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工匠型人才的个性化培养研究

2024-10-03李继明楚晨晖蔡小玲

科技风 2024年28期

摘要:个性化人才培养是一种量身定制的培养方式,旨在针对个体特点和需求,充分发挥其个人优势,实现最佳个体与组织的匹配。本文分析了个性的概念和特点,个性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工匠型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职业院校、企业、教师和学生形成培养共同体,融合发展,包括预测各专业领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确立专业标准,深入研究人才培养规范、课程结构设计、教学内容规划、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以及招生和就业等方面,才能真正实现工匠型人才的个性化培养目标。

关键词:职业院校;工匠型人才;个性化培养

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全面推进目标层面(为何培养)、制度层面(如何培养)、过程层面(怎样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实现全方位、全要素、系统性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选择。

1个性的概念及特点

1.1个性的概念

个性是指个人在性格、情感、意志、思想、品质、态度等方面有别于他人的特质,其外在表现包括言语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情感方式等。它是将每个个体从群体中区分出来的独有特性。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通过后天在学习、生活和社交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思想、情绪、价值观、信念、感知、行为与态度等方面的总称。

1.2个性的特点

(1)倾向性:在个体对待外界事物时,会产生特有动机、愿望、惯性以及亲和力,这些因素会影响个体对待事物的态度立场和内心感受,由此而形成独特的行为方式和个性倾向,涉及个人对人、对事和对己的态度[1]。(2)复杂性:个性是由多种心理现象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这些心理现象有些是显性的,他人或自身都能很明显的察觉到,如热情、直爽、健谈、脾气急躁等;有些则较为隐蔽,日常生活中表现的不明显,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言行举止。(3)独特性:独特性是个性的重要属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甚至即便生理特性完全相同的同卵双生子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也会表现出自己个性的独特一面。(4)发展性:随着人的成长,心理不断丰富、发展、完善,其个性也是逐渐形成的。个性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缓慢过程。而个性一旦形成,就会变得相对稳定,不易改变。

2个性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个性化人才培养是指根据个体的兴趣、特长、职业目标和学习风格等个人差异,量身定制的培养计划和方法。虽然个性化人才培养在理论上是一种更有效的培养方式,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以下问题。

2.1学校教育资源不足

教育资源不足是个性化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是缺少教师。个性化培养要求教师能够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并相应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二是缺少课程设计和教材。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需要灵活的课程设计和多样化的教材,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这可能需要开发更多针对不同兴趣和学习风格的课程和教材,增加了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的工作量和成本。三是缺少技术支持。个性化人才培养往往需要借助技术手段,例如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教育数据分析等,来收集学生数据、个性化推荐学习资源等。但这些技术支持需要投入相应的资源,并且可能需要教育机构提升技术能力。

2.2教师专业水平受限

教师专业水平和经验是实施个性化培养的关键因素。一是缺乏个性化教学培训。教师专业水平和经验的不足可能是由于缺乏个性化教学方面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二是缺乏跨学科知识。高职高专教师可能主要关注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而缺乏其他学科领域的了解。三是个性化教学经验不足。经验不足的教师可能面对个性化培养中的挑战,难以解决学生学习和发展中的问题。个性化培养要求教师能够灵活应对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但缺乏经验可能导致他们无法针对性地提供有效的支持。

2.3学生发展目标不明

学生在个性化培养中面临多方面的职业选择困难。首先,他们可能对自己适合从事哪个行业或职业感到困惑,面对众多职业选项,不确定哪个最适合自己。其次,在高职高专阶段,学生需要选择专业学科,但由于缺乏对各个学科的兴趣和职业前景的了解,导致选择困难。此外,学生还可能在学业方面面临选择困难,不知道是选择进修硕士研究生、直接就业,还是探索其他学术发展方向。最后,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也可能不够清晰,不知道在什么时间节点做出职业决策,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长期职业目标。在个性化培养中,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咨询和指导,帮助他们明确个人兴趣、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从而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促进个性化发展和职业成功。

3构建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个性化育人模式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换挡升级和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尤显突出。探索构建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个性化育人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个性化育人模式应将关注点聚焦于每位高职学生的独特发展需求,探索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和成才路径,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发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

多元“个性化”建设是指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应重视参与个性化培养的各参与主体,即学校、专业、教师以及学生。有学者将其称为四个“特色化”[2],包括特色学校建设、特色专业建设、职业规划导师和学生特长发展。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彼此影响,各因素缺一不可,需要同步发展,融合共进。

3.1学校个性化建设

学校个性化建设是打造独特学校文化和教育特色的过程。学校个性化建设是为了培育独特的学校文化和教育特色,使学校在众多高职院校中脱颖而出。在个性化建设中,学校首先需要明确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确立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通过明确办学定位,学校可以找准自己的定位,凸显独特性,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也需要进行创新。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灵活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提供更多学习选择。

3.2专业个性化建设

专业个性化建设是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专业体系,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进行的重要工作。在专业个性化建设方面,学校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适应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院校应当对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了解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学校可以洞察专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基于准确的市场信息,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优化和调整专业设置,确保所设专业与市场需求紧密契合。学校需要发现和确定专业的独特性和优势。

3.3教师个性化培养

教师个性化建设是为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在个性化建设中,学校应注重培养教师的教学手段、模式及方法上的创新能力。教师需要通过专业发展计划和培训课程,提升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认知和理解,以更好地应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学校应激励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积极参与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引导、指导教师的高素质和个性化特点也将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增添更多的动力和魅力。

3.4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生个性化发展旨在发掘和激发每位学生的个体潜能。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和兴趣爱好,并提供多元的成才路径和发展机会。为实现个性化发展,学校可以设立潜能导师或个人导师制度,帮助学生规划个性化发展计划,指导他们在学习和职业规划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在学生个性化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和兴趣爱好。学校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和学习资源,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此外,学校也应支持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社团组织、科技创新等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个性特长。

4健全科学完善的人才个性化培养评价体系

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不是特定群体的专属,而是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拥有的能力,表现在生活各个方面。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和冰山模型,学生的综合素质可分为表现于外在的显性能力,包括知识结构体系、专业技术能力、沟通及协作能力、情绪控制力以及逻辑归纳能力等,以及人的内在隐性素质,如学习及理解能力、创新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4.1外在显性能力评价

专业技术能力:考查学生在工程造价实践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如成本测算、预算编制等专业技能,通过实验、项目作品等进行评估。

沟通及协作能力:观察学生在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表现,考虑小组合作、演讲表达等评价。

情绪控制力:评估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处理情绪的能力,包括情绪管理、冲突解决等方面的表现。

逻辑归纳能力:考查学生进行思维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例如数学推导、辩论思辨等方面的评估。

4.2内在隐性素质评价

学习及理解能力: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学习策略的运用,通过课堂表现、学业进步等进行评估。

创新能力:观察学生在面对新问题和挑战时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考学术研究项目、创新竞赛等表现进行评估。

心理素质: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情绪稳定性、自信心和逆境应对能力等,通过心理测评和辅导等方式进行评估。

身体素质:考查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身体健康状况,通过体育成绩和身体健康状况评估学生的身体素质。

4.3教学过程性评价

除结果性综合评价外,对于具体课程还应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学过程性评价是指对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过程和方法进行监测、收集数据和反馈信息,以评估教学实施的情况和效果,从而提供改进和优化教学的依据。它是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教师了解教学过程中的强项和改进的空间。

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为例。结合学生学习态度、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评价主要以在线共享平台课为记录载体。课程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40%)、结果性评价(50%)、增值评价(10%)等。其中过程性评价较为丰富,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学生自评、教师点评、教学平台自动评分(含单元讨论、单元作业、单元测试、师生互动等)等多元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技能、课堂参与度、操作规范、职业素养等。注重增值性评价,即不以学生绝对成绩为唯一考查指标,对学生自我提高、小组互助提高、综合能力提升等增值进步,都予以鼓励和肯定。

5校政企社多方联动,深化产教融合

校政企社多元合作,促进人才个性化培养是指学校、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教育和培养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成长。校政企社多元合作的教育模式被提出,旨在打破传统的教育边界,促进个性化教育。

5.1政策引导

为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供需矛盾问题,以推动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迈向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8个部门于2023年6月共同发布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该方案旨在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为产教融合以及个性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政策依据。

5.2院校策略

高职院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具有独特特色的专业课程,以满足不同专业和职业方向的需求[3]。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可以设计与实践工程紧密相关课程,如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鼓励学生参加“1+X”职业资格证书考取。通过这些专业化、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鉴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培养过程不仅要注重实际操作,还需要加强相关教育和培训,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实现角色的转变,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深刻理解自己的职业,成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作为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企业和社会实际需求为金标准,通过灵活设置实践课程、动态调整专业方向、强化技能培养、鼓励技能创新等形式,探索构建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新型人才培养体制。高职院校应注重校企深度合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和学习企业工法、产品的研发,将先进的专业技术带回校园;对内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对外提升企业声誉促进企业产品工艺的推广。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也是推进校企协同创新教育的重要措施。通过协作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通过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丰富课程内容,建立综合性的课程体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自信将不断提高。

5.3企业责任

企业责任表现为对职业院校的支持与协助,协同培养多元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4]。在宏观层面上,应鼓励企业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参与的主体单元,对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有较高的敏感度,可以为政府、社会以及院校提供客观真实的决策依据。在微观层面上,企业有机会参与具体职业院校的教育过程,包括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搭建、教学内容设计以及招生就业等方面,由此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合作,共同育人。

工匠型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职业院校、企业、教师和学生形成培养共同体[5]。必须构建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个性化培养评价体系,以实现真正的工匠型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献君.个性化教育的内涵和意义[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1521.

[2]韩玉洁.高职院校个性化教育:基本诉求与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3034.

[3]陈璐.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分析[J].公关世界,2023(12):9294.

[4]银花,褚菁晶.浅谈职业教育企业责任[J].教育教学论坛,2016(40):260262.

[5]李继明,陈炜.集团化引航产教融合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果探析——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安徽建筑,2021,28(10):146147.

基金项目:2022年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B/2022/02/88);2021年江苏省教学改革项目(2021JSJG422);2022年第五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ZYB715)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继明(1967—),男,甘肃天水人,硕士,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土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