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博物馆智慧化建设实践与启示

2024-09-29庄青王晓莉俞志鹏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6期

摘 要:近十年国内外博物馆多应用革新新技术,在博物馆展厅空间引导、陈展主题表达、展品导览讲解三个方面实现了智慧化体验的诸多案例。文章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提出博物馆智慧化建设。数据资源是智慧化建设的核心,“以人为中心”是智慧服务的关键,以藏品为核心的展览服务、观众体验和导览内容建设是系统建设的重点,并勾画出更为宏观的博物馆智慧化框架。强调合理利用博物馆运行产生的相关的人、物、活动和数据信息,通过数据的采、存、算、管、用,形成智能化系统,通过数据赋能、人机物系统全面链接等数据应用,实现博物馆数据融合化、服务精准化、管理高效化、设施智能化、安防协同化。

关键词:博物馆;数字化;智慧化;建设实践;实践启示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6.016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视觉可视化等技术给博物馆陈列设计带来重要变革,博物馆服务、管理、运营模式必将随之改变。2021年,《中国智慧博物馆蓝皮书(2020)》出版,对“智慧博物馆”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智慧博物馆通过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感知、计算、分析博物馆运行相关的人、物、活动和数据信息,实现博物馆基本功能和管理活动智能化,提升博物馆服务、保护和管理能力,以呈现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的新型博物馆形态。

纵观近十年的中外博物馆智慧化发展历程,其理论一定程度上是在国家行政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发展出来的,中外对智慧博物馆的理论、实践均有各自的理解。智慧博物馆的构成内容、建设实践方面均未发展到让学界满意的成果,但国内外博物馆多应用革新诸多技术以创造条件,从博物馆展厅空间引导、展厅陈展主题表达、展厅展品导览讲解三个方面实现智慧化体验的诸多案例,值得我们探讨。

1 国内外博物馆智慧体验案例及服务现状

目前,越来越多博物馆加入智慧化建设行列,它们以虚拟化、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技术手段,采用多维展示和沉浸式体验,为人们营造了更新、更宽、更广的认知和知识接受的渠道,实现了博物馆的“智慧”特性,加快了智能博物馆建设步伐。

“云端自然”虚拟博物馆,是通过空间全局3D视图和全景图片技术结合呈现云端展厅,三维激光扫描和摄影测量技术呈现云端展品,多样化数字资源呈现云端史前场景,数字虚拟技术打造AI人物,助力云端传播。

目前,国内外30多家博物馆已建成发布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智慧体验案例(表1),这些博物馆智慧体验案例具有平台覆盖广泛、种类与形式丰富、合作主体多元、呈现方式多样等特点,充分发挥了各种新技术优势,交互性、生动性、观展体验性效果明显,为博物馆线上线下展览、一体化导览平台构建以及艺术民主化带来了生机。这些艺术与技术共轨、互动与体验共融的智慧体验,通过科学技术为艺术传递出更多的能量。正如法国文学家福楼拜曾言:“越往前走,艺术变得更科学,而科学变得更为艺术,它们在山麓分开,又在顶峰汇聚。”

2 博物馆智慧化建设,数据资源是核心

博物馆信息化、智慧化建设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博物馆藏品的现场数字化展示;二是藏品的数字化在线展示。在实体博物馆中,使用扫描、建模、数字拓印等多种先进数字技术,对馆藏文物进行非接触、无损害数据采集,用高清影像采集和三维建模的形式,把平面类文物和实体类器物的原真二维或三维信息高保真保留,借助虚拟现实、3D技术的应用,实现藏品的现场数字化展示。藏品的数字化在线展示是依托互联网,搭建网上虚拟博物馆,结合三维动画视频、全景漫游、触摸屏、幻影成像、VR互动,实现(数字化)藏品的在线展示。观众可在线上沉浸式、全视角参观展馆内景,通过360度环物形式近距离观摩展品实景,并音画同步接受真人实景的图文、视频、语音形式的展陈和展品讲解(图1)。

如果说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构成了智慧博物馆的骨架,芯片、电子通信、计算机硬件、网络设备等直接技术构成了智慧博物馆的肌肉,那么数据就是流淌在智慧博物馆中的血液。怎样将博物馆收集、存储的人、物、活动等数据信息,通过聚合、分析、计算等数据处理打包成大数据,通过数据赋能为其“增值”,是大数据支持智慧博物馆的关键。

3 “以人为中心”是博物馆智慧服务的关键

在数字博物馆和实体博物馆技术结合越来越紧密的大趋势下,观众体验和导览内容建设将成为系统建设的重点和深度融合的切入点。智慧博物馆的构成内容方面,在宋新潮2015年提出的“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三大发展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更为宏观的博物馆智慧化建设构想(图2)。在“文化+科技”助力下,博物馆藏品资源将成为一种新的重要的文化资产,以藏品为核心的展览服务与文物保管,将数字文物和展览内容融入多种应用场景,数字藏品和小程序助力中国博物馆运营进入文创时代,通过展示带动博物馆教育智慧化、营销智慧化。

2021年,数字藏品交流社区开通,博物馆头条在2022年2月份第二期月报发行了“全国文博数字藏品交易系统(NFT)”,带动了博物馆数字藏品发售走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借助区块链技术,尝试以“虎文物”“十二生肖文物”“镇馆之宝”等3D数字藏品为载体,助力和推进文博产业数字化,激发文创新形态及多场景应用。

4 博物馆智慧化建设实践与启示

我们身处“日日新”“月月新”的技术大潮之中,各个博物馆可以自主选择信息技术的使用手段与应用范围,但都需要循序渐进,不能喧宾夺主,搞成盲目攀比的“军备竞赛”。

一是新建或改造提升的博物馆,可以拿出专项资金,严格按照博物馆建筑智能化系统清单的要求,依据国标GB/T 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完善和优化信息化应用系统、智能化集成系统、信息设施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机房工程共6大板块33个博物馆建筑智能化子系统的建设,有了数据库、局域网、多媒体导览系统、楼宇自动化与安全保卫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底层软硬件体系和安防监控、通信系统、传输网络等技术系统的支撑,博物馆初级智慧体需要智能设备和信息技术应用方案的有效配合,智慧博物馆的演进需构建的基础设施层、数据管理层、平台服务层、智慧应用层等智慧构想才能在技术的加持下按层面逐步展开。

二是科技与技术是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核心要素。博物馆的主体是展览展品,网络的普及可以把实体博物馆以虚拟的方式传播到全世界,人们动动手指,就可以观看到心仪的展品。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到实体博物馆参观呢?主要原因还是人们仰慕和期待与真实文物直接沟通,感受历史的气息。所以,虚拟博物馆的一个重要作用应该是到实体博物馆和“云游”参观前的预习和预约,以及参观之后的复习和分享,是“活化”叙事,是吸引观众“走进”展览的媒介。博物馆智慧化建设应从高效管理、体验引流、留客营收等角度做提升,需要从数字化平台顶层设计架构、文化场馆流程数字化升级再造给出解决方案,在保护馆藏的同时,还要从对藏品内涵的挖掘转变为对展览内容和藏品文化内涵阐释,引导观众从全新视角去观察文物和感知历史,与观众建立起长期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是博物馆智慧化建设既要有耐心还需要情怀,处理好技术与艺术的辩证关系,坚持“为需求寻找适合的技术”,既要防止“技术过剩”,也要研判底层核心系统的未来进化能力,盲目追求新技术应用或者墨守成规的智慧化建设都是伤害。以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智慧化建设为例,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智慧化建设的总体架构采用与博物馆业务场景深度融合的五条线以及面向馆内管理的三朵云,五条线即参观线、讲解线、服务线、社教线、展览线,三朵云即服务云、行政云、文化云。五条线和三朵云通过端点感知、信息传送等业务管理平台,对前端、后端各子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同时预留场馆智慧化“成长”空间,使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智慧化建设能够随着运行中出现的新需求不断完善升级和自进化,在一体化、自适应智慧大数据基因体系的支持下,实现智慧化与场馆运营的共同成长。

5 结语

“智慧博物馆”是一个涉及智能建筑工程建设、信息化能力建设、服务平台创新的庞大应用体系,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展示环境建设的博物馆,应根据各自的建筑智能化系统构建博物馆网络数字矩阵,以博物馆藏品基础数据储备等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N维融合应用为抓手,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强调系统融合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博物馆运行产生的相关的人、物、活动和数据信息,通过数据的采、存、算、管、用,形成智能化系统。既要以增加展览文化内涵和创新系统集成方案的“文化+科技”服务“物”,又要用温暖积极的态度应对“以观众为中心的人”,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在服务智慧化、展览智慧化、教育智慧化、藏品智慧化、安防智慧化、智慧营销等方面,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智慧”,通过数据赋能、人机物系统全面链接等数据应用,实现博物馆数据融合化、服务精准化、管理高效化、设施智能化、安防协同化。

参考文献

[1]李丽,郑钰.智慧博物馆发展的“以道御术”之法:以北京自然博物馆为例[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2(3):33-40,92-93.

[2]朱琳.从“空间展览”到“云端叙事”策展人的更多可能[J].上海工艺美术,2020(3):94-96.

[3]智慧博物馆体系讲座[EB/OL].(2017-07-05)[2023-12-23].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514/166287362.shtm.

[4]李鑫.从数字博物馆到智慧博物馆的发展趋势与挑战[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6):124-127.

[5]宋新潮.关于智慧博物馆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15,32(2):12-15,41.

[6]南方PLUS官方账号.科技如何赋能博物馆?故宫腾讯沉浸式数字体验展明起免费开放[EB/OL].(2021-12-17)[2023-12-23].https://new.qq.com/omn/20211217/20211217A0BDT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