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视域下特斯拉在华产业链的战略布局与启示
2024-10-08鲁乙
摘 要:在全球产业链转移加速的背景下,各国从单纯追求产业链效率转向更加重视其安全和韧性。市场主体将根据自身需求和外部风险调整原有产业链的全球布局。本文以特斯拉公司为例,研究其全球产业链转移历程及在中国的布局现状,通过成本和供应商数据分析,总结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供应链特征及中国产业链发展状况,最后针对不同主体提出应对全球产业链转移的启示。
关键词:产业链 产业链转移 特斯拉
0 引言
产业链(industry chain)是指根据一定的经济技术关联、特定的逻辑关系以及时空布局而形成的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链式关联形态。价值链(value chain)反映的是企业或国家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创造的价值。供应链(supply chain)强调围绕核心企业,为制成中间品及最终产品,将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制造商、运输商、批发商、零售商直至终端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三者在本质上表现出网链式结构、利益共同体、价值最大化的共性,有时在概念上未作区分。
有学者认为产业链治理是以市场为主体的自发性治理,强调跨国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产业链转移则是跨国公司根据各国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部分或全部产业部门转移的过程,是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自然过程。反观全球三次大规模产业链转移的共同特点,即资本始终向要素成本的低洼处流动。
近年来,中国的高速发展导致部分要素成本上升,加之逆全球化、地缘政治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国际经济和政治因素影响,加速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尽管中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制造国,但在全球经济形势动荡的今天,我国必须重视研究本国产业链稳中求进的发展路径,进行科学的产业链治理,及时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和重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1 特斯拉公司简介
特斯拉(Tesla Inc.)是一家美国电动汽车和能源公司,现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其核心业务板块涵盖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和太阳能及储能领域,其中电动汽车业务占据了公司总收入的80%以上。为满足各项业务的制造需求,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设立了多个工厂,生产电动汽车、超级充电桩、储能产品和其他设备。截止至2024年,特斯拉在全球已建立了五个超级工厂和多个制造工厂,其产业链覆盖了全球三大洲。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特斯拉近年来根据内外部需求,持续调整其全球产业链布局。
2 特斯拉产业链在全球转移的发展历程
2010年,特斯拉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弗里蒙特市建立了首个大型工厂,现成为其Model系列电动汽车的主要生产基地,产量大且相对稳定。2016年,特斯拉在内华达州建立了首个超级工厂,专注于动力电池和储能产品的生产。2017年,特斯拉在纽约建成第二个超级工厂,主要生产超级充电桩和太阳能产品。2019年底,特斯拉在中国上海建成第三个超级工厂,自使用美国原厂零部件到逐步实现本土化生产,“中国制造”含量大幅度提升。2022年,特斯拉在德国柏林—勃兰登堡建成第四个超级工厂,生产Model Y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同年,特斯拉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建立第五个超级工厂,生产Model Y和Cybertruck。
3 特斯拉产业链供应链在华布局现状
为了从全球产业链转移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向,本文将基于对特斯拉在华产业链结构梳理和生产规模的数据统计,研究特斯拉在华产业链的生产能力,具体分析其供应链体系的整体水平,从而总结出中国对内产业链的总体状况以及当前对外与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差异。
3.1 特斯拉汽车产业链版图
我国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6+1”产业链理论,“6”指的是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零售,“1”是指产品制造。特斯拉公司采用的供应链垂直整合策略与该理论路径高度一致。特斯拉在上海和北京设立研发与设计中心,并向上游扩展以寻找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在下游采用直营模式高效管理订单,在全国设立超过100家门店和服务中心,构建了自有的销售和交付网络,最终建立上海超级工厂实现整车制造,形成闭环产业链生态。
3.2 特斯拉汽车在华生产规模
为了探究特斯拉产业链在中国布局的突出表现,本文分析了2016年至2023年特斯拉四个主要汽车生产工厂的产量数据(表1)。整体上看,自2017年特斯拉Model 3问世以来,其全球汽车总产量连年高速增长,至2019年,特斯拉的汽车总产量达到了36.5万辆,相较2017年增长超过两倍。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于2019年底建成并开始投产。在工厂的首年运营中,汽车总产量达到15.4万辆。到2021年,产量增至48.6万辆,增长率高达215.6%。2022和2023年的产量分别增长至72.6万辆和95万辆,增长率分别为49.6%和30.7%。尽管受到新冠疫情和全球生产链的影响,增长率有所减缓,但其总产量仍远远超过其他特斯拉工厂,展示了中国产业链的高效性和强韧性。自2021年至2023年,上海工厂的年产量占特斯拉汽车全球产量的比重均超过了50%,成为特斯拉全球最高产的汽车制造基地。
3.3 特斯拉在华汽车供应链分析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一般路径为:最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动力电池供应商,电机供应商,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整车制造商和下游消费市场。中国在动力电池和汽车零部件领域拥有强大的供应链,尤其在关键原材料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本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特斯拉在中国的庞大产能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本土供应商,目前其供应链本土化率已超过95%。
3.3.1 在华供应商实力过硬
鉴于特斯拉未公开其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据作者不完全统计,按动力电池系统、中控系统、电驱动系统、充电系统和汽车车身五大供应链环节划分,特斯拉在华供应商总计达112家。我国供应商在原材料、动力电池、电机、零部件等环节表现突出。
按企业能级划分,上市企业有106家,占比为94.6%,供应商队伍庞大且实力强劲,多数为各自领域的龙头企业。按供应商类型划分,直接供应商有54家,主要为特斯拉提供中间产品,间接供应商有58家,主要提供各种中间品的材料,其中约20家企业同时承担不同供应链环节的材料供应。按省份划分,广东、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是主要分布区域,占比达60.7%,显示出产业集群优势。
3.3.2 供应商多来自中高端制造业
尽管目前特斯拉的核心供应商多来自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但是在华供应商的总量占比和实力也不容小觑。从总量上看,该企业的核心部件和原材料的供应企业选择从海外转向中国。本文参考傅元海和王高凤等学者的分类标准,结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体系,将我国31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划分为高端、中端和低端行业。特斯拉的中国供应商主要集中在高端制造业中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以及低端制造业中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通过作者统计,特斯拉产业链中的中高端与低端制造业比例为8:3,显示出我国制造业正朝着更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尤其在信息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不断涌现出新的发展动力。
3.4 总结
首先,特斯拉在中国的供应链体系展现出整体上的强劲实力,达到中高端水平,凸显了中国供应链体系已在全球产业链中展现出较为显著的中高端制造能力。凭借先进的制造技术、完善的生产设施和高效的物流网络,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表现突出,不仅在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能力有所体现,也反映在对全球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和高质量交付能力上。
再者,尽管中国制造业已取得显著进展,特斯拉汽车的核心部件仍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供应,如日本松下提供动力电池,英伟达提供中控系统视觉运算处理器,意法半导体提供关键集成电路。汽车的核心系统由特斯拉独立研发制造,包括电池管理系统、中控系统总成、自动驾驶系统等。因此,在芯片、电池管理系统、电机等关键领域,中国制造业与西方发达国家尚存差距,需要提高智造能力和关键技术研发能力。
4 全球产业链转移对我国不同主体的启示
4.1 供应商层面
随着全球产业链的重组,中国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加速向墨西哥、越南和印度等地转移。对此,我们应理性看待低端制造业的合理外移,同时鼓励中高端制造业自主创新,加快国内产业链的转型升级,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问题,推动本土制造能力的加强。我国供应商企业还可在墨西哥等新兴市场建立供应链节点,通过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适应国际政策和多元化市场合作等措施,满足国际企业对产业链区域化、短链化的要求,提升国际竞争力。
4.2 国家与政府层面
国家和政府在优化本国产业链结构和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政府应积极促进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通过技术和研发补贴来解决技术瓶颈,激励民族企业的创新活力。其次,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吸引跨国企业投资建厂,营造互惠互利的良好营商环境。此外,政府还应提供基础设施投资、政府采购、贷款支持和税收优惠等多样化的激励政策。
在当前全球环境下,加强国际合作尤为重要。实力型企业的进入不仅直接促进经济创收和消费,还能促进就业、增加税收和培养专业人才。从政治层面看,吸引与国家战略部署相一致的企业,有助于推动更大愿景的实现,促进中国制造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和产业升级。从行业来看,跨国企业的引入对我国各类行业的优化升级和优胜劣汰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为行业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
4.3 跨国企业层面
第一,重视产业链的本土化,科学衡量被转移地区的产业链韧性。跨国企业应优先考虑本地供应商,提升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其次,企业还应谨慎评估该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1)评估上游供应商的连续供应能力,确保关键材料的可持续供给。2)衡量供应商所在地区产业链的优劣势,包括产能、运输距离、产业集群优势和抵御风险能力等。
第二,结合自身优势和被转移地的比较优势,实现产业链转移的效益最大化。特斯拉拥有“采购+自研自造”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模式,为公司创收奠定了自身基础。在中国,特斯拉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中国的环保政策高度契合,同时享有当地巨大的消费市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供应链体系。因此,即使面临国际产业链重塑压力,跨国企业也可从当地的规模经济、相对优惠成本、产业集群优势、供应链体系和创新型人才中获益。
参考文献:
[1]谢畅,马弘.风险冲击与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研究前沿与展望[J/OL].当代经济管理:1-12[2024-05-16].
[2]钱弘盛.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网络构建及生产能力决策[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8.
[3]傅元海,叶祥松,王展祥.制造业结构优化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基于动态面板的经验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4(09):7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