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背“挖土”有什么稀奇?
2024-10-08太空僧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带回了全世界首份来自月球背面的土壤采样。
化学启蒙
·九年级化学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对于研究它们的组成、结构和变化非常重要。
为什么要去月球背面呢?
月背的土壤有什么稀奇之处?
与月球正面的土壤又有什么区别?
“嫦娥六号”为何要去月背“挖土”?
我们把月球始终面向地球的一面称为月球正面,而把背向地球那一面称为月球背面,简称月背。
1959年,苏联“月球三号”探测器传回了“月背”的第一张照片,人们惊讶地发现:月球背面的样貌和正面看起来完全不一样,月球背面更粗糙,起伏更大,环形坑也更多。
“嫦娥六号”的取壤地点,位于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这里的地质结构与嫦娥五号着陆点的相比,有着极大不同。南极- 艾特肯盆地是整个太阳系中目前已知的最大、最深、最古老的撞击盆地,这说明当时的撞击力度非常恐怖,强烈的冲击力可能把月壳都撞碎了,将更深层的月幔翻转到了月球表面。而“嫦娥五号”的着陆点——吕姆克山,当年是月球正面西北部的一座活火山,那里的土壤比月背的岩石土壤要年轻许多。
由此可以推测出,“嫦娥六号”和“嫦娥五号”采集到的月球土壤存在明显差异:一老一新;一个是天体撞击形成代表外部力量,一个是火山喷发形成代表内部活动;不仅如此,“嫦娥六号”带回的土壤,质地也更加黏稠,甚至出现了结块现象。
研究月背土壤,可以帮助人类更全面地掌握其物质结构和物理特性,并由此深入了解月球是怎么形成和演化的。月球正反两面为何会有巨大的地质差异,南极- 艾特肯盆地的撞击坑形成于何时,又对月球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也许就藏在月背土壤样品之中。
月背着陆,更具挑战性
由于从地球难以直接观测到月球背面,着陆月背需要探测器进行自主控制,在技术层面也就更具有挑战性。目前美国、苏联、中国、印度和日本的多个航天器,都到访过月球正面,但只有中国的“嫦娥四号”和“嫦娥六号”在月背成功降落,这可能就要归功于我国的“独家”探测策略。
策略一
“粗精接力避障”技术提供实时降落信息。就像驾驶有导航一样,“嫦娥六号”可以在下降过程中自主选择一个既符合着陆要求,又能满足上升器起飞条件的地点。下降过程中,“嫦娥六号”利用可见光扫描(就像普通相机拍照片一样)来进行“粗避障”,在距离月表还有100 米时,切换为激光实现三维地形扫描,从而更精准地识别出障碍物,完成“精避障”,最终降落至选定地点。
策略二
微波测量保障平稳软着陆。“嫦娥六号”也有“倒车雷达”,在下降到接近目的地的时候,它会用微波来测量下降距离和速度,防止自己在着陆月背时“摔倒”。
策略三
通信卫星的辅助更为准确高效。这次用来保障通信的“鹊桥二号”中继通信卫星,比“鹊桥号”中继通信卫星离月表更近,让通信电波走的距离更短,大大提高了通信效率,保障了任务的顺利进行。
我们对月球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但中国科学家相信,我们一定能从“嫦娥六号”带回的月背样品中取得更多研究成果,推动我国在行星科学、航天和材料科学领域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