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改进
2024-10-01符钰皎
摘 要:“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开课率较低,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针对教材中实验的不足之处进行探索改进,选择小葱作为实验材料,并通过对实验步骤的改进,实现了分裂相更明显、细胞更分散、操作更简捷、实验时间更短、观察时间更充分、染色更清晰和成功率更高的实验效果。
关键词:植物细胞;小葱根尖及茎尖;有丝分裂实验;实验改进
文章编号:1003-7586(2024)06-0060-03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以下简称“教材”)中“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一方面通过学生实际操作,观察真实的细胞有丝分裂,将认识建立在观察实证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和操作显微镜的技能。该实验包括临时装片的制作和用显微镜观察图像两个重要环节。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步骤所达到的实验效果不够清晰,对学生的启发性不强[1],而实验效果直接影响实验操作的积极性。在以往的教学中本实验开课率较低,教学效果不佳。 所以,针对教材中实验的不足之处,笔者探索了合理的改进方法。
1 教材实验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材料问题
教材中选定的实验材料为洋葱根尖,培养洋葱根尖需至少提前3~4天时间,且易烂根。对于一个接近1 000名学生的年级,培养洋葱根尖耗时长、工作量大、成本高。
1.2 实验步骤问题
①教材中要求剪取根尖2~3 mm,学生难以把握具体根尖分生区的部位,并且长度过短,在实验过程中容易造成材料丢失。
②制作装片时间较长。教材中解离步骤完成后,将根尖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 min,目的是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这一过程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再加上观察、分辨细胞各时期分裂图像和结果分析的时间,导致学生难以按时完成实验内容。
③按照教材中的操作步骤,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分别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需要多次使用镊子转移材料。而解离后的材料比较柔软,在多次转移过程中可能对细胞造成破坏。
④教材中选择的染液为甲紫染液,使细胞核中的染色体着色,便于观察。但该染料会扩散至整个细胞,从而无法区分细胞核和细胞质。
⑤制片时,教材中建议用拇指轻轻按压盖玻片,以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实际操作时,学生无法准确掌握按压力度,且按压装片时容易导致盖玻片移动,从而影响观察。
2 实验改进要点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和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学生进行了多次实验,对实验进行了以下改进。
2.1 实验材料的选择
教材建议选择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需要实验材料具备易生根或者根系发达等特点,以便能随取随用。教材中建议的材料除了洋葱之外,还有大蒜和小葱,大蒜根尖的培养时间和洋葱基本接近,故而作为实验改进材料的意义不大。小葱价格低廉且具有较多的根系,不需要培养,只需选取较短且不被破坏的根即可用于实验(见图1)。此外,没用完的小葱可放入清水中继续培养,长出新根(见图2),有利于后续的班级开展实验。因此将小葱作为实验材料,缩短了实验前期的准备时间,也减少了实验人员的工作,避免造成浪费。[2]
2.2 实验部位的改进
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而教材中直接指定了实验部位。学生按照规定操作完成实验,启发性不强且缺乏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有丝分裂概念。即使学生顺利完成了实验,对其中的缘由也难以理解,无法培养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素养。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部位进行选择,从批判性的角度衡量实验材料的优劣,对实验进行探究。笔者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小葱的茎尖也是进行观察有丝分裂实验的良好材料,且小葱的茎尖相对于根尖来说,取材不受实验时间的影响。[3]所以本实验提供小葱的根尖和茎尖两个观察部位,学生自主选择,互相观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材料的更新使学生能从多方面思考有丝分裂发生的可能部位,加深了学生对有丝分裂概念的理解。
2.3 实验步骤的优化
一、 取材及处理。
根尖:直接选取小葱基部1~2 cm且完整的根放在载玻片上进行解离,待解离、漂洗后,即可看到整条根中根尖生长点部分为乳白色,其余部位透明,用刀片切去透明部分,只留白色部分约2~3 mm。这样既可以准确找到根尖分生区,又避免了由于2~3 mm的根尖太短,在染色和漂洗过程中造成丢失。
茎尖:用刀片从小葱距离根正常部位2~3 mm处进行横切,然后再切下一薄片,用镊子从中间部位取样,即为茎尖(见图3)。
二、 操作环境。采用“一片式”操作法,即整个实验过程根尖(茎尖)始终在一块载玻片上进行。避免了用镊子反复转移根尖(茎尖)造成的细胞损坏或材料丢失。
三、 漂洗。缩短漂洗时间。待根尖软化后用吸水纸吸去解离液,滴1~2滴清水,用镊子反复拨动根尖,再用吸水纸吸去清水,重复滴水、吸水的操作5~6次,漂洗时间约为30 s。缩短漂洗时间后染色体着色效果良好。缩短漂洗时间,保证了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用来显微观察,从而提升了实验效果。
四、 染色。由于用甲紫染色后,细胞中染色体以外的部位也含有染料,从而影响细胞有丝分裂以及染色体状态的观察。针对这一情况,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后改进为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3~5 min。改良苯酚品红染色后细胞质部位接近无色,更有利于染色体的观察(见图4),这对于学生辨认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有很大帮助。染色开始时用镊子在根尖(茎尖)处轻捣几下,相比起直接将根尖(茎尖)放在染液中浸泡,染色更加均匀(见图5)。
五、 制片。制片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实验观察的效果。染色后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染液,再在材料上滴加一滴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后盖上盖玻片,压片时用手指按住盖玻片一端防止移动,用橡皮或铅笔的橡皮端轻轻敲击盖玻片至根尖(茎尖)呈云雾状。
相对于原实验而言,改进后的实验材料方便易获取,同时准备时间短,降低了成本,使得实验更容易开展。对实验步骤的改进和优化,实现了分裂相更明显、细胞更分散、操作更简捷、实验时间更短、观察时间更充分、染色更清晰和成功率更高的效果(见图6、图7),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成功率,也避免了学生因实验效果不明显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的情况,符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教学过程重实践”的要求。
3 结论
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4]教师通过实验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通过改变概念获取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有效地构建概念,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科学方法,提高实验和探究技能。本实验基于此理念,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任敏,杨太有.“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改进及设计[J].中国生物教学,2022(6):59-61.
[2] 林玉武.以四季葱(shallot)为实验材料对有丝分裂的改进[J].课程教育研究,2020(1):184.
[3] 刘燕华,王兰.有丝分裂实验的好材料——葱和大蒜的茎尖[J].生物学教学,2023,48(2):58-59.
[5]陈能训.“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的改进与拓展[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2,23(2):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