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壶《泰然自若》的创作
2024-10-06朱萍萍
摘要紫砂壶的制作过程极为复杂,首先需要选取高质量的紫砂泥,然后经过多道工序的精心处理和烧制才能最终完成一件完美的紫砂壶作品。而紫砂壶的制作更需要工匠们具有精湛的技艺和对艺术审美的极致追求,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各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灵魂和风格。本文以紫砂壶《泰然自若》为例,浅谈其创作设计和人文内涵。
关键词紫砂壶;泰然自若;创作设计;人文内涵
中国人爱好喝茶,讲究喝茶要有仪式感,取八方佳器,选应合四时调摄之茶品,各司其职、各尽其美,赏茶形、嗅茶香、品茶味,谓之耳、鼻、心、口同乐。喝茶本身也是一种艺术,每一款茶叶都有着独特的滋味和香气,通过泡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茶的世界。资深的茶人大都爱选择紫砂壶作为自己的茶具,紫砂壶的存在让这个过程更加独特,紫砂壶的质地可以让茶汤沉淀,使茶香更加醇厚,每一次的品尝都仿佛在品味着生活的美好。紫砂壶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它让我们可以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1紫砂壶《泰然自若》的创作设计
紫砂壶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它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紫砂壶的制作过程极为复杂,首先需要选取高质量的紫砂泥,然后经过多道工序的精心处理和烧制才能最终完成一件完美的紫砂壶作品。而紫砂壶的制作更需要工匠们具有精湛的技艺和对艺术审美的极致追求,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各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灵魂和风格。
紫砂壶《泰然自若》(见图1)是一款经典的圆器作品,壶身由简单的曲线勾勒而成,器身稍扁但饱满有张力,线条曲张柔和,壶底圈足与短壶颈上下呼应,形成结构上的对称。圆器注重线条的变化与运用,世间圆器虽多,但每一把圆器都是不一样的,要做出圆器的韵味就要把握好线条。好壶带来的感触是多方位的,不只有视觉和触觉,同样有嗅觉上的体验,很多人做的壶是没有气息的,方是呆板的方,圆是萎靡的圆,筋纹不劲道,花器更是了无生趣。气息来自于生命的势能,没有生命的气息很难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此壶身筒饱满敦厚却又暗藏气势,给人以有容乃大的气韵,流、把模仿竹节的形式制作而成,短壶流从壶身胥出,一弯流朴拙有势,壶把为正耳把,与壶流遥相呼应,提升了作品的清正盎然之气,流、把以原矿绿泥制作而成,其清雅的色泽契合竹子清新的气质,竹节清晰,形象生动,一支竹叶从壶流延伸而出贴于壶面,竹叶尖细、叶脉清晰、清秀飘逸。壶盖为压盖,盖面穹起圆润的弧线,给人以饱满之气,与壶身形成统一的整体。以花器的捏塑技法做一熊猫为壶钮,置于盖面正中位置,熊猫以段泥、黑泥制作而成,造型栩栩如生、憨态可掬,熊猫壶钮增加了作品的美感,为稳重大气的作品平添了几分活泼可爱。壶身采用陶刻的技法刻绘一小童坐在竹下读书的画面,小童面前放着一堆书本,手捧一本书神态专注、沉浸其中,刻绘细节生动,将小童对书的痴迷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选用多种泥料来创作,提升了装饰性和美感,使得作品稳重大气又不失活泼别致的情趣。
2紫砂壶《泰然自若》的文化意境
一次散步时我偶然见到一名儿童坐在路边竹下读书,那旁若无人、泰然自若的样子触动了我,紫砂壶《泰然自若》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此。回去我便着手制作了这把壶,我给它起名“泰然自若”,我想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这样泰然自若的心境。泰然自若是专注于眼前的事,是坚定自我,更是无畏困境、无谓结果的大气,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们静不下心来的原因是做任何事都急着要结果,刚开始做就担心能不能成功,成功除了努力还要有机遇,可是如果不努力那机会来了也没用,机遇不能控制,但努力是我们能控制的。有人说过:“既然你无法控制天气,那么为天气而烦恼岂不是庸人自扰?”如果总是为一些无端的事情或自己无法操控的事情而烦恼,情况严重的话就会形成一种病态心理。人生在世,无论得意、失意我们都要有平静的心,成功自然是好,但即使不成功我们也要学会面对现实,如果总是为不期而至的意外烦恼或悲观失望,结果只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糟糕。我们既然不能改变既定事实,为什么不改变自己的态度呢?消除烦恼有效的办法是正视现实,摒弃那些引起你忧虑不安的因素。若遇离别,不必忧虑;偶有失意,无须焦躁。紫砂壶《泰然自若》告诉我们“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或许生活多苛责,但泰然自若的心境亦能编织出鸟语花香的人间仙境。
3结语
紫砂壶对我而言并不只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我相信那些茶人在把玩紫砂壶时也能感受到制壶人曾经的喜怒哀乐,想象出他们的制壶故事,把壶拿在手中轻轻晃动,仿佛可以与它对话,紫砂壶就像一个生命意蕴深远。紫砂壶对我而言是一种情怀,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让我懂得在生活中去珍惜每一个瞬间,感受生活的美好,我把这些美好的瞬间收集呈现于紫砂壶上再传递出去,就实现了人与人之间跨越时空的能量交流,我认为这是极其富有意义的,是紫砂壶让我明白艺术的力量、人心的震撼。
参考文献
[1]顾国芳.论紫砂壶“如虎添翼”的造型艺术和民间文化[J].江苏陶瓷,2020,53(1):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