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紫砂壶《锦松》领略中国传统松文化
2024-10-06周旭
摘要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无数传统手工艺退出了时代潮流,紫砂壶仍能长盛不衰,甚至在中国艺术之林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源于它的传承性和与时俱进的生命力。紫砂壶造型变化多端,经历几百年的发展,一代又一代的紫砂匠人不断学习、吸收各种工艺美术形式,为紫砂壶的造型提供了无限可能,世间万物皆可入壶,皆能成为作品的灵感来源,可以说每一把紫砂壶都是一个微观世界。本文以紫砂壶《锦松》为例,浅谈其设计理念和文化意境。
关键词紫砂壶;锦松;设计理念;文化意境
紫砂壶最初只是简单的粗陶实用器,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一些文人雅士被其吸引并参与到紫砂壶的设计制作中,他们以坯当纸,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托物寓意,让紫砂壶具备了观赏价值,也让紫砂壶从实用器上升为艺术品。紫砂壶由原矿紫砂泥制成,紫砂泥具有独特的双气孔结构,用其泡茶能极大地发挥茶叶的色香味,而且紫砂壶使用越久壶身色泽越发光亮照人、气韵温雅,这也就是所说的养壶包浆,在紫砂壶的使用中我们能感受到紫砂日渐温润的变化,这也是饮茶用壶的乐趣。
1紫砂壶《锦松》的设计理念
紫砂泥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经历几百年的发展,一代又一代的紫砂匠人不断吸收、学习各种工艺美术形式,为紫砂壶造型的呈现提供了无限可能。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当无数传统手工艺退出了时代潮流,紫砂壶仍能为人所喜爱,甚至在中国艺术之林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源于它的传承性和与时俱进的生命力。紫砂壶造型变化多端,世间万物皆可入壶,皆能成为作品的灵感来源,可以说每一把紫砂壶都是一个微观世界。
紫砂壶《锦松》(见图1)以松为表现对象,描绘出了松树的俊美,歌颂了青松扶摇直上、坚韧挺拔的品质。作品取树桩造型,壶身为一段松桩粗壮有力,颇具劲拔之势,其上树纹清晰、自然生动、树结逼真,充满了饱经风霜的沧桑感。嵌盖、壶把、钮及嘴均由扭曲的松枝塑成,并于松枝处生出片片松针,逼真自然。壶嘴从粗壮的树干上延伸而来,挺拔有力,透出了昂扬的生机,同时出水顺畅,不失实用性。壶把是一段遒劲有力的虬枝,显出龙盘踞青山之状。壶钮曲中有直、变化非凡,似蛟龙蜷曲之态,中间茂密的松针显现出了生命的气息,表现出了繁盛与朝气。
紫砂壶《锦松》选用优质原矿紫泥制作而成,色泽成熟厚重,表现出松树的沧桑古朴。花器的制作一般会选用多种泥料,此壶却选用单一泥料,单一泥料要表现出花器的逼真感,对制壶艺人技艺的要求就更为苛刻。此壶在捏塑的装饰上采用贴花的制作工艺,做工细致入微,虽泥料单一却依然立体生动,平添了一份空灵的韵味,简约而不简单,有一种枯藤新芽的交错感,整体器型大气磅礴,窥一斑而知全豹,眼前浮现了挺拔俊秀的青松。紫砂壶《锦松》赋予青松秀气俊美的造型,仅凭一段树桩就描绘出了青松挺拔刚毅、枝繁叶茂、充满朝气活力的身姿,有钻云腾飞之势,以小见大,刻画生动形象,好似一座微型雕塑,是紫砂艺术品中罕见的佳作。
2紫砂壶《锦松》的文化意境
现代社会物质丰富,科技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很多手工制作工艺都被现代科学手段代替,许多传统手工艺都开始没落,生活节奏的加快也让人很难静下心来去传承那些传统手工艺去真正地创作。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新一代紫砂艺人为了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也在一味地制作标新立异的器型,一味追求速度却忽略了细节,忽略了一把壶的内涵,每一把壶都是一个微观的世界,社会虽然发展迅速,但对紫砂而言何尝不是机遇,正因为生活节奏加快,我们更需要紫砂壶这种具有手工情怀与温度的事物来唤醒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紫砂艺人在进行紫砂壶的创作时喜欢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素材灵感,深厚的文化积淀为紫砂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题材。松文化颇受中国古今文人喜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尚人格象征。松四季常青、经冬不凋,天寒地冻花木凋零,它却欣欣向荣、一派生机,古人曾作“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来赞美松,松与竹、梅合称“岁寒三友”流传至今。自古以来,在文人墨客的创作中青松拥有重要的地位,也同样是紫砂造型的灵感来源,成为了许多人情感的寄托。松树具有阳刚之美,它的枝干更是具有柔中有刚的特征,松的叶给人以清脱之感,是常青不老的象征,对于松的创作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于形态的描绘上,必须赋予松以人的品格和风骨,使作品的意境、寓意更丰富、更深刻,达到“形而上者谓之道”的境地。紫砂壶《锦松》师法自然,将传统松文化的精髓涵盖其中,告诉我们每一个紫砂艺人要有松树那样坚定的精神,认真对待每一把壶,坐得住、站得稳,内心要从容才能将手艺施展自如。
3结语
紫砂壶不仅是茶具,更寄托着每个紫砂艺人的情怀和才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身为紫砂艺术的传承者,我们要爱惜自己的羽毛,认真对待自己的作品,注重技与艺的双向提升,用作品传达我们中国人的操守、品性,更要用作品传递中国几千年来深厚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惠平.论紫砂壶作品《劲松》的自然美塑造与精神品格[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3(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