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十二年,代表聚焦一江水

2024-09-29冯楠

浙江人大 2024年8期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曹娥江西岸喷泉水秀如约开启,一时流光溢彩,吸引了众多市民欣赏拍照。“过去曹娥江看潮,现在看喷泉。”近90岁的原上虞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根苗为此无限感慨。

1991年,几乎就在同一地点,因为台风强降雨,中百保江塘倒堤,直接导致堤内农田大片受淹,而罪魁祸首就是上游泄洪和海水倒灌交锋形成的汹涌洪峰。如今,饱受水患的堤塘和农田,已被精致大气的“一江两岸”景观带和省级特色小镇e游小镇取而代之。这块花木扶疏、高楼林立、人水和谐的宜居宜业之地,也已成为上虞推进“拥江西进”战略的前沿地带。

一场倒堤事件催生的重要决议

这起发生于1991年的西岸倒堤事件,让上虞人强烈意识到曹娥江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992年4月,上虞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当时章镇区、百官镇、海滨区三地代表团共36名人大代表联名提交《关于综合治理曹娥江上虞境内段的议案》。“这个议案,恰逢其时,顺应民心。”杨根苗时任上虞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他清楚记得,这件当年编号为34的人大议案,最终通过表决,上升为人大决议,这是上虞人大有史以来第一份转为决议的议案,被赋予了特殊的时代意义。接着,杨根苗又以省人大代表的身份,将该议案提交至省人大,并很快在省水利厅获得立项。同年10月,《曹娥江流域综合规划报告》最终定型。

1992年10月18日,上虞撤县建市,在同一天,6家企业在曹娥江西岸破土动工,迈出上虞开发区建设规划落地的第一步,也透露出上虞扩张城市版图,欲从狭长“龙山时代”突围至开阔“曹娥江时代”的美好设想。

人大监督彰显支持的力量

为保障开发区建设,曹娥江西岸老坝底至中塘塘角一段堤防的修筑工程率先启动。另一边,对曹娥江上段过度捞砂行为的管控执法也几乎于同时进行。

杨根苗曾多次参与监督水利执法工作。据其回忆,因为过度采捞,当时江中黄砂开始枯竭,不少人又转战至江边塘底,严重威胁到了江塘安全。为此,人大代表通过建议,促使违规砂场和吸砂泵被彻底叫停取缔,从而为江塘的加固加高夯实了基础。

在曹娥江下段,威胁江塘的却是一种学名叫獾的小动物,因为喜欢钻洞,所以常把江塘搞得千疮百孔,但有大片芦竹“掩护”,它们又总能轻易逃脱。上虞人大经调研后建议,砍掉芦竹,消除獾患。在人大的推动下,老百姓同意放弃种植芦竹,从而有效减少了獾患。

曹娥江治理是一项跨时跨地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因时因地对工程方案作出调整完善。多年来,上虞人大通过发挥职能作用,在老百姓和政府之间架起沟通桥梁,有力推动了曹娥江的治理进程。据了解,通过逐年逐段加固加高等措施,曹娥江中上游及主要支流两岸堤塘的防洪标准大大提高。其中,百沥海塘和中百保江塘的防洪标准已从原来的二十年一遇提升至百年一遇,为两岸发展提供了坚实壁垒。

始终不曾离开的关注和守望

五甲渡弯道从空中俯瞰呈“Ω”形,是曹娥江中下游江道内一个较严重的阻水河段,几乎每次台风必引发洪涝,淹没沿岸农田、村庄,进而累及百官、曹娥段。其中受灾最严重的,莫过于外五甲村。

查阅《关于综合治理曹娥江上虞境内段的议案》,不难发现,除了两岸堤防加固加高,五甲渡裁弯取直工程也受到了高度重视。“一个重在堵,一个重在疏,老百姓要求治理的呼声也最高。”孙千尧是时任海滨区(现沥海街道)人大代表团团长,也是这件联名议案的提交人之一,长年关注着曹娥江的变化发展。

从1992年底开始,五甲渡裁弯取直工程也被正式提上政府工作议程。多年以来,曹娥江治理从固堤塘、造桥梁、建水闸、修水库等防灾减灾的常规之举,不断向着营造人水和谐、水城融合的“亲密关系”突破进阶。

从2014年起,上虞启动了更大手笔、更高规格的曹娥江“一江两岸”景观工程。随着景观工程一、二、三期建设的稳步推进,水平岸阔、景色宜人的曹娥江正如画轴般徐徐展开,铺展出城市发展新空间。

潮起新时代。上虞秉持一贯以来的创新精神,一直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引育头部企业落户“一江两岸”,带来了全球化的视野与活力。

“曹娥江治理,告别了因水而忧,进而迈向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杨根苗坦言,如今,很多当年联名提出议案的人大代表早已退休,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也是换了一届又一届,但人大对曹娥江的关注和守望始终未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