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诚毅”的实践内涵在于超越:论陈嘉庚的“建设”观

2024-10-10察少帆

西部学刊 2024年17期

摘要:作为中国近代的著名华侨,陈嘉庚在商业与管理理念、教育信念、爱国情怀等方面不断深耕与实践。他以诚待人,毅以处世,将“诚毅”作为内核塑造了“陈嘉庚精神”,成为“华侨旗帜”与“民族光辉”。陈嘉庚始终以一种超越自己、超越历史、超越时代的态度持续奋进,用毕生经历揭示“诚毅”的实践内涵在于超越,将超越作为生活准则和处世规范。陈嘉庚在“革命”的时代关注“建设”,推动福建多地教育、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亦为祖国的民主革命与民族革命进行号召动员,为推动国家的长足发展与社会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陈嘉庚;诚毅品格;爱国思想;超越精神;文化经济建设

中图分类号:K82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7-0016-04

The Practical Connotation of “Sincerity and Perseverance” Lies in Transcendence:

On Chen Jiageng’s View of “Construction”

Cha Shaofan

(College of Ocean Food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361012)

Abstract: As a famous overseas Chinese in modern China, Chen Jiageng has continued to deepen and practice his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concepts, educational beliefs and patriotic sentiments. He treats others with sincerity and lives with perseverance, and takes “sincerity and perseverance” as the core to shape the “Chen Jiageng spirit” and become the “flag of overseas Chinese” and “national glory”. Chen Jiageng always keeps forging ahead with an attitude of transcending himself, transcending history and transcending times, and reveals that the practical connotation of “sincerity and perseverance” lies in transcendence with his lifetime experience, and takes transcendence as his life standard and norms of conduct oneself in society. Chen Jiageng paid attention to “construction” in the era of “revolution”, which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culture, society and economy in many places in Fujian, called for mobilization for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national revolution of the motherland, and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Keywords: Chen Jiageng; the character of sincerity and perseverance; patriotic thought; transcendental spirit; cultural and economic construction

中国现代化的达成需要内在的文明体系和精神形态作为根本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陈嘉庚先生的建设观在革命时代尤其具有前瞻性意义。陈嘉庚(1874—1961年)是近代中国的著名侨领,祖籍福建同安,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关于他的历史事迹、人格情操、精神典范在中国、东南亚广为传颂。陈嘉庚的一生波澜壮阔,其奋斗历程彰显着“忠公、诚毅、勤俭、创新”等精神品格,为后世留下了珍贵而丰富的思想资源与精神指引。陈嘉庚在“爱国兴学”中持续努力,积极投身于民族救亡的斗争,在艰难困苦中砥砺前行,以国家和民族为重推动华侨团结与民族解放,堪称华侨界的领袖与楷模,深刻诠释与践行了“华侨为革命之母”的内涵。2014年,在陈嘉庚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回信:“希望广大华侨华人弘扬嘉庚精神,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同祖国人民一道不懈奋斗,共圆民族复兴之梦”。

一、超越变局:陈嘉庚的时代际遇

陈嘉庚出生于1874年,这个时代正是帝制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前夜。他出生在与厦门岛隔海而望的集美,该地曾为郑成功操练水师的据点之一,陈氏宗族聚居于此。少年时期的陈嘉庚因为父亲外出谋生的缘故而由母亲抚养,时常要做一些收番薯、花生、海蛎等农活以帮助补贴家用。1882年,八岁的陈嘉庚入“南轩私塾”读书学习,塾师去世后他辍学在家待了一段时间。从17岁开始,他跟随父亲赴南洋经商,生活在“以中华文化为纽带的华侨社会”[1]4,传统的忠孝节义观念时刻影响着他的言行举止。从20岁起,他逐渐开始热心“乡党祠堂私塾和社会义务诸事”[1]5,自掏腰包印制医书供闽南乡民无偿使用。

“从青少年居家求学到辛亥革命时期,是陈嘉庚爱国思想的萌发和形成阶段”[1]4,具体彰显在其思想“由孝到忠”的转变。在陈嘉庚的回忆中,当时的社会状况为“祖国前受制于满清,政治腐败,国弱民贫。迨光复后军阀专横,官僚贪污,农村破产,百业落后”[2],陈嘉庚坚守爱国主义,“关怀乡梓,热爱祖国,服务社会,造福人群”[1]1,将商业版图的扩大与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重要追求,在长达几十年的奋斗历程中不断推进“两大事业”。

在不禁感叹中国社会何以处在如此曲折的发展进程中时,“变局”这一概念无形中塑造了我们对于近代中国的整体概括。近代中国的信息传播不平衡,在上层社会学习西方制度、文化、思想时,底层人民还在打杂、信教,这就导致了社会阶层之间张力的存在。造成这一境况的原因多样,教育资源的缺乏、思想文化的阶层失衡是该状况的主要缘由。陈嘉庚在社会变局与民族意识的共同影响下支持祖国革命事业、抗战救亡、民族教育以及国家建设的各项活动。他的一生可谓是在变局中持续探索和超越的一生,是在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路途上不断发展的一生,其实践背后蕴含着后世可以借鉴的思想资源与精神指引。

二、走向建设:陈嘉庚的家国担当

“民国的国家建构之演进,不仅是政治形态的转换,政权的更迭,还包括文化的兴革、经济的发展、民心的教化、社会的整顿。”[3]409陈嘉庚于1906年加入孙中山召集的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成为其支持革命的人生端绪。1911年,在孙中山从欧洲回国途经新加坡时,陈嘉庚捐赠1万元作为其路费。同年11月,由陈嘉庚、陈顺善任负责人的“福建保安筹饷会”成立,是为新加坡华侨革命党成立的标志性事件。在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陈嘉庚更是以个人名义捐款5万元,用来支持国民革命事业,他致电孙中山道:“久客南洋,心怀祖国,希图报效,已非一日”[4]。1912年后,陈嘉庚将注意力集中在推动厦门的教育建设方面,在福建的集美、同安、厦门等地开展了一系列办学实践,开创了“华侨在侨乡捐资兴办教育的新风气”[5]。闽南教育的发展自陈嘉庚推动集美中小学教育发展伊始,经同安教育的扩大与普及,随后是厦门大学的设立,这些举措亦无一不是在革命年代开展的建设活动。受陈嘉庚影响,他的弟媳王碧莲筹办的集美女子学校于1917年正式开学,弟弟陈敬贤在1918年亲自督建校舍使得集美学校的中学与师范两部得以在当年春天开学。1919年,自新加坡返回同安的陈嘉庚目睹了该处农村教育事业的落后,组织“同安教育会”并担任会长筹备办学经费。1920年,陈嘉庚推动集美学校设置教育补助处,同时在1921至1923年间亲自负担各个学校所需的补助费用。集美学校与集美学村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集美学校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6]。1924年,经商获利后的陈嘉庚陆续扩大教育补助的范围,将之扩展到闽南、闽西等地。经统计,1924至1932年,陈嘉庚共补助福建省19个县市73所学校,金额共计174 016元[3]346。

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后,已成为新加坡侨商领袖的陈嘉庚同友人们以怡和轩俱乐部的名义展开动员活动,广泛邀请华人社团并在中华总商mCPHKxF7U07AreALyB0PkJkWiqzHTQQ9rDAyJMMpSZw=会召开会议。会后,100多个华侨社团推动成立了“山东惨祸筹赈会”,以陈嘉庚为主席,该团体以募捐等方式为蒙难者家属提供经济援助。抗战时期的最大难关当属经济,“海外华侨的侨汇与侨捐是中国外汇的重要来源”[7]。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陈嘉庚领导华侨开展抗战活动,新加坡华侨在他的领导下实施一系列声援祖国的行动,推动南洋华侨的全面合作抗日。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旋即召开会议,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陈嘉庚出任主席。该会以协助中国抗战为宗旨,分特别捐、常月捐两种方式持续推动抗战救国。1938年“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南侨总会)”成立,陈嘉庚当选主席,以“研究筹赈方法”“筹款救济祖国难民,集资发展祖国实业”“劝募公债及推销国货”为抗日救国的三项任务[3]288。其后,陈嘉庚多次组织和倡导筹赈事宜,推动南洋华侨大团结,支持祖国抗战救亡事业。1938年,国民政府西南运输处处长宋子良致电陈嘉庚支援军品物资运输。陈嘉庚随后以南侨总会的名义,招募汽车驾驶员和机修人员,支持滇缅公路通车后的物资运输事宜。在陈嘉庚的有力影响下,南侨总会在约四年的时间里共捐出了1亿元以上的国币。1939年冬天,陈嘉庚组织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团”,考察战时实况并在重庆、延安等地开展慰问活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南洋各地亦受祸及,陈嘉庚将其资金集中在广西并设立集美银行,致力于国内的工业建设。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继续在祖国铁路建设中积极作为、建言献策,在鹰厦铁路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不仅推动铁路立项,还在铁路修筑过程中提出专业性的技术方案”[8]。

从整个中国的阶层架构来看,陈嘉庚属于知识分子群体,具备“身为‘知识精英’的使命感”[9]14,即“使得国家和体制获得改善和加强为前提和目标”[9]16。从地方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陈嘉庚是厦门当地的士绅领袖。在他的思想意识中,厦门经济社会的发展深植于国家的整体发展,他这一思想的重要体现,就是将领导厦门的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与国家民族发展相结合。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陈嘉庚和中央领导层保持着一种亲密的私人情谊,1952年毛主席题写“集美解放纪念碑”,陈嘉庚曾专门为此事向主席撰写致谢函。这种紧密的私人情谊促进了地方对国家发展的有力支撑,推动国家为地方发展投入了资源。陈嘉庚的个人威望、对地方的诸多贡献以及墓后高台上树立的毛泽东亲题并署名的“集美解放纪念碑”等,成为陈氏墓园的标识性支撑。

三、坚守“诚毅”:陈嘉庚的精神旨归

1918年,陈嘉庚将“诚毅”作为集美学校的校训。“诚”,是以诚待人;“毅”,是毅以处世。“诚”,就是言信行果、一诺千金的为人之道,陈嘉庚不仅是这一品质的倡导者,亦是实践模范。“毅”,就是负责任、持之以恒、坚忍不拔,反对自私放任、半途而废、轻易满足等行为。陈嘉庚即便经历由弱到强又由盛到衰等人生波折与变故,依旧勇于奋斗,展现出一种刚强果毅、自强不息的气概。他在去世前留下遗嘱,要求将所有的存款均用于公益事业,对子女分文不留,这一切充分体现出他的“诚毅”精神。

林斯丰总结,陈嘉庚精神的基本内涵“用最简洁的文字来表达,则可以概括为‘忠、公、诚、毅、勤俭、革新’八个字”[1]179,这八个方面具体指的是,爱国谓之忠,奉献谓之公,重德谓之诚,自强谓之毅,清廉谓之勤俭,与时偕行、革故鼎新谓之革新。可以说,“它(陈嘉庚精神)的多元化内涵,不但能从中华民族精神中找到基本因子,而且蕴含有20世纪中国的时代特色”[1]184-185。陈嘉庚的爱国实践之下蕴藏的是一系列的精神财富与思想指引,时至今日仍具有诸多启示与裨益。

一是陈嘉庚的商业与管理理念。1904年,陈嘉庚的父亲在新加坡经营的企业破产,不久抑郁而终。按照新加坡当时法律的规定“父债子免还”,然而陈嘉庚却郑重向债主表示欠款一定会尽数偿还。几年后,陈嘉庚连本带利地还清了父亲所欠的全部债务,诚信的品质使他收获了愈来愈多的赞誉。陈嘉庚的眼光独到、敢做敢干的品质构成了其商业理念,从最初经营菠萝种植和罐头制作,到1906年开拓橡胶业形成集农工商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实体,再到1915年租入轮船发展航运业,1916年及之后购置多艘轮船并重点经营海上运输,陈嘉庚与时俱进的商业理念贯穿其中。在商业合作与社会建设等层面上,陈嘉庚具备超越派别的远见卓识。接任怡和轩总理后,他不分籍贯地接纳各方会员并推动社会建设,团结华人社团参与筹赈事业。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仅体现出他超越门派之见的品质,亦彰显着他显著的跨地域关怀与爱国情感。

二是陈嘉庚先生的教育信念。陈嘉庚对教育事业尤为重视,他强调:“吾人欲竞存于世界,而求免于天然之淘汰,非兴教育与实业不为功。……然就进化之程序言之,则必先兴教育而后实业有可措手”[10]1。陈嘉庚担任了21年的福建会馆主席,领导福建会馆统筹学校建制,发起创办南侨女中,奠定了福建会馆的教育事业基础。在1930至1934年间,福建会馆实施新加坡华侨会考,华侨教育事业得以推进,亦直接推动了全马来亚华校会考的制度化。正是得益于陈嘉庚的远见,福建的教育事业版图方能臻于完备。他的教育思想首先体现在对跨文化的教育发展模式的提倡与实践。无论是集美学校的创建,抑或是厦门大学的设立以及华文中小学等在新加坡的落成,这些学校都受跨文化教育理念的影响,都深处跨文化交流和碰撞之中。陈嘉庚在新加坡久居多年,接触到一些现代的办学理念、西化的教育模式与跨文化的文化环境。基于此,他将这些思想启迪与教育模式引入中国,并逐步推动这些思想与办学实践相结合。

陈嘉庚是关切地方实际与联系国家情势的倡导者,他关注彼时的水产业、航海业等专业领域落后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因此,水产科得以在他的倡导下于1920年创办,培养了航海、水产等专业的诸多人才,更为高效和精准地促进着国家若干专门化领域与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他大量培养技术人才,提升我国的工业技术水平,同时通过给予学生经济补贴、帮助学生就业等措施,提升学生的治学热情与决心。他重视师资选择和严格管理标准,用“诚毅”为校训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师生。时人赞叹其兴学的举措:“他居然拿兴学当作国民底义务,底责任,底天职。你想这思想何等透澈。”[10]2正是在陈嘉庚的不懈努力下,“培植了无数乡村、城镇,远及海外的中小学教师与社会基层最有用的人材(才)”[11]。

三是陈嘉庚的爱国情怀。在晚清政局陷入困境、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之际,陈嘉庚身在南洋始终心系国家存亡、民族安危,他意识到:“政府之能力有限,国民苟不赞助,则曷克臻于治理?”[10]2他积极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不仅个人向孙中山先生捐赠了大笔资金,并且广泛动员南洋侨胞向国内筹措资金,为革命事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陈嘉庚不仅是南洋华侨抗战救国著名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而且还以自己的先锋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着华侨社会。”[12]抗日战争爆发之际,陈嘉庚先生团结南洋技工,从南洋派出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祖国。正是这一缘故,陈嘉庚曾被日本政府悬赏、追杀,一度逃亡至印尼,产业也被人纵火烧空。他始终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以“毁家纾难”的担当带领着同仁们支持祖国抗战事业。在好友汪精卫叛国后,他与其断绝关系并对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敌罪行予以痛斥。1940年,陈嘉庚回国慰劳考察时,目睹蒋介石集团的淫靡腐败与消极抗战,甚感失望。在蒋介石极其反对的情况下,陈嘉庚还是前往延安考察,亲身感知了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清正作风。他公开揭露并抨击蒋介石集团,夸赞共产党员为新中国的希望。

四、结语

陈嘉庚以其对时代的敏锐感知和前瞻思维,无论是从商办企业,还是矢志不移办学,启发民智、爱国爱乡始终是其一贯不变的追求和情怀。他靠着艰苦奋斗打下经济基础,即便背负外债仍不屈不挠,“以诚待人,毅以处世”,始终以一种超越自己、超越历史、超越时代的状态不断努力,他用一生揭示了“诚毅”的实践内涵在于超越,把超越当成日常生活和处世规范。诚信经商、坚毅做事的品质为他赢得了事业上的成就,也让他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声望与信誉。

陈嘉庚在“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发现了“建设”的重要意义。他以前瞻性的思维发现了“建设”对于推动“革命”的重要作用,也发现了“革命”之后的未来方向与目标,决定着每个人生活的重要因素,实际上更多的是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领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因此,陈嘉庚将思想与行动的重点都放在“建设”上,他超越的视野和伟大的人格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陈嘉庚先生留下的精神就像长久翱翔于浩瀚宇宙中的“陈嘉庚星”一样将会影响、启悟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以更开阔的视野,建设更美好的中国。

参考文献:

[1]林斯丰.陈嘉庚精神读本[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嘉庚.自序[M]//陈嘉庚.陈嘉庚回忆录.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2.

[3]任贵祥,李盈慧.中华民国专题史·第14卷:华侨与国家建设[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廖钺.孙中山与华侨[M]//陈碧琳.廖钺文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2:35-37.

[5]林金枝.论陈嘉庚倾资兴学及其影响[J].近代史研究,1984(5):220-242.

[6]徐令缘.华侨兴教,助力中国教育现代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12-06(8).

[7]周祖文.抗战时期马来亚外汇统制下的侨汇与侨捐[J].近代史研究,2022(6):119-132,161.

[8]谭小伟.陈嘉庚与新中国铁路建设:以鹰厦铁路为例的分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3(2):85-96.

[9]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M].陈兼,陈之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4.

[10]徐益棠.陈嘉庚号:陈嘉庚先生底思想[J].南京高等师范日刊,1921(448):1.

[11]庄成宗.爱国老人陈嘉庚先生[J].经济导报,1949(120):3.

[12]曾瑞炎.陈嘉庚对祖国抗战的贡献[J].近代史研究,1986(1):149-167.

作者简介:察少帆(2004—),男,汉族,山东菏泽人,单位为集美大学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为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

(责任编辑:冯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