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人视角短视频传播对民族文化形象的建构
2024-10-08周茜茜何长文
【内容提要】短视频传播极大便利了民族身份的呈现和建构,也为族际间的“近距离”互动提供了场域。各民族用户所发布的民族风光展示型、民族技艺分享型、民族美食鉴赏型、民族特产售卖型短视频,基于个人视角,依托本族文化特色,呈现出多元民族文化元素。技术赋权给予个人用户更多网络话语表达权;借由短视频平台进行的文化展演,成为各民族自我阐释的重要渠道和自我形象建构的重要方式;短视频平台提供了族际高效互动的场域,使各民族同胞可以“跨越山海”进行“面对面”互动。同时,应用短视频传播民族文化形象具有深刻的内涵价值,其在民族文化记忆保存、主流价值观传递、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和国家认同感呈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个人视角 短视频 民族文化 文化形象建构
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53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6.4%。这表明,短视频在我国的应用已相当普遍。短视频具有短、平、快的特点,能够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主流媒体在媒介形象建构方面拥有绝对权威的单一话语格局。[1]全民参与的态势使民族地区文化能够以个人视角的模式更加直观地呈现在网络上,形成民族文化传播的新情境。[2]以民族文化元素为主要构成,基于个人视角而生产的短视频内容,撕掉了以往由“他者”贴上的“民族标签”,日渐成为民族地区构建自身文化形象的重要渠道。多数民族用户创作的短视频,往往会无限放大自己的“民族标签”,不断打造某种民族形象。[3]这类短视频蕴含着审美和消费的双重逻辑,极力展示本族文化元素以吸引观众,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传递民族文化与审美。[4]
本研究以民族地区抖音用户为研究对象,选取21位粉丝量在10万以上的博主,采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观察他们的视频生产内容、粉丝互动情况,考察他们个人民族身份的展示与观众对其形象的认知,进一步了解短视频传播时代民族文化形象的建构情况。
一、短视频传播中民族文化元素的呈现
通过对21位基于民族文化创作的用户进行观察,发现他们生产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民族风光展示型、民族技艺分享型、民族美食鉴赏型、民族特产售卖型。正是透过各种类型的短视频,民族地区许多特有的代表性文化元素进入大众视野。
(一)民族风光展示型
民族风光包括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大多需要专业设备与拍摄技术,以宏观视角展示民族地区的好山、好水、好风光,以中观、微观视角记录自然变迁,给予观众视觉审美体验。人文景观门槛相对较低,不需要专业摄影技术,也不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只需一部智能手机便可拍摄与分享。此类视频聚焦于用户个人日常生活,展示特定场景,展现民族地区居住环境、生活习惯、服饰语言等,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相较于传统的论坛、贴吧等平台,短视频集视频、音频、文案为一体,便于表达,更具视觉冲击力,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呈现出许多民族文化元素。“西江千户苗寨”作为贵州玖方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的官方抖音账号,其视频内容既展示苗寨的山水、四季等风光,也介绍苗族的历史、服饰、舞蹈等文化,极致展现当地的美学特征,吸引不少关注,在宣传苗寨文化的同时也带动当地旅游发展。除了企业账号,不少地方官媒、个人用户也以短视频为抓手,发挥其在文旅融合产业中的宣传作用。
(二)民族技艺分享型
技艺分享型短视频基于用户的个人才能,并在其中融入特定的民族文化符号。非遗技艺的传承、民族美食的制作、民族音乐舞蹈的传播等,无论是对民族技艺进行单纯展示,还是工艺制作过程的再现,都能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优势,扩大其传播力与影响力,更加广泛地呈现民族技艺的吸引力,使一系列原本遭人忽视、被人遗忘的民族文化符号得以重新激活。用户“湘西苗族汉子”作为苗族第三代猴儿鼓王和非遗文化传承人,经常分享湘西各种文化风俗,如“刀山火海”“猴儿鼔”等。短视频能够有效展示传统技艺中独特浓郁的民族文化,使其在互联网时代“出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山白”叔侄二人,用细腻的拍摄手法、精美的转场展示苗族蜡染、纺织布衣、文房用具等的制作流程。视频全程没有一句话语,却成功传递出乡间手艺人的工匠精神,获得了7000多万点赞量。
(三)民族美食鉴赏型
独具特色的民族美食是民族文化习惯和地域差异的体现,在互联网平台,能够凭借其猎奇性获得较高的点击量。其中,民族美食鉴赏类视频以探店的方式展开,通过体验-评价-推荐的形式介绍极具特色的民族美食,向观众传播民族饮食文化,一定程度上能够带动当地消费,推动旅游文化发展。“艾力在新疆”以本地人身份带领观众领略新疆街头的各类美食,其视频内容以“挑战”形式呈现,跟随他的步伐,观众能够真切感受地道的新疆风味美食。鉴赏的主体不拘泥于本地居民,也会有外来游客对民族美食进行品鉴。抖音用户“黑克典典&台湾贝贝”以旅游者的身份尝遍新疆各地美食,如库车大馕、喀什羊肉抓饭、和田馕包肉等,在宣传新疆美食的同时,也展现了新疆文化与风俗人情,极具感染力。
(四)民族特产售卖型
民族特产是民族地区独特自然环境与风土人情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是民族风采的集中展示。但是由于地域限制,许多民族特产难以被大众所熟知。短视频传播则可以克服以往的宣传困境,当地居民不需掌握太多技巧就能拍摄产品的生长状况、加工环节等,发布至短视频平台即可实现推广,让民族产品“走出去”。此外,用户可以在评论区挂上链接、在个人橱窗上架产品,让观众点击链接即可进行购买。视频的真实性和用户身份的独特性,能够极大增加观看者的信任度,吸引不少买家,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双丰收。藏族姑娘那曲拉姆经常在自己的视频中科普识别优质藏红花、虫草等藏族特产的小技巧,并在橱窗中挂上链接,方便观众购买。如今,网络购物虽然可以很容易买到民族特产,但对于外地人来说,品质保障更为重要,该类视频正好迎合人们的消费需求,相较淘宝网店真实性与可靠性更高。
大部分情况下,以个人视角为基础的短视频类型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两种或几种类型的交叉结合。视频博主在创作之初会设置一个明确的定位,即明晰自己的视频风格或类型,后续视频也通过这一定位吸引观众,增加传播量。但在这一定位基础上,视频呈现出的文化元素却是多样的。
二、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形象建构的路径分析
(一)技术赋权,话语转移
过去人们对于民族文化形象的认知往往来自官方媒体,这就容易使大众对一些民族形成刻板印象。地理位置的距离、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民族地区同胞,他们的形象处在“想象”中。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媒体时代的媒介话语权逐步发生了大众化转向的现象,人人“皆有麦克风”的时代到来。[5]技术赋权改变了传统主流媒体在民族文化形象建构中的权威性地位,强化了民族地区用户的主体性,实现“他说”到“我说”的转变。民族地区用户获得自我表达的话语权,大量基于个人视角的短视频不断涌现并广泛传播,使民族地区文化形象更加鲜活、真实地呈现。
以往民族文化形象常常被狭隘化,大众对其认知较为片面。但短视频平台赋予每一位使用者以平等话语权,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博主涌现,以第一视角分享蕴含各类文化元素的视频,更为直观地呈现出民族文化的丰富与多样,也使观众感受到民族文化形象的鲜活性。博主“费青”以各民族服饰、习俗为创作灵感,每期讲解一个民族,如关于纳西族服饰的视频,详细介绍了纳西族服饰的七个刺绣圆盘和飘带分别代表北斗七星与星宿光芒,寓意披星戴月,象征妇女吃苦耐劳;她还亲身体验赫哲族鱼皮衣的制作工艺,从扒皮、晒干、揉制到裁剪缝合,古老的技艺充分展现了民族同胞的智慧。
(二)文化展演,自我阐释
短视频传播创新民族文化传播的方式,使个人用户能够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特色风光、生活场景的展演,展示特定民族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特色美食、风俗习惯等,将民族地区的独特性呈现出来。这些视频从民族用户的“局内人”视角出发,将抽象的文化元素嵌入日常生活之中,继而通过短视频转换为可感、可触的“族群身份展演”[6]。这既是对自我文化形象的通俗阐释,也能够加深观众对于民族地区文化的认知,兼具文化传播与知识科普的性质,是对官方媒体和专家学者的资源补充,能够满足不同受众多样的文化需求。
普通用户可以根据自身体验记录生活,非遗从业者可以进行技艺展演,分享非遗文化的魅力。牧民达西、苗族阿美、彝族青年尔布等,其视频均以个人自述的方式展开,内容均围绕本民族日常生活、聚焦家乡的风土人情等。第一视角直观刻画了民族居民的日常,并辅以民族语言、民族服饰、民族习俗等元素,强化视频的真实性,在潜移默化之中传递出民族地区居民的文化形象。如牧民达西在广阔的草原上打草,在暴风雪中给牛羊、骆驼送草料,在雪后初晴时清理蒙古包等,都是牧区蒙古族居民习以为常的事情,却给观众带来极大震撼。
(三)高效互动,跨越山海
短视频场域是一个超文本、交互性的动态结构,构成多向度、多层次的具身关系。[7]短视频传播对于民族文化形象的建构并非单向的,而是由视频发布者和观众在动态交互的过程中形成的。首先,网络互动具有超时空性。互动双方在同一虚拟场域,足不出户即可“跨越山海”,通过观看、点赞、评论、转发进行交流。其次,互动过程中的文化信息传播具有泛主体化性质。视频发布者基于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反复表达、建构着个人身份与民族文化形象。观众则在该场域内直接观看到民族地区同胞的生活场景、特定文化等,双方在互动过程中加深对彼此尤其是视频发布者的认知,还可以用评论、转发等行为推动文化信息更广泛传播。
相较于面对面互动,短视频场域降低了互动成本,使各民族用户可以突破传统交往方式,高效快速地了解他人,获取新的文化信息。互动中所获取的文化信息,能够证实或推翻一些大众对民族形象的刻板认知,使民族文化形象更加真实和立体。诸如“第一次看到吃芒果还要加佐料”“还没成熟的生芒果沾辣椒面等佐料吃,酸爽辣”的评论,体现出云南地区民族饮食习惯与其他地区的差异;“新疆姑娘是不是一出生就会跳舞?”“只有本土舞者才能跳出本民族的韵味儿”等评论则呈现出维吾尔族的文化魅力。
三、短视频建构民族文化形象的内在价值
短视频平台日渐成为建构民族文化形象的重要媒介,更多民族地区用户基于个人视角的内容生产,对各民族本身与中华民族都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
(一)呈现多样文化,传承集体记忆
各民族用户以本族文化特征为亮点,挖掘民族文化素材,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展演宣传本地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广泛交流。视角新颖、风格各异的短视频呈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吸引众多民族文化爱好者的关注。短视频以碎片化方式展现特色民族文化之中的劳动之美、身体之美、精神之美[8],而线上展演则能聚合信息碎片,达到凝聚共识,留存记忆的功能[9]。
皮埃尔·诺拉曾说:“记忆场将意义的最大值锁定在最小的标记中。”[10]短视频成为集体记忆再现的载体,连接起具有共同文化符号的观众,共有文化与共同身份激发其民族情感,投射到实践中就是对蕴含深厚情感认同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进而实现文化记忆的保存。苗族短视频博主“月野兔是苗族小姐姐”,采用个人自述、街头采访、风俗展示的方式分享苗寨风情,介绍苗族特有的文化,引起不少苗族同乡的共鸣。“子建在草原”常常分享内蒙古草原赛马的壮阔景象,在展示蒙古族风情的同时也能引发游子乡愁,满足其内心深处的文化依恋与精神需求[11],诸如“这一瞬间家乡的阳光与草原,和着悠扬宽广的曲调,才是心灵深处唯一能让自己安静的时光”“满草原温暖的阳光,告诉我该回家了”等评论,是民族情感认同的真实写照。
(二)传递主流价值观,树立正面形象
首先是用户自觉性的形成。相较于早期的自媒体平台,当前的短视频平台内容有了很大优化,那些以恶俗、无聊、审丑为特征的视频内容脱离大众主流审美,对观众缺少吸引力,难以实现持续发展。为迎合平台主要群体审美期待,短视频博主自觉树立正面形象,在视频内容中注入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并以生活叙事、动态图像、情感询唤或趣群互动[12]等方式讲述民族故事,传播民族文化。其次是平台与观众的约束力。公开的网络空间对于用户形象展示产生了一定约束。非正向的短视频内容会遭到观众的抵制,甚至用投诉、举报、拉黑的方式对博主产生约束。若视频内容不符合平台规范,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侵犯他人权利等,则会直接遭到平台抵制,予以拒绝推荐、限期封禁或永久封号等处罚。因此,为获得更高点击量,用户在应用短视频进行文化传播过程中必须遵守规范,符合主流价值要求。
据观察,抖音平台拥有一定粉丝量的民族文化博主,其视频内容一般无不良导向,且常常涉及对观众的正向引导。如来自稻城亚丁的迷藏卓玛,围绕自己在高海拔区采松茸、挖虫草的活动进行视频拍摄,为观众展示了吃苦耐劳、富有智慧的民族女性形象。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巧妇9妹则以视频宣传家乡农产品,助力乡村脱贫,从普通农妇成为“新农村生活代言人”。
(三)立足优质文化内核,搭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情感纽带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各民族优秀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短视频平台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各民族博主,其视频内容具有浓厚的民族地域特色,形塑了明显的个人风格。他们所生产的短视频内容基于中华优秀文化这一内核,通过创新文化传播的形式与载体,即短视频平台的实景展示、情景演绎等,打造民族文化形象,从主题选择到文化元素呈现,都力求展示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丰富性,进一步扩大了文化传播的广度。
伴随着文化传播对民族集体记忆的唤醒,各民族用户在浏览网络过程中逐渐形成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短视频这一交流场域,为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广阔空间,观众运用极短时间便可进行转、赞、评、收藏等操作,对视频内容表示认可、喜爱或发表意见,原本陌生的人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轻松交流,实现线上互动,极大丰富了原本的社会关系网络,建立了一种依托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和身份认同而形成的新型社会关系网。这一社会关系网丰富了人们的互动体验,促使传统社会交往方式与网络交往结合,推动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凸显文化“和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和合”特质,这一特质在互动中体现为各族同胞身份认同的建立。主体身份认同是自我与他者在共同文化背景的文化单元中通过交流与互动实现的,这一过程传递着共同拥有和使用的文化符号[13],而文化符号互动能够促进个体间意义共享与情感交流[14]。各民族用户在虚拟的互联网社区交流互动,进而发现文化共通之处,并在其中拉近彼此的距离,传递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
短视频平台不同民族的跨时空交流,使各族同胞能够充分感知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激发民族文化自觉,增强国家认同感。双方在互动中拉近心理距离,遇到共有文化元素突出、共有身份形象明显的视频内容,常常会呈现一致性认知,甚至迸发出强烈的民族情感。例如在一则科普嘉绒藏族的视频下,不同民族用户针对“嘉绒藏族是不是真正藏族”发声,出现“真假不可以通过区域来划分”“归根到底大家都是中华民族”的呼声。
四、总结与反思
基于个人视角短视频的广泛传播,对于民族文化形象的呈现和建构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各民族用户借助短视频平台讲述自己的“民族故事”,使各民族文化形象更真实地呈现在大众面前。与此同时,大众对于一些民族的传统认知也会随之发生改观,由传统媒体塑造的、处于公众想象之中的民族文化形象被进一步认证,这是由“他说”到“我说”的结果。
短视频平台通过技术赋权,给予各民族用户网络话语权,使其能够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本民族文化的展演。在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各民族网民交流互动,转、赞、评数据是其文化传播广度的一个重要证明。在短视频媒介的推动下,民族文化形象更加清晰、真实与立体,其文化本身的独特性增加了视频的吸引力,在重现民族集体记忆、传PZ/yOlPo7XB+8H6HRaxWhJjoOy/SOP8yZCrHnvjNXMY=递主流价值观念、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增加中华民族认同方面具有深刻意义。
参考文献:
[1]管倩,李欣煜,蒋易宏.小屏传播时代少数民族女性新形象研究——以“浪漫侗家七仙女”为例[J].民族学刊,2020,11(03):64-72+135-136.
[2]王蕾,黄竹兰.从媒介化视角看短视频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影响[J].贵州民族研究,2021,42(03):147-151.
[3]宓淑贤.“快手”短视频对民族形象的解构与建构[J].学术交流,2021(11):145-157.
[4]唐英,杨漾,董浩.少数民族网红短视频的审美特性[J].民族学刊,2022,13(06):88-93+147.
[5]蒋俏蕾,刘入豪,邱乾.技术赋权下老年人媒介生活的新特征——以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为例[J].新闻与写作,2021(03):5-13.
[6]曹霞.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的身份构建与功能角色[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3):151-160.
[7]李静.具身视角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媒介呈现与民族交融——以快手平台长三角地区自媒体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05):57-65.
[8]李天语.少数民族文化类短视频场景传播研究[J].中国出版,2023(07):38-41.
[9]吴炜华,苗琨鹏.自我表达、集体记忆与情感链接:短视频的影像拼贴[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1(03):187-199.
[10]皮埃尔·诺拉.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M].黄艳红,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1]刘沛林.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地理研究,2015,34(07):1205-1212.
[12]杨慧民,董亚军.短视频场域意识形态传播的逻辑理路及其应用[J].长白学刊,2023(02):31-39.
[13]蒋建华,张涵.非遗短视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传播[J].民族学刊,2023,14(08):13-20+157.
[14]杨绘荣,刘佳佳.“村改居”居民文化认同的消解与重塑——多元空间的视域[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3):34-44.
作者简介:周茜茜,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何长文,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编辑:孟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