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国际化人才培养融合实践研究
2024-10-08李蕊刘旭谢金涛王亮
摘 要:文章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了课程思政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融合实践。通过深入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特点,结合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出了在专业培养中融入思政元素,提出“一点、两融、三现、四和、五维”课程思政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融合理论研究框架。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重构国际化课程模式,优化国际化师资培养路径完善,国际化建设教材方法,改进国际化实训场地建设方案,以推动课程思政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课程思政 国际化人才 职业素养 鲁班工坊
1 引言
为了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推进“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助力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提升国际影响力。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高质量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天津工业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作为乌干达鲁班工坊重点建设的国际化专业,该专业将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同时注重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旨在研究课程思政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融合实践,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
2 课程思政融入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2.1 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有待进一步完善
通过政策梳理发现,高职院校是培养管理、生产、建设和服务等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高职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就是“有国际视野的、具有竞争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国际化人才培养是要进行技术技能培训。目前国际化人才培养在侧重点上偏向“技”——即专业技能的培养,因为专业技能是人才立足的基础,也是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然而对于“素”——即职业素养的培养却显得相对不足。以“乌干达鲁班工坊”调研为例,通过对乌干达产业园调研发现现有主力工作人员主要是初级技能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普遍缺乏行业特点的专业背景知识及不充分了解相关行业法规标准知识。企业发展需要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对这些年轻人的培养,有必要把职业素养融入专业技能中,有效开展人才培养。
2.2 课程思政内容与国际化专业教学的融合度不够
在调研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设计中,虽然尝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但往往存在生硬、牵强的现象,缺乏自然的过渡和深入的结合,导致在接受时感到与专业知识脱节,难以形成有效的认知结构。
2.3 师资力量的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师团队虽然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但在国际化交流和国际视野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增加了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和帮助的难度。
2.4 国际化教材需要进一步优化
现有的国际化双语教材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教材过于注重理论的介绍,而缺乏实践应用的指导,大部分教材主要进行专业技能输出对于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方面做得比较少,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5 国际化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比较薄弱
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培养人才时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和理论学习,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平台。这导致学生难以感同身受真正企业氛围,无法有效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3 课程思政融入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路径
3.1 “一点、两融、三现、四和、五维”框架
3.1.1 “一点”明确出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一点”是指:采用“校校企园”联动,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国际化人才培养,将职业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定位为培养具有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3.1.2 “两融”构建出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两融”是指:显性培养(专业技能)和隐性培养(职业素养)融合,依托“鲁班工坊平台”和“智慧职教平台”,将“思政教育的重要元素职业素养”融合进专业培养,找准专业方向和特色、建设课程体系。
3.1.3 “三现”呈现出课程思政与国际化人才培养关系
“三现”是指: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呈现,思政的融入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深刻理解和把握知识背后的价值;思政的融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思政的融入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行为规范。
3.1.4 “四和”体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
“四和”是指:“中国职业教育与国际化需求结合”、“特色专业和中外校企结合”、“专业标准与国际认证相结合”、“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融合”
3.1.5 “五维”研究体现出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研究路径
“五维”是指:标准、课程、教材、师资、实训场地五个维度融合研究,标准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石;课程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核心;教材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师资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实训场地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标准、课程、教材、师资和实训场地这五个维度共同构成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路径,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这些维度,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3.2 课程思政融入多方联动,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思政融入多方联动,重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旨在通过深化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结合多方力量的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与升级。国际化人才因其背景和需求不同,需要不同于国内课程思政培养方式。在开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时要注意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结合实际情况,尊重并适应这种差异。他们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全球视野等职业素养,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因此,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将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培养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以往国际化目前国际化人才培养在侧重点上偏向“技”——即专业技能的培养,然而对于“素”——即职业素养的培养却显得相对不足。
通过“校校企园”四方联动,调研乌干达社会经济发展、乌干达产业发展及就业人口分布、乌干达经济发展,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需求的具体内容——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职业素养的国际化人才,共同完善修订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国际化教学标准并通过乌干达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认证,纳入乌干达国民教育体系。把课程思政培养目标—职业素养融入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在培养目标中除了有知识、能力目标也体现出职业素养目标。
3.3 课程思政融入国际化课程建设,重构国际化课程模式
通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国际化课程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与专业技能相关的思政元素,同时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重构国际化课程模式,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教育平台,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资源。可以使得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先进、教学效果更加显著。这种融合使得课程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往国际化课程建设,主要进行技能点的输出,对于课程思政以及融合模式研究比较少同时对于信息化手段的使用不够娴熟主要停留在用于交流方面,课程思政的融入可以促进课程模式的改革,利用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教学素材更好地服务教学。通过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手段相结合,并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融入课程思政,可以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进行融合和重构:
3.3.1 教学模式重构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设计与实际工作场景相仿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的项目或问题解决中学习和运用知识。强调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2 教学手段重构
利用数字工具和平台来支持和增强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使用网络资源和社交媒体促进国际交流,为学生提供跨文化合作和学习的机会。
3.3.3 教学内容重构
课程思政融合,开发与国际标准和职业要求相符合的课程内容,将职业素养整合到专业课程中,确保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接受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教育。
结合这三方面进行融合和重构,可以构建一个适应国际化要求人才课程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旨在通过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培养出既有扎实专业技能又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国际化人才,满足市场的需求。
把人才培养落实到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建设来进行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利用“鲁班工坊”和“智慧职教”双平台进行资源课程建设,将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通过调研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课程思政、信息化教学等内容,结合课程实际进行“5+2”课程思政融合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中采用任务驱动五步教学模式,探索出显性培养和隐性培养中的思政元素,采用“5+2”融合模式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课程思政的两融合,把培养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渗透到任务引入、任务分析等环节中,同时也把三者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顶层实现教学实践和教学目标循序进行的迭代优化。
3.4 课程思政融入国际化师资建设,优化国际化师资培养路径
通过课程思政的引导,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专业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以往对于国际化师资培训主要集中在口语表达能力、专业技能等培训,课程思政融入国际化师资建设,可以丰富和优化培养路径,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而提升整体的教育质量。
(1)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之前对国际化教师的培训主要在于专业技能的培训,课程思政融入促进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素养可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术观,培养教师的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意识。
(2)丰富培训与讲座:目前开展针对性的培训项目,大部分主要针对语言交流能力培养,在于提高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为了提高教师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技能,也要多开展进行国际教育动态、先进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理念的活动。
(3)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鼓励并支持教师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学术交流等。在教学中鼓励教师结合实际,设计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
3.5 课程思政融入国际化教材建设,完善国际化教材建设方法
完善国际化教材编写方法有助于提高教材的质量和适应性。国际化教材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需求,通过优化编写方法,如加强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可以使得国际化教材更加符合国际标准和规范,提高教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往对于国际化教材建设,注重技能培养,课程思政融入国际化教材建设,旨在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国际化教学内容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
3.5.1 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在国际化教材建设中,应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其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从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三方面开展融合,形成国际化教学内容。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形成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教材体系。
3.5.2 强化实践环节设计
国际化教材建设应强化实践环节的设计。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引入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的讨论,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3.6 课程思政融入国际化实训场地建设,改进国际化实训场地建设方案
在国际化背景下,实训场地建设需要注重与国际接轨,引入国际标准和规范,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通过课程思政的引导,可以在实训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训练,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以前国际化实训场地建设比较传统和单一,往往只注重技能操作,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思政融入可以改进实训场地的建设方案。
(1)加强合作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营方案,确保实训环境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相符合。
(2)模拟企业环境:设计并构建具有国际企业特色的实训环境,包括工作区域、会议室、休息区等,以营造真实的企业工作氛围。
(3)引入国际标准:按照国际职业标准和行业最佳实践来设置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实训中熟悉和掌握国际通用的操作规范。
(4)实施8S管理:引入企业中广泛采用的8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保密)管理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
(5)专业技能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在实训项目中融入安全意识、职业道德等课程思政元素,使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强职业素养。
4 结语
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对于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具有重要意义。鲁班工坊旨在通过深化国际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专业技术的提升。“校校企园”联动四方面调研的过程中,注重结合国内职业教育的特色,通过学校、企业、行业、园区等多方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形成产教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通过课程思政融入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研究,不断探索和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技术,为后续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经验。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22年度课题”,课题名称《课程思政与国际化人才培养融合实践研究——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课题编号(2022-H-057),主持人:李蕊。
参考文献:
[1]钟鸣.“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05):15-18.
[2]孙晓英,刘浩宇.“大思政课”视域下国际化人才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11):29-31.
[3]邢巧莲.高职国际化建设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2(36):32-34.
[4]陈凯.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创新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报,2023,36(21):15-17.
[5]蒋建忠.机电一体专业的教学实践分析[J].电子技术,2020,49(12):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