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技术在紫砂壶创新设计及制作中的应用研究
2024-10-06封冰姚江
摘要通过现代技术在紫砂壶的创新设计及制作中的运用,使之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增加产品的实用性,设计出符合当代审美标准的小批量、多样化的紫砂壶造型,促使紫砂壶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在紫砂壶创新设计中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逆向工程、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扩大从事紫砂壶设计的人群范围,提高设计效率,降低设计难度,促使不同艺术门类的融合,进而形成内容丰富的资料库。在紫砂壶制作中运用数控加工、3D打印等现代技术使紫砂壶制作不再受到训练时长的限制,提高制作的自动化程度,从而满足受众对小批量、多样式的产品需求。虽然目前现代技术介入紫砂壶设计与制作尚处于探索阶段,但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优化,艺术与技术之间的融合会不断加强,未来现代技术将会对紫砂壶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现代技术;紫砂壶;创新设计;制作工艺
基金项目:(1)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YSB010;(2)2022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2022SJYB0556;(3)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21SKYJ21。
目前有关当代宜兴紫砂壶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师和名家的作品鉴赏方面,观念和制作技术方面的研究较为零散。顾景舟在《壶艺说》中表示,一件上好的作品要具备优美的形态构造、高超的加工技艺、优秀的功能实现,并认为高超的技艺是判断紫砂壶优劣的重要标准。许多的传统手工艺品受到现代的设计理念影响,开始注重与现代产品开发理念的融合,紫砂壶的前瞻性探索也不例外。当然,也有一部分的紫砂从业者认为现代设计理念的涌入会对传统紫砂带来巨大的冲击,会将先辈积攒、遗留下来的宝贵绝学丢弃掉。然而,只要仔细研读紫砂的发展历程,就不难发现紫砂的发展史就是不断有新的思想和技艺产生的历史,是和彼时的社会文化生活以及技术发展紧密相连的发展进程,只要把握住核心思想和本质特色,紫砂艺术就会保持自身独有的语言发展下去,对当代紫砂壶的前瞻性探索需将现今大众对设计的理解融入紫砂壶的形态和修饰之中,此外还要将现代设计理念糅合进紫砂壶的点、线、面、体等元素里,以更加形象的形式表达制作者的想法,但是不能摒弃传统的文化内涵和基本的实用性,从而制作出具有现代设计思维的紫砂壶。
1现代技术在紫砂壶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的紫砂壶设计要求从业人员必须熟知紫砂制作工艺,还要兼具书画、雕刻、金石等方面的造诣修养才能制作出优良的作品。随着众多现代先进技术的介入,此项技艺的分工更加细致,设计师、书画家、工艺师各司其职、独立创作,最后将各项成果汇聚于一把紫砂壶中。当前能直接或间接介入紫砂壶设计的新技术主要有计算机辅助设计、逆向工程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前三次工业革命基本是以工业化大生产来取代传统手工艺为目的,而以信息化技术尤其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却为工艺美术的转型发展指出了另外一条现代化的道路。
1.1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
随着各种设计软件越来越多的出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领域也在快速地扩展,目前很多从事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人员也借助设计软件,采用数字虚拟的方式设计、验证设计作品的前期效果以及功能、结构的合理性。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不断提升,设计软件开发的不断精进,计算机辅助设计会对紫砂壶设计提供越来越多的帮助。
1.1.1扩展了紫砂壶设计的人群
计算机辅助设计被广泛应用在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园林规划、动画插图、影视特效、家装设计等各个行业。专业电脑软件的介入使紫砂壶设计不再难以入门,很多不同设计行业的从业人员借助此项技术开始介入到紫砂设计行业,使得紫砂壶的设计风格和题材更加丰富。计算机辅助设计降低了设计的技术门槛,许多有想法的非专业人士可以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紫砂壶的创作,实现自己的独特创意,丰富了传统的以几何形体造型为主的壶型种类,紧追时代潮流,契合当下年轻消费群体的特殊审美诉求。
1.1.2提供了众多的设计软件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各种设计软件比比皆是,并且相互之间的兼容性越来越好,方便相互转换,将三维数据直接输入数控机床或3D打印机中即可把模型加工出来,比如Rhino软件是以NURBS为成面原理的三维建模软件,能对曲面进行快捷构建、编辑、修改、转换格式等,以平面、弧面、自由曲面、几何体等方式建造紫砂壶模型,Rhino可以保存、导出的曲面格式非常多样,可将原有的NURBS格式数据导入到渲染软件如Keyshot、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如Softimage3D等其他设计软件中,也能将NURBS格式模型转导为网格面模型供3DMax、MAYA等软件调用。Pro Engineer是一种精细的参数化建模软件,制作的模型约束性较强,数据可直接用于数控加工。3DMAX、MAYA、AUTOCAD、精雕、维宏等都是可以建立紫砂壶三维模型的软件,这些数字模型均可以导入到三维数字雕刻系统,如zbrush、3d-coat等,只需导入一个低精度模型便可为其自动创建UV,一次性绘制法线贴图、置换贴图、颜色贴图、透明贴图、高光贴图等。
1.1.3提高了设计工作的效率
使用专业的软件完成设计任务可以减少很多的重复性工作,有利于返工修改、返还历史记录等,可逆性是传统方法不具备的优势,尤其对一些改良性的设计任务不必从零做起,只要在原有数字模型的基础上稍加修改就可以创作出成百上千种不同造型、装饰的系列壶形,且用色、图案、分布可以随意搭配组合,这种设计方法相较于以往的紫砂壶设计方法更加高效、快捷、方便,设计的工序大大减少。在紫砂壶图案设计中可以很方便地模拟适合各种受众心理和生产工艺的图案,并且可以将紫砂壶的各部件任意增减变形,对于紫砂壶的表面效果处理可以使用材质贴图的方法模拟出任何想要的效果,还可以随意调整位置、角度,如果需要生成连续性的图案效果,通过图案的重复排列产生韵律感,只要先将主体图案做好,再运用复制、旋转等工具即可。再比如,在设计紫砂壶造型中一些具有难度的部件时,按照传统做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且具备精湛的技术才能得出最终效果,如果效果不理想还需重新再做,非常耗时、耗力,但是使用电脑软件制作只需先将这些部件单独完成,之后根据需要任意拼接组合,还可在此基础上再次修正、变形、增减等,能产生很多种造型,还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在一个主方案的基础上得出许多备用方案,为之后的设计存储大量的资料。
1.1.4增加了壶型与装饰的虚拟效果
电脑设计软件在紫砂壶创作中的运用主要是由三维软件做成一个模具的数字模型,然后经数控设备加工出实体模具,再由壶艺师运用手工结合模具的方法做出实体紫砂壶。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三维模型可以直接生成模具,因此省去了制作样壶的步骤,同时由于模具的存在,可以在手工成型的基础上进行壶型修正,提高了紫砂壶的成品率,缩短了制作时间。由于三维软件模拟出的效果图在不需做出实物的情况下就可以看出紫砂壶在任何阶段所呈现出的效果,这样方便了壶艺师、设计师、书画家、镌刻家等不同分工人员之间的沟通。运用电脑软件设计紫砂壶,所有的数据、素材均采用数字化处理,设计师先设计出壶型草图,之后拍照或扫描后录入电脑软件中,按照草图形状构建出三维数字模型,书画家绘制好作品后同样通过拍照或扫描的方式转化成数字图片,然后在三维软件中将两者合而为一,调整书画作品在紫砂壶上的位置、形状、面积、方向等,以照片级的效果图模拟出正刻、反刻、浅浮雕、深浮雕等各种雕刻效果,一种效果不满意再更改成其他效果,直至满意为止。而传统的紫砂壶制作过程则是先由设计师通过绘制图纸加口述的方式将设计方案传达给制壶人员,制壶人员再依图和自己的理解做出样壶,在此过程中由于双方的理解差异,做出的壶型和设计师的设想方案会存在一定的偏差,还要反复修改,待壶型满意后再交由书画家在壶身上创作。鉴于紫砂材质的吸水性,如若不能一次成功,很有可能使得紫砂壶素坯成为废品,等到雕刻人员镌刻完毕之后一把紫砂壶的最终效果才能呈现在眼前。由此不难看出,通过电脑设计软件设计紫砂壶其精确度和还原度都是非常高的,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创作效率、灵活性方面都要远胜于传统的制作方法。
1.2逆向工程技术的应用
一般紫砂壶设计过程要经历设计方案讨论、草模制作、精细样壶制作等众多环节,而采用逆向工程技术从样壶点云数据扫描、精修模型BUG、创新元素整合、磨具数控加工等,极大地简化了设计程序,缩短了开发周期。
1.2.1技术路径
通过对紫砂壶上的三维扫描采集点来收集三维数据,经逆向工程软件对收集到的三维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并对存在的BUG进行拟合,如果要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制作就将模型保存为STL格式,采用CNC方式加工就将模型保存为STP格式,此项技术是在已有紫砂壶的造型基础上对其局部进行改进、重构的设计手法,其技术路径见图1。
1.2.2具体实施方法
首先,扫描实物获取点云数据。三维扫描仪运用光栅原理进行物体扫描成像,为了得到高质量的三维模型,要求事先在壶表面进行喷粉处理,以便扫描时紫砂壶表面的受光度足够强,然后在壶表面贴上足以成像的标记点,便于扫描软件的自动合成,点越多、分布越合理得到的模型质量越高(见图2),之后在软件中生成初步三维数据模型(见图3)。
其次,将生成的初步三维模型进行拟合修补。将初步生成的三维数据导入Geomagic Design X软件,将模型中存在的噪音和冗余点修补、拟合,保存为STL格式,可以直接在3D打印机中快速成型。而对于一些造型复杂、曲面多变的实体紫砂壶,前期扫描模型问题会比较多,因此在修补拟合后为了避免有些面片存有叠加和间隙等问题,还要进行查重、删除、锐化、修复等工作。另一种处理方式是将面片转成自由曲面,获取高精度曲面模型,保存为STP格式进行CNC数控加工。
最后,逆向建模创新设计。切割三维面片紫砂壶模型,将不同特征的紫砂壶部件划分好,以便后面的创新设计,确定逆向得到的三维数字模型特征、最突出的特征点,构建曲面生成思路以及特征点的融入方式,选择“拉伸二维截面”命令决定形状规则,进而生成原实体模型。在草绘阶段一般会将壶底定为基准面,利用基准面截取壶身轮廓线,然后退出草绘,之后完成壶身拉伸,由壶底至壶顶或自定义拉伸高度生成壶身实体,通过“3D草图”命令建草图,确定紫砂壶的对称基准面,绘出壶嘴与壶柄的曲线,使用“扫描”命令生成壶嘴和壶柄,在连接处做倒角处理。紫砂壶的其他部位生成方式与上述过程类似,最终完成后自动转成自由曲面,也可选取面片中的“变换体”命令将实体转换为面片,以STEP、IGES等格式导入UG软件生成加工代码。
1.3人工智能的应用
人工智能的核心是数据和运算,具体分为算力、算法和数据几部分,数据的可计算性是促进前沿科技不断演进的关键力量。人工智能在设计中的应用是根据各种已有条件按照一定的公式产生运算结果的,人们往往认为人工智能在创造力和想象力上存在缺陷,还不能够对社会背景、文化内涵和人类情感等方面有更深层次地理解,因而在文化、审美和情感方面的表达还不是十分到位,但是随着AlphaGo、ChatGPT、Midjourney等具备自我学习和进化能力的人工智能软件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固有认知,人工智能也具有了“智慧”。人工智能介入紫砂壶的设计是由其本质特性决定的,紫砂壶作为既具备实用功能又可以观赏把玩的器具,有复杂的构成元素和层级结构,具有独特的设计流程和文化语义,只有深入认识、洞察紫砂壶的本体文化构成层级,才能给人工智能创造合理的学习环境,才能明确设计紫砂壶造型的维度、层级。
1.3.1人工智能介入紫砂壶设计的基础
紫砂壶具备功能性,在创作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矩和准则,例如壶嘴必须等同或高于壶盖的高度,壶把的造型尺度在执握时要适合发力且舒适,壶盖与壶身相扣一定要紧致,防止倒水时滑盖脱落或者漏水等,这些造型的要求可以做成数据让人工智能学习并不断完善。紫砂壶的装饰元素虽然存在于器具的表面,不会对使用功能产生根本的作用,但是对造型风格却有着直观影响,不同使用群体对装饰有着不同的喜好,且指向性比较明确,选择性比较多样,装饰性题材积累时间长、领域广、内容多,因此特别适合人工智能发现规律、总结经验,不断自我学习和优化。
紫砂壶之所以能在众多的传统工艺品中发展较好,就是因为其所具有的实用性,造型、装饰都要以实用性为基础,以提升实用性为发展目标。人工智能介入创新设计时要融合人体工学、消费心理学、造型美学等相关知识,而装饰元素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当下审美为依据,不能脱离人们的消费诉求随意使用。紫砂壶作为商品流入市场必然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然很难完成从工艺品到商品的转化,为了使紫砂壶的商品性更为突出,对人工智能要有两方面的要求:首先体现在生产制作环节,市场对紫砂壶的需求量非常庞大,因此紫砂壶的产量也十分可观,畅销壶型会重复制作多个,这种不断复制器型的产品十分适合人工智能的介入,通过量化产品的标准制定对紫砂壶在生产过程中的有效规划,造型与生产的相互配合达到标准化、规模化的大批量生产;其次体现在管理分工环节,早期的传统工艺品制作没有明确详细的分工,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致,造物活动成为一个系统的工程,人工智能介入到紫砂壶制作的分工管理中能有效调节生产资源的分配,提高制作效率,提升产品的商业价值,还可以大大提高设计阶段的产出率,由于人工智能所掌握的资源数量远超人类大脑的存储量,因此在不同风格的迁移表现上也要优于人类。人工智能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当下以及未来的流行趋势,作为紫砂壶设计的依据制作出符合时代审美标准的器型。
1.3.2人工智能介入紫砂壶设计的作用
人工智能通过投喂资料,再经过一定训练可以具备自我生成作品的能力,可作为设计师前期的参考方案。首先根据紫砂壶本体文化结构信息层收集相关资料并投喂到数据库中,随后软件系统反复对这些资料进行分解、学习、整合,以便构造差异量表,对紫砂壶的形态元素进行评估,通过因子分析评估数据得到不同造型风格的构成元素,据此可以构建数据库;其次通过人工智能引入大数据分析的计算方式建立生成系统框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糊逻辑等几何算法构建与紫砂壶形态特征相关的数据库和计算机推理系统,重点是利用特殊的法则将紫砂壶形态特征与对应的关键词、描述、图片等素材关联起来,这些法则主要来自数量理论的计算和诸如颜色条款原理等。紫砂壶形态、色彩、材质、装饰等设计细节将会被分门别类地放置在不同的数据库中,所有设计细节包含了紫砂壶的各个方面,这些细节都是为整体创新服务的,相应地也和各数据库中的素材相对应,结合设计上的各个细节及其相关素材由特定的推理系统推导出来,并以图形方式呈现出来。
人工智能凭借强大的计算能力和资料库中足够丰富的存储量,通过语义分割、目标检测、行为重识别等可以打破以往艺术门类之间筑造的壁垒,将不同的艺术元素迁移到紫砂壶的创新设计中,例如可以提取很多优美舞蹈动作的形态线条,优化处理后运用到紫砂壶的器型上,从而生成一款视觉感受与舞蹈相似的紫砂壶造型。依照以上思路可以将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和设计意图分隔开,先不要考虑工艺问题,让设计师根据其他艺术门类的经典作品为依据,将与之相关的描述输入到人工智能系统,然后产生一把具有相似艺术风格的作品,再根据作品形态、色彩、装饰等找到相关工艺去实现,这样可以帮助设计师进行快捷设计和创意参考,实现多种创新元素相组合。近年来,随着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日益增长,小批量、多样式的生产方式逐渐成为主流,人工智能通过对不同艺术门类经典作品的分解学习,在现有数据库的基础上可以不断增加自己的作品数量和种类,并不断更迭演化以匹配适合的方案,进化为“自主创新+自动建模+自成效果”的前期海选方案设计模式。
2现代技术在紫砂壶制作中的应用
2.1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
数控加工技术通过数控机床把三维软件制作的数字模型铣出模具,然后借助模具成型制作出紫砂壶实体。紫砂壶成型技术发展至今,使用模具已经非常普遍了,而且使用到的制作工具相较之前也增加许多,不同的壶型会有专门的制作工具和成型技术,如果纯粹靠手工制作这些工具和模具费时、费力,如今随着数控技术的加入,以往繁琐的工序变得简单许多。
2.1.1增强对紫砂壶细节的表现
紫砂壶在开始出现时只是普普通通的家用陶器,对造型、装饰没有什么要求,只要能用即可,后来由于文人雅士对于紫砂艺术的关注,紫砂壶的发展变得更加丰富,出现了一定的装饰性,再到花器的出现,尤其是一些名家作品的精雕细琢,紫砂艺人的制作工艺愈发高超,日渐细腻。但是至清代中后期以后,紫砂壶的制作细腻度和精美度反而出现了退步,这与壶型发展风格转变有关,但是更多的是由于材料和工具的约束而产生的技术瓶颈,纯手工制作紫砂壶对紫砂艺人的制作技艺有很高的要求,对紫砂泥的控制难度大,后期对紫砂壶上装饰图形的修整也很困难,然而以前这些看似无法企及的高难度工艺随着数控技术的介入可以轻松解决,如《多面壶》(见图4)如果不借助模具单纯靠手工制作,对制作者的多面拼接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一不小心就会导致壶体的坍塌,或出现成品中各个面之间分布不均匀的情况,由于每把壶分布的面很多,同时不同高度的面大小也不相同,因此不仅制作难度大,而且还要耗费很长的时间,制作成本大大增加,但是如今借助模具可以快速、完整地将之制作出来,不仅制作效率大大提高,壶的品相也得到极大提升。
2.1.2提高紫砂壶制作的多样性
数控成型制作模具的方式有很多,既可以整把壶做成一组模具,也可以把壶的各个部件以及不同的装饰方式分开单独制作。紫砂壶主要通过器型、壶把、壶嘴、壶盖、的子和装饰方式等体现不同,如果将各个构件单独制作出模具,然后根据客户的要求自由搭配,再将这些单独制作出的部件拼接一体,那么壶型种类将大大增加(见图5),以最常见的壶把造型为例,通常一种壶把可以搭配很多不同的壶型,同样的一个壶型也会有各式壶把与之配合,这样做出的紫砂壶感觉也是各具特色的。在一把紫砂壶上装饰不同书画家的作品,抑或是同一幅字画装饰在不同的壶型上,使用数控加工的方式非常容易实现,使用数字雕刻机直接在壶坯上镌刻即可实现。由此可见,运用数控成型技术能够非常灵活地制作出不同形态的紫砂壶。
2.2 3D泥坯打印技术的应用
3D泥坯打印技术的出现使紫砂壶成型工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陶瓷工艺品未来发展的全新方向。3D泥坯打印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有秩序地层层叠加,泥料在气压的推动下从输料管输送至喷头按需喷出,直到最后成型停止送料,目前被成功应用于陶瓷材料的3D打印工艺包括喷嘴挤压成型、立体光刻成型、黏合剂喷射成型、选择性激光烧结或熔融成型、浆料层铸成型等。在3D打印成型的过程中需要湿度较大的紫砂泥料,直接使用生泥打印往往会出现坯体开裂的情况,目前的打印技术无法直接使用紫砂原矿作为打印材料,因此在打印的泥料中会掺入10%~20%的熟料和10%~15%的可塑性黏土,采用预烧的方式改变泥料的晶体构成和物理参数,降低生坯在失水过程中因收缩产生变形的比率,避免出现开裂的情况,提高成品率。
2.2.1制作方式的发展
传统的紫砂壶成型方式是人与泥交流的关系,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导入转变为人与机交流的关系。紫砂壶制作工具对壶型变化的影响非常大,最初没有专业工具,更多的是单纯用双手成型,后来出现了诸如竹刀、拍子之类的外部小型工具,再到后来的矩车、木转盘等较为大型的成型工具,随着制作工艺的日渐成熟,工具在紫砂壶成型工艺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关键,但是在传统成型工艺中唯一没改变的就是人与泥之间的关系。3D泥坯打印技术是利用电脑软件先将方案完成,之后将分割好的三维模型数据导入3D打印机中成型,从而将原本人与泥的直接对话转变为人与三维数据的对话,这一关系充分体现出紫砂壶制作过程的自动化特点,只要将三维数据输入3D打印机后,成型的工作全部由机器完成,不会出现因为个人工艺水平的限制而导致设计理念无法实现或打折扣实现的情况。
2.2.2制作工具的发展
传统紫砂壶成型工艺需借助顶柱、尖刀、独果、明针、蓖只、线梗、复只、滴棒等诸多专业工具才能完成,而且最关键的是需要能工巧匠熟练地操作这些工具,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制作出一把紫砂壶。
如今的3D泥坯打印技术仅需借助两种工具就可将之前繁多的工具替代:一是3D打印机,把三维模型数据导入3D打印机,机器依照程序将紫砂壶实体模型完整输出;二是电脑,电脑可以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个作用是前期运行三维软件设计、制作三维数字模型,另一个作用是3D打印机的各项数据设置。3D泥坯打印技术的整个流程(见图6)包括方案设计、切片处理、调试打印机、打印过程以及打印结束,整个过程中红色方框内所写内容为计算机介入的步骤,即方案设计阶段、切片处理以及模型调整阶段。
2.2.3 3D泥坯打印技术具有的优势
首先,成型过程自动化程度高,在实施3D泥坯打印技术过程中需要使用电脑先将三维数字模型构建完成并进行合体,然后使用专业软件切片处理,导入3D打印机中执行自动打印命令,打印机自动将紫砂壶堆积打印成型;其次,材料使用异常节省,数控机床和三维雕刻机加工是一种“减材”加工方法,这种成型技术要用一整块料铣掉或剔除多余的材料,最后得到预先设计好的造型,而3D泥坯打印技术利用的增材成型技术,即材料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几乎所有的材料都被用来塑形,没有产生废材,而且只要紫砂泥没有入炉烧制是可以反复使用的;再次,技术掌握简便容易,一名成功的紫砂壶艺师需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和实践磨炼才能出师,同时还受到天赋等先天因素的制约,即便其技艺成熟,但受制于身体、精力、人自身的生理问题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个人的紫砂壶创作水平也会出现起落,而3D泥坯打印技术只要求从业者掌握电脑专业设计软件与3D打印机的操作方法就可以快速、稳定地制作出各式各样工艺复杂的紫砂壶实体,这也符合如今年轻人熟悉电子产品,喜欢快餐文化的心理要求,3D泥坯打印技术适合热爱紫砂创作却缺乏专业紫砂制作技艺的群体,只要掌握了三维建模技术和3D打印机的使用方法即可独立承担紫砂作品的制作任务。
运用数字化模型从事紫砂壶的方案创作最大的优势就是修改起来非常方便,能够及时跟进设计者的创新思维变化,因为不需要做出实体样壶,因而能节省大量的时间成本,减轻从业者的经济压力,使方案可以更加多样,增加修改次数,进而打磨得更加完美,有利于提升作品的设计水平。
2.3多材料互动结合的应用
在人们越来越重视体验的时代,感受世界的方式和思维观点逐渐向互动转变,因此互动设计构成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认知和感受环境。在紫砂壶的成型技术中,材料的互动是指利用紫砂材料与金属、竹藤、木头、瓷片、玻璃等其他材料相互综合运用的造型方式。经由材料的相互对比与受众的感官信息反馈等产生的感性联想,促成使用者与物品之间的感性一致性,进而设计出有感性意味的产品形态。通过紫砂材料与其他材料的相互对照,感受到与众不同的使用体验感与审美形态观,在增加产品使用舒适度的同时给使用者带来惬意的体验,使人与物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2.3.1从感觉体验入手的材料互动结合
如今设计关怀理念日益受人重视,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对材料的感受成为关乎产品成败的关键因素。紫砂材质给人一种含蓄内敛、质朴稳重的美感,在设计过程中结合一些与之相呼应的其他材质,对紫砂壶材质的运用得到扩展,从而达到丰富造型语言的效果。用户在把玩、使用紫砂壶的过程中通过视觉观赏、触觉抚摸形成物与人的情感沟通,进一步提升紫砂壶适意的体验感。
2.3.2基于功能拓展的材料互动结合
材料作为产品设计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属性及特征承载着产品的不同功能,采用榫卯、拼接、黏合、螺丝衔接等方法将各种材料与紫砂材料进行组合,通过材料的特性或不同材料之间的配合开发出新的功能,使产品更加富有情趣、节能环保等。材料互动在紫砂壶中的应用不仅使其功能性得到提升,同时也使其造型更加富有变化,美观性得到提升,例如一把紫砂壶为了保证紫砂材质泡茶的物理性优势,壶身必须使用紫砂泥,而把手可采用木质材料,木头摸上去更加柔软,触感更舒服,同时木头不导热,避免紫砂材料的壶把烫手的问题,在紫砂壶的底部放置一个不锈钢壶架,不锈钢光洁的材质与紫砂泥、木头哑光的材质形成强烈的对比,丰富了整体的视觉效果,如此的材质搭配无论是观赏还是使用都会带给人们一种多元化的体验感受。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紫砂壶新的诉求使得其在传统壶形和工艺的基础上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材料互动结合在紫砂壶创新设计中的运用是对紫砂行业的一次挑战,通过材料互动促使紫砂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吸引新的体验人群。如何通过材料的互动结合开发出紫砂壶的新功能,如何将紫砂材料与更多的材料相结合,进一步发挥出材料互动的视觉美感,如何通过更加科学的泥料搭配提升紫砂材质的物理性能将是今后设计师不断寻求突破的创新课题。
3结语
现代技术介入紫砂壶的设计及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缩短了紫砂壶的设计周期,一方面缺乏专业技术的设计师凭借现代化的设计技术可以完成紫砂壶的设计,提升新产品的开发周期,另外一方面依靠对不同艺术门类的迁移,其他经典艺术作品可以转换成紫砂壶作品,为新产品的设计积累大量的素材;其次,依靠现代技术极大地扩大了设计人员的范围,一方面依靠现代技术的辅助,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工作者可以对紫砂壶跨门类创作,另一方面现代技术的高效性也会极大地提升创作者的积极性,从而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成果;再次,现代技术可将紫砂壶的设计与制作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对其参数化、模块化地规划,在制作中运用数控加工、3D打印、多材料结合等现代技术使之标准化、规模化,实现小批量、多样式的定制化服务,为受众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穆中亚.当代宜兴紫砂壶艺观念与制作技术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23.
[2]王帆,苏芊芊.紫砂传统艺术与中国现行文化的断层[J].社会科学战线,2009(7):269-270.
[3]李真,周胜敏.数码技术介入紫砂壶制作工艺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8,31(10):10-11.
[4]谭佳佳.论人工智能对工艺美术创作的多层级介入[J].艺术评论,2021(9):145-154.
[5]余勇,陈开宇.浅谈计算机在陶瓷设计中的特点及优势[J].中国陶瓷工业,2008,15(2):26-27.
[6]徐连强.陶瓷产品逆向工程建模创新设计[J].轻工科技,2018,34(0):83-84.
[7]王兴晨,路春光,赵震,等.逆向工程特征点提取与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8(1):222-225.
[8]曹祥哲.人工智能视域下的产品设计新特征及情感交互设计探究[J].包装工程,2022,43(18):32-38.
[9]陈国强,徐丽,于雷,等.中国人工智能产品的设计评价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综述[J].包装工程,2023,44(12):16-28.
[10]邓霞.层叠式3D打印工艺在陶瓷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8.
[11]潘师敏,何以诺,余天.浅析宜兴紫砂陶瓷设计中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J].中国陶瓷工业,2023,30(3):79-88.
[12]张艾丽.LDM法3D打印紫砂泥料的制备及参数控制[J].中国陶瓷工业,2019,26(3):25-29.
[13]张彰,张婷婷.文化创新视角下的互动体验类书籍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1,42(20):267-275.
[14]胡凯,张凌浩.解读现代陶瓷产品设计中符号意义的传达[J].中国陶瓷,2009,45(4):60-62.
[15]吕艳红,任文营.陶瓷产品中材料互动的设计方法研究[J].中国陶瓷,2013,49(6):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