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指导视域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4-10-01张文秀
摘 要: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科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健康教育的发展指导,是教师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挖掘隐性资源和重构教材内容,双维度开展学生职业生涯的教育设计,并从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出发,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以增强青少年对于艾滋病的防范意识和消除对疾病的恐惧心理为支点,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生活的理念。
关键词:学生发展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健康生活;高中生物学
文章编号:1003-7586(2024)06-0090-03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不同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根据发展指导工作不同方面的共性和独特性,充分挖掘现有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等渠道,并利用其资源开展学生的发展指导工作。《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生物学教学还应注意介绍相关的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学生选择学习和职业的方向奠定必要的基础。“社会责任”作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具有健康生活的理念,具体为:学生主动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知识,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培养学生健康生活、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遇到心理、生活和生涯问题和困扰时积极求助,减少对其发展的不利影响,既是学生发展指导在生物学教学中的落脚点,也是每一位生物学教师的使命和责任。
1 挖掘和重构素材,双维度开展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教师指导学生发展的必要课程。教材中既包含显性的教育材料,也蕴藏隐性的教育资源,这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或巧妙重构素材,进而有效地开展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
1.1 借助“科学家访谈”,开展生涯规划指导
在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科学家访谈模块以《探究微观生命世界的奥秘——与施一公院士一席谈》代序。施一公院士是世界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十分关注学生的基础教育。该访谈作为学生高中生物学学习的首要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之初引发对生物学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感悟,体会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生物科学研究的意义,领悟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方法、品格、精神等。同时,教师还布置了一项特殊作业:请学生模仿施一公院士的访谈,预设未来二三十年后,你已经是某行业的精英,现有记者对你进行访谈,请分享你的谈话内容。作为学生第一节高中生物学课堂的重要节点,设置该作业的重要目的就是引领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1.2 跨模块重构教学内容,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未来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确立学生的生涯目标、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相辅相成,是学科教学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体现。[1]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增设了多种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介绍(见表1),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并指导其发展。
在《遗传与进化》部分“细胞的癌变”内容的学习过程中,针对癌症的诊断创设情境:某患者的体内出现了肿瘤病灶,医生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取适量的组织样品做病理诊断。通常情况下,等待诊断结果的过程会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因为这关系到患者是否患有癌症。《分子与细胞》模块第128页的“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栏目,介绍了病理科医师的职业描述、工作单位、学历要求、必备素质、职业乐趣和重要意义。学生通过跨模块的学习,认同并尊重这一职业,从而培养社会责任。该栏目作为相应学习内容的拓展部分,一般布置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学习,为了保证学习的有效性,请学生尝试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并在课堂上xIjkydInyWj+AfbseDKPEg==分享自己心仪的职业及选择原因,也可从自己的视角判断适合某个同学的职业方向,并与对方交流,彼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基于生物学的学科特点,三支点托起学生健康生活的画卷
健康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人类作为“万物的灵长”,也是生物学学科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生物学学科是医务工作者学习生涯中必修的一门学科,故而人类的健康与生物学学科密切相关。因此生物学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以多种形式和手段组织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帮助学生将学习健康知识同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有关的健康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1 启智润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良好的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拥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基于当前高中生患有抑郁情绪或不同程度抑郁症的比例逐年攀升的背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模块的第2章第5节“人脑的高级功能”一节中增设了“情绪”部分的内容,针对该内容教师应当在教学的同时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感受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对事物失去兴趣的两极体验;再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和讨论:当人们遇到精神压力、生活挫折、疾病、死亡等情况时,常会产生消极情绪,这是否是抑郁症?抑郁情绪是否就等同于抑郁症?一旦生活中遇到无法承重的挫折和打击,导致心境和情绪低落时该如何应对(见表2)。
2.2 防患未然,增强阻断艾滋病传播的意识
大学生成为艾滋病(AIDS)的高发人群已是不争的事实,该现象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对于即将跨入大学的高中生,开展艾滋病的预防教育迫在眉睫。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需要能说明HIV病毒的结构和作用机理,及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治疗方法。从学生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教师借助相关资料带领学生阅读和议论,引导学生认识到艾滋病的危害,分析大学生成为高发群体的原因,思考如何有效防范艾滋病。《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提出目标:最大程度地发现感染者和病人,有效控制性传播,持续减少注射吸毒传播、输血传播和母婴传播,进一步降低病死率,逐步提高感染者和病人的生存质量,不断减少社会歧视,将我国艾滋病疫情继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教师只有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才有可能达成有效控制性传播和减少吸毒传播的教学目标。[2]
2.3 知行合一,消除源自疾病的恐惧心理
恐惧是一种焦虑情绪,癌症、传染病等疾病都会使人产生恐惧情绪。困扰民众三年的新冠疫情已经结束,最初因新型冠状病毒的高致死率,以及人们对病毒结构、致病机理和传播途径的未知,其所产生的恐慌至今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只有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才能针对性地做好防控。专家呼吁民众面对疫情要保持情绪平稳,不能恐慌,其原因是焦虑、紧张等精神因素会使机体免疫能力下降,从而增加患病概率。以上分析和解答符合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在“知理”的基础上付诸行动,通过积极乐观的心态、健康的饮食、规律的作息以及坚持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来应对疾病,有效消除来自疾病的恐惧心理。
参考文献
[1] 徐彤.例谈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高中生物学教学[J].生物学通报,2023(5):64.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稳态与调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