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博物院“重走长征路主题游径”打造策略

2024-09-29卢蓉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6期

摘 要:由四川博物院牵头的“重走长征路主题游径”,拟通过“文物游径+流动展览”的形式整合全国革命文物资源,打造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借助“文物游径+流动展览”推动地方文化建设,促进文化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博物馆文物展览让边远地区经由文物展品认知国家历史、地方文化与民族精神,优化博物馆教育对于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影响,实现可持续的基层教育服务。“重走长征路主题游径”的实践为利用国家一级馆资源带动地方基层博物馆可持续基层教育支持提供参考,探索新时代长征精神的划时代命题。

关键词:文物主题游径;流动展览;整合资源;继承发扬;红色文化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6.022

1 “重走长征路主题游径”打造背景

1.1 四川博物院流动博物馆概况

1.1.1 起源与背景

流动博物馆始于20世纪上半叶的欧美,波兰华沙人民博物馆流动展览车的初衷是将博物馆文化带到遥远的乡村。我国的流动博物馆始于四川博物院于2009年打造的“大篷车”流动博物馆,以流动车巡展的方式开全国之先河,之后又有不少博物馆纷纷开展了类似模式的社教服务。

201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中华人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提出要扶助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博物馆行业的发展助推了流动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全面的保障。

1.1.2 模式与实践

四川博物院率先打造了服务“三区一基层”的流动博物馆。三区是指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基层是指远离大城市的县、乡村、学校、部队、工厂、矿山等。今天的博物馆教育功能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范畴,博物馆的形式与空间也突破了以往的建筑物和固定的空间模式。

四川博物院流动博物馆作为四川博物院的常设机构,隶属于社会教育工作部,有正副馆长各一名,下设讲解组、公众服务组、保卫组、宣传组。四川博物院流动博物馆把历史文化知识与爱国主义教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朴实的语言传达给群众,把各种实用技术和党的最新政策带到基层,同时帮助基层建立门类有别、形式多样、群众喜欢的乡村博物馆;通过与地方联系,联合展示与利用地方文管所的文物,服务基层、服务社区、服务更为广大的人民群众,使博物馆从象牙塔走进缤纷的大千世界。

四川博物院流动博物馆真正做到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车内有等级以下的文物,有文物的复仿制件,有专门的解说词可以为公众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有多媒体设备可以清晰地把等级文物图像展示给观众,有触摸屏可以让群众随意点击、触摸。

1.1.3 特点与优势

四川博物院流动博物馆的主要特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流动性强,二覆盖面广,三是展出形式灵活多样。流动博物馆以车辆为载具,机动灵活,国道、省道以及乡村公路均可通行,操作程序简易,筹备快,装备轻,可以随时出发、随地展览。根据目前四川省交通现状,理论上完全可以实现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全面覆盖。流动展览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可以依群众的需要不断更新,使博物馆教育工作时刻为群众着想,切实为广大群众服务,通过将博物馆通俗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面前,让参与流动展览的群众有所见、有所闻、有所学、有所获。

这种超越了围墙的博物馆,对于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流动展览在内容上及时满足了广大群众的需求;其次,流动展览内容丰富,展览周期短,使观众在有限的时空中获取大量的精神文化信息;最后,流动展览从实地出发,充分调查分析,能够非常有针对性地充分发挥流动博物馆的职能。

1.2 “重走长征路主题游径”打造现状

1.2.1 目的意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024年是长征开始90周年,四川博物院流动博物馆积极响应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要求,依靠流动博物馆专委会各成员单位文物活化利用优势,让不可移动动文物“亮出来”“用起来”,在新时代文化发展中延续文化遗产的内在生命,助力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宣扬主旋律的同时,多角度挖掘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更重要的是,借助历史探寻新时代长征精神的划时代命题。

1.2.2 打造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四川是红色热土,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积淀,长征文旅资源星罗棋布、数量众多,大致包括四川会理会议遗址、冕宁县彝海结盟遗址、石棉县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地、甘孜州泸定县泸定桥革命文物纪念馆、苍溪县红军渡江纪念地、广元市剑阁县红军血战剑门关遗址等,为“重走长征路主题游径”继承与发扬红色文化创造了条件。

1.2.3 打造意义

四川博物院以流动博物馆为媒介,助力地方文化建设,促进文化教育资源共享,通过流动博物馆让边远地区人民经由文物展品认知国家历史、地方文化与民族精神,优化博物馆教育之于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青少年儿童的影响,实现可持续的基层教育服务。

2 “重走长征路主题游径”打造策略

2.1 整合资源,搭建平台

以中国博物馆协会流动博物馆专委会为依托,搭建全国革命文物信息资源交流平台,鼓励进入交流平台的单位共享馆藏革命文物资源、展览信息。邀请江西省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古蔺四渡赤水纪念馆、甘肃省博物馆共同策划展览。

四川博物院凭借流动博物馆梳理全省革命文物分布,整合全国红色文化资源,以历史事件为点串联红军长征的伟大历程,联合当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聘请相关专家、策展人梳理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深挖历史事件鲜为人知的一面,讲好红色故事、让文物活起来,在保护的前提下强调革命文物的展示与利用,让革命文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理清“文物游径+流动展览”思路,加强历史遗存的展览展示。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国家文物局组织编制了《革命文物主题陈列展览导则(试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正扎实推进,“重走长征路主题游径”与流动展览应与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共同为我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有序开展助力。

2.2 深入挖掘自然融入

为更好地打造“游径+展览+N”的文物主题游径模式,牵头单位需要深入挖掘各馆长征文化历史特点。例如,研究当地革命历史、名人轶事、红色路线等,挖掘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四渡赤水战役、飞夺泸定桥战役、会宁会师地等红色文化资源、革命先烈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以及红色地区革命斗争历史等。提升红色专题展览陈展思路,加强重大长征事件,历史遗存的展览展示,将这些元素自然融入游径设计中,让观众既能明确革命历史,又能感受当地的地域文化魅力。

2.3 明确目标,落实步骤

2.3.1 第一阶段:搭建构架 创造基础

由四川博物院牵头,联合各馆,制定“重走长征路主题游径”与流动展览运行机制、工作办法,建设四川省流动博物馆资源交流展示架构,明确流动博物馆各成员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为激发各成员单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有序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基础条件。

在中国博物馆协会流动博物馆专委会年会期间召开四川省流动博物馆平台建设成立大会,挖掘与活动主题相关的文物价值和内涵,厘清“主题游径+流动展览”这一创新型工作的方法和路径,并通过适当的途径向社会公布活动开展情况。

收集整理各地文物分布信息及文物背后的故事,设计展览的流程和内容,制作相关的道具。结合流动博物馆文物展示车编写出清晰反映展出地特点的长征文物流动展览的展览大纲,为流动展示车进基层展览做好基础准备。

2.3.2 第二阶段:增加科技手段 全面营造场景

使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展示水平,增加数字展示手段,弥补流动展示车内固有展览模式存在的文物信息不足、文物数量较少的局限性。利用AR、VR等现代科技手段为观众提供更加生动、立体的参观体验。例如,四川博物院红色文物展览运用了AR技术,游客通过手机或专用设备扫描展品,即可在屏幕上看到文物的三维模型和历史背景介绍。对于某些珍贵文物,甚至可以通过VR技术制作虚拟展馆,让游客仿佛置身于历史场景。

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场景营造等手段全面介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制作百姓能读懂的红色文化流动展板,使“重走长征路主题游径”与流动展览汇聚更多信息量,让长征精神在传承中焕发新时代的光芒。

2.3.3 第三阶段:案例实施 增强体验

“重走长征路主题游径”与流动展览项目实施周期为两年,拟定4条巡展线路,具体巡展场次也可结合地方需要和展览地实际场地条件进行调整。展览从2024年5月年起,至2026年5月止。

指导参与“重走长征路主题游径”的博物馆、纪念馆,每年策划2场反映时代主题,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长征文化流动展览,在全国进行巡展。

2.4 完善服务,注重体验

2.4.1 完善服务软硬件设施

完善服务设施,优化参观流程,完善导览标识、停车场等服务设施,提高游客参观便捷度和舒适度,同时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游客人身安全。

2.4.2 提升游客参与度

四川博物院流动博物馆联合成都皮影艺术博物馆创作红色题材故事,通过寓教于乐、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流动展览中加入皮影演出,在讲述红色故事的同时宣传展示非物质文化传统技艺。巡展中融入播放红色电影、红色题材有奖知识问答、红军后人讲述历史等配套项目,增加观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流动博物馆的红色文化巡展就是通过百姓亲耳听、亲眼看、亲手动,不断丰富展览内容,提高红色流动展览的展示水平,让百姓通过沉浸式的观展体验感受红色文化和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用百姓更为接受,喜欢的方式把红色传统、长征精神宣传传承下去。

2.4.3 开展线上互动和直播讲解

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开展线上互动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参与。例如,策划“重走长征路”线上活动,在四川博物院官方网站或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竞赛题目和规则,邀请游客参与答题,答对问题的游客可获得相应奖励和纪念品。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加活动的可参与性和互动性,还提高了流动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4.4 建立志愿者团队

招募志愿者参与博物馆日常运营和服务。例如,建立一支由历史文化爱好者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在纪念馆内为游客提供咨询、导览、讲解等服务,同时也参与文物保护、活动策划等工作。志愿者不仅提高了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还能让更多人体验到博物馆的历史价值和精神内涵。

2.5 及时反馈,调整优化

建立意见反馈机制,迅速制定具体任务分工,定期召集研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各责任单位要加强配合,按照分工要求,主动履职尽责,优化资源配置,落实人财物等相关保障,积极对接,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定期核实并向流动博物馆专委会报送工作落实情况,精准推进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如期高质量完成,总结、提炼、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及时向各合作单位报送“重走长征路主题游径”成效。

2.6 扩大影响,增强效能

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进行宣传推广,提高“游径+展览+N”的文物主题游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参观、媒体报道,同时加强与文旅机构、文化品牌等机构合作,拓展巡展市场。

流动博物馆主动走进社区、融入各种多元文化空间,在参与者熟悉的环境空间中营造出特定的主题文化空间。强化自身信息传播特点,多角度完善主题展示,结合不同的文物、文化景观,丰富展示主题,以更生动活泼的视觉化展示手段,让更多、更深、更广的知识信息融入各种社区的多元文化环境之中,同时与不同社区、不同职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文化开展交流沟通。

走进多元文化的流动博物馆在与不同社区的多元文化沟通、交流、学习中,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让隐藏在博物馆中的学术成果和发现被更多的社会人群认知、认可,并形成更深层的文化认同感。

博物馆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连通,更大的意义在于服务大众,这也是博物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普及,将成为社区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博物馆影响力在社区公众中的不断扩大,蕴含地域文化的城市博物馆在城市文化的传播、宣传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基于文物主题游径的流动展览是推动文物“流动起来”的重要举措,是助力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文化旅游全面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得以体现,流动博物馆亦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文化服务于人的初心。博物馆的红色教育从过去的被动接待,到如今主动走出场馆输出教育成果,这是博物馆转变服务理念的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张衡,何东蕾.走进基层 服务大众:四川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博物馆,2012(4):32-37.

[2]赵卿.浅析流动博物馆的特点与发展模式:以四川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为例[J].中国博物馆通讯,2014(11):25-27.

[3]钟智波.广东省流动博物馆的运行成效:基于数据的探讨[J].客家文博,2022(3):11-16.

[4]马岚.“红色1+N”文物主题游径打造现状以及对策:以常州三杰纪念馆为例[J].收藏与投资,2024(2):104-107.

[5]杨莹.流动博物馆走进社区:博物馆与社区的文化交融[J].大连城市历史文化研究,2018(00):274-280.

[6]李倩倩.知识生产视角下的中华文明探源、博物馆与数字技术[J].探索与争鸣,2023(6):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