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讯

2024-09-28

全国新书目 2024年8期

上海书展20年: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8月的上海,满城书香。以书为媒,因书结缘,读者、作者、出版人共赴一场阅读的盛会。对于这场盛会,热爱它的人们从不吝惜溢美之词,如作家孙甘露感叹道:“上海书展是读者、作者、出版人火热的相遇和重逢!”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则表示:“上海书展,向伟大发起的总攻!”

2024年,上海书展迎来了它的20岁生辰。20年来,上海书展所坚守和推广的有态度、有品质、有价值的阅读已经从最初主办方的倡导,成为了浸润于每位普通读者心中的阅读理念,也使上海书展从一个区域书展逐渐发展为全国重要的文化品牌、全民阅读活动示范平台。

直面读者

上海书展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始于2004年的上海书展是上海图书交易会的“变身”。上海市出版协会理事长胡国强回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大潮涌动,传统的出版社管出版、新华书店负责征订和包销的图书发行模式已走到尽头。有专家建议,可举办一些面向大众的读书活动,使交易会成为公众的文化节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上海书展诞生了。

首届上海书展吸引了国内24个省份的一批有影响力的出版单位和上海40家出版单位、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及本地的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单位参展,举办了图书评选、新书发布、作者见面会、签名售书等100余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参展人数超20万。

直面读者让上海书展留下了许多令人动容的画面。到了第二年,上海书展接待读者30万人次,零售额近乎翻倍增长。参加过几乎每一届上海书展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社长王焰对第二届上海书展印象深刻。“台风‘麦莎’过境,也没有阻挡住读者参加上海书展、购买图书的脚步。上海读者喜爱书展、参与书展的热情可见一斑。”

上海书展的转型对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江利来说是一段难忘的工作经历。“从第二届开始,上海书展一直在寻求如何做出特色。当时,上海书展的定位是一定要面向全国,服务好全国的出版机构。”作为上海新华自发组成的“书展宣讲团”成员,每年5月前后,江利都要去北京等城市,向各大出版社推介上海书展的读者定位与首发机制。在书业展会并不像今日这般遍地开花的时间里,上海书展成为了当时读者和出版单位直接交流的平台。

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李伟长看来,上海书展走过20年还能够吸引这么多的读者,为读者服务,精益求精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把心交给读者的初心不变,上海书展会越来越好。这是上海书展的生命力之所在。”

开放包容

激活出版与阅读的巨大潜能

本届上海书展特别策划了“书展20年回顾展”,集中呈现上海书展的发展历程和诸多“首次”。开放包容让上海书展在面向全国、服务行业的同时,激活了出版与阅读的巨大潜能。

2006年,上海书展确立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公司运作、以会养会”的办展机制,使书展运作更具专业化、规范化和市场化;2008年,上海书展首次打出“上海首发、全国畅销”的概念,并设立主宾省,体现了上海搭台、全国唱戏的办展理念;2009年,上海书展首次设立科学技术馆和人文艺术馆。此后,上海书展又逐步设立少儿图书馆、辞书工具书专题馆、社科精品馆、国学馆等,服务专业读者;探索“动”“静”分离,推出实景版理想书房,鼓励人们重返书房进行深度阅读。2019年,上海书展首次推出手机端“移动书展”,形成线上线下联动……上海书展对办展思路的不断调整优化,能够让人们看到它对于促进全民阅读的诚恳和耐心,看到一座城市对于阅读的信仰和虔诚。

如何让上海书展越办越好?江利认为,经过20年的发展,上海书展如今已成为把读者、作者、出版社三方联结得最紧密的书展。

第一次参加上海书展的作家李修文在8月14日上午举行的“行进的风景2024——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启动式”上充分感受到了上海读者的热情。活动刚一结束,立马有读者追上来围着他合影留念、题书签字。在繁忙的间隙里,李修文对记者感慨道:“最好的书展和最好的文学作品联动,确实能给一个写作者极大的信心。同时,它也拓展了文学生产的场域,给作家在作品传播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开放包容的上海书展既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出版单位参展,也在向出版单位展示适应市场的趋势和变化、进行转型发展的可能性。

“在上海书展上,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上海读者对书的热情、对书的理解、较强的购买力以及书展组织的规范性。”京版若晴科创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迁从2013年开始每年都参加上海书展。刘迁观察到,在本届上海书展上,参展单位除了展示图书之外,还推出了很多文创产品,都在尝试从单一图书向多元延展。

文明互鉴

搭建中外文学交流平台

上海是一座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城市。上海书展始终把打造中外出版文化交流平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为重要办展目标。

创办于2011年的“上海国际文学周”多年来群星闪耀,是中外作家对话的国际化平台,也是许多读者最为期待的单元。截至目前,已有近300位中外作家、学者,包括4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参与文学周活动。

“多年来,‘上海国际文学周’的主题既有关于图书与影像,也谈论过旅行与家乡。虽然它每年的主题都有不同,但是又和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文化动态息息相关。它既是一个全球作家都能够谈论的话题,又是一个能让每位作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进行探讨的话题。”作为“上海国际文学周”项目团队策划人之一,李伟长表示,文学的语言是世界共通的语言,这样的精心设计让上海书展呈现着全球视角,增进着对彼此的理解。

今年,上海书展的国际元素进一步增加。“文明交流互鉴与中国式现代化——2024上海书展主题出版论坛”邀请学界名家,结合重量级新书,探讨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演绎上海精彩的新思路。“上海国际文学周”邀请包括16位外籍人士在内的30多位嘉宾来沪,推出了50多场阅读活动,其中有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甘德、安哥拉作家若泽·阿瓜卢萨、法国小说家克里斯蒂安·加尔桑等。

同时,“国际艺术图书专题展示区”成为与今年上海书展交相辉映的“平行展会”。在这个总面积不到200平方米的展区,读者有机会接触到1060种与“美”有关的书籍,且近半数为进口图书。从大众耳熟能详的达·芬奇、伦勃朗、卡拉瓦乔、克林姆特、达利、里希特等艺术大师的精装本作品集,到以将小众艺术带入大众视野为出版主旨的塔森出版社的“基础艺术”系列,对于艺术爱好者来说,这一展区无疑是一场艺术的饕餮盛宴,一个东西文明互鉴的舞台。

“上海书展建立了非常好的活动机制,和海内外的出版单位都保持着深度的联系。”在采访的最后,李伟长回忆起多位国际作家来到上海书展时的场景,“英国作家奈保尔来时,可谓‘万人空巷’,一时间让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传奇作家身上。《云图》的作者大卫·米切尔来过以后对上海的印象非常好,他说特别喜欢这样一个神奇的、充满现代性的城市,所以他把上海写进了自己的下一部小说里。”

在刘伟长看来,上海书展的存在让国际作家对上海这座城市、对中国文化有了新的理解与新的想象,由此产生继续在这个地方看一看的心境。这种朴实而直接的情感连接既是文明交流的种子,也是上海书展留在人们心中的最佳记忆。

《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制度选编》英文版、法文版、西文版新书首发式在长沙举行

7月25日,由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制度选编》英文版、法文版、西文版新书首发式在湖南长沙举办的第七届中非民间论坛、第七届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开幕式上举行。中联部副部长陆慷宣布新书首次出版发行。来自全球尤其是非洲50多个国家的政要、前政要、政党和青年领导人及非政府组织、智库代表等200余人参加新书首发及赠书仪式。出版社执行董事、经理(社长)兼总编辑李双伍代表出版社向尼雷尔领导力学院等非洲英语国家、法语国家和西语国家代表赠书。

该外文版系列图书深受非洲国家代表喜爱,反响热烈。会后,与会代表纷纷来到新书展示区驻足翻阅。

《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制度选编》外文版经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牵头,会同中共中央办公厅法规局等相关部门,统筹负责其编译出版工作。书中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规治党的部分重要论述,以及中共十八大之后制定、修订并颁布施行的重要党内法规23部,包括《中国共产党章程》,以及党的组织法规、党的领导法规、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党的监督保障法规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全面系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以党章为根本、以中央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体系。

《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制度选编》外文版是该领域唯一的多语种丛书。其英文版入选中宣部对外出版项目,法文版、西文版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

在当前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制度选编》外文版的出版发行对于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向国际社会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和展示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成就和经验,进一步增进国际社会特别是外国政党政要对我党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理解和认同,深化彼此治党治国经验交流,具有重要价值。

《玩转大自然》读者见面会在济南举行

宝盖草做成小风车,竹叶做成小船,芦苇秆做成微型竹筱,狗尾草做成各种不同的毛绒小动物,无患子可以吹口哨和泡泡……7月27日上午,在济南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第32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广东馆活动区,南方日报出版社举行了《玩转大自然》读者见面会。作者张宇燕围绕“让孩子亲近自然”的教育理念,将自然、人文、亲子三者串联起来,呼吁更多家长与孩子走向户外,在自然中开展游戏与探索。活动吸引了众多家长和小朋友到场,孩子们与张宇燕积极互动,现场气氛热烈。

《玩转大自然》的作者张宇燕是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有数百场全国家庭教育课程巡讲经验。她在教学过程中接触到不少有“大自然缺失症”(孩子长期待在钢筋水泥铸就的城市里,不与自然接触,从而引发心理问题)的孩子。而根据红树林基金会的《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调研报告》,中国大城市里有12.85%的孩子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几乎为零;另有全国调研显示,16.33%的孩子有“大自然缺失症”倾向,这意味着10个孩子中至少一人患有“大自然缺失症”。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张宇燕发现,自然游戏是让孩子联结自然的最好方式,但绝大多数大人、孩子不知道身处大自然中可以玩什么。通过翻阅大量的书籍,走进身边的公园、花园、小溪、河流、树林,不断研究自然指导课程,张宇燕成为了一名把家庭教育与自然教育相结合的实战导师,并策划执行了上百场户外亲子活动。《玩转大自然》就是她献给家长和孩子的自然游戏手册,该书也是南方日报出版社家庭教育图书品牌的重要作品之一。

本书中包含适合四个季节的23个自然游戏,选取各个季节中身边最常见的自然物,如花、草、树、木、石头等来做游戏材料,通过插画的形式直观还原自然游戏的过程。对于“怎么玩”“用什么玩”,家长读过书后可以一目了然。每个季节,家长都可以带着孩子投身大自然,通过每次认识新的植物,收获知识和喜悦。读者通过阅读本书会发现,无论是春天的花、夏天的叶、秋天的果,还是冬天掉落的树枝,配上纸、绳、笔等简单的小工具,再加上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可以变成好玩的自然游戏。

张宇燕表示,希望本书能让孩子扔下手机,走到自然环境中,深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也希望更多的家长和教育者能够认识到,与自然的接触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乡存丛书”第八部《庄稼人》上市:一部着眼南方农人主题的纪实文化散文

近日,广西人民出版社畅销系列“中国乡存丛书”再添新成员。此前的丛书开篇之作《瓦檐下的旧器物》聚焦于书写南方乡村的日常旧器物,出版后即入选第十五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一个村庄的食单》因真实再现了一个舌尖上的南方乡村,获第九届冰心散文奖,并先后入选国内众多权威好书榜。此次,《庄稼人》延续丛书优势,继续深耕乡土文化,以“农人”为突破口,讲述他们与老行当之间的命运牵连,深情再现了一个中国村庄几十年来的时代变迁,以及余味悠长的乡土记忆,谱写我们共同的乡愁。

《庄稼人》以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为时代背景,记述了作者黄孝纪故乡八公分村的媒婆李老汉、礼生如喜、砌匠井隆叔、小店主国美、木匠黄庚山、队长国杏驼子等40余位有代表性的农人的故事。这群长久栖居于八公分村土地上的庄稼人在耕作之余也忙于其他的活计,终身操持着、侍奉着一把砖刀、一个刨子、一只药箱、一支粉笔、一台放映机,是接生娘,是媒婆,是礼生或守祠人……探寻农人与老行当之间的关系是本书创作的出发点,老行当与庄稼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息息相关,迎接着庄稼人的“生”,又服务于他们的“死”。在书中,作者向读者展示了这些乡村职业如何围绕庄稼人的日常生活开展,历经时代变迁之后,面对革新与传承的问题又发生了何种变化。庄稼人的职业背后不仅仅是一份普通的工作,更是八公分村人在深层次上建立的情感往来,以及维系整个乡村社会正常运转的文化习俗。读者透过本书可以近距离观察与我们日渐远隔的祖辈生活,了解庄稼人如何凭借着对乡俗不约而同的认定,凭借对彼此的信任,默契地使一场场“买卖”延续下来。

在常规印象中,老一辈庄稼人是一群为时代所限,没有多少文化的“乡下人”,他们在方寸之间不声不响地开展着各自的生活,习惯于不被历史讲述、不被大众关注。在《庄稼人》中,读者也将遇见一个个悄无声息经营生活的农人:他们或许是没了胳膊的砌匠,干起媒婆行当的老汉儿,精通木匠手艺的盲人,善于料理乡间酒宴、屠宰时刀法伶俐的民办教师;他们或许经历过从捏陶手艺人到工地小工的转变,从赤脚医生到人称“宪成毛猴”的拳师身份转换……平静的文字叙述底下是个体生命波澜壮阔的动荡,庄稼人凭借着一份古老的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应对着天灾人祸,显示出独属于这个群体的生活智慧。对于现代社会中身陷信息茧房,在加速日常中受深重不确定性围困的个体而言,读者或许可以借助《庄稼人》突破常规偏见,获得对老一辈庄稼人的重新认识和理解,并以此跨过想象生命之路的思维窄门。

为了突出“农人”主题,本书选取裁缝、厨子、渔鼓师、拳师、放映员、邮递员等13位庄稼人,为其设计了艺术形象插画,重点突出故事感。图书的整体设计理念旨在用鲜艳的色彩讲述八公分村和庄稼人的故事:封面上的色块拼接寓意一方方“土地田块”,其中选取土壤、禾苗的颜色填充色块,以充满希望和热情的橙色作为“人”字底色,并采用俄罗斯牛卡纸营造年代感,为了让颜色从牛皮纸上跳跃而出,书封的橙色色块烫橙漆、黑色汉字烫黑漆。“庄稼人的姓名”“八公分村地图”是本书的经典元素,职业名、人名的重复出现都在提醒读者注意庄稼人作为个体存在于历史中的重要性,因此,本书在设计时特意在八公分村地图上标识出庄稼人的职业名,呼应本书是以“农人”为线勾画八公分村地图的主题。

本书作者黄孝纪长期关注“中国南方乡村”话题,其“八公分系列写作”既是对故乡的一次深刻回访,也是对中国的广阔腹地——南方乡村面貌的纪实书写。目前该系列已包含了旧器物、食单、农事、节庆等主题,《庄稼人》的加入见证了黄孝纪由对乡村物与事的观察转入对人的命运的关注,是其对乡土中国一次更为深入的凝视。庄稼人是乡村的中心,而每个时代的乡村史也是一定历史时期所有庄稼人的个人史,作者对庄稼人主题的书写正是对乡村话语中核心命题的触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