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本土案例的工程伦理教学探讨

2024-10-03杨雯肖林

科技风 2024年28期

摘要:“新工科”建设下,工程活动愈发具有创新性、复杂性、多变性。应对复杂多变的工程活动诱发的伦理冲突与困境,从教育源头加强未来工程践行者的工程伦理教育很有必要。工程伦理是地质专业的基础教育课程,对提升学生辨别、分析、应对复杂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起到关键作用。鉴于国内工程伦理教育存在西式理论思维束缚、课程定位不明、工程伦理意识与伦理精神欠缺、学科跨界难融合等问题,从地质专业视角出发,以工程伦理课程为实施载体,选择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现状的本土教学案例,优化教学内容,明确价值取向,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基于本土案例的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实践,服务“新工科”建设,更好地使用工程技术为国家和社会谋福利。

关键词:新工科;工程伦理;本土案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实践

TeachingDiscussioninEngineeringEthicsCourse

—TaketheResourceExplorationEngineeringasAnExample

YangWenXiaoLin

SchoolofEarthScienceandEngineering,HebeiUniversityofEngineeringHebeiHandan056000

Abstract:Undertheconstructionof'Newengineering',engineeringactivitiesarebecomingmoreinnovative,complexandchangeable.Todealwiththeethicalconflictsanddilemmasinducedbycomplexandchangingengineeringactivities,itisnecessarytostrengthentheengineeringethicseducationforfutureengineeringpractitionersfromthesourceofeducation.Engineeringethicsisabasiceducationcourseforgeologicalmajors.Engineeringethicseducationplaysakeyroleinimprovingstudents'abilitytoidentify,analyzeanddealwithethicalproblemsincomplexengineeringpractice.Inviewoftheproblemsindomesticengineeringethicseducation,suchaswesterntheoreticalthinkingconstraints,unclearcurriculumpositioning,lackofengineeringethicsconsciousnessandethicalspirit,anddifficultintegrationofdisciplines,fromtheperspectiveofgeology,takentheengineeringethicscourseastheimplementationcarriertoexcavatethelocalteachingcasesinaccordancewithChinesenationalconditionsanddevelopmentsituation.Takenideologicalandpoliticalelementsandinnovativeteachingpracticesasthedrivenforcetointegratetheteachingcontentandvalueorientation,exploretheteachingpracticeofengineeringethicscoursebasedonlocalcasesunderthebackgroundof'Newengineering'.Toservetheconstructionof'Newengineering'anduseengineeringtechnologytobetterservethewelfareofthecountryandsociety.

Keywords:Newengineering;Engineeringethics;Localcases;Ideologicalpoliticelements;Innovationteachingpractice

“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指出,新时代的工程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2]。

践行工程活动是科技影响社会发展的紧要因素,完善工程伦理教育是锻炼和提升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实践能力的关键举措[3]。《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2]。

精选本土案例,推动工程伦理理念认同的本土化进程,助力学生理解工程实践活动内在伦理维度,是弥补大学生工程伦理意识模糊、伦理表相辨识不足、伦理价值指向选择困惑等不足的有效途径[45]。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地质专业工程伦理案例教学新模式,讲好具有代表性、专业特色的“中国工程实践”很有必要[67]。

1研究现状

过去50年,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强调工程伦理教育的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已在文化教育、精神内涵、制度建设、专业认证等方面形成完整体系[810]。相较之下,中国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晚。2016年加入《华盛顿协议》,提高工程教育质量要求,让工程伦理受到广泛关注,也面临诸多复杂伦理选择。“新工科”作为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的新型工程教育,为工程活动的创新性、复杂性、多变性提供技术支持,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1113]。

工程伦理问题涉及多行业交叉、多时期衔接、多主体叠附、多因素交织。而互联网时代信息产出与传播激增,信息冲击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社会认知判断、对价值取向选择与伦理思维更迭。

课程以培养工程伦理意识、掌握工程伦理的基本规范、提高工程伦理的决策能力为核心建设目标,以案例选择、分析与研讨为主导,以问题的发现—提出—解决为纽带,引导学生从伦理维度思考工程中共性与个性问题,责任、公平与利益关系,将技能与伦理并重,做到“能力—意识—规范”的五、四、三到位,因时、因地、因势引导。

2本土教学案例的选择与分析

以现代工程实践特色案例、民族工程发展典型案例、工程师职业伦理真实案例地区特色案例打造案例库,优化、充实教学内容。对应教学目标进行案例剖析,明确案例选择的价值取向,凸显工程伦理的核心问题,分步骤讲解本土化教学案例的选择与分析,匹配教学核心目标。通过本土案例的选择与分析,强化职业伦理教育,打破工程伦理起源于西方的思维束缚,让理论与案例内容贴近中国国情和发展现状,展现“中国工程实践”真面目[1415]。

2.1现代工程中的环境伦理

现代工程的环境影响。以城市地陷、滑坡为导入案例,近20年城市地质灾害统计数据为支撑,对比现代工程的影响和破坏与都江堰工程的天人合一,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环境伦理思想与实践。剖析工程活动与环境伦理冲突的“是”与“非”,反思城市化快速发展下应如何争取发挥技术先导性作用,达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和谐共处。引导学生讨论城市化进程中,时代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轻”与“重”,体现工程与环境的两面性。

现代工程的环境道德要求。以基建工程建设与环境冲突,对比都江堰、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工程在实践中重视自然内在价值、遵循生态规律,引导学生在工程决策规划、施工管理等环节加入环境道德评价。从地质专业出发,工程地质勘察、地下水污染监测、矿山生态修复和治理、地质环境监测预警为切入点,展现工程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开放合作、发展为民、质量为先”的核心价值观,认识绿色发展、和谐共处是工程共同体的责任与义务。

2.2工程与发展

长期以来,地质发展始终践行十九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二十大“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基调。

“地质+”和“+地质”助力脱贫攻坚任务和乡村振兴;工程地质勘察助力地铁、桥梁、隧道、高铁、高速公路等重大民生工程建设,保障重大工程建设的平稳推进(冬奥会场馆、世园会、大兴机场等);地下水污染监测、矿山生态修复和治理、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应用,促进土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溯源头、控风险、科技顶,降低灾害风险和破坏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低碳转型,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主力支撑;城市地下空间分层多功能开发利用,摸清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条件;城市地质环境监测预警信息平台的建立,实现了地质环境的动态监测,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美丽人居环境。

诸多与地质专业相关的工程案例中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践行地质工程领域“绿色发展、开放合作、发展为民、质量为先”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个性,宽容差异,保护环境。

2.3地质工程师多重职业伦理

地质行业的特性要求地质人在野外调查、资源勘探与开发、地质勘察、工程检测与管理等相关环节中强调工程师多重职业伦理,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理解地质工程相关成果对社会的影响,强化其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并自觉履行其责任。

用生命点燃中国地球探测灯火的黄大年,不畏艰险丈量祖国山河的国测一大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中国基建工程师,作为新时代地质人的代表,在老一辈地质人“致力为公、献身地质、找矿立功”的工匠精神的激励下奋勇前行。他们是具有先进性、代表性、典型性、时代性的榜样力量,生动诠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持续专注,开拓进取、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精神,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有机统一。

3创新教学实践与探索

3.1破界融合,混合联动

把工程伦理教育融入地质专业所有课程与教育实践活动中,从课程涉及的行业、文化、历史、环境等角度,拓展工程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交叉结合的广度与深度。技能与伦理并重,引导学生从伦理维度思考工程中的责任、公平与利益关系,实现技术规范与工程伦理规范有机融合,提升育人效果。借助慕课、互联网、flash动画,丰富教学资源和手段,增加师生互动。

3.2线上线下混合联动

混合式教学方式,灵活教学方式,借助慕课、互联网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与手段。以本土化真实案例为创新点,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跨国工程问题为突破口,聚焦本土工程实践,论对错,究真善,解读、剖析工程实践中面临的伦理问题,反问、启发、探究,增加学生应对具体困境的伦理决策力、伦理道德判断力和伦理意志力。以学生思维导向为中心,分组讨论,换位思考,让其充分参与课堂,厘清工程实践中的伦理冲突,认知工程活动中主要伦理问题,促使学生掌握工程伦理概念知识和相关原则,辨别伦理问题,掌握伦理标准。以教师为承担引导角色,将通识与专业相连,完善课程环节设计、教学组织与引导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工程实践中复杂伦理问题的能力。“工程案例—伦理冲突—案例分析—思维导向”的四阶教学法,可以将工程伦理教育高水准地融入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中。

3.3多元合作,协同育人

工程伦理教育是思政育人的重要课堂载体,是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力举措。在突出专业特有的价值倾向、家国情怀基础上,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的统一,寻求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目前,学院已与十余家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多样实践平台。以调查问卷为辅助,了解学生对工程伦理教育的认知,征询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后续实践创新提供基础数据;以具体项目为基础,探索基于情景、基于问题驱动的学习。通过产学研合作,组建跨学科工程伦理特色教育团队,构建工程伦理教育共同体,协同培养新工科建设应用型人才,保障工程伦理教育可持续发展。

3.4建立多维评价体系

从课程定位的合理性和互补性,课程内容的清晰度和时效性,课程基础的理解度,课程教材、硬件、实践场所的更新与匹配,课程内容的现实性、价值性,学生的参与度、体验与收获,用人单位需求与认同等方面,融入客观量化评价与主观效度检验,构建多维评价体系,强调过程性评价与学生认知评价。

结语

针对地质专业特色,以工程伦理课程为载体,积极探索本土化案例,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融入工程伦理教育,落实思政在工程伦理教育中协同育人效应。发展工程伦理教育,积极探索基于案例教学的地质专业工程伦理教育新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工程教育优质发展,提升高校学生对伦理问题的敏锐度和应对能力,更好地服务“新工科”建设,促使工程人才更好地使用工程技术为国家和社会谋福利。将工程伦理教育高水准地融入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中,“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才能更具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2):2425.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陈语时,刘琳婧,张世邦.新工科项目化课程:内涵、要素、特征[J].高教学刊,2023(2):126129.

[4]孟芳.新工科视域下工科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培育研究[J].教育探索,2022(12):2328.

[5]林健,衣芳青.面向未来的工程伦理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5):111.

[6]米伟哲,宋以国,周莹.基于工程认知的工程伦理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9):114115.

[7]姜毅,郑凯.工程伦理课程思政案例教学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21):100102.

[8]曾永卫,易兵.国际工程伦理教育对我国工程师伦理培养的启示[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07110.

[9]纳雪沙,张宁宁.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欠缺与优势[J].改革与开放,2019(12):98101.

[10]庞丹,韩雪冰,庞佳.新发展阶段加强我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刍议[J].经济师,2022(12):164165.

[11]冯磊,史焕聪,赵大鹏.新工科背景下“工程伦理”课程思政教改实践探索[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409413.

[12]鲁春霞.“新工科”视域下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21(1):812.

[13]赵劲松,邱彤,陈丙珍.工程伦理教育在工科通识教育中的作用和实践[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1(1):115120.

[14]沈艳.新时代背景下的工程伦理教育探索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2):150152.

[15]钱广.工匠精神应融入高校新工科工程伦理教育[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7103.

基金项目:2023年度邯郸市社会科学立项课题“新工科视域下地质专业工程伦理的文化融入与教学探索”(项目编号:2023069);2021年度河北工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课程思政建设在《工程伦理》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XN2101306081)

作者简介:杨雯(1986—),女,黑龙江鹤岗人,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主要从事煤地质学及相关教学研究;肖林(1982—),女,河北衡水人,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要从事煤田地质及相关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