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林:治愈“心灵”的人

2024-09-30邢华

走向世界 2024年38期

在睡梦中,将白天的痛苦记忆“抹去”;通过睡眠脑电图,预测抑郁、痴呆等精神疾病风险……这些好似科幻电影的场景,正是陆林的工作内容。作为美国归侨,他将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在自己的岗位上潜心耕耘、默默奉献,教书育人、科研创新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由于突出的个人贡献,陆林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奖项。但对他而言,治好每一位病人,多解决一些专业领域内的问题,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党和国家做一些实事,才是最有荣誉感和最有自豪感的事情。

回国,为国家做些事情

陆林于1994年考入华西医科大学,开始接触精神医学知识。在兴趣的驱使下,他阅读了大量包括西方哲学、心理学尤其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方面的著作,对精神医学领域的热爱愈加强烈。

为了接触到相关领域更加前沿的科研理论成果,陆林决定出国留学,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工作多年。身处精神医学发展的先驱地,他对自己致力的研究领域有了全面的认知,积累了更加丰富的科研经验。在美期间,陆林虽然生活安稳、工作顺利,但始终心系祖国。游子行至四方,与祖国母亲的感情总是无法割舍,只有真正踏上祖国的土地,才会有一种深深的亲切感和归属感。2005年,他结束了在美国的科研工作,回到了思念已久的祖国。他说:“我回国的最大原因,就是觉得中国才是我的家,我始终认为,能够为自己的国家做一些事情,人生才更加有价值和意义。”

回国后,陆林更加深刻感受到国家对精神卫生、心理健康专业的医生和科学家的迫切需求,这更加坚定了他在精神医学和睡眠医学领域做点事情的决心。近20年来,他敢于创新、勇于钻研,在精神心理疾病及睡眠医学领域开展了系统性、开创性的工作。他提出了干预病理性记忆的新模式,开发了快速抗抑郁的新靶点,改变了传统的治疗理念,对于精神心理疾病和睡眠障碍的防治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现已在Science、Lancet、Lancet Psychiatry 等著名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0余篇,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作为学科带头人,他担任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成立了美国Lieber—北京大学转化神经精神医学联合研究所,建立了辐射全国的跨学科、跨地域的多种精神疾病临床研究平台及协作网络。多年来,在这些平台的支撑下,陆林带领研究团队使中国的精神疾病治疗技术与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作为教授,他创建了国内首个《睡眠医学》和《成瘾医学》课程,主编多部精神医学领域教科书,培养了100多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其中大多已成为这个领域的骨干力量……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归国时为国家做些事情的誓言。由于在相关领域的突出贡献,2017年,陆林成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专业首位院士。

执着,让更多人重视精神医学

据WHO预测,到 2030年,抑郁症将排在人类疾病负担的第一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抑郁症患者人数大约9500万。令陆林担忧的是,中国的抑郁症患病率可能远比想象中严重。

陆林说:“抑郁症是可以治疗的,经过治疗,70%~80%抑郁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生活,1/3的抑郁患者治好后可以终身不再复发。”然而,在多年的临床一线治疗中,他发现:中国的大部分抑郁症患者不会去医院看病,从而耽误了治疗,这与西方国家的情况恰恰相反。

为了改变人们的这种观念,让更多的人了解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多年来,陆林通过撰写文章、接受媒体访谈、参加讲座等方式,积极投身相关疾病的科普活动,他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跟患感冒一样常见,治疗需要药物,更需要关怀和陪伴。

2020年10月18日,在第四届会稽山讲坛暨第十二届文化中国讲坛上,陆林分享了他在武汉指导新冠疫情后精神心理疏导和调适相关工作的经历。当时,他在 20多个医院进行调研、会诊、提供治疗方案、解决疑难问题。

他发现,很多感染病毒的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失眠,但是在灾难面前,精神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在他会诊的患者中,最后能战胜新冠病毒的,往往都是靠着“一口气”——坚持不放弃,挺过难关。他们相信自己能扛过去,每天保证规律的饮食和良好的睡眠,保持平和的心态,最后真的就逐渐恢复了;反之,如果每天抑郁忧虑,被疫情的阴影笼罩,就有可能导致精神崩溃,并伴随出现一些并发症,甚至失去生命。

作为医生,在疾病面前,他挺身而出,将患者护在了身后,用自己的力量抚平人们焦躁不安的情绪;作为党员,他逆行武汉,无愧于入党誓言——“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除了通过专业知识和人文关怀帮助民众恢复心理正常,他还多次为国家卫生健康委提供建议,完善国家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录制疫情防控期间心理应对的短视频,帮助大众疏解疫情下的不良情绪。

精神疾病除了抑郁症,还有很多种类,需要引起人们的警惕。和有些抑郁症患者一样,很多其他精神疾病患者忌讳就医,更不愿意让他人知道。每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陆林都会发出呼吁——心理疾病可防可控,社会需要破除对于心理问题的污名化和病耻感,加强心理健康普及和教育非常重要。他说:“中国心理健康的未来,需要全民参与。我非常愿意向大众进行科普宣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这极大鼓舞了陆林推动精神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他说:“中国精神医学领域的部分研究在国际上已经属于领跑水平,但整体赶上发达国家水平,我们还需要继续攻坚克难、加强创新。”

奔波,扶贫先锋勇挑重担

从医多年来,陆林始终认为:医生是一个更加讲究人文关怀的职业,在医生的执业生涯中,面对更多的是病人,而不单单是疾病。一名好的医生,不仅需要高精尖的技术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同时还需要对生命的关怀与敬畏。为此,他一直奔跑在贫困地区群众精神健康脱贫的道路上。

悬壶济世,医者仁心。他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运用专业知识,帮助解决当地的医疗卫生问题。在四川凉山,他带领团队设立医疗卫生工作点,在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方面给予当地支持。在陕西延安,他多次带领专家团队进行实地考察及义诊等对口帮扶工作,提升革命老区精神卫生服务水平。他还先后多次奔赴山西、贵州、江西、湖北、甘肃等省份的贫困地区,帮助当地进一步做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治疗,提升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助力脱贫攻坚,守护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的健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奔走在基层,陆林发现,“精神卫生资源和人才不足、分布不均,农村地区尤其欠缺”。面对边远地区精神医学领域疾病治疗水平和重视程度不足的现状,他积极发挥各级医院优势,加强全国多家市县级精神专科医院建设与人才培养,让更多受到精神疾病困扰的患者有医可寻。他还发出呼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优秀医生的培养,需要20年、30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是我们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令他欣慰的是,随着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对精神健康也越来越重视。

“宁可药柜三尺尘,但愿天下无病人。”这是陆林长期以来的心中所愿。未来,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学子抱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坚定决心投入祖国的医学事业,用无悔青春奋力谱写人生美好华章。而他,还将继续做一名引领者,择一事,终一生,将自己的热情继续挥洒在人类的生命健康事业中。

Professor Lu Lin, M.D., doctoral supervisor, is Dean of Shandong First Medical University (Shando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President of Peking University Sixth Hospital, Director of Peking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Mental Health, Director of 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Psychological Disorder, and Director of National Center for Mental Disorder. He is awardee of the National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Innovation, a prominent figure in the Chinese community, winner of the Tan jiazhen Life Science Award, and a leading scholar engaged in the research of treatment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