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2024-10-09吕建祥
【摘要】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效率和准确率,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当前教育形势下,阅读理解能力培养逐步受到了一线教师的重视.文章分析了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重点,从简单尝试阅读、开展多样阅读、指导课外阅读三个方面入手,提出培养初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旨在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要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而表达的前提是“理解”,阅读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将精力放在了解题训练上,忽视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不足,影响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效率.对此,初中数学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提高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视,积极探索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旨在提高学生对文字、数字、符号的理解能力,进而保障数学课堂高效开展.
一、初中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培养重点
(一)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能力
良好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对学生而言非常重要,良好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能让学生在看到题目后快速理解题意,进而轻松找到解题思路和方法.数学课程体系由概念、公式、定理等多形式知识组成,也是学生建构认知的基础.而对于初中生而言,理解抽象性较强的概念和定理的难度较大,为数学学习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文字,探究文字背后蕴含的知识,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时,应指导学生加强对语言文字的分析,以保证培养效果.
(二)数学符号的阅读理解能力
符号是数学学科独有的语言,对数学符号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果.《课程标》提出数学符号在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中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中有着重要意义.可见,能否准确理解数学符号,关系到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教师应提高对数学符号教学的重视程度,指导学生结合数学原理,不断利用数学符号进行假设、推理、证明.
(三)表格、图形的阅读理解能力
数学也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实用性的学科,表格、图形也是数学传递信息的形式.初中阶段学生已经逐渐开始接触几何、方程、函数等知识,能否从表格、图形中提取有效信息,也是判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标准.因此,除了文字和符号,表格、图形等也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点,教师应指导学生解读表格和图形,提炼其中的数量关系.
二、初中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策略
(一)简单尝试阅读,逐层递进开展阅读
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来说,缺乏阅读习惯、不懂阅读方法、不善于挖掘文字中隐藏的知识等,都是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指导学生从简单内容开始展开阅读,成功收获知识的同时增强学习自信.展开来说,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段文字,并设计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的思维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这样一来,学生在阅读中能明晰思考方向,明确通过阅读要了解什么,学会什么,初步学会判断信息的价值.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平方根”教学为例,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应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渐展开思考.首先,教师围绕“平方根”这一核心词,要求学生阅读以下问题并进行思考:(1)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36平方厘米,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你是如何求出答案的?能将这一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吗?如何用算式表示?(2)自行阅读教材,说一说什么叫数的平方根,能否举出一个具体的例子?(3)每个数都有平方根,这句话对吗?为什么?(4)什么是算术平方根?如何用字母或式子表示?(5)负数是否有算术平方根?你会求吗?你知道哪些计算的方法?由此,教师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来设计阅读提纲,引导学生逐步展开探究和讨论.其次,随着学生解决问题数量的增加,阅读方法的掌握和理解能力的提高,能辅助学生内化概念知识,真正掌握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等知识的概念,从而完成自主阅读、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最后,当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的概念性数学知识后,教师所设计的阅读提纲难度可以大大提高,如借助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继续阅读和思考,逐层递进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助力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
(二)开展多样阅读,针对强化理解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对教材内容的阅读,二是对课堂教学素材的阅读.教师应开展多样化阅读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和归纳,正确理解阅读内容,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培养语言互译能力
所谓“语言互译能力”,指的是学生对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灵活转换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效果与教师教学行为密不可分.教师应积极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等,将文字、图形和符号糅杂在一起,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一过程中,图表和符号的互译能力,是学生主要欠缺的,尤其是个别数学符号意义较为抽象时,更是会增加解题的难度.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在表达中运用数学符号,并能利用符号去实现图形的推理和分析,达到提高学生语言互译能力的目的.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就可灵活运用语言、符号和图形多种语言讲解,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首先,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图1所示图形,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图中的圆和直线有着怎样的位置关系?如何用符号表示出来?”学生通过观察后发现,当直线与圆有两个交点时,直线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圆的半径,用符号表示为d
其次,教师转换视角继续提问:“若是知道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个数,是否可以确定二者的位置关系?”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组织语言大胆表述.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再次展示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图片,并讲解“相交、相切、相离”等不同的概念.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图形、文字和符号完成对知识的探索,并通过三种数学语言的转换,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实现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
2.培养概念理解能力
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依据,只有精准理解数学概念,才能高效解决数学问题.而精准理解数学概念,不仅要准确认知数学概念,还要掌握科学阅读材料的方法.因此,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概念理解能力,一方面,教师应提高概念教学的重视,结合学生文字理解能力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准确传递数学概念的内涵.另一方面,教师要重视阅读技巧的传授,设计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和探究中提炼关键词,针对性提高学生的材料分析和加工能力.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教学为例,“全等”是本课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应会借助问题来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首先,教师在讲解“全等三角形”概念后,很多学生片面认为“全等三角形”就是两个完全重合的三角形,这一理解并不严谨.为了让学生对“全等”产生更深入的认识,教师可以设问来启发学生思维:“若△ABC的三条边长分别为3cm,6cm,7cm,△DEF的三条边长分别为6cm,7cm,3cm,那么,△ABC与△DEF是否全等呢?”学生对比两个三角形的边长后,一致认为二者是全等三角形.而后,教师联系“对应边不相等”“对应角不相等”“对应顶点不完全重合”等反面判定条件继续设问,要求学生结合题目条件画出相应的三角形,对比中深入理解“全等”的几何含义.最后,教师还可以开展同步阅读练习,如已知△AOB≌△COD,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AB=CD;②∠A=∠D;③AD=BC;④OB=OC.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提炼题目中的关键词,并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的定理,判断四个选项的正误,由此提高概念的理解能力.
3.培养阅读推理能力
阅读推理能力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表现,教师应着眼推理程序,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持续练习中,积累足够的经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去类比、联想,完成对知识的举一反三.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将本课知识与“一元一次方程”联系起来,让学生在阅读对比中强化对概念的理解.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特点,谁能推测一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特点呢?”学生在阅读中会将视线聚焦在“一元”“二元”上,猜测一元一次方程中有一个未知数,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有两个未知数.由此,这一过程中锻炼的是学生的阅读推理能力,教师要给予学生赞扬.其次,教师要求其在纸上设计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并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推导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过程中强化阅读推理能力.基于此,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由旧知识推导出新知识,锻炼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将不同章节知识融会贯通.
(三)指导课外阅读,助力个性能力发展
教材受到篇幅的影响,其中收录的知识内容有限,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适当开展课外阅读也是发展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而言,课外阅读能有效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能助力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实现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留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秉持着“分层教学”的理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来说,对于理解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应结合教学进度,推荐其阅读难度适宜的参考书,助力其在课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应主动关注其阅读过程,传授相应的阅读技巧,帮助其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难题,针对性提高其阅读能力.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鼓励其组成课外阅读小组,并布置阅读理解任务,要求其阅读后完成读书报告.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统计调查”教学为例,本课中有着较多的图表,对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着较大的帮助.首先,教师结合学生日常作业、练习的完成情况,判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将其划分为较弱、一般、较好三个层次,再为理解能力不同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课外阅读指导.其次,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要求其在课后阅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章节中的内容,并回顾课堂学习过程,结合教师分析图表的过程,重温解读图表的步骤,深入理解表格、统计图、统计表及相应统计方法等知识.对于阅读能力一般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为其推荐一些数学书籍,如《从根号2谈起》《概念几何》《像数学家一样思考》等,包含了史话人文、科学科普等特点的书籍,能利用生动、有趣的话语,引出精辟的结论,让学生在阅读中锻炼理解能力的同时巩固数学知识.对于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将这一群体划分为3人阅读小组,推荐其阅读《数理化通俗演义》《最拓展思维的数学之旅》等方法拓展类的书籍后,在互动中分享阅读中了解到的信息,这不仅可以展现数学学科的魅力,还能利用书中拓展性的内容引导后续学习.基于此,通过层次明晰、难度适宜的课外阅读活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普遍可以得到提高,审题时降低了对教师的依赖,还能避免对数学学科产生恐惧感,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
结 语
总的来说,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是为了不教”,若要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就要重视阅读教学的开展,并认可培养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对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阅读,结合收获的信息去分析、推导,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样一来,教师可以为学生建构更加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养成阅读和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推动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明祥.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图境图表类应用问题的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之友,2023,37(22):16-17,21.
[2]尹彤彤.浅析“阅读分析”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23(46):91-94.
[3]林秀珍.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数学阅读题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44):91-94.
[4]李洁.初中数学阅读理解题解答的技巧分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18):74-75.
[5]张炜.初中数学阅读基本方法研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3(2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