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逻辑、挑战与进路
2024-10-08周成莉蒋林糗
摘 要:新质生产力,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同时,新质生产力还致力于拓宽国际市场视野,实现数据要素共享,进一步推动全球经济的数字化进程。数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关键性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迟缓、区域间数字鸿沟亟须跨越、可持续发展意识薄弱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对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需要跨越数字鸿沟,助推区域协调发展;深化产业建设,落实融合集群发展;攻克核心技术,坚持自主创新发展;秉持生态普惠,促进低碳绿色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F49;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24)03-0001-06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1]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3]。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4]。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跃升的象征,摒弃了传统的资金和高耗能投入模式,是数字时代融合性和创新性的体现。这种新型生产力更符合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能够更有效地转化科技创新资源,引领转型时期的经济发展。习近平强调: “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5]数字经济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源泉,也是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趋势。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并特别关注提升数字经济的增长效率。效率、产业发展、创新、可持续性和公平性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只有全面理解这些维度的本质,才能推动数字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不谋而合。新质生产力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能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分析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一致性,剖析数字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驱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对于新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高质量
发展的逻辑一致性
中国经济增长正逐步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高端生产要素已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关键。这种生产力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们适应新时代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的明智选择。在理论、战略和实践层面,这两者的内在逻辑高度一致。
(一)具有理论逻辑一致性
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亟需新的生产力理论为其指明方向。实现发展质量与效益双提升的关键在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从传统增长模式向新型增长路径迈进,要求我们必须减少对物质资源的过度依赖,转而把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升和管理创新作为主要驱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持续优化劳动、资本和资源等要素的投入和产出效率,使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基于互联网分享性的数字经济的崛起,传统的劳动方式被打破,劳动参与者的范围得以扩大,劳动的边界逐渐模糊。创造劳动成为创造价值的主要驱动力,同时催生了大量的信息劳动者。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战略要素,正以其依附性倍增、集约性替代、网状共享性和分配特殊性的特点,重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通过快速掌握大量可靠的数据,更精准地分析预测市场需求和供给,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数字生产力的崛起以数字化为引擎,建立了新的生产函数,重新组合生产要素,融入数字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6]。通过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调整变革生产关系,以技术革命为突破口,优化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动力结构,实现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推动质量、效率和动力的变革,致力于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而促进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一过程中,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均坚守并创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结合中国当代的发展实践特征,对新时代的发展要素、结构、动力和趋势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实现了理论上的新突破与提升。
(二)具有战略逻辑一致性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物质和精神财富同步增长,生产力不断进步,生产关系持续优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和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目前,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发展正经历着要素条件、组合方式和配置效率的重大变革。新的生产要素优势正在崭露头角,生产函数的组合方式也在逐步优化,经济增长正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实现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华丽转身。与此同时,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正在迅速形成,并持续升级迭代,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从而提高边际生产率、精准预测市场需求,实现高额利润增长。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以降低信息的不透明程度,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经济发展情况,制定更加科学的调控政策,并对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实时监测[7]。新质生产力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等尖端数字技术,打造城乡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生产要素的数字化管理,极大降低劳动力、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流通难度。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我国数字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这需要我们清除高质量发展的阻碍,凸显创新的先导作用,充分挖掘生产要素的潜能,激活增长动力,以更高效的生产力和更和谐的生产关系,引领发展质量效益的深刻转变。新质生产力象征着先进的生产力,代表着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方向,将为我国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三)具有实践逻辑一致性
高质量发展旨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日益增长需求,展现新发展理念。即以创新为先导,协调为内在品质,绿色为普遍底色,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最终归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特点与新发展理念紧密相连,共同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实践层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关键所在,能有效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通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逐步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持续释放发展潜力。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充分调动城乡区域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大数据等,确保它们高效流动和合理配置。这不仅能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解决城乡区域发展的短板问题,还能提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整体效益,进一步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平衡性。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在于推动绿色生产力的形成,推动经济、能源、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型升级,加快绿色发展步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将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广阔视野中,利用全球资源,推动生产要素的汇聚和配置,引领新技术革命,催生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这不仅能解决内外联动的发展难题,更能深化中国与世界的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可以催生更多高品质的新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生产关系的创新与重塑,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
发展的现实挑战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拥有的核心特征都与新质生产力高度契合[8]。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需要各领域的共同创新合力。我国当前仍面临数字鸿沟的挑战,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进展缓慢,关键性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可持续发展意识也需提升。只有全面发挥优势、切实解决现实难题,才能确保新质生产力有效推动数字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数字鸿沟亟须跨越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门槛提升,加剧了区域性数字鸿沟,与数字经济的普惠性原则背道而驰。由于准入门槛高,许多中小企业和个人难以接触和应用这些先进技术,从而加剧了数字经济的不平等性。首先,数字鸿沟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固化。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劳动市场产生了替代效应,导致中、低技能劳动者的传统就业岗位受到冲击。在数字浪潮中,只有掌握海量数据的数字精英能够抓住数字红利的机会,而大部分低技能群体面临无法获取大量数字资源和难以接触、掌握核心数字技术的困境。其次,数字鸿沟阻碍了数据的顺畅流通。那些缺乏技术支持和财政扶持的企业难以有效采纳新技术和创新商业模式,在行业竞争中陷入边缘化。相反,数字化基础坚实、生产规模庞大的企业则能充分利用新质生产力来实现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这些企业掌握了行业数据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通过数字技术红利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加剧了数字经济成果的不均衡分配。最后,数字鸿沟使得信息壁垒加大。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信息壁垒不断加大。尽管数字技术不断进化,但不同群体间的数字素养差异却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特别是在数字适老化和信息无障碍服务方面,仍需加大投入力度。由于缺乏足够的数字技能培训和简单易用的数字化工具,老年人和偏远地区群体在享受互联网、社交媒体、在线银行等便捷服务方面仍面临诸多困难。这不仅限制了这些地区和人群的数字经济参与度,更进一步加剧了数字信息壁垒。
(二)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迟缓
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经济增长的基石和核心动力。产业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而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我国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相对缓慢,这导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了限制。目前许多传统产业仍然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难题,如技术瓶颈、资金投入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数字化转型的推进速度。我国传统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这种同质化竞争不仅削弱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还可能导致行业内的恶性竞争,进一步加剧市场的不稳定性。传统产业常常面临产能过剩的挑战,这与其高度依赖的专业设备、专业技能和人力资源紧密相关。这些资源的转移和重新配置是一个复杂且耗时的过程,很难在短期内转向支持新质生产力的领域。另外,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的融合程度有限,这限制了数字技术在提升效率和优化生产流程方面的潜力。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市场竞争变得日益激烈,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和期望也在持续上升。这种趋势对于那些在数字化领域基础薄弱的传统产业来说尤为明显,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包括如何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带来的优势、如何迅速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以及如何保持并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如果不能有效地应对上述挑战,这些传统产业可能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市场份额也会逐渐减少。
(三)关键性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关键性技术的整体性和创新性突破对我国数字经济产业的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效能具有决定性作用。我国数字技术应用端发展迅猛,但关键性、原始创新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不小差距。在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高端设备及绿色环保等方面,我国仍需提高研发创新水平,发挥科技创新作为新增长引擎对新质生产力的激发和引领作用。由于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周期长,资金短缺问题导致一些企业更倾向于追求短期利益。关键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通常需要较长周期,受资金短缺限制,部分企业更加倾向于短期内获得直接回报。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融合不足已成为制约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瓶颈。这不仅限制了科技成果的应用范围,也减缓了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提升,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实现这种深度融合,需要将数字经济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视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涌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意识薄弱
绿色可持续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全局,对于攻克资源环境难题、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及促进数字经济高品质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缺乏绿色可持续发展意识将不利于创新绿色技术、激发绿色金融、完善环境保护制度。首先,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的融合度亟待加强。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发展迅速,但其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却并不顺畅。这种融合不畅,一方面是因为新兴技术的发展速度通常比传统产业的更新迭代周期更快,导致传统产业在采纳和应用新技术时相对滞后;另一方面,更新技术和设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对于许多企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压力,加剧了企业在绿色低碳产业中投资和运营的难度。其次,绿色投资与金融机构信息关联度不足。金融机构在评估企业的绿色创新项目时面临困难。由于缺乏充分的信息,金融机构难以准确地判断企业的绿色创新项目的潜力和风险,从而难以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这种信息联系不足的情况也限制了金融机构在资源分配方面的精准性,使得绿色投资难以得到充分的支持。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市场上的绿色投资项目信息透明度不高,投资者难以根据不充分的信息来评估绿色投资项目的风险和回报,导致绿色投资市场的风险与回报之间存在不匹配的问题。最后,环境规制政策体系亟待完善。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标,环境规制政策体系的完善是至关重要的。目前,由于投资效益的驱动,地方政府往往将绿色投资主要投向城市,忽略了减少城市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性。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等方式是减少城市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有效手段。
三、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
发展的实践进路
(一)跨越数字鸿沟,助推区域协调发展
数据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可持续的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弥合数字鸿沟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第一,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传统基础设施愈发难以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亟需建设高水平数字基础设施。一方面,加快建设新型物理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加快建设数字商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数字化平台、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建设。新型物理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数字商业基础设施提供了支撑和便利,数字商业基础设施的完善也能增强物理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第二,培育数据要素统一市场。数据交易和流通效率极大地影响数字产业的发展速度。打通数据要素市场,保障数据要素在各区域间自由流动,是数字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用得以发挥的必要之举。首先,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可以确保数据的互操作性,降低数据集成的难度,促进跨区域数据流通。其次,建设跨区域的数据交换平台。政府发挥引领作用,鼓励企业和行业组织共同参与建设跨区域的数据交换平台,提供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和共享机制,降低数据交换的成本。最后,提高数字治理部门的监管能力。在区域层面设立数据治理机构,负责监督和管理数据的安全性和伦理性。通过建立数据伦理准则、隐私保护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确保数据在合规和道德的框架内流通,为统一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提供安全透明的数据环境。
第三,加强数据知识普及和教育培训。数字鸿沟不仅体现在不同地区之间,也表现为不同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差异。只有提高广大群众的数据素养,加强数据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培训,才能确保每个人都能在数字化时代中获得平等的机遇。首先,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开设与数据相关的职业培训课程,覆盖从基础到高级的数据技能,满足不同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其次,推广在线学习和开放教育资源。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高校、培训机构等建设在线学习平台。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提供数据知识课程,降低学习门槛。最后,强化社区教育和社会宣传。在社区设立培训中心、组织数据知识讲座和培训班,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数据知识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效果,提高其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深化产业建设,落实融合集群发展
面对全新的生产力革命,引入新技术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够创造全新的商业模式。要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不同企业间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形成良性互动的生态系统,加速新技术、新业态的孵化和传播。在数字经济时代,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能够更好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形成整体效应,推动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一,引导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应用新一代数字科技,加快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首先,发展智能制造。引入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使生产设备实现实时数据交互和协同工作,生产过程变得更加灵活和柔性,能够快速调整产品种类和数量,以适应市场的波动。这种灵活性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还有助于降低库存成本,提升传统产业的整体供应链效能。其次,提高抗风险能力。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建立风险监控系统,对生产运输全流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识别潜在经营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确保业务的持续稳定发展。最后,拓展市场和服务。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建立线上销售渠道,触及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基于产品使用数据,全面了解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高附加值的服务,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第二,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等特点,已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首先,注重顶层设计。推动国家整体战略规划和地区发展优势结合,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升整体产业发展效能。其次,强化财政供给。未来产业则面临着资金需求量庞大、回报周期长、风险极大和风控难度颇高等多重挑战,难以对资本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政府可以加大财政供给力度,帮助企业克服资金瓶颈,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最后,建设创新生态系统。完善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组织体系,建设科技园区、孵化器和创新中心,为初创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形成创新资源集聚、产业生态良好的特色产业集群。
第三,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生产力是驱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劳动过程变革的强大引擎。新型工业化是指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数字化产业实现产品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作为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数字产业化的本质是数字产业能够基于市场的需求实现经营的可持续性。首先,为了实现产品化,需要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产品设计,采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产品测试,以及整合物联网技术实现产品的智能化和互联互通。其次,产品化可以降低技能门槛、技术门槛、服务门槛,助力数字化产业实现规模化。最后,当产品规模化后,为保障不同供应商、不同服务者提供的同类型服务具有一致的考量依据,需要标准化的评价指标。
(三)攻克核心技术,坚持自主创新发展
技术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正是源于对新型生产力和商业模式的深入探索。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够借助数字创新驱动效应来实现生产力的能级跃迁[9]。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新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核心技术突破和持续自主创新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第一,加强自主创新,研发关键核心技术。我们必须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不断推动技术边界的拓展和创新活力的激发。航空航天、高端设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核心领域,以及人工智能、云计算、机器人等前沿新兴领域,均为我们深入研究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自主原始创新,才能掌握核心技术的话语权,提高关键领域的数字软硬件供给能力,保障数字经济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激发自主创新活力的重要保障。只有确保科技成果的产权明晰,才能降低技术被窃取或侵犯的风险,强化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投资稳健性与吸引力,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第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发挥战略导向和创新主体作用,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一方面,简化科研项目审批程序,减少行政干预,提高科技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另一方面,优化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构建科技创新评价体系,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涵盖技术转化率、实际应用效果及经济社会效益等多元化指标。同时,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推动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同时,构建公正且透明的奖励机制,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热情与创造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迅速孵化、转化及广泛应用。
第三,强化产学研合作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强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联动,消除实验室研究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隔阂是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核心途径。首先,建立产业联合研究中心等平台,强化产业界与研究机构的紧密合作。其次,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提供税收优惠等政策和资金支持,激发企业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同时,推动灵活的人才流动,打破信息壁垒,促进交叉学科和跨领域合作。最后,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加速科技成果的市场应用,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落地。
(四)秉持生态普惠,促进低碳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旋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石。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是人类未来经济发展的永恒追求。
第一,强化工业绿色转型以应对环境挑战。首要任务是提升能源效率,推动绿色制造的实施,并引进先进技术以降低工业碳排放,进而全面优化资源使用。此外,建立绿色评估体系至关重要。应针对关键行业与领域,开展绿色制造标杆企业的评选与动态管理,以增强绿色制造的竞争力。同时,积极推广绿色设计理念,将环保理念融入产品设计,使用环保材料,并推行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环保措施,确保从研发到制造再到使用的每个环节都充满生态友好。
第二,积极推动供应链绿色化。这既是企业对环境责任的体现,也是全球环保的必然趋势。要实施节能减排的物流运输策略,优化网络布局,运用高效运输方式,降低运输里程和能源消耗。推广低碳交通工具,实现运输资源共享,建立智能物流系统,全面减少供应链碳足迹。同时,与供应商建立深度合作,共同制定并遵循严格的环保标准,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与监督,确保产品环保并具备可追溯性。此外,专注于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回收利用废钢铁、废塑料等可再生资源,优化工艺流程,降低能源消耗,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第三,积极推广全民绿色消费。当前,消费观念和行为与绿色发展理念存在偏差,必须从源头进行改变,引导全民形成绿色消费习惯。首先,强化消费者环保意识,运用广告、新媒体等多种渠道,深化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与认同。这将有助于激发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促进他们采取积极的环保行动,共同为地球的未来贡献力量。其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发挥榜样作用。使用可再生材料、提供耐用品和推动循环利用等举措有助于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和降低污染排放。同时,通过积极报道企业的绿色行动、大力推广环保产品,并强调公众人物的环保行为,可以产生积极的榜样效应,进一步推动环保意识的普及和实践。最后,优化标识与认证制度,打造绿色消费信息交流平台,公开透明的绿色标识与认证体系,助力消费者轻松识别环保产品,引导其作出明智且环保的购买选择。
参考文献:
[]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 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 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9-10(1).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3-12-13(1).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J].中国注册会计师,2024(1):8.
[4]杨益波.浙江:发展新质生产力打开“稳进立”新局面[N].中国经济时报,2024-03-29(1).
[5]习近平.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J].先锋,2022(3):5-7.
[6]任保平, 王子月.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湘潭大学学报,2023(6):23-30.
[7]翟绪权,夏鑫雨.数字经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机制构成与实践路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24(1):44-55+168-169.
[8]张夏恒.数字经济加速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西南大学学报,2024(3):1-15.
[9]张彰.数字新质生产力、农业产业链延伸与共同富裕[J].统计与决策,2024(9):1-6.
vl06wPwqVeMMFvY6O4XAwzXbUHoRfu6YeT2Cxdgg3cg=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promote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Logic, challenges and approaches
Zhou Chengli, Jiang Linqiu
Abstract: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guided by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promot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s,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mode, and instill strong impetu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At the same tim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also committed to broadening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vision, realizing the sharing of data elements, and further promoting the digitization process of the global economy.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 digital economy is faced with such problems as insufficient innovation capacity of key technologies, slow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urgent need to bridge the digital divide between regions, and weak awarenes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make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play a full role in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it is necessary to cross the digital divide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s. Deepen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 integrated cluster development; Overcome core technology, adhere to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Uphold ecological benefits and promote low-carb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Digital economy;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New development con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