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珍馐”与“电子榨菜”:“三联中读”听觉空间构建的受众评价研究
2024-10-08刘伊萌
【内容提要】随着声音媒介使用率逐步提升,以三联生活周刊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开始多种媒介空间转型。研究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及参与式观察,从媒体形式、传播优势、内容要素以及音频使用感知评价等方面进行访谈,以SOR模型对获得结果进行分析并构建研究模型。基于受众产生的“耳朵珍馐”及“电子榨菜”两种个体使用趋向,形成主体性成长下听觉空间生产与建构的循环式、整体性构思,并对以此为代表的听觉媒介发展及优化提出空间、技术、社会三个层面建议。
【关键词】听觉空间 “三联中读” 受众评价 SOR模型
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用户接收压力与认知负载加剧,声音媒介使用率逐步提升,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74亿[1]。由于声音具备的伴随性和非专注性促使了用户的感官重回平衡,以三联生活周刊为代表的传统媒介开始建立多种声音渠道进行转型。“三联中读”是三联生活周刊创新升级知识付费形式的软件,因其转型较早受众面较广,堪视为新媒体平台成功转型、特色突出的典型案例。研究受众对三联听觉空间构建的认可度及质量与传播效果评价,可对以其为代表的平台在听觉空间的优化提供参考。
一、受众对“三联中读”的使用感知
随着文化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以声音为媒的耳朵经济价值逐渐提升,对受众的影响也在潜移默化中生成。数字媒体时代,以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为代表的学者充分关注娱乐文化对观众的塑造,[2]这些观点均强调了媒介对人主体认知的影响。随着数字时代的变革,原本作为中介联结物的媒介,越来越被赋予新的内涵,对融合的强调和研究更胜往昔,因而完成了从“中介化”到“媒介化”的概念转型,[3]媒介接触也对社会构建有着独立作用。在智能媒介技术充分发展的当下,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界限开始产生空间重叠。声音媒介因较强的伴随性、感染性和潜意识层面的抚慰性等特征,推进着相关文学产业的再媒介化进程。[4]正如“三联中读”内容总监俞力莎将三联的建构归纳为几个关键词:知识、伴随性、人格化。伴随着声音成为人们在虚拟空间中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人们身体与信息的流动,共同重塑与构建了新的流动空间,[5]也逐渐通过数字化技术下的文本及个人创造力,构建着与他人共存的听觉空间。
据认知心理学理论“刺激-机体-反应”(stimulus-organism-response,S-O-R)模型,研究基于访谈编码后加入受众主体性成长部分,如图1所示。受到来自外部刺激的影响,个体产生了不同的感知与认同,媒介素养不断提升。因大量音频信息形成了自我认知下的听觉空间,从而获得大量创意与个性化联想,并生成立体的多维信息环境及个性化情感空间,最终形成基于受众个体性反馈下听觉空间生产的循环式构建过程。基于主体性成长下对听觉空间的反馈,研究从注重优质听觉内容的“耳朵珍馐”群体、选择时间管理下声音陪伴式的“电子榨菜”群体出发,聚焦“听”所产生的链式反应,提供建构听觉空间与受众双向塑造的构思及优化思考。
二、“耳朵珍馐”:优质内容的重点性提升
“三联中读”强调的思路是立足原创、打造精品,希望可以给读者提供一定的有分量的内容。基于访谈感知,将所听内容作为“耳朵珍馐”(即高质量的听觉享受,受众通过精心制作的内容优质、声音美妙、富有价值的听书作品,享有丰富而高质的听觉盛宴)的用户有着较好的使用感知。“三联中读”内容设置的多方刺激会对用户感知产生显著影响,而“耳朵珍馐”的用户群体基本都产生了高质量感知下的个体活跃反应。通过以下阶段性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优化产品设计、精进内容叙事、提升传播实效等,从而深化用户满意度和品牌影响力。
(一)聚焦:生产元素的流通性
听觉空间 (Acoustic space)的概念由麦克卢汉和卡朋特提出,与视觉空间不同,听觉空间没有固定边界,不需要眼睛对信息进行聚焦和分析,因此个体接收到的信息是流动、分散的。[6]声音的媒体化、数字化激发了人们对声音的媒介使用需求。正如麦克卢汉所言,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下人们迎来声音媒介补偿性发展的巨大变革,即听觉空间的生产与回归。聚焦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三联中读”以“内容生产+内容运营”的优势及流量分成模式,获得了资源的认同和合作,通过生产元素的不断流通,打造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国际视野的用户体验。
研究表明,受众基于高质量使用感知下的个体活跃行为促成了对听觉空间认可的聚焦。基于用户集中反馈的高质内容,即“珍馐”元素成分,平台聚焦实时变化的生产元素,不断提升听觉空间优质元素的交互体验感以提高用户信任感。“三联中读”作为知识付费分享平台,区别于大众文化产品低门槛下的广泛普及程度,其内容相对专业和深入,聚焦人群也相对固定。所以在此深度讨论特性的社群中,不断提升的社群氛围也是受众感知的重要部分。大多受访者表示受到三联品牌本身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是使用“三联中读”软件的感知基础,因此在社区氛围感知上,“三联中读”PGC编辑精选模式及用户推送内容的设置,区别于其他平台用户自主性较高的特点,其流通性较差,受访者反馈也呈现褒贬不一的状态。
(二)优化:数字创造的沉浸感
基于用户聚焦后的优化需求,在听觉空间的构建中寻求优质内容与传播技术的完美结合,是信息传播的最佳生态,[7]“三联中读”即在其中充分应用了数字技术下的沉浸式优化。人们逐渐通过数字化技术下的个人创造力打破客观局限,构建共存共享但兼具私人性的听觉空间。通过用户反馈,受众对“三联中读”的使用感知整体比较积极,平台具有提供可听内容丰富多样、主讲人专业、个性化服务实用等优点。而基于积极的部分,优质内容的提升是其接续发展的重点。如受访者普遍认为该平台提供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领域,而且主讲人作为相关领域的专家,能够提供深入浅出的讲解,是其可以保持深度学习及阅读的部分。
“三联中读”用户体验评价总体呈现肯定的趋势,同时有较大优化空间。用户听觉空间体验的感知反馈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以探索感、沉浸感、交互感为代表的技术特征;以信息环境、空间环境为代表的场景构建;以声音、舒适、使用习惯、情绪为代表的听觉感受。受访者认为三联的听觉空间构建得当,提供了良好的听觉体验。此外“三联中读”在声音媒介空间的整体构建上难以让人形成整体性感受,在此基础上部分受众提出了改进意见,如希望增加多样化的听觉元素、提供个性化的听觉体验等,如“真实自然的听感很重要,可以带来沉浸式的体验,但AI读的部分会让人听不下去”。在章回设计方面,“三联中读”应当注重“中”的体现,如“我不喜欢那种很多很多小节的感觉”。
(三)拓展:内容为王的价值观
优化后的优质空间需更聚焦多维度的空间拓展。声音媒介能够为品牌打造一个多维度的文化空间,这个空间不仅可以包含品牌的核心价值和理念,还能够容纳各种文化现象和讨论。在听觉空间的多维度拓展感知上,用户所关注的是以社会价值为主的信息价值、宣传价值,及以丰富度、传播效率为代表的内容价值,同时也包含新闻选题、新闻人物、内容叙事的文本及特效呈现等方面。在现有的空间维度里,受众通常会对其“三联中读”中所聚焦的听觉内容进行想象延伸,判断其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期望。
“三联中读”的优质追求是思想深度和审美价值,应将作为自身“珍馐”的部分嵌入到一个广泛而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背景中,使受众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够丰富自己的思想与见识。受访者普遍对于“三联中读”听觉空间呈现肯定的态度,并基于会员制平台保障,希望平台能够不断优化升级,成为以高品质内容为核心的知识付费软件。三联不断增加内容文化内涵,提升主讲者专业素养,是其区别于其他短视频软件、专业化听书软件及同样具有深度阅读价值软件的基本要素。部分受访者表示因为头部 IP的引入,其生产的内容产品从来源上就伴有“权威性”和“流量”等标签,表示不希望看到“三联中读”沦为流量至上的产物,始终将内容的质量和价值放在首位。同时,受访者普遍反馈“三联中读”的各大专业“大咖课”十分具有内容质量,让他们感到知识付费应有其价值,如“内容质量总体上不错,选题覆盖面较广且与时俱进”。
三、“电子榨菜”:休闲功能的补偿性重构
随着科技及经济水平的发展,作为社交性和公共性的大众媒介流行,声音产品呈现出回归的趋势,并基于私人性回归诉求开始补偿性重构。媒介发展以来,空间特性通常表现为与用户一对一的关系,用户私人空间具有充分的私密性,[8]受众将其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陪伴感“配料”,并由此产生内容集群及情感价值重塑。“三联中读”作为部分受众的个性化“电子榨菜”(即网络热词,指吃饭时看的视频或听的有声书,受众通过陪伴式听书活动来丰富听觉体验),在休闲时间为日常生活提供了感官补偿。同时也需注意,对“电子榨菜”的过度依赖将引发价值失范等现实问题,但辩证发展听觉空间也不失为媒介化日常的新发展。
(一)认同:时间价值下的听觉实践
在当下快节奏、注意力分散的时代,时间价值的个人认知得到了极大的强调与认同,增强听觉内容与受众需求的契合度是发展的必然,用户对于“电子榨菜”的认知呈现基本认同而非绝对否定的态度。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揭示不同层次情感的发生顺序,“电子榨菜”的听觉选择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不同层次人群的各方情感需求。受众对听觉空间的叙事文本、展示场景等主观判断与创造则是其价值需求的根本。基于访谈,碎片化的听书使用得到了受访者的普遍承认及认可,如“呈现的创新特色是有吸引力的,但往往会考虑现实中太多制约情况会选择把它们当作榨菜”。
选择“电子榨菜”,是受众在充分管理时间及结合实用理念下所选择的价值实践,这也令平台在基于碎片化时间的使用价值下进行应变,生产符合部分受众感知及判断的听觉内容。声音JL33/YQS6d00RtqA1MxBvg==叙事最初即是一种听觉空间生产的行为,基于最基本的听觉实践所产生的感知认同。“电子榨菜”从虚拟和现实多角度满足受众的自我需求,并以此构建起长期的情感传播体系。与此同时也需注意,作为碎片化时代快节奏生活的产物,短平快的“电子榨菜”显然不是获取知识的最优解,反而会固化人的碎片化思维,与深度阅读习惯背道而驰。
(二)集群:碎片听书下的内容集中
不同选择倾向的受众群体在听觉实践中感受平台特色设计,依此促成了内容需求与平台生产的集群。通过调研,自我提升与快节奏享受是“电子榨菜”受众群的共同需求,一方面是通过碎片听书在充分使用时间的基础上收获集中性的优质内容,提升自我阅历;另一方面则是充分满足快节奏社会下的个人心里空虚感,填补表达欲望。大部分的受访者表示,虽然知道有些背离深度阅读的初衷,但因为希望把时间最大化地利用起来,所以在很多时间选择听“三联中读”的内容是将其当作“电子榨菜”的存在。
“三联中读”音频呈现的媒体形式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类别,分别是广播节目制作模式、听书栏目制作模式、教育课程制作模式,其中独特的制作风格使前两者中碎片式的听书更易于实施和推广。广播节目制作模式即纯音频类内容,与传统的电台节目有较高的相似性,受众集群较为明显,部分受访者表示“以听的形式在开车或干活时听和电台差不多”。听书栏目制作模式是以听周刊及大咖秀等为代表的栏目,也一直保持高质及热门,将复杂的内容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听众是其特点。“电子榨菜”的受众大多为青年群体,年轻人用“榨菜”构建出来听觉精神空间,以淡化或抵消原本现实空间的部分负面情感,从而随时希望在身处碎片化时代获取到休闲性的“配菜”,也在碎片化信息获取中不断集群与认同。
(三)重塑:情感需求下的价值追寻
由于媒介融合的加速,声音作品在主体性成长的价值需求下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并在用户需求的精致化及技术升级等因素的促进下产生新的价值追求方向,即情感价值。在情感传播视角下,“电子榨菜”在“三联中读”平台上所提供的听觉内容,呈现出陪伴性和碎片化内容的特点。在陪伴性功能的作用下,听觉媒介并不需要传授具体的技能或知识,而是侧重于提供心灵的陪伴和消遣,帮助用户有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例如,在“短期内有不费脑子但需要用眼的固定工作,如开车、监考时”选择听这些内容,或者在“洗澡或者做家务时休闲用,并选择有趣且感兴趣的内容”,甚至“形成习惯了每天放一放,解放双眼”。
随着人的自主成长性发展,听觉空间构建中的内容选题、文本情绪等方面均产生了新的变化。除了内容本身的功能外,一些特性如“可口”“榨菜”所蕴含的人文情怀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了当下听觉空间建构中需要着重关注的部分。作为自我陪伴感知的“电子榨菜”无疑为受众提供着各种情绪价值,现实生活场景的缺失和情感的补偿可以重构并转化阅读中消极的休闲功能。在听觉空间的社区评价中,不追求深度的新用户与老用户进行着多样化表达,区别于专业化平台的设置,部分缺乏深度及专业的内容会使得更多用户偏向自我情感与满足的释放,这促使平台提供更普适性的价值内容。
四、主体性聚焦:听觉空间构建的启示
作为知识付费的先行者,“三联中读”在内容生产时便认为音频是一种独特的阅读方式,能够填补一些场景中的缺失和不足。[9]基于用户成长性的特质及需求,自然会产生不同个异化的使用感知,即因优秀高质的“珍馐”部分深度使用型,及选择其中作为快速阅读陪伴的“榨菜”日常型两种个体选择,同时也不乏因其他原因中断或放弃使用的个体选择。探究其中原因,以下从主体性成长出发从三个层面归纳听觉空间建构建议。
(一)空间层面:特色“圈地”
“三联中读”在听觉空间领域展现出了其独特的“圈地”策略,通过特色栏目形成优势。独家栏目形成独特的传播优势,以“质”为核心,打破空间限制,吸引了来自不同圈层的受众群体。其基于独家版权制作的优质文本,是打破内容同质化的基石。独家版权内容不仅确保了平台上内容的独特性和高品质,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在其他平台难以获取的知识和信息。专题栏目在重塑数字时代宣传形式的同时,通过打造专题空间,满足了用户对多元领域知识的需求。除了优质内容外,高流量带来的基础影响力也极大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其中,“大咖说”“读哲学”等专栏作为付费音频版块的重要组成,由头部明星及学者引领的广泛领域话题,涵盖了文学、艺术、文化、生活、科学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增强了其影响力。
依托于三联生活周刊的品牌,“三联中读”无疑拥有较高质量的用户基础,同时基于付费的基础,用户的媒介素养及软件本身的内容设计普遍呈现较高的水平。但同时也存在主体性聚焦下用户之间交流较少、用户与平台之间也呈现较弱情感联系、用户黏性较差的问题。基于调查,部分受访者均反馈少有长期吸引性的产品生成,所以大多时候收听为“电子榨菜”的模式。针对此情况,三联也尝试通过组织线下交流和读者沙龙等活动,促进用户之间的社交。打破虚拟与现实空间的界限,拓展网络与社群之间的交际,不失为提升声音平台用户黏性和增强产品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二)技术层面:口碑“圈粉”
在发展的各个领域,科技发展与创新,始终是听觉空间逐渐建立良好口碑的基础性支撑。技术层面则要求行业发展充分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10]的宏观发展理念。科技发展下,声音媒介平台通过创作符合用户心理预期的听觉文本、使用技术手段还原现实场景,构建出真实与幻想交错的听觉场域,吸引用户长期注意力;随后通过真实的听觉体验感,将听觉实践转化为深度参与后的推介与互动。以上过程既满足了用户的基础需求,同时促进了自主性成长体验的延续。技术优化下,完成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实现了短期用户转化为长期用户的第一步,而基于价值观和陪伴感的情感需求与体现则是口碑“圈粉”的关键步骤。
听觉空间应当给听众带来沉浸式的体验,使受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及情感。在听觉空间的构建中,需要综合考虑受众的听觉体验、情感共鸣以及口碑传播的有效性进行资源整合及重点提升。通过调研,最重要的为以下两点。其一,聚焦代入感的高质量生产。内容要素中语音质量是至关重要的,高质量语音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听觉体验,其中注重语音的清晰度、流畅度和真实感,通过专业的录音和音频处理技术,使得用户听到的语音充满自然且具有感染力。其二,聚焦真实感的特效制作。平台需注重利用声音、配乐等特效制作技术,增强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通过特效制作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听觉体验,提高受众参与的趣味性和效率。
(三)社会层面:价值“圈魂”
听觉媒介的社会性无可置疑,其既是社会的造物,又被当作文化工具,用来塑造人的个体身份和群体关系,参与广义的文化和社会空间的再生产。[11]基于社会需求的内容设计下,通过特色元素加强受众体验以达到价值凝聚、价值圈粉的目的。在对听觉空间所具备的要素及重要性的调研中,超过一半的研究对象是将声音媒介当作陪伴性质的“电子榨菜”存在。
在新媒体环境中,平台追求时效性下深度及系列报道呈下降趋势,快餐化生活、快节奏时代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主流。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陪伴式的浅阅读的“电子榨菜”群体也逐渐增加,但是这并不代表受众对于媒体推送的内容没有要求。与之相反,当无法得到满足,用户便会转而寻求其他渠道。所以作为方向选择的主题文本是内容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联中读”较优的部分在于平台上的主题文本通常由专业的主讲人或团队撰写,内容涵盖广泛的主题和领域,并经过精心设计和编排以多种形式呈现,帮助用户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探索相关主题。
五、结语
听觉空间的构建是当下新媒体平台转型的可实施路径,声音媒介不仅是作为内容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品牌价值积累和广泛文化空间打造的关键手段,其优化升级可以充分助力品牌传播、创造多元公共的文化空间。
听觉空间的构建是品牌传播和文化空间构建中的重要发展基础。通过研究,“三联中读”作为“耳朵珍馐”的个性化优质内容有待接续发展,而作为“电子榨菜”的补偿性内容仍有特殊价值,已形成了基于用户主体性下的持续性发展的听觉空间。伴随平台的内容选择性增强以及核心吸引力的扩大,听众将逐步增加使用黏性。目前“三联中读”在“耳朵珍馐”的部分已在品牌传播的基础上初步打造了一个听觉空间的文化乐园,但为了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用户满意度,还需在空间、技术、社会层面重点提升优质内容。“三联中读”中作为大众“电子榨菜”的内容普适性仍需逐步提升,虽然部分声音产品被作为“电子榨菜”使用,但其内核并不是消极的,需辩证地承认媒介发展的双面性,让自由深度的情绪内核主导精神家园。
【本文系湖北大学学生工作研究课题“数字赋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4HDXGYJ010),“互动仪式链视域下高校仪典传播的思政育人价值和路径优化”(项目编号:2024HDXGYJ01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阳.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74亿[N]. 人民日报,2024-03-28(012).
[2]高慧琳,郑保章,孟建.从“媒介即讯息”到“数据即讯息”:对麦克卢汉媒介观在大数据时代延伸的哲学思考[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2,39(01):122-128.
[3]戴宇辰.“在媒介之世存有”:麦克卢汉与技术现象学[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5(10):82-96+127-128.
[4]朱赫男,王鹏涛.声音回归与“理想听者”:流动空间中有声书叙事模式优化研究[J].现代出版,2023(05):103-112.
[5]张瑶,杨晨.媒介化与平台化:论文学作为有声媒介的再兴起[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4,46(02):38-45.
[6]Carpenters,McLuhan.Explorations in Communication:An Anthology[M].Boston:The Beacon Press,1960.
[7]刘书亮.内容为王与数字传播——论“三联中读”《永远的〈红楼梦〉》传播策略[J]. 红楼梦学刊,2021(03): 300-314.
[8]姜浩.四种屏幕:传播媒介的空间特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12):167-168.
[9]王馨.“三联中读”,做音频课的内容生产者——专访俞力莎[J].美术观察,2020(03):11-13.
[10]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 人民日报,2021-11-17(001).
[11]王敦.流动在文化空间里的听觉:历史性和社会性[J].文艺研究,2011(05):14-21.
作者简介:刘伊萌,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徐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