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葫芦 瓜瓞绵延福禄昌

2024-09-29贺蓓

百科知识 2024年17期

在瓜果飘香的季节,全国各地从南到北,无论是在百姓的餐桌上,还是在烟火市集里,新鲜润泽、清爽可口的葫芦总是备受青睐。

早在《诗经·豳风·七月》篇中,就曾提及“葫芦”这种植物:“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诗中的“壶”即葫芦,“叔”为拾取之意,“苴”是可食的秋麻之籽,“樗”则是臭椿。这首诗咏叹的是,远古时代的人们在夏历七月可以吃到自然成熟的瓜;到八月,可以采摘葫芦食用;九月,可以拾秋麻籽,采摘苦菜,砍伐樗木为薪。如此聊以温饱,农夫内心安然。由此可见,远古先民很早就发现葫芦是非常美味的蔬菜,且营养价值十分丰富。

美味蔬菜

《诗经》中有不少描写葫芦的诗作,如《诗经·小雅·瓠叶》:“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诗中的“瓠”指葫芦,“幡幡”是翩翩、反复翻动的样子,“亨”同“烹”,意为煮,“酌”指斟酒。诗中,主人家采来随风飞舞的瓠叶,用以烹饪食物,瓠叶味苦,可知由它烹煮而成的食物并非美味佳肴。以此开篇,实为极言宴席上的菜肴粗陋、简约。主人家并没有因为餐食微薄而废礼,而是情真意挚地“采之亨之”,并携出珍藏的醇酒盛情邀请客人一同品尝。

古时,葫芦有多种吃法。元代的王祯在《农书》中提道:“匏之为用甚广,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荤羹,可蜜煎作果,可削条作干。”“瓠之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无穷,烹饪咸宜,最为佳蔬。”鲜嫩的葫芦既可用来烧汤,又可做菜,既能腌制,也能晒干,清香四溢,味道鲜美。

既然《诗经》中有那么多关于葫芦的内容,我国最早的葫芦是出现在与《诗经》同时期的2000多年前吗?那可不是。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葫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8300年的原始社会氏族部落—东夷(又称九夷,最早是包羲太昊伏羲氏后裔的一个部落族群,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葫芦及种子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葫芦。

作为一年生蔓生藤本植物,葫芦的茎和叶上有绒毛覆盖,节有卷须分叉。叶片呈卵状心形或肾状卵形,先端锐尖,边缘有不规则的齿。谁能想到看上去如此朴实无华的葫芦肚子里,居然藏着这么悠久的历史,堪称植物界的“寿星”。

烟火日常

从历史云雾中走来的葫芦依然很普通,常常默无声息地出现在我们的烟火日常里。

开口之后的葫芦可做成各种生活器具,如舀水、盛东西用的瓢等。葫芦有很强的密封性能,可用来保持药物干燥而不致损坏变质。

葫芦可以用来制成各种乐器,如葫芦丝、手鼓、葫芦箫、沙锤等。在古代,工艺葫芦是制作乐器的重要原材料,其价值不亚于丝。《尧典》中就有匏为“八音”之一的说法。“八音”指“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乐器,其中的“匏”即为葫芦。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演奏的葫芦笙或葫芦丝也是用葫芦制成的,它们音调优美,别具特色。

葫芦还是一味很好的药材,其种子和果皮对于治疗肠道疾病、皮疹、水肿等都有不错的药用价值。

人文瓜果

我国已故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认为,葫芦是人文瓜果,它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历史上的葫芦有很多名称,如“瓠”“匏”“壶”“甘瓠”“壶卢”“蒲卢”等,指代的都是葫芦。在中国上古神话中,葫芦被视为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的化身,“伏羲、盘古、槃瓠是一人”。“伏羲”本义是葫芦,“葫芦”也是女娲的代称。《汉书》考证说:“女娲氏,师古曰:‘娲蛙反,又音瓜。’”意思是取“伏羲”的“伏”与女娲的“娲”,即“伏”“瓜”二字,转音成“葫瓜”,是为葫芦。在上古神话中,开天辟地的始祖盘古也与葫芦有关:“‘盘’与‘奭瓠’之‘奭’古通用,‘古’与‘瓠’音近,‘盘古’即为‘奭瓠’,而‘奭瓠’就是葫芦。”

葫芦的文化意蕴非常丰富。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列出49种与葫芦相关的神话。在我国,至少有20多个民族崇拜葫芦,并且有葫芦神话000afb9b5702fcd69faa59531f260231与之相伴随。

除了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葫芦还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

古人注重祭祀。《周礼》中记载:“凡祭祀,社壝用大罍,禜门用瓢赍。”社壝是周围筑有矮墙的社坛;罍是小口、广肩、深腹的圆形或方形盛酒器;禜为掌管水旱之神,此指为禳除水旱等灾害而举行的祭祀;瓢指葫芦,赍通“脐”,指葫芦之腹,瓢赍指把葫芦锯成瓢做酒尊。这句话的意思是,凡祭祀社壝要用大垒,在国都城门举行萦祭则要用瓢来盛酒。在这里,葫芦被视为一种祭祀用的礼器,用于国家大型祭祀活动中。

古人也爱玩谐音梗,认为葫芦与“福禄”“护禄”谐音相近,乃大吉之物。加之葫芦外形圆滚、口小肚大,形似中文的“吉”字,故而常被视为富贵、长寿、吉祥等的象征。百姓常在屋顶下悬挂葫芦寓意保平安,称之为“顶梁”。有些百姓会用红绳绑上五个葫芦挂在门上,称为“五福临门”。古人认为把葫芦放在窗台或者其他财位上,具有化煞、纳福、转运、聚财的作用。

另外,葫芦的“蔓”与“万”谐音,再加上葫芦藤蔓蔓延,结子繁盛,人们将之视为人丁兴旺、子孙繁盛的吉祥象征,有着“子孙万代”的美好寓意。如《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中有“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之语。这首用来专叙宾主淳朴真挚情意的宴饮诗是周代燕乐的通用乐歌,用以表达对嘉宾万寿无疆、子孙福泽延绵的美好祝愿。又如《诗经·大雅·绵》中记述:“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此诗是周人纪念先祖古公亶父带领周部落为了躲避强悍游牧民族昆夷的侵扰,自豳迁居岐,进而发展农业、建立庙宇、筑造城池等大力开疆创业的事迹而作。大意是:“大瓜小瓜瓜蔓长,周人最早得发祥,本在沮水漆水旁。太王古公亶父来,率民挖窖又开窑,还没筑屋建厅堂。”这里的“瓜”就是葫芦。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均寿命较短。人口的繁衍生息是部落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只有人口繁盛,部落才能保持强大。作为首章,以“緜緜瓜瓞”起兴,开首八字简洁地概括了周人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漫长历史。

中式婚礼上使用合卺杯

古人就连成婚都离不开葫芦。新婚夫妇在行“合卺之礼”时,要将由一只葫芦剖成的一对瓢以红丝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对饮,古人称为“合卺”,象征新婚夫妻连为一体。这里的“卺”就是葫芦做成的瓢。

因为对葫芦的喜爱,几千年的中国文化里还积淀下来许多有趣的成语,比如用“没嘴儿葫芦”比喻不善言谈或说话很少的人;用“依本画葫芦”比喻单纯模仿原样照搬或没有改变、创新;用“中流失舟,一壶千金”比喻东西虽然轻微,用得到的时候便十分宝贵,其中的“壶”即葫芦,佩戴在腰间可以渡河,在我国南方被称为“腰舟”……

时光流转千年,葫芦以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赵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