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

2024-10-03王芝芬张文武王未然李阳耿彦霞

科技风 2024年28期

摘要:“核环境学基础”是一门融合核学科和环境学科的综合性学科,针对该课程存在知识点零散,理论知识复杂以及应用性强的特点,教学团队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整合知识单元、优化教学方法等措施进行教学改革。采用某平台使线上学习和传统课堂有机融合为一体,实践结果表明:通过混合式教学,学生的积极性、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均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核环境学基础;微视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成了高校教学的趋势,结合线上和线下教学的混合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提出混合式教学的开展是极为必要[1];2019年,教育部提出要建设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混合式“金课”。近年来,高校组织开展大量提高教师教学改革能力的培训,并投入大量经费支持教学改革。截至目前,已有众多教师对线上线下课堂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设计,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3]。例如,通过翻转课堂进行教学,加强互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4]。通过软件开发类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5]。但由于受到学校、专业、技术发展等因素制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仍没有普遍应用。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某平台设计并实施了适用于“核环境学基础”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1“核环境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核环境学基础”主要内容包括环境辐射及其监测、放射性物质在环境中的行为和辐射环境管理三大部分。课程主要讲述辐射来源、监测方法、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行为、辐射防护、环境影响评价等。该课程知识点零散琐碎,理论模型复杂,课程涉及的监测技术多样,可广泛应用于不同放射性核素的测量。由于核燃料循环技术和设备发展迅速,而书本内容陈旧,学生难以追踪先进的技术和应用。因此,对“核环境学基础”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整合更新十分必要。

当前“核环境学基础”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课堂模式。在传统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发现学生存在以下常见问题:(1)不论是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还是师生互动,学生的积极性普遍不高。(2)由于课程时间安排紧凑,学生很难向教师反馈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导致教师难以把握教学内容的深浅,对课程安排不能持续改进。(3)由于教学学时限制,教师内容比较紧凑,很难开展拓展性学习。(4)传统课堂只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考核,缺少对学生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考核,考核不够全面。线上教学存在师生隔着屏幕,教师在线上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和互动难等问题。自然,线上教学和传统课堂也有各自的优点,如线上课程有利于教学情况统计,传统课堂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监管和指导,若课程能融合线上和线下教学模式的优点,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基于“核环境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本文分析“核环境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按照专业特点和目标,结合市场和企业人才需求,确定授课单元、授课类型(线上,线下)和授课方式(讨论式、互动式、专题式和报告式)。线上部分侧重考勤、习题批改和文献查找,线下部分侧重能力训练和知识传授,教学过程中侧重态度养成。

2“核环境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资源设计和教学策略设计[6]。教学资源的设计就是优化教学课程,从教学需求出发,筛选出相关章节,淘汰陈旧应用案例,查找在线资料,重新设计和制作课程PPT,甚至创建视频资源,借助已有的软件进行模拟仿真课堂,最大化地为教学提供所需资源。此外,挖掘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课程的教学方式有讨论式、互动式、专题式和案例讲解等,根据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式,从而推动素质教育,提升教学质量。表1为拟开展的“核环境学基础”课程的部分单元设计方案。

3“核环境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案的实施

“某平台”是教育部首批推荐的22个学习平台之一。这款APP是PPT、视频资源和图书馆集中为一体的教学工具[7]。将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每个教学环节融合,从课前发布问卷及学习资源预习到课堂上签到、发布弹幕互动和语音视频交流;课后检查教学情况,并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目前,全国范围内有多所院校采用“某平台”作为教学工具,建立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的桥梁。

教师团队将“某平台”与传统课堂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引导”为切合点,通过平台建立线上课程,注重知识拓展学习,线下开展多种形式的翻转课堂,让学生主动学、深度学[89]。通过教师引导、案例点评、生问生答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实现从线上到线下交流畅通,实现资源共享。将学生签到、线上测试成绩、线下课堂表现等作为过程性考核的依据,形成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从而切实提升传统课堂效率。具体教学方案的实施思路如下图所示[10]。基于以上分析,分别从以下3个阶段进行教学改革。

具体教学方案的实施思路图

3.1强化课前预习

教学团队教师进行教学资源整合,提前1周将课件、视频、问卷等资料上传至“某平台”,学生通过学习端学习课件,查看教案、回答问卷等,并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问题,通过课前问卷和课上问答情况了解学生对预习的掌握程度。

3.2构筑课中实时反馈

教师在上课前5分钟使用某平台进行签到,同时查看后台的问卷、作业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匿名交流。核环境学基础与许多环境问题相关联,对部分知识点进行翻转课堂,让学生课下追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热点新闻、学术前沿等内容汇报,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竞争性和创造性。教师需要对学生在翻转课堂中所用时间、内容深度的合理性进行点评。并在每节课拿出5~10分钟,要求学生对重点、难点进行梳理,画出思维导图。通过不同年级的授课发现,设置翻转课堂的班级学生的PPT制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时,对部分知识点进行仿真模拟,加深学生对过程的感性认知。如深层地质处置是目前处置高放废物的有效方案之一,通过软件模拟放射性核素在处置库中的扩散,直观的结果更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地质处置、核素迁移的理解和认识。

3.3强化课后练习

教学团队在课程结束当天将课后作业发布在某平台,学生通过PPT资源、思维导图等复习完成作业,这些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教师通过某平台查看后台作业完成数据,分析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安排线上答疑,对后进生进行辅导,为后续的教学改革提供经验。

3.4混合式教学实践评估

本文对“核环境学基础”的教学资源进行升级,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也改变了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学生成绩评价构成应该多元化,在不同课程教学阶段,开展多阶段的教学评价,以便公平地对学生考核。例如,我们收集了学生三个学年的成绩进行评价,采用了不同的考核方式,如课前视频、问卷的参与度、课堂翻转课堂的表现等。本课程的过程考核成绩组成为签到、问卷、章节测验、作业(共30%)、课堂表现、分组参与度和生生点评(共20%)以及期末考核(50%),学生的平均成绩分布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学生的平均成绩均在80分以上,学生对该种模式给予较高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提高,而思维导图的应用,有效提高学生总结和归纳能力;翻转课堂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成果形式等能力,为培养高阶人才提供了一定基础。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将课程评价与课前、课中、课后的数据按照本文所用比例结合是否合理,如何调动线上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等可以在之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革。

结语

基于“核环境学基础”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均很强,本文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将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与课后复习相结合、教师授课与学生汇报、末端评价和过程评价的有机结合。同时,通过混合式教学的知识点管理体系,整理出适合不同教学模式的知识点,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本课程中知识内容和技术手段的兴趣,降低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疲乏,拓宽他们的思维和视野,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素养的人才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朱雪梅,雷颉.混合式教学:“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变革[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4):47.

[2]葛素香,郑直,张艳鸽,等.“OPCE”体系中无机化学双语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广州化工,2022,50(12):241243.

[3]张少斌.生物化学实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21,38(6):123126.

[4]周燕霞,闫晓勇.“互联网+教育”时代新形态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J].高教学刊,2022,8(6):5760.

[5]邓格琳.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翻转课堂再思考[J].人民教育,2021(S2):9496.

[6]周依然.智能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混合式教学课程改革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5):142143.

[7]陈群,韩双双,徐凯.基于超星学习通的交互式微课模式在儿科护理临床教学资源库的应用[J].科技风,2023(26):129131.

[8]佟鑫.基于“学习通+BOPPPS”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以UnrealEngine技术基础课程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3,19(24):143145+156.

[9]申鑫,刘晓华.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混合式教学在高校基础日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14):159161+165.

[10]王营超,高钾,刘亚锁,等.基于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供热工程”课程为例[J].科技风,2023(22):146148.

基金项目:东华理工大学教改课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以《核环境学基础》为例(DHJG2240);基于OBE理念的多维度实验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合与课程建设—以核化工专业实验课程为例(DHJG2239);导师制下开放实验式建设探索和实践(DHJG2155);江西省教改课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XJG2065)

*通讯作者:王芝芬(1988—),女,汉族,河北邯郸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放射化学、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安全评价研究。

作者简介:张文武(1985—),男,汉族,湖南邵阳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生物化学、宠物饲养学;王未然(1989—),女,汉族,浙江衢州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李阳(1991—),男,汉族,青海西宁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耿彦霞(1989—),女,汉族,山东聊城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放射化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