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2024-09-29于文丽

天津教育·中 2024年8期

小学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阶段,而语文作为汉文化以及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素质教育的普及使语文教学面临全新的发展要求,将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并从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各个维度对学生进行教育,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尤其语文本身是一门涵盖语言、人文、社会、自然等不同层面的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全方位涉猎不同方面的知识,而核心素养理念的普及能够更好地促进这一目标的达成,使语文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充实、有深度。基于此,本文针对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实践加以阐述。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长期学习语文逐渐形成的必备素质、关键能力和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是语文课程育人价值的综合体现。具体来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运用、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和文化自信四个方面。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上的渗透能够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关注学生的终身成长,学生在牢固掌握语文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好地顺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在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力的支撑下走得更远。教师也应充分认识到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并非考试“机器”,而是具有较强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因而,新时期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应以新思想和新理念为支持进行合理规划,并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教学指导思想贯穿于教学中,从而为促进学生长远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观察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教师教学理念过于传统、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枯燥以及评价应试化现象严重等问题,阻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以及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具体来看,教师教育理念过于传统是指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理念和思想仍旧影响着学生,他们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往往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基准,而对于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及长远发展关注不够,这种过于功利化的教学目标与素质教育理念相去甚远,导致语文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教学内容单一是指教师往往以教材为基准,刻板地传授知识与技能,内容往往围绕生字、词语、写作技巧等基础知识展开,而对于学生阅读、朗诵、口语表达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导致学生的直接学习经验变得十分匮乏,语文学习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浅显层面。教学方法枯燥是指教师往往采用说教的方式传授知识,而学生则以被动听课的方式接收知识,这种灌输式的固化方法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小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相悖,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佳,有的学生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并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是很有必要的。尤其语文知识呈现螺旋上升的特点,积极采用适宜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显得十分迫切,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此外,教学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有着引导教学的重要作用。然而,观察当前的语文教学评价不难发现,教师往往以应试化的标准刻板评价学生,一味关注学生是否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并以此为依据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个层次,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品格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向其他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首先,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对语文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小学阶段的语文基础知识涉及汉字音形义的理解、语法和修辞的掌握、篇章的理解和写作构思等方面,而核心素养的渗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习这些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并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其中,自身的语文学习基础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固。

其次,核心素养视角下语文教学的开展能够使学生的语言积累变得更加丰富,学生在不断学习范文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掌握字词的基本用法,对其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会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在通过大量阅读获得对语篇的感知后,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并通过不断积累了解知识是如何运用的,这对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再次,核心素养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能够使学生的学习习惯得到优化。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核心素养视角下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为了更好地促进这一目标的达成,教师除了教授学生基础知识之外,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翻阅工具书的方式了解不懂的字词,久而久之,这会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技能。有了这些基本的学习技能,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提升其学习能力是极为有益的。

最后,注重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能够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进一步发展。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不仅文质兼美,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文化教育的有利载体。通过学习这些资源,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汉字的形象美,以及语言语篇的韵律美和情感美,自身的审美也能受到熏陶,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人的无穷智慧,从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四、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立足教材,构建语言提升能力

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情感内涵,是帮助学生构建语言知识体系以及提升其知识水平的重要方式。加强对教材内容的钻研,挖掘隐含于其中的核心素养内涵,并将其合理渗透到课堂中,引发学生交流,能够在锻炼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促进其思维的发散,实现语文教学与核心素养的融合。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从基本的教材内容入手,结合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合理规划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以及探讨交流中充分认识语文知识的深刻内涵,达到发展语言、激活思维的教学目的。

以《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为例,深入分析教材不难发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主要字词,在基础上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了解植物的奥妙,从而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围绕这些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谈话导入的形式引出主题,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并在学生热情高涨时引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怎样散播种子的,在自由阐述和探讨交流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如此,为核心素养思想在课堂上的渗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材指导和辅助教学的作用也充分体现出来。

(二)借助阅读引发思考,拓展学生思维

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有着丰富知识积累以及提升认知能力的作用,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语文教材中包含不少篇幅较长且有着深刻思想内涵的篇章,这为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训练提供了载体。小学语文教师应从阅读教学入手渗透核心素养理念,引领学生通过泛读、精读等不同的形式领悟语篇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自由阅读以及沉浸文本的过程中感受文章蕴含的丰富情感,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起来。

以《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为例,这篇典型的叙事抒情散文生动地介绍了母亲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仍旧省吃俭用给“我”买课外书的故事,将母亲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了加深学生对母爱或亲情类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主题的文章,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的形式感受母爱是以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从而在独立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更深刻地感知主题。如此,学生便通过阅读的形式感知到文章的深刻内涵,达到了升华情感和拓展思维的教学效果。

(三)小组合作,引领学生主动探索

语文作为具有较强灵活性和开放性的学科,仅依靠死记硬背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积极摒弃传统灌输式的教学理念,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显得十分重要。尤其小学生本身具有的活泼好动的天性决定了他们对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活动感兴趣,因而引入小组合作的方法引领学生交流不失为有效的策略。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的运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疑难知识,在围绕某个问题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开启思维,产生对知识的全新理解,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随之得到有效提升。

以《将相和》一课为例,鉴于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很容易因耐心不足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探讨。比如,让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找出文章主要描述了哪几个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什么,以及如何透过这些故事领悟文章的重难点,即文章是如何透过人物形态或语言等方面的介绍展现人物品质的。设定目标后,学生共同探讨,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提出见解,并根据他人的启发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此,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得到了提升,对进一步促进核心素养理念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四)分层教学,激发潜能,共同进步

受外部环境、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即不同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不尽相同,因此结合学生个体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是很有必要的。分层教学作为针对因材施教理念设计的教学方法在这一背景下得到广泛关注,在推动学生不断进步以及落实核心素养理念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合理规划,采用分层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发潜能,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也能得到有效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上课表现、考试情况或学习状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层次,并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课后作业等方面落实分层教学理念。对于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并针对这类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掌握一些拓展性知识。对于中等生和后进生来说,教师可以从巩固课内基础知识入手,引导学生查漏补缺。学生的层级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的层级做出动态调整。如此,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关注,促进了因材施教理念的落实以及学生潜能的激发。

(五)渗透德育,塑造品格,内化素养

语文作为人文性和思想性较强的学科,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其本身具有的深刻内涵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道德品质和思想品德方面得到提升,从而逐渐成长为有思想、有道德且品格高尚的人才,这也是核心素养视角下课堂教学的最终诉求。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且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也相对不足,其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往往因为自身不经意的某个行为而伤害他人,因此,教师积极承担起德育的重任,并针对性地向学生开展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显得十分重要。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渗透德育,让学生在优秀德育思想的引领下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起到塑造品格和内化涵养的良好作用。

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为例,这是一篇以革命文化题材为主题且包含家国情怀的文章,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渗透德育,通过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明白振兴中华的重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教师要教导学生好好读书,树立报效国家的远大理想。如此,课堂教学在与德育融合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充实,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又如,在《白鹅》这篇课文教学中,文章通过对白鹅“高傲”这一形态特征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其无比喜爱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渗透热爱动物以及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理念,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常见动物基本特征的同时,认识到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自身的认知和情感也因此得以深化。如此,便将德育理念有效浸润到课堂中,核心素养理念也以此为基础得到广泛落实。

五、结语

总而言之,构建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堂是顺应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小学语文教师应深入探究这一背景下课堂教学开展的有效思路,让以往沉闷、单调的语文课堂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加持下变得绚丽多彩,学生也能因此开阔视野、深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