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育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挑战与推进路径
2024-10-03刘芳刘明越
〔摘要〕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开放教育以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灵活的学习方式等优势,成为有效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举措。从价值意蕴上看,开放教育有助于提高乡村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促进乡村教育的公平发展、提升乡村教师人才队伍的高质量发展、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从现实挑战看,当前乡村开放教育面临着农民参与程度不高、教育生态不完善和供给端结构性失衡等问题。为此,要从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开放教育、培育良好乡村开放教育生态、推动乡村开放教育提质增效等层面,探索切实可行的推进路径,以实现开放教育更好赋能乡村教育振兴。
〔关键词〕 乡村全面振兴;开放教育;乡村教育振兴;教育生态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4)04-0078-06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教育数字化正在成为普遍共识。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这为新时代新征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助力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教育振兴既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培养乡村本土人才的重要途径。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2〕,这意味着以网络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途径。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进一步强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和“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3〕这为进一步全面深化乡村教育改革、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培育乡村本土人才指明了政策导向。
开放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从狭义上讲,开放教育主要指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开展的非全日制现代远程教育活动。从广义上说,开放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的理念和形态,是指每个人都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即受教育者无论年龄、职业、地域,都能平等地获得教育资源和参与教育过程。开放教育以其广泛的受众基础、较低的参与门槛和灵活的学习时间,为有继续教育需求的城乡居民提供了学习平台,成为推动城乡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建设和促进教育公平的载体。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开放教育以其独特的优势,满足了乡村教育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需求和农民进行终身学习的需要,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活力。关注开放教育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正视其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困境并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有助于充分发挥开放教育优势,逐步形成更加公平公正的乡村教育资源分配格局,加快构建服务于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城乡一体化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一、开放教育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意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同时乡村人才短缺的情况也愈发严重。随着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开放教育对赋能乡村教育振兴具有以下价值意蕴。
(一)有助于提高乡村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在线学习平台、慕课、虚拟现实等新兴数字化方式成为开放教育的重要手段,为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教学过程和管理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在这个背景下,开放教育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终身教育“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具体实践。开放教育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手段的创新,能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现代化的发展元素和学习理念。如开放教育以其“互联网+”的优势能为乡村提供海量、便捷的教育资源和素材,使身处乡村的学习者可以利用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电子书籍等获得全球的优质教育资源,把“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理念变成了现实,进而促进乡村教育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提升其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有助于促进乡村教育的公平发展
在我国,城乡二元体制所导致的长期存在的乡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教育的振兴。而开放教育则有助于解决此问题,促进乡村教育的公平发展。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开放教育明确把“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4〕作为发展方向。一方面,与传统教育相比,开放教育不以考试分数作为参加学习的准入门槛,并且放宽了年龄和前置学历的限制。因此,乡村学习者能够较为容易地通过开放教育获得海量、多元、优质的教育资源,拓展其学习的广度,同时还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作息时间,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自主地参与学习,从而有效地缓解了工学矛盾。另一方面,开放教育能以其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和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为乡村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学习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乡村学习者的需求,真正地实现因材施教。这将有助于激发乡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进而保障更多的乡村学习者享有终身教育学习的权利。综上,开放教育有助于提高乡村学习者参与乡村教育的程度,提升乡村整体的教育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三)有助于提升乡村教师人才队伍的高质量发展
乡村教育的振兴,离不开乡村教师人才队伍的高质量发展。在城乡二元体制下,优质的教师人才资源往往会向大城市流动,从而导致了乡村教师人才队伍的弱化。而开放教育的诸多优势,能够为破解乡村教师人才队伍弱化这一难题提供新的思路,有助于打破长期存在的教育城乡二元结构。第一,开放教育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能为乡村教师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搭建虚拟教学场景的桥梁,使乡村教师能够与城市教师一样,享有同等的学习机会,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进而实现城乡教育水平的共同进步和提升。第二,开放教育通过线上资源的即时共享,能有效地促进先进农牧业生产技术、科研成果的推广、普及和应用,并将前沿的农牧业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及时整合到开放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案例中。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极大地促进开放教育资源的持续更新与优化,而且可以深化开放教育与农牧产业的融合,在增强教学内容针对性的同时,实现乡村教师培养与乡村现实需求之间更加精确的结合。第三,开放教育利用不断动态更新的线上教育资源,能够切实提升乡村教师的职业素养。通过开放教育平台,乡村教师能有机会参加线上的专业培训,与不同地区专业教师进行业务交流和深入探讨,获得更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形成更先进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更好地传授知识和传播理念,进而充分体现开放教育创优提质的内在要求,以及服务乡村教育的初衷。
(四)有助于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
乡村善治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不断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乡村教育发展的不充分,使得农民往往难以接触到高质量的教育内容,无法提升自身参与乡村治理的素养。而开放教育赋能乡村教育振兴,是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治理能力的重要渠道。一方面,丰富的知识是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治理能力的重要前提。开放教育凭借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将多元、可选的教育资源引入乡村,使得农民能够通过在线课程、数字图书馆等途径获取到海量的学习资源,从而提升农民获取知识的及时性和便捷性,进而为参与乡村治理提供充足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养是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治理能力的关键。开放教育通过提供多元化且精准的信息资源,能够引导学习者进行主动思考,进而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身处乡村的农民能够利用开放教育平台获取包括政策解读、社会动态、管理技术等丰富的信息资源,而这些信息资源则帮助他们及时了解乡村发展的新趋势和不同行业的发展动态,从而能够很好地形塑农民的自主学习、信息获取、独立思考等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养,进而增强其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
二、开放教育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挑战
新时代新征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开放教育为赋能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难得的重要价值和历史机遇。但囿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开放教育赋能乡村教育振兴还面临以下现实挑战。
(一)农民参与开放教育的程度有待提高
开放教育能否有效赋能乡村教育振兴,关键在于农民对开放教育的参与程度。目前,部分农民的数字化素养不高,影响了其对开放教育的接受意愿。
一方面,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导致其数字化素养不高。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城乡二元结构虽然得到了改善,但是城乡居民之间仍然存在的教育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教育质量。城乡居民的教育差距主要体现在平均受教育年限。相较于城市居民,居住在乡村地区的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往往较短。根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16—60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63年,其中乡村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99年〔5〕。以我国义务教育的九年学制为衡量标准,这一数据表明农民的受教育年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普遍未达到高中及以上的教育水平。农民受教育年限的不足,反映出传统教育方式在短期内难以满足乡村受教育者提升受教育年限的需求。这种情况也导致部分农民未能掌握基本的数字信息技术知识,进而使得其数字化素养不高。近些年,尽管在乡村开放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相关政府和教育部门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宣传和推广,但农民由于平均受教育年限较低而导致的数字化素养不高,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参与开放教育的意愿和程度。
另一方面,乡村数字教育发展的不充分,使得难以有效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目前,我国乡村的义务教育阶段是以通识教育为主导,在数字教育方面,相关课程安排尚不够充实,内容也较为基础。数字化素养的不足成为制约农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学习、生产和劳动的掣肘,影响了农民享受现代化带来的诸多生产生活的便利。此外,农民面临的生产生活压力也限制了他们参与开放教育的程度。在紧张的农业生产劳动之余,他们往往缺乏参与开放教育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更偏好于那些能够立即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实用技能和知识。而开放教育中所教授的相对复杂的理论难以让农民在短期内理解消化,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农民对开放教育的持续关注和参与,也因此弱化了农民的数字化素养。
(二)乡村开放教育生态尚待优化
当前,尚处于基础性发展阶段的乡村开放教育生态存在需要优化的方面,具体表现为数字化教学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备及管理维护不到位、相关政策支持不足和管理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乡村数字化教学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备及管理维护不到位,导致乡村学习者无法充分利用开放教育的资源。开放教育教学的展开,无论在课程教学、仿真实训还是在模拟实验环节,均需要相应的数字化教学基础设施支持。当前,开放教育数字化教学基础设施配套的不足,使开放教育的教学效果和课堂质量受到了影响,从而限制了农民享受终身教育的机会,阻碍了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同时,由于不同乡村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以及教育资源投入程度的高低,再加上乡村居民间数字化素养的差距,使得不少乡村不仅缺乏充足的高质量数字技术支持,还难以供给从事具备开放教育教学和管理资质的教师。不仅如此,一些乡村缺少专业的开放教育基础设施维护人员,导致了数字化远程教学设施维护不善成为常态。总之,先进的数字化基础设施配套的不完备以及管理维护的不到位,降低了农民的学习体验效果,也制约了开放教育在乡村的推广和应用。
另一方面,乡村开放教育的有关政策支持不足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当前,部分基层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仍偏重于基础教育,对开放教育的规划不明晰,投入不足。如一些基层政府在推广开放教育时,不能有效实现与相关职能部门、高等院校、开放大学等单位的联动配合,从而影响了乡村开放教育推广的进程;部分政府的相关主管部门缺少科学规划和调研,导致一些与开放教育办学单位合作项目的持续性受到了限制,从而影响了开放教育在乡村地区的教学效果,放缓了乡村教育数字化和服务于乡村全面振兴的城乡一体化的终身教育学习体系构建的进程。
(三)乡村开放教育供给侧结构性失衡有待改善
当前,乡村开放教育在供给侧存在着资源配置不足和配置质量不高的现象,从而限制了开放教育覆盖面的扩大,影响了开放教育在乡村的均衡发展。现阶段,开放教育供给的教育资源与乡村教育振兴的实际需求存在着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矛盾。
第一,专业课程设置不系统。近年来,乡村开放教育在农村电子商务、农业经济管理、乡村管理等专业课程设置上已经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但面对不同乡村地区发展的差异和人力资源特点,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仍然难以解决乡村教育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尤其是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其虽然在内容上贴近本地区发展实际,但在综合质量上往往难以达到区域推广的标准。此外,开放教育办学单位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缺乏深入细致的调研,从而难以满足不同学习群体的实际需求。这种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偏差影响了开放教育资源的及时更新和优化,也限制了开放教育为乡村教育振兴赋能的效果。
第二,教育支持体系不健全。一方面,开放教育师资经费投入与项目开发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城乡人口和流动人口情况》可知,全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比重为36.11%〔6〕。但目前来看,与乡村人口规模相比较,现有的乡村开放教育师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此外,虽然一些开放教育机构在乡村开展的短期支持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教育资源的即时短缺。但这些项目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开放教育供给侧不足的问题,亟需加大项目开发,提升项目的品质和多样性。另一方面,乡村开放教育学习中心数量不足。学习中心作为开放教育基层机构,是开放教育支持体系的前沿末梢,承担着开放教育教学“最后一公里”的任务,其数量直接关系到开放教育支持体系的完善性。近些年,尽管开放教育在教学资源上不断向县域和乡村延伸,但是乡村范围内学习中心的数量仍然不足。因此,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面,单纯靠线上平台的互动交流,不能满足学生所需要的针对性教学辅导,从而影响了开放教育的教学和学习体验效果。
第三,教学服务管理评价体系不完善。乡村开放教育以线上教育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乡村学习者对教学服务管理需求的减弱。相反,乡村开放教育更需要“透过屏幕”增强与乡村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联系,掌握乡村学习者在“屏幕前”的学习情况,改进“屏幕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屏幕内外”的交流互动,从而有效进行教学过程管理。当前,开放教育的教学服务管理评价主要依赖于线上,这种方式虽然便捷,但也存在主观性较强等局限性。而且有时部分乡村学习者在参与教学服务管理评价时缺乏足够的积极性,甚至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这样就可能使此评价过程变成了一种形式。当教学服务管理评价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时,就导致评价结果失去了其应有的指导和反馈功能,从而使教学管理服务的调整不够及时和准确,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造成了对海量教学数据资源的浪费,影响了开放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
三、开放教育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的推进路径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要想实现开放教育赋能乡村教育振兴,就必须从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开放教育学习、培育良好乡村开放教育生态、推动乡村开放教育提质增效等层面探索切实可行的推进路径。
(一)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开放教育
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主体,农民是乡村教育的主要参与者与实践者,理应更加积极地参与乡村开放教育。为此,第一,要提高教育资源和服务的精准性,增强乡村开放教育对农民的吸引力和实用性。在乡村开放教育推动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要持续发力,以营造开放、共享、绿色的数字化教育环境为目标,逐步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数字差距。要借助乡村开放教育为农民提供在线学习先进农业技术的渠道,使其掌握市场前沿动态信息,并针对不同地区农民的差异化学习需求,制订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以此引导和鼓励农民积极参与乡村开放教育。第二,要加强激励和宣传,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开放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设立专项基金或奖学金,鼓励农民参与乡村开放教育,对积极参与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学员给予学费减免或就业创业支持。可通过鼓励和引导驻村干部、村镇企业职工、乡村教师等群体带头参加乡村开放教育,形成对农民群体的学习示范效应。可依据终身教育规划和地区实际需求,定期举办乡村终身教育学习周、学习月等活动,通过非学历开放教育微课程来科普知识,如智能手机使用、健康教育、金融知识、生态环境保护等。此外,在上述活动开展期间,开放教育的主体办学单位特别是基层学习中心应积极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及时的培训和宣讲服务,确保学习主体能够得到有效的学习指导和可靠的技术支持。第三,要注重不同教育阶段和类型之间的有效衔接,增强乡村开放教育对农民的适配性。开展乡村开放教育,不仅要关注农民参与学习的情况,更要重视乡村基础教育发展,进而实现不同教育阶段和类型之间的有效衔接,确保农民在不同的教育过程中能够顺利过渡,减少教育断层,提高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此外,教育管理部门要切实完善开放教育学分互换和认证机制,促进开放教育学分与就业岗位间的有效匹配,提升学习者的职业竞争力,提高农民增收创效的能力,为赋能乡村教育振兴提供动力。
(二)培育良好的乡村开放教育生态
完善的教育基础设施和多方面的充分支持是培育良好乡村开放教育生态的基石。为此,第一,要完善乡村开放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因地制宜提升乡村数字化建设水平,根据不同地区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采用设备资源帮扶、网络资源共享等措施,不断完善乡村开放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使农民能够更加畅通、便捷地接触开放教育资源。要积极推进乡村数字化标准教室、实训室的建设,构建更加完备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确保开放教育教学活动保质保量地完成。第二,要加大对乡村开放教育的师资支持。乡村开放教育教师是连接开放教育和乡村学习者的纽带,其素养直接影响到开放教育在乡村学习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一方面,要持续开展开放教育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活动,深化其对开放教育理念的理解,提升其数字素养,培养其“乡土情怀”和对“三农”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乡村的本土教师,鼓励包括农民在内的乡村学习主体在经过开放教育学习和资格认证后,担任开放教育专兼职辅导教师。要注重对乡村开放教育本土师资数字化素养的培训,推动开放教育与“三农”深度融合,培养其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职业能力,并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第三,要完善乡村开放教育的多元参与机制。要采取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开放教育建设,形成政府、社会、学校、企业多方参与、协同推进、共建共享的开放教育体系。要积极培育具有乡村产业特色的产学研基地,推进开放教育与产业特色有机融合,构建乡村开放教育的产学研体系。要把发展开放教育作为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鼓励乡村各个职业群体参与开放教育学习,形成“以学促建”的风气,并借乡村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品质,为形塑新型乡村文化注入新元素。
(三)推动乡村开放教育提质增效
提质增效是开放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其能否持续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推动乡村开放教育提质增效,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提高乡村开放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精准度。首先,要切实从乡村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的原则,整合乡村开放教育资源。其次,要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资源,改进教育手段,以提升乡村开放教育的质量。再次,要统筹规划乡村开放教育专业方案和课程建设标准,推进专业课程的标准化建设。最后,要积极鼓励开放教育办学单位加大前期专业设置方面的调研投入,确保专业课程设置更加贴近“三农”所需,逐步创设乡村级、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示范课程,积极推广优质课程。第二,要推进乡村开放教育学习中心建设。首先,要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中提到的“推进县域社区学习中心建设”〔7〕这一重点任务,不断推进乡村开放教育学习中心建设。要加强乡村开放教育学习中心建设规划的制度设计,强化前期指导,综合考量当地的人口规模分布情况、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社会治理和文化因素,优化乡村开放教育学习中心的科学布局。其次,要通过加强县域社区开放教育学习中心建设,辐射乡村开放教育发展。要让乡村学习者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开放教育,并接受面对面、针对性地指导,降低他们的学习成本,提高学习参与率,提振乡村学习者的学习信心和动力,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8〕。最后,要建立和明确乡村开放教育学习中心的“准入”与“退出”机制,以确保其办学质量的标准化和过程的规范化,促进乡村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要通过制定长期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和教师培养方案,形成乡村开放教育学习中心合理的师生比例结构,从而形成稳定的教师队伍。第三,要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科学、合理的乡村开放教育评估体系。这一体系应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学习者的学习情况,确保评估结果能够准确反映学习者的实际学习成效。为此,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评估过程,为教学改进提供可靠的依据。要进一步明确教学评估的数据标准和管理办法,对教学评估数据进行归类整合,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2-22(01).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4-02-04(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人民日报,2021-03-13(01).
〔5〕桂 敏,刘 杰.改变育训模式,补齐乡村人才短板〔N〕.光明日报,2023-02-28(13).
〔6〕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城乡人口和流动人口情况〔EB/OL〕.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03_1901087.html.
〔7〕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10/content_6907259.htm.
〔8〕吴 霓.乡村教育振兴是教育强国得以实现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J〕.人民教育,2023(Z2):10-14.
责任编辑 徐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