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学思课堂”构建路径探索
2024-10-09孔招贤
【摘要】在素质教育政策持续引领教育革新的背景下,教育教学理念正经历深刻转型与升级,学思课堂作为一种先进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学思课堂倡导的教学原则旨在重塑课堂生态,强调通过营造自主学习氛围,赋予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和空间,尊重并强化其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深度探究和创新思维.教师在践行学思课堂理念时,需着力于改良传统教学模式,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历练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素养.文章通过教学改革举措,旨在学思课堂构建一个既能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又能全面发展其各项潜能的高效学习环境,促进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的深度落地.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学思课堂;构建路径
引 言
小学生心智发展阶段特性,尚不具备成熟的逻辑思维与理解能力,故在面对抽象复杂数学知识时往往会遭遇较大挑战.这不仅会挫伤学生的学习自信,而且制约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在新课改的指引下,教师亟须采取适切的教学策略,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点燃其对数学的兴趣.为此,教师应当巧妙地将抽象数学知识转变为易于感知、生动活泼的形式,便于学生领会和吸收.融入“学思课堂”理念于数学教学实践中,搭建高效的教学平台,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数学素养.
一、深度学习内涵解析
深度学习是一种强调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层次认知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它超越了传统知识传授的浅层学习,倡导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探索、深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深度学习的核心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知识建构与迁移能力,深度学习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形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深度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分析、筛选和批判性解读能力,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通过不断的探索与试错,提升解决问题的原创性.第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深度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自我调控学习进度和策略,也强调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互动交流,共享资源,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高度抽象和逻辑严密的学科,通过深度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数学概念,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实验等方式感知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小学生跳出机械记忆和模仿,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规律,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深度学习视角下“学思课堂”的价值
(一)深度学习视角下“学思课堂”的必要性
深度学习强调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内化,追求更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培养,而这恰与“学思课堂”倡导的主动学习、深度思考相辅相成.在“学思课堂”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成为积极的问题发现者和解决者,通过亲身参与、合作探究,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深度领悟与灵活运用.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学思课堂”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能有效破解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浅层记忆和机械应用问题,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这种教学模式顺应了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培养的趋势,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全面提升其数学素养.最后,“学思课堂”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使他们能够在真实情境中主动寻找数学规律,形成持续、终身的学习动力.在深度学习理念的引领下,构建和推行“学思课堂”模式,无疑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
(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一方面,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紧密结合,增强数学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思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深度思考和合作交流,打破了以往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赋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这种环境下,学生在自我发现、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成就感,可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内在动力.同时,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和支持者,通过适时启发、适度引导和及时反馈,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数学素养,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
(三)融合生活情境,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深度整合
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学思课堂”模式,格外重视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情境紧密结合,以此为契机,推动知识与技能的深度整合与内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环境出发,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无缝对接,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数学原理的理解,增强知识的实用性与应用性.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选取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如购物、旅行等,将数学中的几何、统计等相关知识嵌入其中,促使学生在亲历情境、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发现数学规律,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度认知.同时,生活情境的融入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他们运用所学数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深度融合和有效转化.
三、小学数学“学思课堂”构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理论与实践衔接问题
教师们面临的一大挑战是理论与实践的衔接问题.尽管深度学习和“学思课堂”的先进理念已在教育界广为传播,但在实际教学情境中,部分教师在将这些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策略时遇到困难.一方面,教师对深度学习理论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在设计课程和教学活动时充分体现出学生自主探索、深度思考的核心要求;另一方面,课堂实践中,由于受到课时安排、班级规模、教学资源等因素限制,教师在尝试将理论付诸实践时,可能无法充分保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深度学习,导致理论与实际教学情境存在断层.
(二)深度学习评价体系构建滞后
在小学数学“学思课堂”的实践中,深度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相对滞后,已成为阻碍教学改革深化的瓶颈.传统的评价体系往往偏重于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静态检测,而深度学习理念则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问题解决能力等多维度、全过程的评价.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教师依然沿用单一的纸笔测试方式,未能充分关注并评价学生在“学思课堂”中产生的内在认知变化、思维深度的提升以及问题解决策略的形成.构建适应深度学习的评价体系,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新的评价理念与方法,还需要设计并实施能够反映学生深度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多元评价工具与标准,如观察记录、作品集评价、情境化任务评价等.但由于对深度学习评价体系的认识不足、评价工具的研发滞后以及评价实施的复杂性,导致这一领域的构建进度相对缓慢,亟待教师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操作层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索与改革.
(三)学生主体性与个性化培养策略不足
深度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创新实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受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固化的评价体系,难以充分激发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未得到充分发挥.此外,由于班级规模、教学资源、教师精力等方面的限制,个性化教学策略的实施面临较大挑战,难以针对每名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进行精准指导和个别化教学.
四、“学思课堂”构建路径与策略研究
(一)明确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学思课堂”设计原则
在构建小学数学“学思课堂”时,深度学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依据该理论,我们需明确三大核心设计原则,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其深度理解和知识内化.
问题驱动原则:在“学思课堂”中,教师应遵循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设计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主动探索和深度思考.问题应源于生活实际或学科内部逻辑,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通过自主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
主动参与原则:深度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投入.教师需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主提问、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思中学”.
合作探究原则:在“学思课堂”中,合作探究是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组织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活动,如小组讨论、项目合作等,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共享思维成果,共同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深度建构与内化.
(二)构建开放性数学问题情境,引发深度思考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具有一定开放性、挑战性和现实关联度的问题情境,这些情境应能触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主动探寻数学问题背后深层含义的动力.教师可将生活实例融入教学,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到数学概念和原理,促使他们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教师在构建问题情境时,需注重问题的渐进性和层次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其现有基础上进行深度思考.低年级学生可以从简单的实际问题入手,逐渐过渡到抽象的数学问题;高年级学生则可以通过复杂的情境分析,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运用多元化的思考工具与策略,如画图、列表、模型构建等,促进其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例,教师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教师以班级即将举办野餐活动为背景,展示了各种食品的价格(如矿泉水1.5元/瓶,薯片2.8元/袋,三明治3.6元/个等),并告知班级总预算为100元.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成员共同制订购物清单,考虑预算限制的同时要尽可能满足同学对各类食品的需求.例如,某一小组决定购买15瓶矿泉水(共22.5元)、8袋薯片(共22.4元)和6个三明治(共21.6元),初步计算总花费为66.5元.在初次计算后,小组发现预算还有剩余,于是决定增加购买一些饼干(假设每包1.2元),他们经过多次尝试,最终选择了购买20包饼干(共24元),并将预算总额控制在接近但不超过100元.在讨论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为何选用这些商品组合,如何进行小数加减运算,以及如何在预算范围内合理分配购买数量.学生在讨论中认识到,通过比较商品单价的小数大小和进行连续加法运算,可以有效控制预算,同时深化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和小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三)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习过程与成果
教师应当摒弃单一的纸笔测试,采用形成性评价,全程追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知识建构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进步.如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价其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时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采用表现性评价,鼓励学生通过项目作业、数学日记等形式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可以评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还可以反映出他们的综合素养.教师还可引入自评和互评机制,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以提升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此外,定期开展口头陈述、课堂展示等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解释和论证自己的数学思想,全面反映其数学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以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教师出示两张形状不同但周长相等的纸片,引导学生通过贴彩色贴纸覆盖纸片面积的方式来直观感受和比较两者的大小,引出面积的概念.要求学生分组,教师为学生发放事先准备好的各种形状的卡片,通过剪裁、拼接、覆盖等方式,探索并体会面积的含义.通过比照课本上的方格纸,直观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并通过测量桌面、课本封面等实际物品,学习如何使用面积单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观察并记录学生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关注他们对面积概念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运用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并在课堂后半段,要求各小组汇报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互评和师评,共同探讨和总结比较面积大小的各种方法和策略.
(四)设计层次化、递进式的数学探究活动
在小学数学“学思课堂”中,设计层次化、递进式的数学探究活动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策略.教师需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基础概念着手,设计易于理解的入门级探究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现象和规律.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增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较复杂问题,实现知识的纵向深化.如在学习“分数”概念时,初期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随后引入分数比较、加减运算等递进探究,直至解决与分数相关的实际问题.此外,探究活动还可横向关联其他数学领域,如在探究“面积”时,可以结合图形分割、比例等内容,形成跨领域的数学知识网络.教师不断引导学生从直观感知走向理性思考,从单一技能训练迈向综合运用,有效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这种层次化、递进式的活动设计也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问题解决策略.
结 语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旨在培养高层次认知能力的教学理念,与小学数学教育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且高效.“学思课堂”正是践行深度学习理念的理想载体,它倡导主动学习、深度思考和实践探究,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赋予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设计层次递进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深度整合与内化.教师应秉持问题驱动、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的原则,构建开放性数学问题情境,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以及设计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世恩,刘子钰.“问题导向”下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以小学数学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23,43(1):131-137.
[2]张丽萍.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深度学习策略实施路径探究[J].新课程导学,2023(9):52-55.
[3]周松.深度学习视野下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的问题和出路[J].考试周刊,2023(31):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