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何以中国》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策略探析
2024-10-08李晨
【内容提要】历史题材纪录片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及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纪录片《何以中国》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内涵、展现中华民族精神风貌,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中华文化的创新性表达。本文从纪录片的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的交织交融、形式创新与思想表达的“双向奔赴”、民族视角与“他者”视角的互文建构等角度出发,分析《何以中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策略上的探索与实践,以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何以中国》 历史题材纪录片 中华文化
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在保持自身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创新发展,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议题。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文化遗产丰富、人文底蕴深厚。历史题材纪录片《何以中国》立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研究成果,系统性追溯中华文明的根基、发源、形成与早期发展,巧妙地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通过影像的力量,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本文从纪录片的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的交织交融、形式创新与思想表达的“双向奔赴”、民族视角与“他者”视角的互文建构等角度出发,分析《何以中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策略上的探索与实践,以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启示。
一、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的交织交融
面对新媒体时代受众视听接受习惯的变迁,纪录片大多因循两种叙事方式:一种是由国家层面出发的宏观大历史叙事;一种是从微观情感体验出发,细致描绘社会历史演变的个体叙事。宏大叙事提供了历史事件的整体框架和背景,个体叙事则通过具体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使得历史事件更加生动化、具体化。《何以中国》运用独特的叙事技巧,巧妙将宏观历史叙述与个体生活经历相结合,构建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的交织交融,使得纪录片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也赋予了作品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一)宏大叙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
宏大叙事是一种框架,用于全面解释历史、文化和社会。通过这种叙事框架,人们可以对复杂的现实世界进行分类、组织与阐释。宏大叙事帮助人们理解社会文化的整体结构和发展趋势,而个体叙事则更加关注个体的经验、情感和行为,在个体与社会、文化之间建立联系和认同。纪录片《何以中国》采用宏观视角,系统梳理中国历史,表达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与中华民族家国一体的主题。观众可清晰了解历史演变轨迹与发展方向,深刻感受中华民族精神风貌,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见证了百万年的人类历史、一万年的文化积淀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其丰富多彩且深厚的历史故事,成为华夏大地的独特印记。千百年来,人们不断探寻过往,追溯这片土地的文化脉络。《何以中国》以一体化的秦汉王朝为起点,逐步回溯至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交替之际,全景呈现了中华大地上先民们逐步走向农业定居,构建家庭与社会结构,形成早期信仰与文化审美观念,开展五湖四海间的交流互动,建立区域古国与早期文明形态,最终开启夏商周王朝时代的历史进程。导演依托丰富的史料文献与考古发现成果,深入挖掘并精彩呈现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与独特价值,使观众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不朽魅力。
(二)个体叙事: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人文关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历史观时明确指出:“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相对立,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1]这一观点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历史的正确视角,也为我们认识现实、展望未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近年来,历史题材纪录片受新历史主义史学研究范式启发,开始更加聚焦于细节和普通人物,力求从多元视角深度解读和挖掘新的历史见解。纪录片创作摒弃了传统的宏观大历史叙述方式,灵活运用个体叙事手法,从生命情感体验出发,更加积极地介入历史观察。纪录片《何以中国》即通过个体叙事的手法,成功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多主体群像网络,赋予了作品更强的生命力和情感深度。该片细腻描绘了各种历史事件、文化现象以及人物生活,生动展现了在宏大历史背景之下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同时,该片也成功捕捉了在漫长而模糊的历史长河中闪烁的人性光辉,使观众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厚度与人性的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2]在纪录片《何以中国》里,无论是英勇将领、智慧谋士,还是平凡百姓、辛勤工匠,都获得细致描绘。通过展示他们的生活、情感和经历,观众得以更全面地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进而体会到他们的情感起伏与人生百态。正如第二期节目《摇篮》的解说语所言:“我们所以为的历史,往往与权力、战争和王朝更替相关。其实,真正支撑人类数千年文明与温暖绵延的,是那些昼出夜伏、炊烟袅袅的日常生活。”历史的长河中,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意义。导演运用蒙太奇手法,深入挖掘历史人物,将不同时空、场景的画面组合,以时空穿越方式连接历史与现代,让观众在更宽广视野下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时代价值。
二、形式创新与思想表达的“双向奔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3]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形式,通过生动的影像和深刻的解说,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这一过程中,形式创新与思想表达之间的相互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形式创新是思想表达的外化,思想表达是形式创新的内在动力。一方面,形式创新可以为思想表达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和更丰富的手段,使思想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另一方面,思想表达也可以为形式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创意,推动艺术表现形式不断推陈出新。纪录片《何以中国》融合真实历史与影像叙事,运用现代视角和新媒体手段,深入浅出地展现中国历史,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和传播。
(一)真实历史与影像叙事相结合
历史题材纪录片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了文化凝聚的力量,还通过富有艺术性的影像叙述丰富了观众的审美体验。纪录片《何以中国》在叙事手法上独具匠心,将真实历史与影像叙事紧密结合,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导演团队精心挑选了考古遗址、博物馆藏品等实物资料,结合现代影像技术,还原了历史场景,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千年之前的华夏大地。同时,纪录片还运用大量的动画特效和三维重建技术,将历史事件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真实历史与影像叙事的结合,不仅增强了纪录片的观赏性,更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瑰丽,为中华民族的命运共同体构建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核。
《何以中国》运用文物实证和艺术演绎深入揭示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精准还原遗物、遗址、遗迹及先民生活场景,展现人与大地的和谐共生,凸显物质与精神内涵。该片回溯史前时期,设问引导,剖析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根本原因,探讨统一的文化政治共同体和当代“中国”观念。同时,引入新生元素,追溯祖先血脉,探寻中华文明独特源流。制作团队走遍全国各大省市,精心探访了230余座博物馆和遗址,包括红山、良渚、二里头、殷墟和三星堆等关键文化地标,力求还原古代中国的真实面貌。无论是展现壮丽的自然风貌,还是呈现精致的文物细节,都深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纪录片采用线性叙事与非线性叙事相结合的叙事手法,既深入剖析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又宏观把握了文化现象和社会发展的脉络。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波澜壮阔,更能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意蕴,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前沿技术与传播手段的运用
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纪录片《何以中国》积极拥抱现代科技,运用新媒体手段拓展传播渠道,提升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何以中国》中,制作团队大胆尝试并成功运用了一系列前沿技术手段,如卫星拍摄、三维建模、3D打印、CG动画以及全息古遗址深层建构等,将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古老文明和壮丽风光重新呈现在观众面前。例如,通过三维建模和CG动画,制作团队精准复原了良渚城市、西汉南越王宫苑等历史遗迹的原貌,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古老文明的辉煌与神秘。此外,为了更真实地还原文物原貌,制作团队还采用3D打印技术,将古代文物以极高的精度复制出来,让观众能够近距离欣赏到文物的细节之美。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使得纪录片更具观赏性和趣味性,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加直观、生动的历史学习方式。
《何以中国》还注重将科学地理考证与AI技术相结合。无论是江南水乡、关中平原,还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节目都通过科学的地理考证,结合AI技术,将这些古老区域的地理环境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这种呈现方式不仅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古代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变迁,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解读视角。这种将科技与历史相结合的创作方式,无疑为纪录片创作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该纪录片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多屏互动、社交媒体推广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关注历史文化。导演团队还结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观看习惯,对纪录片进行了精心剪辑和包装,使其更符合现代观众的观看体验。现代视角与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纪录片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和传播。
(三)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与解读
要全面把握中国古代、现代乃至未来的走向,对中国历史连续性的深入理解不可或缺。新时代以来,历史题材纪录片守正创新,侧重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融合现实观照的基础上传递中华历史文明的当代价值及其对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4]纪录片《何以中国》并未满足于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表面叙述,而是深入剖析与解读,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和时代价值。该片不仅致力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在创新中寻求突破,通过现实与历史的融合,传递出中华历史文明的当代价值及其对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制作团队运用大量的影像资料,精心梳理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旨在揭示中华文明背后的深层逻辑和核心价值观。通过精美的画面和生动的解说,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感受中华文明的辉煌与沧桑。这种跨时代的对话,不仅让观众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何以中国》在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历史渊源、精神内涵的基础上,通过现代视角和解读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联系,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比如《秦汉》一集,巧妙运用秦简与遗址书信等文物资料,深刻揭示了帝国兴衰与个体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小至平民百姓,大至帝王将相,均为华夏文明的璀璨光芒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又如《殷商》一集,通过叙述亚长驭手殉葬的史实,生动展现了历史的无情与残酷,令人深感震撼。《家国》一集则以周人废除人殉、建立“礼制中国”为线索,深入探讨了先民们的人文情怀与道德追求。其故事表述方式易于被当代观众所理解和接受,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全面的展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过去,也为洞察中国的现在与未来提供了宝贵视角。
三、民族视角与“他者”视角的互文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5]历史题材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影像艺术,其独特之处在于能够通过影像和声音的交织,呈现出历史的真实面貌。纪录片《何以中国》通过民族视角与“他者”视角的互文建构,在呈现中国历史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这种互文建构使得纪录片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和传播。
(一)中华民族视域下的创新表达
民族共同体是一个民族在历史中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6]历史题材纪录片在塑造中华民族集体记忆、推动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构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深入挖掘历史素材、传递核心价值观、促进文化交流融合等方式,为观众提供了深入了解本民族历史文化的窗口,有效增强了民族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意识,对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何以中国》中,民族视角的创新表达尤为明显。该片以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为主线,通过深入挖掘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事件和人物,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
《何以中国》注重从民族心理、民族情感等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和价值观,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与精神内核。导演在创作过程中,运用“火”与“水”的视觉隐喻,精准地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两大核心特质:冷静客观的实证理性与深远博大的人文关怀。影片中多次出现“水”的意象,从陶寺文明的礼乐仪式、二里头王国巫师的禹步舞,到汉武帝的涉水梦境,“水”的意象贯穿始终,象征着中华文明悠久的文化脉络;而“火”的意象则经历了从史前时期到周公继承武王火炬的演变,最终升华为一种独立挺拔的文明精神。这种以民族视角进行的创新表达,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能激发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深入挖掘
中国地域广阔,地理和生态条件丰富多变,这为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复杂多样的山系和水系网络不仅催生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也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流融合。这种交流融合构建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格局,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无论是壮丽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还是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深厚的历史底蕴,都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这些精彩纷呈的文化现象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纪录片《何以中国》运用电视语言,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先民们的交往、交流、交融历程,呈现出中华大地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该片并未局限于对汉文化的单一展示,而是将视角拓展至中国各地的多元文化之中,深入挖掘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传统,通过丰富的视听手段和细腻的叙事技巧,全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实现了对中华文化的多元审视和创新表达。多元文化背景的引入,使得纪录片在呈现中国历史和文化时,更加注重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对话。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丰富了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内涵,也为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他者”视角下的共同体构建
在国际传播中,纪录片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7]作为记录传承历史的工具,历史纪录片需要不断创新发展,以更好地服务大众,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在塑造国家形象的过程中,纪录片需秉持创新与传承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保持内容的多样性,又要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仅仅依赖民族视角并不足以构成一部完整而深刻的历史纪录片,“他者”视角的引入尤为重要。所谓“他者”视角,是指从其他民族或文化的角度出发,去观察和解读历史。这种视角能够带来全新的观察角度和思考维度,使得纪录片在呈现历史时更加全面、客观。
不同于以往西方中心主义视角下的历史题材纪录片,《何以中国》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嵌入中华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向世界呈现了一个充满历史积淀与时代活力的中国形象。在传播中华文化、展现地方特色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开篇即以生动的历史画面和详实的文献资料,引导观众追溯中华文明的滥觞。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繁荣,再到秦汉大一统的盛世辉煌,纪录片以时间为脉络,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他者”视角的引入深化了我们对本民族文化根源的认知,同时也使我们能够全方位地领略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这种全球视野的展现,不仅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参考与启示。
四、结语
历史题材纪录片在传承中华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何以中国》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纪录片,将时间脉络与空间架构穿插交错,在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实践。通过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的交织交融、形式创新与思想表达的“双向奔赴”以及民族视角与“他者”视角的互文建构等策略,成功实现了对中华文化的创新表达和传播。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宝贵启示。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基本科研费项目“媒体融合背景下中原文化传播创新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4E15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J].社会主义论坛,2020(02):4-6.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1).
[3]聂辰席.以电视艺术精品力作奉献人民[N].人民日报,2020-10-16(20).
[4]韩飞,王侯.中国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新符号表达[J].中国电视,2023(08):37-44.
[5]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01).
[6]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4.
[7]黄敏.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问题与对策[J].传媒,2021(08):46-48.
作者简介:李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编辑:孟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