质量发展林下经济林地利用指南》《贵州林下生态种养模式与技术》《贵州省特色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技术手册》等书籍,指导全省各地科学发展林下经济。

二、贵州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早在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在2013年印发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但由于贵州省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产业历史欠账多、山区坡地平整投入大等原因,发展势头相较于江西和广西这些林下经济发达省份仍有提升空间,主要存在如下短板。

(一)林下经济产业融合程度不高

贵州省依托山林湖草因地制宜发展的林下绿色特色农业产品,大多是初级农业制成品,没有围绕该产品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三产融合度不高,产品产出区域缺少初级制成品加工基地和规模以上企业。林下产出的农产品大多以就近销售为主,位于“微笑曲线”底端,手工作坊式的简单处理在长途运输中难以保持农产品的新鲜度、完好率,不利于提升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加之林下农业种植基地多位于偏远山区,配套物流不发达,“小、散、乱”的经营方式无法保障销售渠道畅通,易陷入产销脱节境况,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全产业链耦合程度不高。除个别集约化发展程度较高区域外,缺少龙头企业,缺乏深加工能力,未形成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式,制约着贵州省林下经济产业的提质升级,“大资源、小产业、弱加工”的发展现状仍未改变。

(二)林业产业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林下经济的繁荣,林下产业的勃兴,离不开高素质林业人才队伍的支撑。近些年贵州省林业人才总量和结构呈稳步增长态势,但根据贵州省林草保护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要达到4 500亿元的规模产值,需要有320万林业人才作为支撑,而要达到“十四五”目标规划,目前仍有50万的人才队伍缺口。全省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队伍中具有涉林专业背景的人才仅占三成,非林专业的人才占到了七成,专业林业人才的匮乏不利于林业技术在省内的推广。受岗位职数比例限制,部分具备一流专业技术知识的青年人才无法评聘到相应职位上,人才激励机制滞后,不利于优秀人才队伍的培养壮大。基层农机所和林业站工作人员普遍学历层次较低,难以适应新时代林下经济发展要求。

(三)林下经济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贵州省全域独有的喀斯特地貌地形破碎,省内集中连片的坝区稀少,少有的平整土地和山缘坡地已被基本利用完毕,剩余适合开发复种的山间林地多位置偏远、道路不畅。当前,路网、水网、电网等基础设施虽然已经覆盖到省内所有行政村,但是位于山高、谷深、坡陡的原始林区却仅有单人通行的乡间小路,大型机械难以进场,路、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山林开发利用难度高,且投入大。和平整普通坡地相比,清理林下杂草、修整林下土地的每亩投入要增加2 000元。偏远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制约着贵州林下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林下经济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就全省范围来看,各地林下经济产业主要以县域为发展主体,除少数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外销效果较好外,多数林下产品与普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无异,均是在产地附近分销,未形成具有区域性的林下产品品牌。同一区域林下产出的同类农产品没有进行统一的市场营销,专注于市场终端推广力度不够,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农产品品牌化创建还需要时间检验。贵州林下经济产品整体宣传推介力度还要加强,宣传形式还需丰富。

三、推进贵州林下经济路径发展的对策

按照全省农业现代化战略部署,贵州通过进一步做大林下经济规模、做优林下产品质量、做响林下产品品牌等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林下经济产业成为山地特色农业的支柱产业,为加快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持续强化统筹协调,激发林下经济活力

按照《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贵州“十四五”林下经济发展规划》《贵州省2022年特色优势产业巩固提升行动方案》等政策要求,通过林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密切配合来打通政府和企业、市场和农户间的壁垒,形成贵州省不同主体通力协作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工作专班作为协调全省各市州推进林下经济发展、分析解决工作中存在问题,并向林下经济领导小组提出建议的重要机构,要承担起牵头抓总责任。根据全省不同区域的林下产业发展特色、林下经济发展路径、全产业链的布局模式予以区别指导和宏观把握,在强化统筹协调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全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避免“大水漫灌”盲目跟风上项目,起到“有的放矢”因地施策兴产业的作用。在具体工作中,省林业局可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发改委等省直单位编印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注意事项,对利用林下空间种植养殖、特殊病虫害防治、林缘环境保护、农产品市场分销等方面进行指导,引导农户进一步守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条底线,用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

(二)继续深化产业融合,提升林下产品品质

林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配套产业支撑,林下产品的热销,离不开优异品质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4]贵州省在已建成的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基础上,通过“一企一策”、参股控股等形式,分类壮大林下经济市场主体,扶持产业前景好、辐射带动面广、市场竞争力强的区域龙头企业做优做强。围绕林药、林菌、林禽等林下经济产业,在林下经济产业带周围布局农产品收购网点,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林下经济产品加工基地,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逐步建成集农产品储藏、加工、包装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建设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在远离林下经济产业示范区的县域布局林下产品初级加工产业,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推动社会产业循环在村镇一级实现更加优化的配置方式。以乡村产业振兴为发展方向,建立完善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相衔接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户成为林下经济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受益群体,真正让生活在农村以农业为根基的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三)继续优化品牌引领,提高林下经济效益

推动林下产品向林下品牌转变,利用林下品牌引领林下产业兴旺,是提升林下经济产品市场竞争力、助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贵州省林下珍稀食用菌种植及野生菌保育已颇具规模,林下中草药种植及道地药材体系愈加丰富,林禽林蜂养殖产业带集中成片,相关林下产品具备相当广泛的市场认可度。在此基础上,需要继续加强林下产品的品牌化建设,用品牌化来引领林下经济效益的提高。建议政府面向林业经营主体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引导林业龙头企业、农村农业合作社、农业个体户等经营主体开展林下版权认证和登记,形成品牌雁阵效应。强化“贵州林特”品牌宣传推介,利用绿色食品宣传月,借助贵州林业产业联合会,组织贵州省林下农产品参加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全国性优质农产品展销会,进行林下农产品现场洽谈、现场推介,拓宽销售渠道。利用贵州省现有大数据发展优势,打造林下产品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构建数字零售新业态,紧盯全国农产品消费市场终端,加强与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合作,增强贵州省林下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加林业附加值。

(四)继续细化要素支撑,巩固林下经济优势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产业兴旺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是繁荣农村产业业态的重要方面。发展壮大贵州省林下经济产业,需要发挥资源优势,紧盯产业发展中的关键节点,补足资金、人才等支撑要素,为林下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一是加大涉林资金投入,重点支持林下产业示范基地和林下经济农业合作社发展,用以奖代补、农资补贴、创业补贴、税费减免等形式支持优势林下产业发展。扩大涉林贷款覆盖面,给予偏远村镇个体农户和小微企业普惠性金融服务,解决创业初期融资难问题。二是注重林下经济人才培养,林草业务主管单位要面向农村基层培训愿意扎根农村、乐于学习技术的紧缺型林下种植养殖人才,引导“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返乡创新创业。建强“一县一团队”“一村一技术员”的农村产业振兴服务力量,支持选派农科专家和技术骨干赴农村一线开展林下农作物种养套种技术、林间常见疫病防控指导服务。逐步完善集研发、生产、销售等为一体的林下经济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提升贵州省林下经济产业人才资源优势和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2-25).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2/25/c_1127140240.htm.

[2]贵州省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的通知(黔府办函〔2021〕86号)[EB/OL].

http://www.guizhou.gov.cn/zwgk/zcfg/szfwj/qfbh/202111/t20211119_71724609.html.

[3]吴采丽.贵州大力推进林特产品产销体系建设 力争三年培育50家标杆企业[N].贵州日报,2020-11-02(2).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57.

作者简介:琚晓庆(1989—),女,汉族,贵州遵义人,中共遵义市委党校遵义会议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农业经济。

(责任编辑: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