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化融入高职设计类课程的重要性阐述

2024-10-06潘子星张熙芮艾宏伟

江苏陶瓷 2024年4期

摘要当下的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西方外部势力企图通过“公知”蛊惑青年,削弱其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高校作为青年成长的引路标,理应守好这片责任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本文将以非遗文化之一的宜兴紫砂为例,从非遗文化的时代性、亲缘性、市场性出发,阐述非遗文化融入高职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宜兴紫砂;非遗文化;课程思政

项目名称:(1)2023年度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设计类软件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编号572023xn04);(2)2023年度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招标课题(社会教育发展专项);(3)自媒体视域下地方非遗文化传播研究——以宜兴丁蜀镇紫砂村传播为例(WXSK23-JY-B15)。

0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这不仅是指出了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更是对当下国内教育所面临的“症结”提出了解决之策。中国经济迅速腾飞的当下,许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声音也逐步出现,总书记在《摆脱贫困》里所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有大量的外国东西涌入,其中有不少腐朽、没落的东西,首当其冲、最易受影响的便是青年。”高校作为青年成长的引路标,理应守好这片责任田,种好苗、施新肥、除劣草,用好课堂主渠道。一个民族想要真正地被认可、被认同,最大的自信便是本民族文化,尤其是那些历经千年岁月洗礼反而愈发灿烂的文化瑰宝。将非遗文化融入高职课堂教学,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育德、育心无疑是解决当下“症结”的一味良药。

1非遗文化入课堂的“时代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上提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中国教育报》认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是要瞄准“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教育目标,将这一精神落实于地方,便是要求高校能够扎根于地方特色兴办教育。《光明日报》明确表示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扎根中国大地”的题中之义。教育不应该完全“象牙塔”式地独立于地方之外,而应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发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的职能,成为宣扬当地特色文化的先锋队。在地方传统文化中,非遗文化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化是由人民创造、人民继承、人民检验,经过时代的千锤百炼依然在历史舞台熠熠生辉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和“魂”,将非遗文化纳入高职课堂教学既是顺应时代的号召,也是高校立足地方办教育的使命和责任。

2非遗文化入课堂的“亲缘性”

将非遗文化纳入课堂教学不仅是响应时代的号召,更是对教育固有教化属性的回归,许慎的《说文解字》曾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美蕴含着对人美好德行的教化,且这种教化使人主动心生向往。蔡先生的《以美育代替宗教说》曾言:“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美与德从来是一体两面的,非遗文化更是受到历史与人民检验的具象化的美的载体。以宜兴紫砂壶为例,紫砂壶不仅是观赏价值极高的工艺品,其背后更是有着600多年的文化传承,名家故事不计其数,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壶一人生”,一把小小的壶从砂泥到壶身要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击打,每把壶都是匠人呕心沥血之作,是工匠精神的载体,从花鸟鱼虫到名人轶事,紫砂匠人以泥为纸、以刀为笔,观察人间、描绘百态,将紫砂文化融入高职课堂,让学生能够懂文化、知历史,以匠人之行规训己身,以匠人之心感悟人生,真正做到以美化人、以美育人。

3非遗文化入课堂的“市场性”

非遗文化进课堂是时代的号召,是美育的载体,更是符合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最优解,《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中明确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本文所提及的将非遗文化纳入高职课堂并非只是将非遗文化以内容介绍的形式展现在课堂教学环节,而是和非遗名人、非遗文化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以资源共享置换、人才联合培养等方式让课堂教学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一环,结合职业院校设计类专业课程特色,统筹视觉传达、影视广告、数字媒体等专业的教学资源,通过项目化教学帮助非遗企业完成产品包装、拍摄、宣传、营销方面的传播。

非遗品牌企业化也并非只是个例,为了响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号召,作为缔约国之一的中国几十年来深耕在非遗文化保护领域,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社会价值的资源转化。在政府、企业和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非遗文化成为地方经济的活招牌,助力乡村振兴的领头羊,以宜兴紫砂产业来说,2020年宜兴紫砂陶瓷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一半左右,2022年宜兴西望村紫砂产业产值达到2.8亿元,合作社社员人均收入达到10万元,非遗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非遗文化纳入高职课堂教学无疑为学生和非遗企业之间搭上了就业的桥梁,既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方向,也为非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2]许慎.注音版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

[3]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