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间童谣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研究\t
2024-10-08周婷
摘 要:本文深入剖析广西民间童谣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通过详尽分析地域文化、民族特色、生活习俗及传统观念,突显童谣在地方文化传承与儿童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此外,本文还深入探讨童谣的艺术手法、语言魅力与情感传递,以及其独特的教育与审美功能。最后,针对广西民间童谣的传承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与承传策略,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广西民间童谣;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8-00-03
广西民间童谣是地方文化的瑰宝,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民族情感,更反映了广西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多民族共融的社会背景。喀斯特地貌、亚热带气候,以及壮族、瑶族、苗族等多元民族的交融,共同为童谣注入了别具一格的文化底蕴。深入探究这些童谣,可一窥广西地方文化的深邃与多彩。同时,童谣在儿童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其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对于培养孩子的文化自信与审美能力至关重要。尽管当前研究已触及童谣的艺术特点、教育意义及文化传承等多个层面,但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仍有待发掘与传承。
一、广西民间童谣的文化内涵
(一)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情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其民间童谣深刻地映射出当地独特的地理风貌与丰富的民族文化。地处中国南部的广西,自然景观极为丰富,喀斯特地貌、秀美河流与连绵山脉共同构筑了其独特的地貌特征。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赋予了广西无与伦比的美景,更为童谣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例如,《月亮光光》这首童谣便细腻地描绘了月光倾洒在广西山水间的美丽画面,令人心生向往。广西的喀斯特地貌,以其山水交融的奇特景观而著称,对童谣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1]。童谣中常可见对山峦、溪水、洞穴等自然元素的精致描绘,如《山歌》便通过传唱大山与河流的赞歌,表达了广西人民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敬。此外,广西的亚热带气候也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四季如春的美景,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在童谣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如蝴蝶翩跹、蜜蜂忙碌,还有翠绿的竹子和宽大的芭蕉叶,都成为童谣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广西作为壮族、瑶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也在童谣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无论是《壮族花竹帽》中头戴花竹帽的壮族妇女,还是《瑶家竹楼》中描绘的瑶族特色建筑,都生动地反映了各民族独特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同时,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盘王节等传统节日,也在童谣中以欢快的节奏和生动的画面呈现出来,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综上所述,广西民间童谣以其对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这片土地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了童谣的艺术内涵,更成为传承与弘扬地方文化的重要媒介。
(二)生活习俗与风土人情
广西民间童谣蕴含着深厚的生活习俗与风土人情,它们像一扇窗,揭示了广西人民的日常生活与文化底蕴。童谣中,常能窥见农耕、捕鱼、织布等丰富多彩的劳动画卷,彰显了广西人民的勤勉与才智,更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以《织布谣》为例,它细腻地刻画了广西妇女在织布机前的娴熟技艺,使得这一古老手艺的魅力跃然纸上。此外,《田间耕作》等童谣,则生动描绘了田间劳作的场景,传递出丰收的喜悦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童谣中还蕴含着丰富的节日习俗,以《三月三》为例,它活灵活现地再现了节日的欢腾氛围,透露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祈愿。广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如婚嫁习俗、家庭与邻里关系等,也在童谣中得到了细腻的刻画。《婚礼歌》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从迎亲到婚宴,每一环节都饱含着浓厚的地方特色与文化韵味。总之,广西民间童谣是艺术的瑰宝,更是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的宝贵资料。它们让我们得以一窥广西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传统价值观与民族精神
广西民间童谣深刻反映了地方文化,更是承载了传统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富有节奏感的言辞,传达了深远的人生智慧和道德规范,对于教育和启迪后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家庭观念在广西民间童谣中被反复吟唱。诸多童谣中,孝顺长辈、兄弟和谐、夫妻情深等家庭美德备受推崇[2]。以《摇篮曲》为例,母亲用她轻柔的歌声安抚孩童入睡,同时也在歌声中流露出深沉的母爱与对家庭深厚的责任感。这些描绘强调了家庭和谐的重要性,更突显了广西人民对家庭关系的深切重视,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其次,广西民间童谣也常传递诚信与乐观的价值观。《诚实守信》这首童谣,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和语言,深入浅出地教导孩子们诚信的重要性。这些童谣贴近儿童生活,通过具象的事例和形象的比喻,让抽象的道德观念变得生动易懂。而《快乐童年》等童谣,则以其欢快的旋律和积极向上的歌词,传递出乐观的生活态度,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也在无形中塑造了他们积极向上的性格品质。最后,广西民间童谣还承载了诸多民族精神,诸如勤劳勇敢、团结互助等。例如,《劳动光荣》这首童谣,热情讴歌了劳动的伟大,鼓励人们勤勉工作,体现了勤劳致富的理念。而《团结就是力量》则通过描绘集体活动的场景,强调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这些童谣展现了广西人民的民族精神,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勤劳勇敢、团结互助,这些广西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童谣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些童谣启迪了儿童,也鼓舞了成人,成为推动人们奋发向前的重要精神动力。
二、广西民间童谣的艺术价值
(一)艺术手法与表现形式
广西民间童谣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多样的表现形式,彰显了非凡的魅力,已然成为文化传承与情感传递的重要桥梁。这些童谣巧妙地运用了诸如赋、比、兴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为鲜活、形象,饱含艺术的感染力[3]。以赋为例,这种直接铺陈事物特色的手法,在广西童谣中常用于描画自然景观与生活片段。像是《月亮光光》一曲,便精细地勾勒了广西的山水景致,令人仿佛身临其境。比喻是另一种在广西民间童谣中广泛采纳的修辞技巧。以《比喻歌》为代表,其中生动贴切的比喻将复杂概念简化,以儿童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诸如“勤劳如牛,团结似蜂”的比喻,既增添了童谣的趣味性,又潜移默化地进行了道德教育。兴的手法,则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引导儿童对生活和环境产生联想,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如《摇篮曲》中夜晚景象的描写,就唤起了儿童对母爱的深刻感受,让他们在悠扬的旋律中体验到家庭的温馨与庇护。广西民间童谣的魅力还源自其音乐元素的巧妙运用。简洁明快的韵律,使得童谣易于记忆、便于传唱;而鲜明的节奏又让童谣充满活力与趣味,深受儿童喜爱。《摇篮曲》那柔和的旋律,有助于安抚婴儿入睡,更在听众心中营造了一种宁静温馨的氛围。此外,广西民间童谣还善于运用叠词和重复的句式,以增强其节奏感和韵律美。例如,《花儿开了》中的“花儿开了,开了开了”这样的叠词结构,既增添了童谣的音乐性,又让语言更显生动。这种手法提升了记忆效果,更使童谣在传唱时朗朗上口,易于在儿童间广泛流传。同时,广西民间童谣在表现形式上亦展现出丰富的多样性。除了传统的口头传唱,它们还与舞蹈、游戏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极大地增强了童谣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在某些传统节庆中,童谣与民族舞蹈的融合,便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展现方式。
(二)语言艺术与情感表达
广西民间童谣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和情感表达上。童谣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儿童气息和口语色彩,这种亲切自然的风格极易被儿童所接纳和记忆。借助生动具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童谣能够深入传递情感,让儿童在耳濡目染中获得启迪与教育。童谣的语言艺术,妙在简洁而富有韵律。以《思念家乡》为例,其用简练的文字就深刻表达了对家乡的绵绵思念,简单的词汇便勾勒出乡村的宁静画面,触动人心。这样的表达既便于儿童理解,又能引起成年人的共鸣,从而确保童谣能在各年龄层听众中流传。广西民间童谣还经常运用对仗工整、音韵和美的表达方式,赋予童谣高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比如,《对对歌》采用对仗手法,将自然与生活的场景以对称形式展现,既强化了语言的节奏感,又提升了童谣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精湛的语言艺术,不仅让童谣深受儿童喜爱,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情感表达则是广西民间童谣的另一大魅力所在。童谣通过细腻描绘自然景物、生活片段和人际关系,引发儿童的情感共鸣。《思念家乡》中描绘的家乡美景和亲人的笑容,即使身处异乡,也能让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情的牵挂[4]。这种深情的表达,不仅增强了童谣的感染力,还在无形中培养了儿童对家和家乡的深厚情感。此外,广西民间童谣还以语言的艺术形式为载体,传递多元的情感与价值观。《快乐童年》以欢快的节奏和生动的描述,展现了儿童纯真无邪的快乐生活,让孩子们体会到童年的欢乐,也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而《摇篮曲》则通过轻柔的旋律和温馨的歌词,传递了母爱的深沉与伟大,使听者感受到母爱的温暖与力量。这种情感的传递,提升了童谣的艺术价值,也使其在儿童情感教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广西民间童谣还通过描绘人际关系与社会现象,传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景与道德追求。例如,《勤俭持家》描述的家庭日常生活,弘扬了勤俭节约、家庭和睦的价值观,不仅让童谣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广西人民的生活智慧与价值取向。
(三)教育价值与审美功能
广西民间童谣在儿童教育和审美培育方面展现出了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已然成为锤炼儿童全面素质的重要资源。这些童谣,既以其深厚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启迪儿童,又通过艺术层面的体验,加深他们的审美认知。在儿童教育层面,童谣的显著价值首先映射在对儿童语言能力的提升上。童谣以其语言的简练、韵律的明快,使得儿童在朗诵与背诵的过程中,能够锤炼语言的表达能力,更能强化记忆与理解能力。以《拼音歌》为例,它借助押韵与节奏的巧妙运用,让儿童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自然而然地领悟拼音的精髓,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既富有趣味性,又极具实效性。广西民间童谣还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内涵。它们通过叙述引人入胜的故事、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向儿童传递着深刻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譬如,《诚实守信》便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故事,引导儿童恪守诚信之道,这种将教育融于娱乐之中的方法,使得道德教诲变得更为直观易懂,更易于被儿童所接纳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此外,广西民间童谣还在培育儿童社交技能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童谣的传唱,儿童能够领悟到与他人相处的艺术、学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举例而言,《团结就是力量》这首童谣,便借助对集体活动的生动叙述,向儿童灌输了团结协作的深刻意义。这些关于社会技能的教育,对于儿童日后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审美培育则是广西民间童谣所承载的另一重要使命。童谣中那些对自然景致与生活片段的细腻描绘,极大地丰富了儿童对美的感知与鉴赏能力。诸如《美景歌》之类的童谣,通过对广西瑰丽风光的深情描述,引领儿童在诵读中领略自然的壮美,进而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同时,童谣里所运用的诸多修辞手法及艺术表现形式,也在潜移默化中滋养了儿童的文学底蕴和艺术鉴赏力[5]。更值得一提的是,广西民间童谣还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交融,为儿童带来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艺术体验。童谣中的音乐元素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以优美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让儿童在诵读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悦耳的音乐之美,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音乐感悟能力。这样的艺术体验充盈了儿童的精神生活,更在一定程度上挖掘了他们的艺术潜能。广西民间童谣还在孕育儿童的创造力方面展现出了独到的作用。这些童谣往往饱含着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它们通过聆听、述说、歌唱、演绎等多元化的形式,充分激发了儿童的创造灵感。以《小画家》为例,它鼓励儿童借助画笔来抒发内心的想象与创意,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儿童对艺术的热爱,更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创造力与表现力。
三、结束语
本文深入探讨了广西民间童谣的文化意蕴与艺术价值,凸显了其在地方文化承续及儿童教育中的关键作用。童谣承载着广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还在艺术表达、语言魅力及教育审美方面独树一帜。但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和语言载体的衰落,使童谣传承岌岌可危。为保护及传承这一文化瑰宝,必须立即行动,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以此推动地方文化的绵延并助力儿童教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司徒宇成,张爱邻,黄文翠.广西民间童谣的音韵之美与美育功能[J].艺术教育,2023(06):36-39.
[2]黄文翠,张爱邻.广西民间童谣的审美特征探析[J].南方文坛,2023(02):148-151.
[3]赵雅妮.中国民间童谣研究现状探析[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09):33-34+42.
[4]李生柱,刘爽.为儿童而歌——我国各民族童谣文化遗产搜集整理研究[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1,42(05):49-54.
[5]廖俐.广西民间童谣游戏的教育功能与传承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8):115-117.
基金项目:2024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文化‘双创’视域下广西民间童谣的艺术再造研究”(项目编号:2024KY1000)。
作者简介:周婷(1989-),女,广西贵港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教育学、音乐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