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系统观念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

2024-09-27陈彦斌

前线 2024年9期

[摘要] 系统观念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指导我们用全面、整体、关联的视角剖析问题和寻求对策,抓住问题的核心与本质,进而探索出更为精准有效的解决之道。坚持系统观念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升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坚持系统观念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抓好改革目标、改革重点和改革顺序,并将宏观政策体系改革置于优先地位,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 系统观念; 整体性; 协同性

[中图分类号] B0-0;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4)09-0009-04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全面性、深刻性和广泛性前所未有。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化,各领域各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亟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科学设计改革次序和抓准抓牢改革重点。系统观念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指导我们用全面、整体、关联的视角剖析问题和寻求对策,抓住问题的核心与本质,进而探索出更为精准有效的解决之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高度重视坚持系统观念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内涵丰富、意义深远,需要深入研究、认真把握。

坚持系统观念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系统观念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强调以整体视角审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更完整地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而实现整个系统的优化。‌坚持系统观念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升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精准把握主要矛盾,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坚持系统观念才能处理好一系列全局性重大关系。坚持系统观念才能妥善处理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这些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是中国经济社会的重要支撑,直接关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与改革的顺利推进。比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需要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需要做到市场和政府两者之间的有机统一,过于偏重政府干预和过于偏重市场,都会导致经济系统出现运行效率下降的问题,甚至出现政府失灵或市场失灵的情况。坚持系统观念可以更好地平衡这些关系,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更加和谐、稳定、安全的环境。‌

坚持系统观念才能显著提升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坚持系统观念,需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从而确保各项改革举措紧密衔接、协同并进,推动改革在稳定中前进、在创新中突破,实现改革效益的最大化。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不仅要释放增量的增长活力还要进行存量的结构调整,不仅要破除国内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还要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变化。单靠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改革不足以形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推动力量,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与各项改革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才能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系统观念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树立矛盾系统观是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一环。所谓矛盾系统观,是指任何一个矛盾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矛盾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处理问题需要抓住主要矛盾,从源头上找到解决问题的症结,由此其他次要矛盾也会迎刃而解。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中,必须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集中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进步,实现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统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要求基础上,明确提出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对于一些矛盾与问题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2都是在系统观念下突出抓主要矛盾的体现。

坚持系统观念才能从整体成效来评估改革,确保改革顺利推进。理论上最理想的效率改进是帕累托改进,即在一部分个体情况变好的同时其他人中没有一个人的情况变坏。随着改革进入到深水区,改革触及的问题由浅层次逐渐转入深层次,要改革的领域或问题都是“啃硬骨头”居多,改革难度日益增大。由此务必要认识到,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是很难实现帕累托改进的。在改革过程中会出现个别利益受损群体,或者出现局部的新问题。在此情况下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在关心关注改革利益受损群体并给予合理补偿的同时,需从全局出发来评估改革的整体成效,要“算大账、长远账”而不能只“算小账”,更不能因为局部得失而导致改革畏首畏尾。

坚持好、运用好系统观念牵住改革的 “牛鼻子”

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体要体现在抓好改革目标、抓好改革重点、抓好改革顺序等重要方面,以期取得更好的改革成效,从根本上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低效改革和“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无效改革。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需要明确总目标,不能无的放矢,不能为改革而改革。明确的改革目标可以发挥以下几点重要作用。一是明确改革方向,保持改革定力。在复杂的改革过程中,目标是判断改革是否偏离正确路径的基准,确保改革能够沿着预定的轨道前进。二是凝聚改革共识,提升激励作用。改革往往涉及多方利益的调整和重新分配。共同的目标有助于减少改革过程中的阻力和冲突,促进各方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改革的进行。明确的目标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励大家朝着明确方向投入更多的努力。三是评估改革进展,调整优化目标。通过对比改革前后的状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可以客观地评估改革的成效和进度,及时发现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以更好地实现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聚焦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更加突出地明确了改革开放的目标和方向,有助于凝聚全社会共识,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因此,要坚定不移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体现。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提出了七大重点改革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明确提出了7项到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0周年时需要完成的重点改革任务,分别是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上述七大重点改革任务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安全等方面,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有机统一,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体现了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系统观念。同时,上述七大重点改革任务又是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是亟待重点突破的方面领域。比如,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由此,对七大重点改革任务的明确又体现出抓住主要矛盾与重点问题的系统观念。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先找到“牛鼻子”发挥牵引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改革实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凸显了系统思维和系统观念。一方面,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率先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有效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要求,从而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因此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引点必须要围绕高质量发展展开。这就需要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可见,以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引,是在系统观念下作出的正确判断与重要决定。

将宏观政策体系改革置于优先地位

客观上看,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面临不小的挑战,改革的深刻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不断增加。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同样需要运用系统思维,将宏观政策体系改革置于优先地位。

提高宏观政策效率是现阶段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核心任务。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指数(稳定政策、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显示,2020—2023年稳定政策效率指数均值为44.8,与2016—2019年的均值47.2相比有所下降。提高宏观政策效率不仅能改善宏观政策调控效果,解决有效需求不足这一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而且有利于宏观政策力度处于合理水平,从而为未来经济运行带来支撑。要提高宏观政策效率,不能仅依靠单个政策的调整,而是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这就需要加快推进宏观政策体系改革,将结构政策与增长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工具箱”,重点使用结构政策实现优化经济结构的目标,使用增长政策实现提升长期增长动力的目标,从根本上提高宏观政策的调控效率。

宏观政策体系经过改革可以更好地兼顾“短期稳定、长期增长和结构优化”三大类目标,从而使得决策部门更加具备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双向发力”的能力,更加增强政策实施逻辑。从需求侧来说,宏观政策体系经过改革能够更加整体、系统地把握消费和投资背后的阻碍因素及其内在关联,加强结构政策与稳定政策等各类政策的协调配合,消除阻碍消费和投资的共同障碍,促使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相互牵引,更好地提升总需求。从供给侧来说,宏观政策体系经过改革可以推动结构政策和增长政策协同发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更好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宏观政策体系经过改革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预期管理的优势,更好地改善预期。中国特色预期管理不仅包含短期管理,还包含年度预期管理和长期预期管理。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会对年度经济发展目标和宏观政策目标进行前瞻性量化设定。同时,政府部门通过五年规划和超长期战略发展规划制定长期发展的目标,以引导社会预期。宏观政策体系经过改革能够更好地实现年度与中长期目标,从而改善预期管理的效果,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对经济发展和宏观政策的信心。以此为基础和支撑,社会公众的投资信心和消费信心将会得到显著提升。因此,宏观政策体系经过改革可以显著改善预期管理的效果,从根本上扭转社会预期偏弱的局面,更好地带动其他领域的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4.

[2]陈彦斌.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新理论框架[J].经济研究,2022,(11).

[3]洪银兴,王辉,龙耿智.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夯实新发展格局的根基[J].经济学动态,2023,(6).

[4]宏观政策“三策合一”与宏观政策评价课题组.经济恢复发展进程中的宏观政策效应评估——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指数与宏观政策评价报告2024[J].改革,2024,(1).

[5]刘伟.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J].国家治理,2024,(11).

(作者简介:陈彦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 / 申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