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姿态是量力而行
2024-09-30熊太行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妥善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能力。《警世通言》中有一个故事,名为《苏知县罗衫再合》。故事中有好人,也有坏人,好人希望自己做一些不寻常的好事,坏人有遏制不住的欲望。但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必然会失败,并招致祸患。
苏云
明朝永乐年间,河北涿州有个叫苏云的人,他在二十四岁那年考中了二甲进士。
朝廷派他去兰溪县(今浙江省兰溪市)做知县。苏云立志要做清官,就对夫人郑氏说:“我想把家里的钱拿走十分之七到任上使用,十分之三留给老娘。我的吃喝用度都从这笔钱里支出,这样就不会给当地百姓增加负担了。”
苏云的任期是三年,做三年官就要花掉家产的十分之七,那么下一个任期怎么办呢?苏云这是在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
弟弟苏雨并不介意哥哥拿走家中财产,他答应得好:“哥哥尽管去,老娘有我呢!”这也是许诺能力范围之外的事。弟弟既然养着老娘,家产就应该拿七成,哥哥拿三成。苏雨觉得哥哥胸怀世界,所以不跟哥哥争夺家产,但这为后来的变故埋下伏笔。
徐能
苏云和夫人带着家产上任。那时去当官的人都是带着空箱子、空袋子,准备大捞一把。苏云却带着一堆银子。
走到扬州仪真县(今仪征市),船因为年久失修,装的东西又太多,漏了水,人和行李都被困在了岸上。这时有个叫徐能的人,找到了苏云的仆人苏胜:“我这船上挂的,是山东王尚书府中的水牌。这船又结实又干净,水手经验丰富,而且最熟悉南京到杭州的水路,你跟老爷说说,坐我们的船吧。”
徐能是当地一个私商,他看中了苏知县带的财物,动了杀人劫财的心思。王尚书在山东娶了一个小妾,小妾的父母搬到了仪真县。王尚书就买了一条船,把跑船的收入交给小妾的父母当养老金。徐能包揽了这条船的经营权。
苏云迷信王尚书的水牌。k775uYE4dqTqu+DanePwYw==徐能做事歹毒,经营一艘大船,已经得到丰厚的收入,但他并不满足,还想铤而走险,做杀人越货的事,其实这也是做能力范围之外的事。
徐能有个弟弟叫徐用,是个善良的人。徐用一听徐能要害苏知县,赶紧劝阻:“他少年能中进士,是天上的星宿。人家在赴任路上,你若杀了他太缺德了,以后会后悔的!”
徐能说:“财倒是不打紧,他的媳妇生得标致,你嫂子死了这么久,这不是老天送上门来的姻缘吗?”
徐能手下有个小弟叫赵三,行事简单粗暴,外号赵一刀。赵一刀跟徐能说:“你别跟你弟弟废话,我帮你把苏云一家子拾掇了。”徐能受到鼓动,把船摇进了黄天荡。黄天荡是当年韩世忠围困金兀术的地方,金国四狼主都被困在这里,差点儿回不去北方。
赵一刀砍死了仆人苏胜夫妇,又要杀苏知县。徐用苦苦求情。徐能勉强答应,给苏知县留一个全尸。徐能把苏云捆好,扔入江中。夫人郑氏想要跳江自尽,被徐能拦住关在船舱里,徐能准备将其带回去。
朱婆
徐能回到贼窝,安排管家朱婆跟着郑氏,劝郑氏答应成亲。
郑氏只是啼哭。朱婆叹气说:“娘子要立志不从,不如当时就寻个自尽,事到如今,又到哪里去找地洞钻去?”
郑氏说:“不是我贪生怕死,而是身上有九个多月的身孕,我要活下来,保全丈夫的骨肉啊。”
“就算你生下来,难道他们会同意你养吗?”朱婆说,“我一个妇道人家,难道还能做程婴、杵臼?”程婴、公孙杵臼救了赵氏孤儿,老太太用这两个人来类比自己,其实就是想要救人。
这时候徐用一脚把门踢开。他灌醉了自己的哥哥,偷偷来放走郑氏:“送你出后门去逃命,异日相会,须记得不干我徐用之事。”
朱婆受到徐用的鼓舞,也同情郑氏的遭遇,决定陪着郑氏一起逃亡。徐用拿出十两银子,让朱婆做盘缠。
朱婆高估了自己的力量,也做了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许诺。朱婆的身体,比孕妇郑氏的还要差。走了十五六里,朱婆走不动了。于是“彼此相扶”,又挨了十余里。朱婆原本有气急(咳喘)的毛病,现在又复发了。
朱婆为正义所激,希望成为守护天使,结果没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反而成了拖累。于是朱婆建议郑氏继续走,而她自己“没处安身,索性做个干净好人”。朱婆脱下鞋子,跳井自杀了。
朱婆在徐能家做事,曾经对很多恶行视而不见,但看见这可怜的孕妇,终于下定决心帮郑氏逃亡。她生命的终点,也是这一生的高光时刻。
老尼姑
郑氏又挣扎了十里,到了一个茅庵门口。僧人看见郑氏的衣着、举止,知道她是个大户人家的女子,就把她邀请进净室。
一搭话,郑氏才知道原来这个住持是尼僧。老尼姑听完郑氏的话,说:“奶奶暂住几日不妨,却不敢久留,恐怕强人访知,彼此有损……”
郑氏肚子越来越疼,要生了。老尼姑立刻开始赶人:“这里是佛门清净之地,不能见血光污秽。”
老尼姑一定要讲规则。郑氏苦苦哀求:“这十方地面不留,我往何处去呢?”老尼姑刚才说的话,算是免责声明,她早就想好了对策:“后面有个厕屋,你到那里去生。”
郑夫人辛辛苦苦生下了孩子。老尼姑说:“只是一件,母子不能并留。若留下小的,我与你托人抚养,你就休住在此;你若要住,须把那小官人弃了。不然佛地中啼啼哭哭,被人疑心,查得根由,又是祸事。”
郑氏无奈,就托老尼姑把孩子扔在了大道旁边,留了自己的罗衫和金钗做信物。
等到郑夫人的孩子满月,老尼姑让郑夫人做了道姑。又过了几个月,老尼姑又把郑夫人转到当涂县的尼姑庵,免得她再被仇家遇到。
这个老尼姑是个厉害角色啊,担得起事。你看,她不被任何人的凄惨经历绑架,优先考虑自己和身边人的风险,确定自己能做到,才向溺水的人伸手。她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把好事做到了极限,能力范围之外的事,一句都不答应。
徐继祖
徐能酒醒后,一路赶过来。他看见了朱婆跳井时脱下的那双鞋,认出那是他前妻的一双旧鞋,穿旧了给朱婆的。徐能猜测,朱婆和郑氏一起跳井了。
然后他在柳树下看到一个眉清目秀的孩子,正在襁褓中啼哭。徐能一想,虽然没娶着老婆,却捡了个孩子,难道这是天意?不如就养起来吧。他便不再找郑氏,抱了孩子回家,让手下姚大的老婆帮忙抚养。
徐能给这个孩子起名徐继祖。徐继祖十五岁就中了举人,然后进京参加会试。去北京赶考,涿州是必经之路。徐继祖在路上求水喝,竟遇到了自己的亲奶奶。
苏奶奶觉得这个孩子和自己的儿子长得很像,就讲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大儿子苏云可能遭江贼害了,尸骨无存;二儿子苏雨去找兄长,在兰溪县生病死了。苏奶奶给了徐继祖一件大儿子的罗衫,说儿媳妇有一件一模一样的,希望徐继祖能帮自己寻访儿子。
徐继祖中了二甲进士,当了两年官,升了御史。这一天他来当涂县出差,遇到一个道姑跑来告状,她说自己的丈夫十九年前被水贼徐能所害,听说御史大人来了,特来鸣冤。
这个道姑就是郑氏,她告的却是徐继祖的父亲。徐继祖看完状纸,吓了一跳。这时,被扔到长江里,后来被人救了的苏云也来南京找御史告状。苏云这十九年躲在三家村里教书,早就没了凌云壮志。
徐继祖知道父亲当过贼,又对照涿州苏奶奶的话,大概猜出了是怎么回事。他把奶妈的丈夫姚大从家里叫来,拿到了自己出生时裹身的罗衫和金钗,查出了自己的身世。
徐继祖决定复仇。他把父亲徐能、二叔徐用,以及一大堆叔叔都请到南京来团聚。酒席前让苏云认人,捕快一拥而上,把这帮贼都抓了。
徐继祖像复仇机器一样转动:先上奏皇帝,说了家事,改名苏泰,认祖归宗;答应免奶公姚大一刀,派人把他在监狱里勒死;给了奶妈五十两银子,让她自己找地方生活;将六个大贼全都斩首,抄没其全部家产。
报仇完毕,开始报恩:把一直救人的徐用赶出衙门,没有判刑;去兰溪县把病死的二叔苏雨的灵柩接回涿州;祭奠投井而死的朱婆;给老尼姑白银百两;请老尼姑超度苏雨、朱婆和船上被害的仆人苏胜夫妇。
后来,苏泰经过山东,又遇到了王尚书,娶了王尚书的幼女为妻,小说以大团圆结局收尾。
苏云怀揣理想,想要改变世界,经验和能力却配不上自己的梦想,被一个水贼打击得一蹶不振。而徐用和老尼姑,看上去是在为自己打算,却是在认真地把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解决好,做了好事,积了功德。朱婆明明知道她以自己的能力做不到帮郑氏逃脱,但是看见这个可怜的女子的遭遇,还是燃起了正义感,勇敢地站了出来,拼上自己的残生。被正义鼓舞的人,到死都不会后悔。
这就是凡人之美,凡人之善。
(枫林晚摘自中华书局《凡人动了心:熊太行说“三言”》一书,本刊节选,鄂宝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