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渗透路径探究

2024-10-08耿德书

摘 要:历史进入新时代,“课程思政”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高职院校需要大力推动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真正做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分析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主要特点并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从主客观两个层面剖析当前高职院校促进“思政元素”渗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新时代高职院校进行“思政元素”渗透的实施路径,以期进一步增强“课程思政”之实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24)03-0069-06

“课程思政”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为什么要办好思政课”“如何办好思政课”等系列问题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1-2]。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受到普遍重视,但在如何实现专业课程融合“思政元素”上效果不明显,因此,高职院校如何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需要迫切研究解决的课题。

一、“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渗透的显著特点

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思政课具有鲜明的特征:它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价值取向,引导青年学生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3]。因此,思政课必然充斥着“思政元素”,使学生们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4]。

(一)培养目的和思想的连贯性与整合性

“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培养专业技能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兼优的技术人才为根本要求,以构建一套完整的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高职思政教学体系[5]。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

进课堂、进头脑,帮助广大青年大学生全面深入准确地学习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当前网络社会迅速发展和社会急剧转型时期,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形式在网络化发展的背景下实现了较快发展,教学手段层出不穷,但其教育内容与理念在本质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仍然是以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为主。因此,需要运用恰当形式,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浸润,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效果。

(二)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

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把“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在专业课教学中体现出“思政元素”,这是高职院校隐形教育和显性教育有机结合的直接体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主要是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形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知识进行有效传播,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将思政教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模式,通过专题讲授、案例教学和项目化教学等形式,推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6]。

专业课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营造思政课和专业课的协同育人局面,将会对学生形成更加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大思政课”育人效果。比如: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要以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统领;医学护理类课程要体现健康中国、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理念;音乐美术类课程要添加“红色经典”歌曲,展现中国书法、中国

画的独特魅力;英语课程要大力宣传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大学语文更是要通过讲解先秦散文、诗经楚辞、建安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展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等等。同时,亦不可忽视教师人格魅力、学识水平、道德修养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为这些因素能促进学生通过接触外部环境与自身相互作用进行内化反思,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判断和认识,最终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正确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

(三)网络社会为思政元素渗透提供契机

意识形态是指人们观念、概念、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容易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和发酵。作为网络社会的原著居民,青年学生生活在知识信息庞大、复杂和价值多元化的网络环境中,网络的负面作用会影响学生的道德及价值判断。网络是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主战场,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社会的来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运用线上线下教学,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充分满足学生日益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努力改变当前思政课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到课率”“抬头率”不高的现状[7]。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思政元素”在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中有了更多地运用,如以线上教学资源辅助课堂教学,特别是运用影像视频、网络平台等进行课程教学,将思政教育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给大学生,引导学生对某个教学案例进行思考,自主分析探究,实现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真正让课堂“活起来”。

二、“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渗透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复杂、全面、系统的工程,需要多个环节的共同作用,这就要求必须对各个环节进行优化整合。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在促进“思政元素”渗透中需要解决思政元素“如何去深挖”“如何与思政课程进行融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有效优化”等问题。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需要思政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就现状来看,专业课程教师与思政教师的互助协作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思政课和专业课程的互助协作关系尚未完全形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政元素”的渗透[8]。具体来说,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均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难,主要表现在: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积极性不高;有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感到无从下手,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

受功利化实用化思想影响,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两张皮”和生硬的“嫁接”现象,不能娴熟地运用课程思政发力思政教育。他们习惯性认为,为了高职生将来能就业、就好业,只要进行专业知识系统学习训练即可。而实际上,仅仅依靠马克思主义学院及专职思政课教师进行思政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实施好、落实好课程思政,同样至关重要。从客观方面来说,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缺乏积极性。如某学院、某系部、某专业教师个人自发联系,并邀请一些思政教师参加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帮助其发掘思政教学要素,但合作往往仅限于课前准备和课题申报。合作没有完善的顶层设计,也没有完善的保障和激励机制,所以很难激发双方的积极性,这就使思政课程的渗透“思政元素”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二)部分教师课程思政实施能力不强

近年来,党中央对高校教师实施课程思政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要求。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实施课程思政能力天然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专业课教师自身能力不足,虽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一定的造诣,但由于接触思政元素较少或对思政相关理论不感兴趣等原因,缺乏课程思政所要求的政治水平、理论水准和思想境界;二是部分教师挖掘能力不足,对思政元素不敏感,不善于有机添加“佐料”;三是一些专业课教师中文、历史、哲学知识匮乏,开展课程思政时“捉襟见肘”[9]。在专业课教学中,怎样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进行有效的融合是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需要提高自身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能力和经验,同时,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影响教师之间沟通和交流。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来说,当前国家对思政工作的重视和要求比较高,他们不仅要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还需要用课余时间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持续不断更新,熟悉并掌握党和国家当前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故而,在工作比较繁忙的情况下,很多思政教师也不愿意帮助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指导工作[10]。

(三)一些学生对“课程思政”受教意识薄弱

青年学生来到高职院校就读,包括家长和学生本人都抱着再升学、学技术的目的进行学习。为了能更好地就业,大多数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学习专业技术,对开设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据调查,高职院校中部分学生对国内外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近现代史等知识,缺乏浓厚学习兴趣,这给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带来一定阻力。高职院校大学生处于人生中的“拔苗孕穗”期,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与“被灌输”的成效休戚相关。高职院校学生入校时高考分数较低,主要来源于农村家庭,他们的知识储备、学习生活的积极性、自我控制力、抗挫折能力等等,都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渗透的基本原则

(一)优化顶层设计,推进课程融合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及近年出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依据,起着整体规划的指导作用。要想保证课程思政能够规范、全面地开展,高职院校必须要做好顶层设计,对现行教学大纲进行优化调整,为课程思政建立一套可靠的实施方案。

高职院校的不同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甚至在青年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学生所要面对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所要求的技能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时,要将专业特色和学科特色结合起来。一方面,保持具有先进性和普适性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对教学理念进行适当的补充,使之可以为教育教学、专业实践提供参考。比如,高职院校可以组织不同专业的教师对教学大纲进行优化调整,重点是讨论思政元素的添加,学校再对教师的建议进行有效整合,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顶层设计。同时,还要注意将不同专业的学科特色融入教学大纲之中,确保后续课程思政教学均能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在实际教学中应对学生的服务意识、职业道德等方面有所侧重,并将思政元素与酒店管理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既锻炼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又实践了思政素养,有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教学大纲制定之后,还需要对其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如果发现与实际教学工作不一致不协调的情况,要及时予以跟进改进。

(二)实习方案多样化,拓展融合方式

实践学习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实践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所有专业培养学生技术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课程思政”要融入专业课程中,就应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找到合适的载体,将思政理论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潜移默化接受思政教育,从而使“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中发挥最大价值。高职院校需积极制定符合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实习方案,形成多样化的实习方式、实习策略和实习选择,积极探索思政元素与专业实践教学的融合方式,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思政课与专业实践的有机融合,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如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早期教育专业的学生实习方案、思政元素“融入”教案和课堂中即可;护理学、临床医学、康复、药学等专业的学生实习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就要精心设计中医博大、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关爱患者的一些“情结”和案例。

(三)以学情为基础,改革教育方式

当代青年大学生成长于一个拥有较高物质生活水平和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新时代,受网络社会带来的负面作用影响,成长于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再加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可能受到网络负面内容所误导,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偏差,甚至思想和言论偏离社会主流价值发展趋势,这也是课程教学改革面临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学习习惯上,青年学生要求拥有更多的自主性,更多地倾向于碎片化和便捷化的学习方法,因此,“课程思政”要想更好地融入教学,需要学校和教师紧密合作,以学生学情为基础,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探索实现课程思政最佳的教育路径。

四、“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渗透的尝试路径

(一)健全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高职院校在确定办学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编制教学大纲时要紧紧围绕“课程思政”,把课程思政的任务、目标、要求和方法等,融入各教学院部和教师的“血液”中。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总要求,提高政治站位,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最终实现“三全育人”在思政课、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课、美术课、法治课、安全教育和创新创业课等具有“公共基础课”性质的课程体系中,加强文化自信、历史自信教育,强化爱国主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在所有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体系中,从广度、深度、温度三个方面增强课程的历史性、人文性、知识性。一方面,要加强学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监督与指导,建立健全具体的监督审查机制;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可以将其纳入教师综合考核项目中。

(二)加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和环境机制建设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课程思政”内容设计,优先体现对青年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系统体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论断、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集中体现在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思想等方面。要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结合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榜样模范案例,对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进行改革创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育人全过程,组织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开展我们的节日、礼敬中华、“徽风皖韵 ”进校园等文化建设活动。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解员大赛、中医药文化推广等活动。加强特色文化培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党的纪念日或重大历史事件的“今天”组织师生赴革命根据地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发掘、整理和研究校史,总结归纳凝练校训,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谱写声文并茂的校歌,就地取材,榜样示范。建成“道德讲堂 ”廉政文化、法治文化长廊等,培育出独具特色的以文化人品牌。积极探索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行之有效工作机制,各职能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司其职,形成协同效应,落实课程思政总体设计方案,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设计、课程评价等,切实保障制度供给和人员、经费到位,优化课程思政环境建设。

(三)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方法,取决于如何把“思政元素”与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专业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都蕴含着家国情怀、价值观念、科学精神等思政元素,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而且还要在教育教学中善于创新和渗透,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能力,最终形成整体合力,落实课程思政总体要求。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要做到制度、人员和经费有保障,优化学校课程思政环境。与此同时,要把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和效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之中,并采取举办思政教育讲座、“走出去”和“请进来”等考察交流活动,以及开展课程思政教科研等方式,切实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建颖,张红.数字化转型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边界与未来进路[J].东北师大学报,2024(3):144-152.

[2]王莹.课程思政的价值本源与价值实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5):144-150.

[3]姚炎,昕沈凡.高校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厚植路径[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4(5):38-43.

[4]刘爱楼.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素养谫论[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24(4):45-53.

[5]侯建军,张亮.新时期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构建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2):54-59.

[6]赵奎.新时期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改革探索[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4):75-79.

[7]钱晓丹.新时期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21(3):253-255.

[8]姜莉莉,卢毅,石磊,等.高校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融合建设路径探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24(1):131-136.

[9]冯莎.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意义与路径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4(6):36-42.

[10]李妍,刘沣霈.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初探——以肇庆学院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24(4):118-122.

Exploration of the infiltr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olitic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eng Deshu

(School of Marxism, Chuzhou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Chuzhou Anhui 239000)

Abstract: History has entered a new era, and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has gradually gained popularit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eed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ruly achieve the same direction of all kinds of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promoting the penet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from both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spects, and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penet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in order to further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