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活动中小组互动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研究

2024-10-08于晨余瑾占小红

化学教学 2024年9期

摘 要:构建实践活动中小组互动话语识别框架和创造性思维水平框架,对61个实践活动的小组互动片段进行分析,探索实践活动中小组互动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机制,并为优化实践活动教学和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提出建议。

关键词:实践活动;小组互动;创造性思维;影响机制

文章编号:1005-6629(2024)09-0020-07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创造性思维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关键能力之一。PISA2021将创造性思维定义为,有效地参与想法产生、评价和改进,从而形成原创且有效的解决方案,促进知识提升和想象力有效表达的能力[1。实践活动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一种教学方式,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活动载体。

小组合作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基本途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的团队创造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内部互动过程。良好和谐的小组氛围可以提高创造性思维水平,小组内部的建设性争论[2也有利于团队成员不断探索思考,寻求新的信息,整合不同的观点,提高创造性思维。但对于小组成员及其互动如何影响创造性思维这一问题,Zhou等人认为,在团队合作中,当成员成为创造性榜样时,会提高其他成员的创造性[3。但Webb认为,团队中的个人在表达新的概念和想法时,只有估计这个新的概念或想法在团队可以被接受,才能成功地表达[4。赵炎等人认为,团队内部连接强度正向影响团队知识创造和创新绩效5。又有研究表明,弱关系更可能把两个相对独立的社交圈联系起来,提供了和不同背景、不同专业领域的人的交流机会,有利于创造性想法的产生6。目前结论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现有研究只在单一层面研究团队成员和团队内部连接对团队创造性的影响,缺乏对于成员之间互动的多角度的深入研究。

本文将对实践活动中学生小组互动进行多角度的考察,评估小组创造性思维水平,进而探索小组互动与小组创造性思维的关系,揭示小组互动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内部机制和深层原因,为实践活动中小组互动的优化和实施效果的提高提供依据和建议。

2 研究设计

2.1 创造性思维水平分析

依据PISA2021创造性思维框架及评分方式划分实践活动中小组创造性思维水平表现,如表1所示。

依据表1从三个维度对小组对话片段的创造性思维水平进行评价。首先判断小组提出的想法是否符合任务要求,如果全部不符合则记0分,如果部分符合,则对符合要求的想法进行评价。

先对符合要求的想法从多样化维度进行评价,如果只提出了一个符合要求的想法,记1分,如果提出了两个及以上符合要求的想法但所有想法之间都有重叠,记2分,如果提出了两个及以上符合要求的想法,其中至少有一个想法与其他想法互不重叠,记3分。想法重叠即想法之间有较高的相似性,例如片段53讨论底座的搭建,“长方形底座”与“正方形底座”为想法重叠,“长方形底座”与“圆形底座”不属于想法重叠。

接着从评价和改进维度进行评价。若这些想法中有对同组同学提出的想法进行评价或改进的,记1分,无则记0分。最后评价创造性,采用横向对比,即若某组提出的想法与同一节课中的其他小组提出的相同,则判定为非原创,记1分;若某组提出的想法在其他小组的普遍想法的基础上添加某一亮点,则判定为原创元素,记2分;若某组提出的想法不是在其他小组的普遍想法的基础上提出的,则判定为原创思路,记3分。当某组提出的多个想法的分数不同时,该维度的分数取这些得分的最高分。例如片段6讨论加固框架结构,每个小组都会想到在框架内部搭建横向、竖向、斜向结构,故这些想法为非原创,“在斜向结构中加入圆形结构”判定为原创元素,“将双向框架改为四向框架”是其他小组均未想到的结构,判定为原创思路。

总分数为各维度分数的加和,维度间不进行比较。总分最低为0分,最高为7分。最后按照表2所示划分创造性思维等级。分数范围划分依据为,低水平为0到总分的60%(含60%),中水平为大于总分的60%到80%(含80%),高水平为大于总分的80%。

2.2 小组互动分析

合理的学生小组互动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发展创造性思维。课堂小组成员主要通过话语进行互动,共同完成任务。本文以张义兵[7的知识建构话语编码体系为基础,细化其中“冲突”和“支持”两个条目,同时参考相关话语分析研究8,增加“发起话题”“无关讨论”等条目,形成学生小组互动的话语分类,如表3所示。

基于话语编码体系,通过分析归纳话语间的转换和承接关系将对话分为浅层次交互、深层次交互和其他三大类别。其中,浅层次交互是指学生在获知任务后引发或表达的话语,包括“引发话题”“信息分享”“表达”“共识”四类;深层次交互是指学生对于各方观点进行比较、分析、解释、争论进而综合各方观点得出结论的行为,包括“信息细化”“冲突”“支持”“辩护”“综合”“反思”五类;其他指互动中学生与任务无关的讨论。

2.3 数据收集与处理

本研究的教学视频样本来自上海“创课程”项目实践活动课堂实录。按照目的抽样的方式,以“能展现清晰完整的小组互动过程和话语行为”为标准,对近五年的课堂视频进行筛选,最终获得6节符合要求的实践活动视频作为研究样本。样本来源于不同学校且没有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进行人为挑选。

对教学视频进行初步浏览,识别小组互动环节,根据环节中小组讨论主题分割片段。对小组互动过程中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水平进行分析和赋值,标记片段整体的创造性思维水平类别。例如在片段6中(表4),小组成员围绕如何加固所给的框架结构展开讨论,共提出了五个想法,分别为米字型结构、瓦楞纸结构、四方向框架结构、四方向框架中间瓦楞纸结构、圆拱中间加竖向结构,符合“产生不重叠的多个想法”,故多样化维度记3分。再判断这些想法中是否有评价和改进想法,其中“四方向框架中间瓦楞纸结构”是在“四方向框架结构”之后产生的迭代想法,故“评价和改进想法”维度记1分。最后对想法的创造性进行评价。“四方向框架结构”不同于其他小组仅停留在两方向上加固的想法,故创造性维度记3分。将三个维度的分数加和得到创造性思维总分,为7分,属于高水平创造性思维。接着转录小组互动话语,同时记录互动话语的发出方和接受方,利用话语类别框架对小组互动话语进行分类编码,如表4所示。话语编码和创造性思维评价由两位评价者在理解了编码规则与评分框架后独立进行,产生分歧的内容由二人商讨最终结果。话语编码Kappa一致性系数为0.931,创造性思维为0.877,证明本研究信度水平较好。根据创造性思维水平分类形成行为序列转换图,分析小组话语分布特征、话语组合特征,并进一步把握小组互动社会网络特征。

3 结果分析

3.1 创造性思维水平分析

本研究共得到61个小组互动片段,对照表2水平划分,其中有23个“高水平创造性思维”片段,20个“中水平创造性思维”片段,18个“低水平创造性思维”片段。

3.2 小组互动分析

3.2.1 小组互动话语描述性统计分析

以创造性思维水平分类为基础对每一类别进行话语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随着小组创造性思维水平的提高,学生话语中“引发话题”“信息分享”的占比逐渐降低,“反驳”“提出不同观点”“辩护”“综合”“反思”的占比逐渐升高。这说明随着创造性思维水平的提高,小组成员不仅分享信息,表达观点,还更多地通过反驳他人观点、为自己观点辩护等强交互性行为,综合各方观点得出结论。冲突和辩驳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激发多角度思考的过程,缺少这一过程可能会使得想法同质化。值得注意的是,低水平小组的话语在“反思”方面占比明显低于中、高水平的小组。小组成员在讨论时一般倾向于维护自己的观点和批驳他人的观点,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是较难达到的。在小组中能对自己的观点更多地进行反思,有助于想法的迭代和创造。

3.2.2 小组讨论的滞后序列分析

将小组成员产生的行为序列频次输入GSEQ5.1软件中,生成调整后的残差表。当残差值(z-score)大于1.96时,说明该序列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9。根据这些行为序列构建对话序列图,如图1、2、3所示,箭头表示行为转换的方向,箭头上的数字是每个行为序列的残差值。

高水平创造性思维小组对话有两条明显的序列(见图1),一条从成员引发话题开始,小组成员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有成员引发新的话题,接着各成员分享自己拥有的信息和知识,再综合各方观点和知识得出一个解决方案(A→C→A→B→I),既有思维的发散又有思维的聚合。在思维发散过程中,学生充分交流思想(C→C),分享信息(B→B);在得出方案之后还能继续交流得到新的方案(I↔B)。另一条是辩护与质疑和反驳之间的双向关系(F1↔H、H↔F2),表明产生高水平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经过了成员之间不断的质疑、反驳和辩护。

例如,在片段44(高水平)中,小组在讨论如何搭建一个满足任务要求的震后庇护所。成员有A、B、F三人。该小组产生的想法有搭个帐篷、搭个架空结构、建个楼梯、搭个可以漏烟的三角、直接搭在树上等多样化想法,且很有创意。

首先在A、B两位同学[表达]想法(搭个帐篷)并进行一番简单的商讨后,F[提出不同观点]搭一个类似于傣族竹楼的架空结构,防止被可能的洪灾淹掉。B对她的观点表示[赞同]。在这个过程中,B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收到了A的反驳和改进建议,也接受了F的提议,整合了大家的想法形成方案。这是一个思维从发散到聚合的过程。F的想法被采纳了,此时F可能会对刚才这一过程感到满意,她知道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后是有被接受的可能的,这是对F的一种鼓励,引发了她后续提出更多的有创造性的想法。

接着A在纸上画了一个结构,B进行[反驳]。然后A看了一下B的设计并要求他更加清楚地阐述设计的原因。B[引发话题]“搭起来(架空结构)以后怎么上去呢?”,A[表达]想法“建个楼梯”,却遭到B的[质疑]。于是A用一个类比为自己的想法[辩护]。在这个过程中,A、B两位同学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的想法更好更新颖且具有可行性,在不断地反驳、辩护、质疑中充分交流,得出了新的方案。可见,来自各方的质疑和反驳使得小组成员不得不站在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想法,积极寻求并分享新的信息,不断创新方案。

B与A确认想法(建个楼梯)的意义,又[表达]自己的想法“我本来想搭个三角,上面漏烟的那种,这样比较好求救”。A对该想法表示[赞同]。B在纸上加上楼梯,A用一个类比继续解释“其实这个就跟树洞差不多”,这引起了B的[补充]“树洞?那就不能直接架在两个树上吗?”,F对B的想法进行了[反驳]“如果有余震的话,你那个树就塌了”。在这个过程中,B采纳了A“楼梯”的想法,并与他确认意义,同时A的“漏烟三角”也得到了B的支持,这种为了一个合作性目标而进行的建设性争辩[10构建了一个和谐包容的氛围,加上前面F的建议已经有被采纳的先例,所以F此时又对B的想法进行了反驳,在小组中表达了更多的想法。

总之,基于一个合作性目标而进行的建设性争辩能使团队得到更多的想法,也能得到高质量、创新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享受基于同一目标的辩驳和争论,发散自己的思维,更多地在团队中建言献策,因为他们知道,团队中争论的总目标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最后的方案与自己的想法密切相关。

中水平创造性思维小组对话有一条明显的长对话序列(见图2),从引发话题(A)开始到表达(C),此时其他组员不同的想法足够引发某一组员对于自己想法的反思(J),表达引发了对于各种观点的补充(G2)、同意(G1),进而引发更多的质疑(F1)、反驳(F2)以及对自己观点的辩护(H)。

对比图1和图2可知,高水平创造性思维小组对话有一个明显的“发散-聚合”交替的过程(A→C→A→B→I→B→I),而中水平小组不具有这一特征。这表明高水平创造性思维小组成员不断地进行想法的比较、评价和综合,同时不断加入新的背景知识以创新方案,而中水平小组最后呈现的方案没有经过反复的发散和综合,可能只是少数几人的想法,比较偏颇。例如片段6(高水平)。首先D同学提出了一个想法,B、C两位同学对其进行了质疑,又各自提出了想法:C认为中间可以做一个米字型结构,B认为中间可以做一个类似瓦楞纸的结构,A又进行质疑。接着E提出自己的想法(在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上进行加固),C又在E的想法上将瓦楞纸结构的想法加进去,最终方案是经过不断地尝试,综合五位同学的想法得到的。而在片段53(中水平)中,六个成员对于抗震结构底座的搭建展开讨论。其中C同学的“长方形底座”和B同学的“正方形底座”是两种方案但区别不大,C同学后面提出的“底座角落留出来做厕所”是对于“长方形底座”的改进想法但仅为原创元素,片段中只有想法的不断提出但没有对想法的比较和综合,也就没能激发大家对于底座结构的进一步思考。

低水平创造性思维小组对话显著序列更少,结构更松散,仅涉及浅层次交互和深层次交互内部的话语转换(见图3)。也就是说,低水平创造性思维小组成员在想法表达后并不会及时对想法做出评价,在经历冲突后也不会想到补充新的知识来创新方案。

3.2.3 小组互动社会网络分析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原理和概念,将小组成员记为A、B、C、D、E、F,将内部分裂成的子组记为M、W等,将除说话者以外的其他小组成员记为X,记录小组互动过程中每句话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并对起终点相同的话语数量进行统计,绘制社会网络图如图4所示。箭头的起点和终点分别表示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箭头上的数字表示话语次数。按创造性思维水平等级分别统计各水平中小组成员的加权入度、加权出度以及对X的话语数量,并观察成员间联系是否紧密。其中每个成员的加权出度代表成员在小组中的活跃度,加权出度越大,成员越活跃;加权入度和对X的话语数量代表成员在小组中的地位,加权入度越大,其他成员对该成员讲话的次数越多,该成员在小组中的地位越高,成员对X的话语数量越多,表示该成员在小组中表达或发号施令的次数越多,该成员地位越高。成员间联系紧密与否是通过观察是否有缺失的“边”及缺失“边”在最大“边”数中的占比来得到。

在高水平创造性思维的小组中,有91.3%的小组的大部分成员活跃度相近且较高,有少部分成员为地位较高的“组长”角色或边缘化的“游离者”。在中水平创造性思维的小组中,有80%的小组是由少数几人成为团队的权力中心,活跃度高,其他成员活跃度一般,权力中心的成员彼此连接紧密,但与其他成员联系不紧密,一到两人游离在小组以外。在低水平创造性思维的小组中,72.2%的小组整体联系不紧密,只有少部分成员活跃,有成员游离在小组以外。也就是说,小组成员活跃度越高,成员之间联系越紧密,小组创造性思维水平就越高。

4 研究启示

本研究通过对实践活动课例中小组活动的分析,了解小组互动和小组在互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基于对表现出不同创造性思维水平小组的互动的总结,对小组互动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进行分析,给出如下建议。

4.1 统筹安排小组活动任务

教师要全面考虑教学目的、学生活动时间、课程经费等各方资源,统筹安排小组活动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规划各教学环节的时间时,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用于制定方案和组装模型,保证学生对自己的方案进行充分的讨论和改进,并听取各方意见完成任务。教师在寻找教学素材时,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环节联想到更多相关的信息。

4.2 保证小组成员的异质性

教师在划分实践活动小组时,要充分考虑到组内成员的原始班级和男女比例,兼顾组员熟悉度的情况下尽量保证组员的异质性。比如避免一个小组内全是男生或女生、避免一个小组内都是同班同学等等,这样可以为方案的形成提供更多元的信息背景。当小组形成后,不要在中途随意打乱小组分配,要尽量维持小组内特定的相处模式和氛围。

4.3 鼓励学生之间的辩驳与评价

教师在小组互动期间巡视时,要注意引导没发言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促进小组成员间紧密联系。教师要提醒组员注意其他成员的想法和自己的是否有不同,有哪些不同,为什么有不同,鼓励成员适当坚持自己的观点以促进辩驳,也要提醒组长综合组员的想法形成方案。教师要鼓励并设置各种形式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等等,以期让学生听到多角度的声音,促进自我反思。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或信息技术手段对各小组的创造性制品进行评价,促进革新和改进。

当然,本研究由于时间和设备有限,没有对学生进行深入访谈以了解学生在小组互动时的想法,也没能记录下组员的所有表情和动作,未来可以从多模态的角度深入研究小组互动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OECD. PISA 2021 Creative Thinking Framework:Third Draft [R]. Paris:OECD Publishing,2019.

[2][10]谢霍坚,陈国权,刘春红著.团队组织模型 构建中国企业高效团队[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116~117.

[3]Zhou,J; Su,YJ.A missing piece of the puzzle:The organizational context in cultural patterns of creativity [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10,6(3):391~413.

[4]Webb,J.. How Does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Foster or Inhibit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J]. Journal of Leadership Studies,2016,10(1):62~63.

[5]赵炎,王嘉惠,胡天骄.团队冲突下创新团队内外部连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2):139~148.

[6]王端旭,国维潇,刘晓莉.团队内部社会网络特征影响团队创造力过程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9,23(9):25~28.

[7]张义兵.知识建构 新教育公平视野下教与学的变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90~91.

[8][9]柳晨晨,于澎,侯洁蕊,王佑镁.在线学习中互动讨论模式如何影响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3):48~5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