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融通的“理实创一体”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4-10-08王呈敏郝绘坤
摘 要:在“理实创一体”理念不断落实的背景下,需要针对现有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进,以校企融通为载体,通过对专业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确保专业知识与企业的需求相契合,确保理论课程与企业实践形成有机融通,不断构建双创培养体系。通过以人才培养为引导,针对培养方向、教学方法、实践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融合,进而构建“理实创一体”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校企融通 机械类专业 人才培养
0 引言
近年教学进入深化改革阶段,更加注重构建契合产业转型升级的学科专业体系,尤其是在机械类专业中,通过校企融通能够为专业升级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当前在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导致学生难以及时参与实践活动,不仅会对学生的实操技能产生一定制约,同时也会阻碍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需要以校企融通为契机,加强对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确保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基于校企融通的“理实创一体”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意义
1.1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构建“理实创一体”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能够对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优化,设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改进培养措施,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同时可以依据机械类发展实况对人才培养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培养战略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在培养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自身制定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以便奠定就业的良好基础。
1.2 有助于为行业输送更加专业的人才
“理实创一体”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在掌握社会需求与行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确保人才培养契合行业需要,为机械类行业提供更多高水平人才,在校企融通途径下,能够促使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地学习,便于学生对不同的岗位动态进行了解,以便调整自身的学习方向,为机械类行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1.3 有助于明确机械类专业教学目标
通过校企融通,能够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结合企业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优化,不仅需要加强理论教学,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工作态度进行培养,促使人才培养能够实现与社会需求的对接,进而形成订单式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就业更加顺利。
1.4 有助于丰富机械类课程的实践形式
在校企融通背景下,院校可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办学,共同建设校内与校外实践基地,便于学校及时对学生的实践内容进行了解,掌握学生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确保校内实践内容更加适配学生的实践需求;同时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的机会,促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便于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
2 基于校企融通的“理实创一体”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契合学生的需求
由于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对于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是当前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对机械类人才培养产生了一定制约。现阶段培养的机械类人才难以跟上企业发展方向的需求,缺乏强化理论与实践能力的高水平机械类人才。传统的培养模式通常是以知识为核心,更加注重教师对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空有理论,而难以形成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知。伴随企业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培养体系亟需完善、更新,并跟随最新的学科动态,推动教学模式的转换,以满足新时代机械类人才培养的需求[1]。
2.2 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难以适配
传统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通常是以高校视角为基准,重视对学生的理论与技能培养,但是实践机会相对较少,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推动下,由于教育者对企业的用人需求、行业发展现状缺乏充足地掌握,导致人才培养观念往往与企业需求相背离,导致人才培养难以成功对接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而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目标之所以难以适配企业需求,主要是因校企合作尚未形成良好的协同作用,虽然当前学校对校企合作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但是多数合作形式仍然停留于表面,并未进行深入的合作探讨。同时缺乏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评价体系,在对人才培养过程中未开展全面的评价,导致培养效果相对较差。
2.3 人才培养方案与OBE理念尚未协调
传统的机械类人才培养方案中,通常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较差,且必修课与选修课未设置合理的比例,课程考核形式相对单一。OBE理念注重以学生为主导,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但是传统的机械类专业注重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并未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分析与探讨,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思考能力,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不仅会减弱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会阻碍学生创新、分析、质疑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相悖,同时也难以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
2.4 产业链在人才实践培养中参与度较低
部分学校虽然设置了多个实践基地,但是多数是由学校自己进行建设的,与产业链并无关联。在机械类专业发展过程中,学校对专业的研究内容多以理论为主,通过校企融通能够促使企业参与到实践基地建设中,促使实践基地更具有效性。但是当前部分学校尚未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意识,与企业之间缺乏主动地沟通与互动。同时企业未明确自身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其缺乏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 基于校企融通的“理实创一体”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策略
构建“理实创一体”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期间,伴随行业产业技术更新,促使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需要对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方向进行探讨,以期构建更加适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3.1 构建机械类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起到导向作用,能够为培养人才的方向与策略提供参考,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难以跟随机械类行业的发展步伐,因此学校需要结合实际教学与学习情况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设定。在优化机械类人才培养目标时,学校需要掌握最新的机械类行业动态,结合市场对学生的需求与学生的就业需求,确保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契合行业发展现状。学校需要以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基准,并设置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高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的人才”,设置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机械类理论知识与技能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预设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为“具备创新思维、意识与能力的人才”。通过设置多方面的培养目标,逐渐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以便及时调整培养措施。此外还需要在培养目标中健全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积极落实第一、第二课堂与学生自我评价,以便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评估,寻找目标体系中的不足之处,进而对机械类人才培养质量与机械类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全面评价,以便对培养目标进行优化[2]。
3.2 构建专业知识契合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在机械类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提高对企业需求的忠实,创设多个教育平台落实校企融通方案。通过通识教育平台,开展具备地方特色的通识课程教学,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方向,学会制定科学的职业计划,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格。在学科基础平台中融入技术前沿,学校需要对企业与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了解,并掌握机械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加强对学生学科基础能力的培养,并围绕企业的发展需要全面增强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校企需要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共同评估,并以企业岗位的相关要求为引导,对基础学科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在专业课程平台中需注重将企业的特色融入其中,以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落实教学设计、情境构建等教学模块,并与企业共同开发具备企业发展特色的课程内容,确保课程内容能够对接行业发展与生产流程[3]。
3.3 构建校企合作育人体系
学校需要与企业积极进行联合,以OBE理念为导向,将机械类专业人才规划为校企融合的示范点,并对基础-创新-综合的实践教育内容进行重建,邀请企业到学校内设置机械实训基地,并为学生提供市场项目,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实践过程,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同时还能够为企业节省一定的用工成本。学校需要运用现有平台,与企业实现人才共享,并搭建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促使机械类人才能够进入企业实习,以便满足企业的技术需求,同时推动校企融通,促使企业在机械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其积极作用[4]。按照企业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对机械类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当的改进、完善,确保企业提供的项目能够与人才培养体系之间形成良好的链接。通过学分认定制度,激发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的积极性与兴趣,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实操能力,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3.4 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体系
在机械类人才培养中需要以创新理念为引导,对机械类专业课程的实施效果、培养方向与评价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机械类人才培养的需求对课程观念进行适当的调整。在确立课程观念以后,学校需要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指导,对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合理设置,例如增强学生运用实践技能的目标,培养学生工作风险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目标。课程结构在机械类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学校需要对通识类与专业课程比例进行协调,并注重统筹理论与实践课程。针对通识课程需要加强思政类、计算机类的课程体系,确保公共课基础体系更加完善,针对专业课程例如机械原理与设计、智能制造等课程体系,学校需要与企业进行积极沟通,了解最新的机械类发展动态,并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优化。学校还需要针对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例进行优化,掌握企业的用人需求,对实践课程的课时进行调整,并适当地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5 构建校内与企业实践融通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需要对校内与企业的实践资源进行整合,推动实践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在实践教学体系中,需要注重实训、实习、毕业设计、企业实践之间的融通,促使校企共同合作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需要部队加强校企合作,促使机械类企业能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其积极作用,国家需要制定指导性政策,为校企指明合作方向,对其合作策略提供引导。学校需要与企业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并签订合作协议,保证双方利益的稳定性。在实践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需要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并注重为学生传输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对企业的正确认知。学校与企业需要积极打造校内外实训基地,促使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通过构建现代化的教学实训基地,促使机械类专业结构更加适配主导产业发展,并以多种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检验。校企需要合作共建实习场所,对企业员工开展全面的培训,学校引入企业员工参与机械类专业的实训课程,促使学生增强对企业发展的了解,同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依托捆绑式的培训团队,对企业员工与学生开展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工作[5]。在企业顶岗实习中融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优质的企业库进行筛选,并划分不同企业的人才需求,明确相应岗位的职责,设置不同梯度的实习岗位,以保障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均能够在实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知识与实践经验。引导学生立足于企业的发展情况,并结合自身在岗位中所得到的体会进行毕业设计,促使学生在参与企业项目过程中,增强对岗位技能的掌握,同时对自身的岗位职责进行明确,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勇于探索、乐于实践的职业精神。
3.6 构建第二课堂与企业研发融通的双创教育体系
通过以企业研发平台为载体,对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构建,学校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动教学体系改革的深化,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途径。学校需要与企业共同构建教师团队,为教师提供参与项目研发、企业实践的机会,促使教师深入机械类岗位的工作一线,保障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更多经验,以便对人才培养的方向进行明确。学校还可以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应用型技能比赛与专业考试,不断增强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校企融通过程中,学校可以引进企业工程师参与机械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并鼓励企业工程师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培养人才的建议,进而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确保人才培养更加契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由于多数学生创新意识相对较差,因此可以通过引入科研导师,对学生的机械类研究提供指导,以促进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需要将校内实践平台与企业研发平台进行融通,对校企双方的平台资源进行开发,保证资源共享,实现对人才的共同培育,达成利益共赢的目的[6]。学校还需要与企业共同建设校企融通项目中心,从企业研发项目中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并寻找项目的创新点,以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学科竞赛,促使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得到协同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理实创一体”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推动了校企融通强度、深度与广度的拓展,能够形成完善的校企合作方案,在校企共同培养机械类人才的过程中,能够增强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参与度,同时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提供明确的引领,不断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奠定基础,进而提高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
基金项目:项目类别:山东省2021年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M2021199,项目名称:基于校企融通的“理实创一体”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秦玮苡,高兴宇,陈雪.产教融合视角下机械类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23(05):14-17.
[2]任明,姜锐,周晨,王晓倩.机械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35)125-128.
[3]迟明善,刘晓燕,王仲文,赵金涛,常家庆.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07)105-107+111.
[4]马燕,马苍平,李素兰.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多元融合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产业创新研究,2022(19):193-195.
[5]张玉良,周兆忠,江海兵.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多元融合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29):24-28+32.
[6]马洪儒,王晓晶,徐铭,杨慷,李安玲.地方高校新工科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1,20(02):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