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为中心”背景下研学课程开发路径的探索与思考

2024-10-01冯宗益宋淑敏

中学生物学 2024年6期

摘 要:研学课程是根据中小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身心发展特点设计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本文深挖现场资源,开发研学内容;立足学情分析,确立研学目标;通过核心问题引领,呈现探究脉络,探究任务驱动,实施有效评价,进而提供开发研学课程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研学课程开发;路径探索;学为中心

文章编号:1003-7586(2024)06-0051-03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研学”是研究性学习的简称,是根据中小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身心发展特点设计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强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实践性课程。课程化的研学活动需要让学生在自然空间中体验和感悟知识,是学生知识转化和情感升华的基本途径。2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学课程作为一种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倡实践、探究、合作、反思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知识与经验的整合,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之一。

“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如何在研学活动中体现“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设计和开发课程的重点。笔者认为,在课程开发设计中深挖现场资源,开发研学内容;立足学情分析,确立研学目标;通过引领核心问题,呈现探究脉络;探究任务驱动,实施有效评价的教学流程是开发研学课程的有效路径。

本文将结合本校的“情系母亲河,魅力新湿地之‘识草辨柳,笔记自然’”教学活动对研学课程的开发进行详细阐述。

1 深挖现场资源,开发研学内容

设计研学课程应充分挖掘现场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设计天然柳林木栈道景区的植物研学课程时,教师可以利用保护区内的植物资源。保护区内共有植物393种,其中种子植物277种。针对季节特点,教师精选了包括长苞香蒲、芦苇等十余种常见湿地植物,以植物分类及形态认识作为首要教学内容。鉴于该景区的“天然柳林”之名,教师随后设置“辨柳”环节,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柳树种类及其特征。接着,教师讲解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与植物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最后,教师通过“自然笔记”活动,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记录并展现学习成果。

2 立足学情分析,确立研学目标

学情是指学习者自身能够影响其学习效果的各项因素的总和,包括学生的知识经验、心理特点、成长规律、行为方式、思维方法、兴趣爱好等方面。充分了解学生学情有助于教师确定学生的“就近发展区”,从而确立研学的起点。教师能够从以下方面明确学生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2.1 学生的“已知”

“已知”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明确“已知”,可以有效确立学生研学的起点。例如,本课例适用于七、八年级的学生。该时期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对植物的分类、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等知识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科学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2.2 学生的“未知”

“未知”是相对“已知”而言的,不仅包括学习目标中的未知知识,还应该包括学生尚未掌握的前置知识。例如,在本节课中,学生对湿地植物可能有所了解,但无法依据其特征进行系统分类。学生常常见到旱柳,但没有仔细比较过其与杞柳和柽柳的区别;学生知道湿地功能强大,但没有深入探究过其与生物的关系,对保护湿地的具体研究不够深入。

2.3 学生的“能知”

“能知”就是通过研学活动能达到的学习目标,即“学习终点”。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始终秉承“现场有什么就教什么”“什么适合学生就选择什么”“研究什么有价值就研究什么”的教学理念和原则,选择性地使用并整合现场资源来确定适合学情的研学内容和研学目标。

2.4 学生的“想知”

所谓“想知”,主要是提醒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研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想探究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研学活动。

2.5 学生的“怎么知”

“怎么知”反映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的,体现了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法。七、八年级学生的主要认知方式仍以观察为主。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设计问题、布置任务,并让学生把研学成果记录在研学任务单上,是适合七、八年级学生的学习探究方式。

2.6 教学目标

(1)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能熟练使用显微镜等实验工具。

(2)系统学习湿地植物的基本知识,在野外辨识旱柳、杞柳和柽柳。

(3)体验湿地植物的功能,绘制自然界各生物关系图,体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能自觉爱护湿地生态环境。

3 引领核心问题,呈现探究脉络

设计教学问题是开发研学课程的核心。每节研学课程都有一个主题,通过主题能够归纳核心问题,让学生了解到要学习和研究的知识内容。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教师再设计问题串,从而将一节研学课的探究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例如,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究“多种多样的植物与其生存环境有何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串:①现场有哪些常见的湿地植物?②如何对它们进行分类?③如何识别三种柳树?④湿地有何功能?⑤湿地的这些功能与多种多样的植物有何关系?

此外,问题的设计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和年龄特征,具备一定的思维深度和难度梯度,以此引导学生的深度学习。

4 探究任务驱动,实施有效评价

设计明晰的探究任务,依据任务设计研学评价并进行有效评价。而如何有效实现评价是研学课程开发实施的重点和难点。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能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展开相关的知识内容,并及时实施教学评价,因此采用此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实现评价。

如何设计研学课程中的探究任务?首先,任务的设计应紧扣研学目标;其次,任务的设计应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最后,任务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基于现场情境并贴近学生生活。例如,在设计“识草辨柳,笔记自然”这一节的研学任务时,教师紧紧抓住“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一核心概念,依据探究的问题设计了五个研学活动:活动一,湿地功能——我来悟;活动二,缤纷植物——我来认;活动三,天然柳林——我来辨;活动四,微观结构——我细探;活动五,魅力自然——我笔记。五个活动的设计遵循了从体验到探究、从宏观到微观的规律,并依据七、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递进、步步提升,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构建概念,最终实现研学目标。

如何检测学生的研学效果?教师在设计研学评价的过程中,坚持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设计研学任务单,记录研学成果并予以展示,以此实现有效评价。其中研学任务作为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还能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边研边学边记录。例如,在“辨柳”环节中,教师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实地考察了现场三种柳树的特征并进行对比,开发设计了以下研学观察记录表(见表1)。

教师展示成果后,收集研学观察记录表进行数据分析,向学生反馈并提出研学建议,及时反思完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研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殷世东,程静.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8(4):116-120.

[2]吴支奎,杨洁.研学旅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J] 课程·教材·教法,2018(4):12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