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粮食育种学家养成记

2024-10-03刘升学

知识就是力量 2024年9期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十分有限,为什么能让那么多人吃上热腾腾的白米饭?在寒冷、盐碱或是干旱之地,为何我们能看到五谷丰登的景象?从超级水稻、矮败小麦到杂交玉米,这些高产优质作物背后是粮食育种学家躬耕不辍、守望于田间的身影。

攥紧每一粒种子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国是农业大国,种子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我们能否在有限的耕地上多产粮、产好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好比画家为精美的画卷挑选合适的颜色,粮食育种学家也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的“画师”。我们不断地筛选出作物中具备优良性状的基因,将它们巧妙组合,聚合优点、改良缺点,经历漫长的选育,最终培育出高产、优质的种子。

作者正在田中进行玉米套袋自交授粉试验(供图/刘升学)

将种子播进土里,看它们努力吸收周围的水分和养分,挣脱种皮的束缚,幼根向下扎进土壤深处,芽苗向上探出嫩嫩的小脑袋。在阳光和雨露的滋养下,芽苗伸长茎秆,抽出叶片。看着它们准备开花、结实的样子,是我们最大的乐趣。

研究一粒种子

记得小时候,我的父母总是因天气忧心粮食是否会减产。从那时起,我就在思考,怎样才能保障遭遇极端天气的作物的收成呢?怀着这种想法,我报考了农业大学,想要通过学习农业专业的知识,为农民增收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及其他科研人员正在实验室进行显微观察(供图/刘升学)

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育种都坚持田间选育,我们用牙咬、用眼瞪,凭借实践经验对成千上万的杂交组合进行筛选,尝试着将多个优良性状聚合到一起,培育出更优质的种子。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标记、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技术逐渐被应用于育种工作中,分子育种和智慧育种诞生了。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帮助我们针对性地选择目标性状——尤其是抗性等需要进行复杂田间处理的数量性状,还能够节省基因克隆的工作量。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我们会因看到饱满圆润、整齐如一地生长的作物而感到喜悦,也会因为琢磨不定的天气让许多田间工作停摆而焦虑,更经历过无数次需要从头再来的绝望,但即使面对重重困难,我们还是选择坚持,初心不变。

成为一粒“种子”

想要成为一名粮食育种学家,你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做一粒心怀梦想的“种子”。梦想源于热爱、成于坚持,粮食育种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工作,唯有真正热衷于此,才能为实现“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而不断努力,矢志不渝。

做一粒扎根大地的“种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课堂学习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后,我们还需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从备种、播种、施肥、浇水、花期调控、人工授粉、性状调查,到收获、筛选,无论寒冬酷暑,我们都需要在田野中反复试验,需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头。

做一粒拼搏向上的“种子”。既要深挖专业知识,也要拓宽自己的知识广度,育种实践需要你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同时,农业科研之路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不仅要在一次次失败中积极总结、思考,还要拥有挣脱书本理论束缚、独辟蹊径的勇气,走出属于自己的创新路。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现在,我国在粮食育种方面仍会遇到“卡脖子”难题,希望有志于此的青少年可以加入我们,用一粒种子,让14亿人的饭碗盛满中国粮,吃得更好,端得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