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事不扰”大哲学
2024-09-27冀永义
《道德经》这部书,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奥妙。研究政府和企业间的关系,可以从中找到不少思想启发。比如这两年从中央到地方对企业都讲8个字:“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这8个字,深谙市场经济真谛,也与老子的“无为”哲学有相通之处。
无为不是“躺平”,而是不乱为、不折腾。那么无为到什么程度才好?书里讲得很明白:“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老子以为,最佳境界是“不知有之”,也就是不被人意识到存在,比如空气,日用而不知。我们都知道宣传工作最好是做“看不见的宣传”,对企业的帮扶也应该避免“刻意”,要做到“实处”而不必做到“明处”。“无事不扰”,正是“不知有之”精神特质的具体反映,体现了对市场主体分散、自主、竞争的底层逻辑的尊重。
在“不知有之”的状态下,企业自由发展,经济总体繁荣,人民富足安康,“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自”是自我努力,“然”是如此结果,“我自然”,意思是“我自己的辛劳换来的美好生活”。有的同志不甘心“功成而弗居”,总觉得企业发展不光是企业自身经营的结果,“军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得有我的一半”,这种气量,何其小哉!邓小平同志讲,对群众不要有“恩赐”心理,这话真是至理名言,很值得深思。
当然,“不知有之”是一个理想设定,毕竟一些企业行为需要有关部门审批备案,企业和政府,免不了打交道。所以要把准无为的度,建立“亲”“清”政商关系,呈现老子所谓“亲而誉之”的关系状态。“有求必应”,就体现了“亲而誉之”:一个可亲可敬可信的政府,必能在企业遇到困难时积极主动想办法、出政策;在和企业一起披荆斩棘爬山过坎中,也必能赢得企业的尊重和赞誉。
假如说“不知有之”好比“相忘于江湖”,那么“亲而誉之”就好比“相濡以沫”。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但“亲而誉之”,远胜于“畏之”“侮之”。对企业诉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薄言往诉,逢彼之怒”、故意刁难让企业“畏之”,这样的部门和干部,在个别地方也还是有的。企业当面不敢抱怨,背地里可是骂声不断、“侮之”不绝。“畏之”“侮之”,是老子认为的最差关系状态。让人当面“畏”背后“侮”的部门不是好部门,让人当面“畏”背后“侮”的干部不是好干部。我们要优化这些部门、改造这些干部,努力营造让企业鱼跃鸢飞的海阔天高好环境。
责任编辑 / 钟 鑫